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軍史:收復失地 or 侵略鄰國--淺析大唐攻滅高句麗的正義性
送交者: 三把刀 2012年04月27日20:55:0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一、源頭

在《史記-宋微子世家》和《尚書-大伽洪範》中曾記載,紂王的叔父箕子在亡國後逃至朝鮮半島,建立了箕氏侯國,而半島人一然在所撰的《三國遺事》中也曾提到過此事(他的信息也有可能是來源於《史記》和《尚書》)。一些人據此認為,朝鮮半島上住民的祖先源自中國。

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十分荒謬地。首先,這個“箕氏侯國”的疆域並不清楚,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曾經占據過半島全境。事實上,據《三國遺事》記載,檀 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曾帶著人民南遷,以免與其衝突,可見當時半島上的勢力絕非一家。箕子敗逃至邊地,追隨者絕不會太多,所以建立的國家多半不 大,或許只是占據了半島上小小的一隅建國而已,對整個半島的影響微乎其微。

其次,在箕子率部進入半島之前,那塊土地上就早已有了原住民,繁衍生息了無數代,箕子等人只是一群外來者,憑藉着較為先進的文化、技術、武器裝備, 得以高居於統治階層,但這人數不多的中原人對箕氏侯國中的血統和人種並不會產生什麼大的影響,更不可能將半島上的居民同化為中原百姓,最終反倒被融合成了 半島人中的一員。

綜上所述,箕子一行未能對半島人的本源產生什麼大的影響,因為一則關於他的小小記載,就認為半島人的祖先是中原人,這種看法顯然是非常牽強地,是中原人自高自大的一種吹噓。


二、背景

在之後的千百年中,箕子一行被半島上的原住民慢慢同化,中原王朝也未再與半島人產生有記載的交集。直到戰國末期,燕將秦開率軍殺入遼東,趕走當地的 原住民東胡,將該地變為燕國的一個後方練兵之所,兩地才再次發生碰撞。燕國滅亡之後,秦、漢、魏、西晉四朝先後對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進行了或長或短的 控制,其控制範圍和控制力度也隨國策和國力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武帝滅朝鮮,以高句麗為縣,使屬玄菟”。一些人據此認為高句麗的起源就是這個縣,是在武帝時期成型,後又背叛漢朝並坐 大建國的一支勢力,這種看法是十分荒誕地。高句麗縣只不過是一個地理名詞,而高句麗這個民族卻比這個漢廷的封縣要早得太多了。即使是作為地理名詞,“高句 麗”也早在公元前113年就出現在《漢書》中。而作為一個國家,據《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早在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便在卒本扶餘將其建立 了,而在《三國志》、《漢書》中,也時常能夠看到中原與高句麗交戰的記載。在漢、魏朝時期,雙方一直在爭搶地盤,244年魏國還將其打壓得大幅退卻。但在 東晉和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式微,從西晉末期開始就對半島失去了控制,兩個半島上的住民便紛紛聚集並獨立,擺脫了中原來人的控制。而高句麗也逐漸開始擴 張,不斷融合兩個半島上的住民,最終占據了遼東半島大部和朝鮮半島北部,成為北亞除突厥汗國之外最強大的國家。

在隋朝建國後,意欲重新占據遼東,隋文帝於598年遣高熲率三十萬大軍入侵高句麗,但因軍糧不濟,敗于堅城之下,三十萬將士埋骨荒野,歸來者尚不到 三千。後來隋煬帝又對高句麗先後發動了三次大征伐,第一次大敗虧輸,後兩次都無功而返,徒耗國力,最終導致了大隋崩塌。唐朝建國後,李世民為建開疆擴土之 功,於646年對高句麗發動了規模宏大的遠征,結果鎩羽而歸,怏怏而終。李治即位後又繼續發動了兩次大規模進攻(其間還數次派兵襲擾破壞),唐對高句麗的 攻擊持續了二十三年,最終趁其內亂,於668年將其滅國。

在這二十三年中,大唐為了抽走高句麗這個民族的脊梁,從而將這塊土地徹底控於掌中,非但不肯從中原移民進入高句麗,把遼東之地當成真正的本土好好經 營,反倒刻意在半島上施行半荒置政策,多次大規模強行內遷當地百姓,先是“徙遼、蓋、岩三州戶口入中國者七萬人”,之後又從遼東城擄掠“高麗民一萬四千 口”入中原,然後還強遷高句麗“二十餘萬口回唐”,有意將遼東大地搞得一片荒蕪。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在被唐軍攻占後,曾經比較繁榮的安東十四州竟 然凋敝到了“並無城池”的可憐地步。而等到大祚榮建立震國時,雖然“地方五千里”(這相當於整個高句麗故地的面積),卻也不過僅有“戶十餘萬,勝兵數 萬”,僅達高句麗全盛時的六分之一。

更狠毒的是,大唐在攻陷平壤之後,又將剩餘百姓中的富戶和官紳強行內遷,只留下一群愚昧貧窮的老弱以供安東都護府統治驅策(“徙高麗戶三萬八千二百 於江、淮之南, 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 留其貧弱者, 使守安東。”)大唐此舉十分高明,可謂徹底摧垮了高句麗這個古國的文化和法統,剩下的愚昧之徒們失去了文化和精神,雖然在初期也曾大規模起義,打得大唐焦 頭爛額,但最終還是被鎮壓下去。在失去民族的脊梁之後,復國的熱情很快便會隨時間而消散,因此儘管唐帝國因慘敗於新羅之手,最終被迫放棄了將兩個半島化作 本土的野望,在其上的統治名存實亡,但高句麗人失去了領導層、精英層、文化層,只剩下一群苦力蟻民,幾代人後,復國之心漸淡,遼東之地為新崛起的渤海國所 占據,並傳國229年,立國七百年的高句麗古國煙消雲散,唐帝國狠毒有效的手段,最終卻替渤海國做了嫁衣。

下面要討論的,就是唐帝國攻伐高句麗行為的正義性。


三、民意

目前流行着一種奇怪的邏輯,即某國如果曾經對某塊土地施行過統治,之後又失去了控制,那不管過了多久,不過情勢發生了何等變化,只要某一天出兵將其重新占據,就一定是收復失地的壯舉,具有正義性,在道德上應該得到認可。

筆者認為,這種看法實在是太扯了,完全就是一群秉心不公的阿Q們,在為軍國主義和侵略戰爭美化粉飾,營造藉口。如果只要曾經占據過,那任何時候再去 強行占領,都能被認為是收復故土,那日本再取我國東北,蘇聯再下波蘭,英國復奪香港、蒙古接管半個世界,豈不是都能被視作天經地義了麼?

如果透徹地看,恃強凌弱的叢林法則是統治這個世界最質樸有效的鐵律,強國奪占小國土地再正常不過。而所謂的領土紛爭,無非就是各個利益集團爭搶地盤 罷了,和黑社會搶堂口霸街區屬於同樣的性質,根本談不上什么正義與對錯,拳頭狠才是唯一的硬道理。當然,如果硬要說個是非,論個對錯,也不是不可以,但首 先要抽離立場,公平分析,可一旦說出“收復”二字,那首先就已經有了立場,就已經不可能做到客觀持正了。

筆者認為,衡量一場以奪占領土為目標的戰爭是否正義,應當取決於這塊被“收復”的土地上的民意歸屬。如果51%以上的百姓主張迎降,那進攻的一方就 是替天行道,拯萬民於水火;而如果這塊被收復土地上的大多數人都反對這場“收復”,之後的統治要靠屠刀才能維繫,那進攻的一方無疑就是侵略者,是邪惡且應 該反對地。民意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其間承載了大量的內涵:雙方在這塊土地上的統治歷史是否悠久、百姓對誰更加認同、哪一方更能善待子民……堪稱是最合理的衡量標準。

按照這個標準去分析,那一切戰爭的性質便都豁然開朗。1945年國軍取回東三省,黑土地上的三千萬百姓大多喜不自勝,因此這就是貨真價實的“收復故 疆”。而日軍如果哪天再下東北,而其上百姓皆不願受其統治,那就是侵略,而不能因為日本曾在1945年前統治過遼東,就將之視作是正義的收復失地。

同樣的道理,唐帝國悍然興兵,將高句麗這樣一個立國長達七百年的國家徹底滅掉,盡得其地,可這塊土地上的百姓們卻對大唐根本不買賬,非但不歡迎,反 倒極其仇視。在唐帝國進攻高句麗的幾十年中,唐軍遭遇了高句麗軍民的殊死抵抗,廣大人民即使在亡國之後,仍然不屈不撓地起義抗爭,顯見大唐在高句麗故地上 的統治完全不得人心,這和國軍收復東三省時百姓聞風而景從的情況是有本質區別地,因此大唐對高句麗的軍事行動屬於不折不扣的侵略行為。

雖然當代歷史學家們找了各種各樣冠冕堂 皇的藉口,想要證明唐朝對遼東半島的進攻具有正義性,但唐太宗說的那句“不貽後世之患”,其實已經從本質上說明了他不惜勞民傷財也要發動這場侵略戰爭的原 因----即要將強大的潛在競爭對手打壓甚至消滅於羽翼未豐之前,防患於未然,好為本民族謀求利益。


四、溯源

在如今盛行的說法中,往往把唐對高句麗的入侵美化為收復故土,卻無視了其上絕大對數百姓的牴觸和如火如荼的反抗。這些人所依據的法理,就是先前的幾 個中原王朝,曾先後在半島上建立過統治,因此高句麗於300至390年間逐步擴張,最終盡據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就是一種對西晉這個中原王朝領土的可恥侵 略,所以唐朝出兵攻打高句麗,是收復失地,是正義之師……可謂將強盜邏輯發揚到了極致。

首先,西晉對遼東半島的統治,是自行崩解地,而不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入侵,連西晉自己都完蛋了,也就根本談不上什麼“領土丟失”。高句麗在遼東的擴張,主要還是在遼東變為“三不管”之地後完成地。

其次,一些人喜歡把五個中原王朝的統治時間累加起來,然後宣稱中原對遼東統治多少年,並據此論證在唐以前,遼東之地就是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看法是不客觀地。因為這所謂的時間是不連續地,如果這樣也可以疊加,那半島歷史上非中原王朝的各段歷史自然也就可以累加,如果再算上燕國侵略東胡之前的千百年時間,那中原王朝是決計比不過半島住民地。

再而,燕、秦、漢、魏、西晉這五個中原王朝對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的控制是割裂地,時有時無,把這些不連續的時段都累加起來,本身就是不合理地。 而像首度入侵遼東的燕國更只是當時所謂的“中原王朝”的不到七分之一,也完全沒有資格去代表“中原王朝”。況且五個王朝間並沒有絲毫法統上的傳承性,後者 通常還是前者的掘墓人,因此將其視作“中原王朝”這樣一個整體概念是非常牽強地,什麼中原王朝對遼東統治多少年之類的說法根本就不能成立,而用什麼漢朝時 期的統治來為幾百年後的唐軍入侵半島營造藉口,就更是荒誕不經。

雖然中原王朝先後在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殖民統治,但並沒有大規模對外移民,所以半島上始終是以原住民為主體地,中原各朝始終未能將其真正 化做自己的本土。每當中原王朝衰弱時,其在半島上的統治就逐漸崩解失效,當地的住民便能夠獨立自主。而等到新王朝建立,站穩腳跟後,如果有擴疆之心,便會 再次兵發半島,重新施行統治,再次將半島住民握於掌中。

分析問題時,不能總站在自家的立場,想要得出客觀的結論,就要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分析判斷,否則結論就會因受到立場的影響而變得偏頗,失去說服力。 公允地看,漢朝對遼東的統治,和魏國對遼東的統治,並不具備法統上的傳承性,而讓唐帝國繼承幾百年前西晉的衣缽,則更加荒謬絕倫。如果我們可以把唐朝對高 句麗的侵略美化為收復之前漢、晉的故疆,那之後高句麗百姓起義反唐的行為,是否也能被視為自強復國,試圖擊退來自中原的侵略者,對高句麗故疆的收復呢?如 果真要徹底追根溯源,那中原王朝起初占據遼東,把原住民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還不是靠武裝入侵才得以實現的麼?如果沒有一場侵略戰爭,別人的土地咋就能成 為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呢?在徹底的上溯之下,遵循先來後到的原則,道理顯然並不在中原王朝一邊,沒有任何理由把率先侵略半島的中原人當成正義使者, 反倒把爭取獨立的半島住民誣指為侵略者。


五、荒誕的“溯源”行為

其實追根溯源本身就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就是某些有心人在有意地把水攪渾,試圖混淆視聽,顛倒黑白,從而為唐帝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尋求藉口,製造理由。

筆者在前面已經提到,一場戰爭的正義性是由被爭奪土地上的民意來衡量地,而民意又會隨着時間而變化。不要說西晉時半島人也並不歡迎自己頭上的這些來 自中原的統治者,就算當時西晉的統治深得人心,可如果經過高句麗幾百年的融合與統治,只要在大唐對高句麗發動戰爭時,遼東百姓已經對高句麗歸心,對唐軍多 抱牴觸態度,那這場戰爭就是非正義的侵略。

簡而言之,根本就沒必要去追根溯源,只需要就事論事,分析戰爭發起前的民意即可。燕、漢時對半島的統治,到了幾百年後的唐朝,又還有幾個半島人會在意?此時的半島住民早已歸心於高句麗國,唐帝國對其發動的戰爭違背民心,無疑是不正義地。

如果因為先前另一個中原王朝曾經占據過遼東地區,唐帝國這個與之毫無關聯的新帝國在數百年之後,再將傳國已經數百年,其上人心早附的高句麗滅掉,並 強占其地的行為能夠視作合理合法,甚至美化為收復失地的愛國正義戰爭,那日本也曾占過朝鮮五十年,它如今是否也可以隨時去搶回自己的這塊故地呢?中國如今 再跑去攻取了北朝鮮這塊“漢晉故地”,性質與唐朝當年也是完全一樣地,豈不是也能被粉飾成正義之舉了麼?這些結論顯然都是荒謬地,能意識到後者的非正義, 就該能意識到前者的非正義,所以那些叫囂什麼“中原政權在唐初對半島北部擁有無可爭議的主權”的人可以閉嘴了,中國對遼東半島的真正掌控是從清代滿漢融合 後才真正開始地,之前的歷史不能作為今日發動戰爭的藉口,也不能成為裁判戰爭性質的標準,北朝百姓當前的觀點和歸屬感才是衡量的唯一依據,不管他們的看法已經受到了怎樣的影響,仍然是最合理的判斷依據。


六、統治的實效性

高句麗百姓之所以怨恨大唐,其實半點兒也不奇怪。對於中原王朝而言,遼東地區始終都是可有可無的飛地,因此在其上的投入一直不夠認真,統治也一直缺 乏實效,始終處於半羈縻半郡縣的鬆散管理狀態,很多時段很多地區甚至僅僅只能被稱作是軍事控制範圍,對其上百姓的態度,也與對中原內地的百姓迥然不同,始 終不肯將其真正視作自己的子民。換言之,無論套“羈縻”的說法,還是搬出“郡縣”二字,都不能否定在統治實效上,與中原本土有着巨大分別這一事實,也從來 都無法達到高句麗、渤海國那種當成自己核心領土經營的控製程度。兼且幾個中原王朝先後更迭,統治頻頻出現斷層,其間還經歷了南北朝大亂局,並非一個王朝整 體的統治過程,所以始終無法在半島人心中建立連續的統治威信。

以一個中立者的角度,法布爾教授在所著的《韓國史》中提到:“中國的歷史記 錄中記載高句麗服從於作為漢郡的玄郡支配,但這只是虛構,中國不可能對居住在險峻的山嶽地帶的高句麗人進行控制。”比較客觀地描述了漢朝對高句麗縣所謂的 郡縣統治,其實不過是名義化的自吹而已,其實統治十分虛浮不實。由此也可推斷,唐之前的各個中原政權對遼東之地的所謂“郡縣”統治,其時效性又是怎樣的狀 態。事實上,我們從《漢書》、《三國志》之類的中國史料,以及一些半島人的史料中都能看到漢、魏、西晉幾朝在遼東作戰的記載,這足以說明中原人在遼東和朝 鮮半島北部的統治是動態且極不穩固地,雖然號稱設立郡縣,實則戰火不休,疆界反覆變換,在兩個半島上都充斥着大量獨立的反對勢力,絕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 種成功推行全面統治,只是有少數被統治的百姓反抗而已。

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在唐朝之前的中原各王朝始終無法得到其地百姓的認可與效忠。在半島住民眼中,中原來的統治者走馬燈般換了一個又一個,卻都是外 來的侵略者。而高句麗的情況卻截然不同,由於那塊土地就是他們唯一的領土,所以在建國後,高句麗統治層始終真心實意地對待其上百姓,在幾百年的統治之後, 人心已固,皆以高句麗人而自居,所以當地百姓才會如此強烈地抵拒唐朝兵馬。瓜、沙等州剛被吐蕃人奪占時,當地百姓對於重歸大唐懷抱是何等的企盼,唐軍奪回 這種地方才算得上是收復失地,順天應命。可當唐軍面對的是高句麗百姓憎惡怨恨的目光,以及無數住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破家捨命而做出的拼死抗擊時,大唐所 充任的角色,也無非就是一個兇狠殘暴的侵略者罷了。


七、攀親

綜上可知,雖然在唐之前,從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方面,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始終與中原地區有着持續的相互作用,但因此就將其視為中原王朝天經 地義的領土,仍然是非常牽強的,完全沒有任何理由能將這塊土地從先秦時期就劃歸“中原王朝”這個抽象概念的名下,並藉此來染指高句麗與渤海國的歷史,從而為唐帝國對高句麗的入侵營造藉口。雖然東北之地如今早已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一千多年之前,在唐帝國對高句麗發動戰爭的時候,遼東之地卻並非中原王朝的私產,而是屬於高句麗的廣大人民。

經延世大學的金佑俊教授考證,發現在《中國古代地圖集》之清朝地圖之《東南洋各國沿革圖》中,將朝鮮半島所在的區域標記為高句麗、百濟和新羅這些古 王朝的名稱,而並非漢、晉之郡縣;而收錄於《中華古地圖珍品選集》中的宋朝地圖也將高句麗、百濟、新羅所在的區域標記為“東夷”,而歷朝的《東夷傳》都明 確表示,“東夷”是鄰國。這兩則證據表明,在宋、清兩朝的官方撰史者眼中(應該也是民間普遍的看法,否則向來偏袒自家的史官們不會主動把自家的土地往外 推),並未將高句麗、百濟、新羅所在的地域視作中原王朝丟失的故土,而是看成了鄰國。金佑俊認為,中國政府從2002年初推行的東北工程中的一項,即把高 句麗在歷史上歸入中國領土是錯誤地,與宋、清時中原政權的觀點存在着明顯的邏輯矛盾。

不得不說,金佑俊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也一語道出了歷史的 真相。連宋、清兩個中原王朝自己都不認為高句麗故地是中原王朝的故土,其它站在公允立場上分析問題的人們會如何看待此事,已經是不言自明了。不過,這塊土 地不屬於中原王朝,卻不表示就一定屬於大韓民族。如今一些韓國史家公然宣稱高句麗是大韓民族的先民,高句麗是屬於朝鮮半島的國家,試圖將高句麗的榮耀和輝 煌納入大韓民族的歷史,這種說法同樣是非常牽強地。渤海國還可以勉強視作高句麗的復興,但把王建高麗看做是渤海國的復興,卻明顯有着“攀親”之嫌。

王建自起兵伊始就打着復興高句麗的旗號,建國後又定國號為與高句麗極為相近的高麗,鮮明地表徵出高麗國是繼承了高句麗的文化和信仰而來;而其定都平 壤、收留渤海國遺民等行為,更證實了高麗與高句麗、渤海國有着一脈相承的密切聯繫;況且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的風俗語言十分接近,頗具半島內部強烈 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以說高麗和高句麗確實是有一定的傳承性存在地。

然而高麗雖然吸納了部分渤海國遺民,在領土和屬民上與高句麗也存在着一定的交叉關係,但兩國無論是領土區域、所屬百姓,還是國家法統,總體看來都大 有不同。雖然由於地域的臨近和人口的流動,兩國在文化和習俗方面具有較大的相似性,但這些末節終究不能視作是國家和民族的傳承,所以把高麗視為高句麗的繼 承者是不客觀地,視為新羅的延續反倒更為貼切一些。

綜上所述,雖然東北之地如今早已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渤海國還未被遼國所滅之前,遼東半島南部和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卻既不該視為中原王朝的傳統領土,也不能歸入新羅的歷史,當然就更不會隸屬於新羅人的後裔南韓,而是應該歸於那些在那塊黑土地上先後出現的國家,其中最持久強盛的就是高句麗和渤海國。至於大韓民族的傳統領域,則始終就不過只有漢江以南那小得可憐的彈丸之地罷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達賴引退 “哈佛總理”就任 掌舵西藏流
2011: 殲20兩次試飛成功透漏重大玄機!
2010: 非常無奈:“八爺”還將把持中國空域好
2010: 鐵礦石談判再敗!無奈!看毛澤東研究專
2009: 蔣敗於毛是因為將沒有毛的雄心和氣魄,
2009: 外國人眼中的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