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之戰: 未來美軍大元帥--拉姆斯菲爾德 |
送交者: 我看不過去) 2004年06月24日17:53:1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一) "國防部決策備忘錄4"(PDM 4)之迷 美國《防務新聞》2002年1月14~20日報道:隨着2003財年國防預算方案逐漸成形,美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首次將軍事轉型作為國防部預算優先考慮的方面。關於軍事轉型作為國防部預算優先考慮的思想最近在五年預算計劃--"國防部決策備忘錄4"(PDM 4)中得到了體現,PDM 4中將數十億美元用於即將進行的軍事轉型的技術和思想。 國防部常務副部長保羅·沃爾福維茨最近批准了這個又叫做"轉型PDM"的文件,沃爾福維茨被指定負責監督美軍轉型的計劃。 PDM 4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保密的,但是國防部官員公開了其非保密的內容,其內容包括為一些計劃新增加資金: ·為衛星通信撥款約20億美元; 國防部分析人士指出PDM主要關注精確制導攻擊導彈和國土防禦,認為PDM通過預算的方法將轉型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儘管目前還在阿富汗進行軍事行動,但是拉姆斯菲爾德仍然希望認真進行轉型。 在相應的2002財年國防預算法案中,國會催促拉姆斯菲爾德考慮投入專門和足夠的資金來資助"有選擇的一些原型系統、軍事演習以及研究分析",作為轉型的部分工作。 獨立的公眾政策機構--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主任安德魯認為,這些計劃的重點是提供"對戰場空間中更大部分地域的更連續的和更逼真地了解,並快速實現信息化",國防部將繼續需要跟蹤移動目標的能力,這就使太空控制和全球定位系統更加重要。而用於"戰斧"導彈資金的增加也是合理的,這是因為所關注的是打擊地下目標。 由國防部長辦公廳提交的"2003~2007年國防計劃指南"為各軍種制定各自的五年國防計劃提供了一些建議,並強調了技術在轉型中的作用。為執行新的任務而以新的方式使用現有能力、在老系統上應用新技術以及開發新系統和新平台都是計劃中的內容。 可以對抗美國軍事實力是地下目標,因此摧毀深藏在地下的目標就成為主要關注的內容。美軍已將重點從可靠的核力量轉移到精確打擊也包括電子打擊部分。 為什麼拉姆斯菲爾德如此賣力地推銷這個龐大的預算和軍事轉型計劃哪? (二)新的作戰思想的形成 原來下崗多年的拉姆斯菲爾德在一家頗有名氣的公司混上了個高層經理,得益於現代企業的高效率經驗,他發現美軍軍事管理和戰術的應用相當滯後。為改變這種狀態,他提出的一種全新的作戰概念,強調在緊急情況下迅速調動一切可利用的國家力量實現戰略和戰術目標的“迅速和決定性行動”。這個“基於效果的作戰”的模式在伊拉克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應用。 一、基於效果的作戰思想(“極限戰鬥力”的思想) 1.作戰概念 美軍的基於效果的作戰概念是於近年來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近十年可能發生的關鍵戰爭中,如何利用美軍當今多種多 樣的武器裝備進行基於效果的作戰行動,對敵軍進行快速而又決定性的打擊。 美軍在這次伊拉克戰爭中正是使用基於效果的作戰思想來完成戰場上要實現的目標。基於效果的作戰將取代傳統的消耗戰方 式,傳統的消耗戰要列出成串的目標,然後轟炸目標或者發現敵人的位置,進而消滅所有敵人;而現在則要決定為實現軍事 目標需要做些什麼。例如,在對伊作戰中,沒有必要為了切斷伊軍電力而完全摧毀電力網。相反,作戰規劃人員真正目的是 使敵軍無法運用指揮和控制能力。雖然可以摧毀整個電力網,但是打擊戰略關節點更好。這樣,戰後仍能保留部分電力網, 並且只需要動用較少的空中力量就能完成任務,同樣實現了軍事目標。 2. 基於效果的作戰與傳統作戰模式的差別 拉姆斯菲爾德提出的基於效果的作戰思想主要是通過把最新技術的武器與心理戰以及傳統的作戰方式結合起來,利用輕型部 隊,實施外科手術式的打擊,而不是通過一個廣闊的戰線開展重型裝甲進攻,從而贏得戰爭的勝利。這與第一次海灣戰爭期 間所採用的“鮑威爾學說”形成鮮明的對比,後者認為只有使用壓倒多數的軍力作戰才可以達到目標。 相比較而言,拉姆斯菲爾德新軍事戰略的特色是,極度倚重空中攻擊、情報資訊、特種部隊及快速行動的地面部隊。拉姆斯 菲爾德將重點放在部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上。這個戰略可以簡單地總結為下面幾點,首先,充分利用自己在軍事技術上的優 勢——比如精確制導武器以及在戰場上所具有的絕對電子優勢相結合,發揮自己在制空權上的優勢等等;其次,攻擊的目標更 加明確,更加具有針對性,按照美軍的說法就是行動要“基於效果”;最後,採取的手段更加多樣,注意各方面的協調與配合 。這些正如3月22日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弗蘭克斯所宣傳的那樣,行動的特徵是震懾、驚奇、靈活性、精確制導武器在前所 未有的程度上大量使用以及優勢兵力的投入。美國希望通過這個戰略使美軍可以完全超越破壞敵軍的活動並達到戰爭真正的 目的——獲得一個積極的結果。 二、伊拉克戰爭中基於效果的作戰應用 與歷次美國發動的局部戰爭一樣,此次的伊拉克戰爭又成為美國新武器和新戰略的試驗場,而這次所採取的軍事行動打上了 拉姆斯菲爾德“基於效果的作戰”的烙印。與人們設想的不同,這一次美軍沒有採取大規模空襲之後才派駐地面部隊的做法, 由於覺得沒有必要預先進行大規模的空襲,而是在衝突開始的幾個小時內就展開地面行動,這些都顯示出了美國對於這種新 戰略的自信。在此次行動中這個戰略也的確得到了貫徹,美軍向伊拉克投放了非常多的精確制導導彈和炸彈;沒有在一個非 常寬的戰線上發動一次主要的攻擊,而是把它們的打擊能力主要集中於那些被看作是伊拉克政權中非常脆弱的神經中樞——軍 事的或心理的地方,比如薩達姆、高級副手以及其政權的主要捍衛者,包括內部的安全組織和特種共和國衛隊所在的位置; 並且同時展開軍事戰和心理戰,同時各軍種之間也相互配合,美國從空中對伊拉克發動襲擊,而同時坦克縱隊正在向巴格達 和巴士拉挺進;特種部隊正在向油田進發;與此同時空軍還利用靈巧炸彈對伊拉克的通信中心進行打擊。這也是美軍首次把 行動建立在這樣一種設想——美國的戰鬥力量可以同時地而非按序地相互配合的基礎上,即“基於效果的作戰”。 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軍飛機依次打擊了伊拉克防空系統的各組成部分,先是預警雷達,然後依次是防空作戰指揮中心、 機場和面對空導彈,最後的目標是伊拉克領導層。此次作戰中,由於擁有更精確的打擊武器和對伊拉克目標的全面了解,在 轟炸通信、運輸和防空目標的同時就能把打擊的目標集中於伊拉克領導層。伊拉克領導層目標包括薩達姆可能使用的官邸、 指揮中心及其高級將領。 美軍在3月20日對伊拉克開戰的“斬首行動”中,就是把薩達姆的住地作為主要打擊目標,在這次行動中美軍總共發射了40多 枚“戰斧”巡航導彈。 3月22日凌晨,美軍開始對伊拉克發起代號為“震懾”的大規模空襲行動。此次空襲分兩個波次:第一個波次是由部署在紅海 和海灣的軍艦發射了320枚“戰斧”巡航導彈;第二個波次主要是包括美軍從英國空軍基地起飛的8架B-52在內的B-1B、B-2等 數十架轟炸機向伊境內投擲約3000枚精確制導炸彈。這是美英對伊拉克開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空襲行動。美國國防部發表 的戰況稱,在“震懾”行動中炸毀薩達姆一處住所,空襲了伊拉克境內1500個目標,重創了伊軍指揮、控制與通信系統。 在“震懾”行動中美軍空襲選擇的目標主要是戰略目標,除伊拉克領導層官邸、政府機構辦公地點和國家主權標誌性建築物外 ,還重點打擊指揮、控制與通信系統和部隊駐地。其目的既與20日發動的“斬首”行動相配合,將目標瞄準伊政府高層領導人 ,又對伊境內有主權標誌的建築物和重要軍事目標進行了毀滅性打擊,以癱瘓伊指揮體系並對軍隊和民眾造成巨大心理壓力 。 此次伊拉克戰爭爆發後,美軍基本上採取了以下四種形式打擊伊拉克的目標:①以空、海軍為主體,使用巡航導彈摧毀伊拉 克防空系統,為以後大規模轟炸排除障礙;②建立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採取多機種協同作戰戰法,打擊伊拉克境內“要害”目 標;③實施遠程奔襲作戰,精確轟炸伊拉克縱深目標;④使用隱身飛機攜帶特種彈藥,採取低空精確轟炸方式,摧毀伊拉克 地下掩體和薩達姆總統官邸。 在基於效果作戰思想的指導下,美軍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而要實施基於效果的作戰,必須具備以下基本作戰優勢。 1.空天地綜合信息系統優勢 在對伊作戰中,美軍充分利用其信息優勢,部署通信衛星、指揮通信飛機、地面機動司令部和地面通信終端,為打擊伊拉克 提供有力的空天地一體化通信保障。 (1)充分利用衛星通信優勢,構建天基通信網絡 美軍為增加在軌通信衛星數量,分別於3月10日和4月6日發射了一顆“國防衛星通信系統”A3衛星和一顆“軍事星”衛星。另外 ,美軍還不斷調整衛星配置,提高通信帶寬。施里弗空軍基地的“國防衛星通信系統”和“軍事星”的地面控制人員按照作戰需 要調用兩個星座內的衛星,並重新配置其轉發器,為伊拉克戰區內的部隊提供最大的帶寬。“軍事星”衛星作為“國防衛星通 信系統”衛星的補充,為高機動前線部隊在高速抗干擾通信的環境下提供專業服務。 此次對伊作戰中,美軍對通信的需求量大約是1991年“海灣戰爭”的10倍,美軍用通信衛星保障能力明顯不足。在最近的幾個 月,美國政府已與幾家衛星通信公司簽訂合同,如“銥”星衛星通信系統、法國的“斯波特”4衛星都被徵用,為美英聯軍提供 衛星通信保障。 (2)部署指揮控制通信飛機及裝備,構建空中通信網絡平台 美軍在海灣地區部署了3個E-3預警機中隊,約16架飛機。E-3飛機主要用於搜索、探測、識別和跟蹤空中、陸地和海上目標 ,並可引導飛機實施空戰。 美空軍約有9架E-8C“聯合星”飛機分別部署在沙特和卡塔爾境內。該機主要用於發現和監視地面目標,支援地面作戰行動。 美軍的各型作戰飛機裝備了機載衛星通信系統、短波、超短波通信系統。如美軍RC-135V/W型偵察機具有高頻、甚高頻和衛 星保密通信能力,能將獲取的情報信息實時傳送到空中或地面用戶。在伊境內的美軍特種作戰人員能依靠移動衛星電話、定 位系統等先進設備與美軍指揮機構和作戰飛機實時保持聯繫。另外美軍還運用數據鏈系統實現情報數據實時分發。如美軍改 進後的U-2S偵察機裝備有雙向數據鏈,能使飛行員對空中和地面用戶同時傳送和接收偵察數據;“捕食者”無人偵察機能將偵 察到的圖像和數據通過數據鏈實時傳送到地面控制中心。 (3)部署地面指揮通信設施及裝備,構建地面指揮通信網 美軍於2002年10月將“機動指揮控制司令部”系統(CDHQ)部署在卡塔爾的薩勒西亞基地。CDHQ系統包括所有作戰所需要的子 系統,由電力設備、辦公自動化設備、計算機網絡以及通信設施組成。該系統使用高速光纖骨幹網,可傳輸語音/視頻數據 。CDHQ系統可與駐美本土佛羅里達州的美軍中央司令部、駐科威特的美陸軍指揮中心、駐沙特的美空軍、駐巴林的美海軍及 海軍陸戰隊建立24小時連續通訊聯繫;可顯示海灣地區的艦船、部隊等目標,讓戰場指揮官通過電子郵件和可視電話迅速下 達命令;可溝通25個國家,使有關地區的海陸空作戰力量與位於駐美本土的美軍中央司令部保持通信聯繫。 在伊拉克戰場上,美陸軍已裝備了“21世紀旅及旅以下戰場指揮系統(FBCB2)”。該系統是基於戰術互聯網的新型戰場指揮 通信系統,可將GPS數據、美軍空中偵察機和地面部隊以及美中央情報局等機構的信息進行融合,實時向參戰部隊提供準確 可靠的戰場信息。該系統能向戰場中處於任何位置的友軍提供語音和電子郵件數據,並隨時更新,還可幫助參戰部隊識別敵 軍及友軍,儘可能地防止友軍間的誤傷,提高打擊敵軍的效率。地面作戰人員可以不攜帶指南針、地圖和電台,在該系統終 端的幫助下與己方部隊保持聯繫並深入戰區打擊敵人。 2.空天力量優勢 與過去的幾場局部戰爭相似,這次戰爭中天基信息系統在美國形成信息優勢的過程中發揮骨幹作用。3顆“鎖眼”光學偵察衛 星和2 ~ 3顆“長曲棍球”雷達成像偵察衛星每天從伊拉克上空經過12次,平均每2 ~ 3小時就有1顆過境,嚴密監視伊軍的行 動。“軍事星”、“國防衛星通信系統”以及其他數據中繼衛星等組成的天基信息傳輸系統的能力比海灣戰爭時有數量級的提高 。由24顆衛星組成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不僅為各個作戰單元提供導航定位信息,並使幾乎所有的精確制導武器具備全 天候的打擊能力。 目前,33500名美軍工作在美國本土和海外的36個站點上,他們負責控制衛星和處理衛星偵察到的信息,並且每天要完成一 份或多份“空間任務命令”協同文件,指導美軍未來72小時的空中和地面作戰任務。 近十年來,美軍不僅重視提高衛星本身的性能,還通過“地-空-星”鏈路等手段,加強天基信息系統與其他信息系統的集成。 例如,地面系統經過改進後,“國防支援計劃”衛星可把處理過的導彈預警信息實時傳送給戰區指揮官。 3.精確打擊優勢 到目前為止,美英聯軍在對伊空襲中所使用的幾乎都是精確制導武器,這次戰爭中使用了8000多枚精確制導炸彈和800枚“戰 斧”巡航導彈。 精確制導武器的比例與前幾次局部戰爭相比有極大提高:1991年海灣戰爭空襲中的精確制導武器不足10%,科索沃戰爭中為 30-40%,阿富汗戰爭中達到60-70%,。而此次伊拉克戰爭中,空襲中精確制導彈藥的使用率據報道達到90%以上。例如在 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對付一個目標需要出動16~18架飛機,而這次戰爭僅用一架飛機就能對目標進行有效攻擊。海灣戰爭時 ,一艘搭載72架作戰飛機的航母在3天內,每天可以打擊62個目標點,而在此次戰爭中,經改進的精確制導武器和飛機同樣 在3天時間裡,1艘航母打擊的目標數增加了4倍。現代精確制導武器使海軍航空兵從“一次打擊一個目標”發展到“一個目標一 次打擊”的作戰模式,使突擊能力劇增。與海灣戰爭相比,當時打擊1個目標出動10架次的飛機,而在阿富汗戰爭中,1架飛 機一般被分配給2個目標,搭載2枚制導武器,一次執行2個目標的攻擊任務。 與前幾次戰爭相比,這次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對打擊精度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精確制導武器成為戰爭中的主要毀傷手段 。 4.戰場空間優勢 海灣戰爭以來的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表明:空中力量已經成為現代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制空權在現代戰爭中發揮着重要 作用,沒有制空權就沒有現代戰爭的主動權。 從伊拉克戰爭頭幾天的形勢來看,擁有制空權的美英聯軍完全占據了戰場主動權。美軍空襲飛機僅遇到地面防空火力的 抵抗,損失不大;開戰第二天,美英聯軍的地面部隊就長驅直入伊拉克縱深地帶,這主要歸功於美國擁有絕對的制空權。而 伊拉克軍隊擁有的戰鬥機沒有升空作戰,完全喪失了制空權。在這種情況下,再精銳的地面部隊也難以掌握主動,只能被動 應戰,很難取得戰爭勝利。
當美伊戰爭已經進入到第四天,美軍中央戰區司令弗蘭克斯上將所說,戰爭已經“基本定型”。這說明,除了增加使用新的武器之外,美國在戰爭中已拿不出什麼“新招” 了。現在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新美伊戰爭中美國的作戰樣式。 與上次海灣戰爭相比,新美伊戰爭最新的地方就是作戰樣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上次海灣戰爭也被人稱作“鮑威爾”式的戰爭,它所遵循的作戰樣式是以鮑威爾為代表的軍方人士提出 的,其特點是:在戰爭爆發後,美國將在最短的時間內投入最大的、占絕對優勢的兵力,一舉消滅敵人,用一個形象的說法就是用“牛刀殺雞”。其實這種作戰樣式是最古老的一種作戰樣式,從拿破倫戰爭時期就已經開始,它的主要特點是集中兵力 打殲滅戰。在海灣戰爭中,從1990年8月7日美國開始派遣地面部隊,到10月底,盟軍兵力已經達到了24萬,至地面戰爭開始 前,兵力增加到了50多萬。老布什當時有一句話最能說明美軍當時所奉行的作戰思想,他曾明確告訴美國的軍事人員說:如 果需要2個人去完成一件事,那就派4個人去;我需要部隊擁有完成任務所必須的一切手段。 拉姆斯菲爾德沒有採取“鮑威爾”式的作戰樣式。我們暫且把這次作戰樣式稱為“拉姆斯菲爾德”式, 或簡稱為“拉氏”作戰樣式。用拉姆斯菲爾德的話說,“拉氏”作戰所遵循的作戰思想就是:部隊要“更靈活”(more agile)," 用較少的軍事力量作更多的事情"(to do more with less);要"根據作戰需要來決定所派遣軍隊的數量"。首先,我們看一 下“拉氏”作戰樣式“更靈活”的一面。美軍在這次戰爭中使用了最大規模的空中力量,雖然以南線陸上進攻為主,但空中打擊 和轟炸不斷,伊主要城市不時出現美軍的轟炸聲。這種轟炸的特點是間歇的、不斷的、猛烈的和不確定的。“拉氏”作戰樣式 “更靈活”的一面,還可以從戰爭開始的時間和幾次軍事行動的"超前"中看出。據悉,第一次空襲巴格達不是美軍原作戰計劃 所安排的時間,而是由於美國情報機構發現了薩達姆的行蹤,才臨時做出的決定。美軍的陸上攻擊提前了24小時開始,這大 概也反應出了美軍在戰爭計劃上的靈活性。其次,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拉氏”作戰樣式中用兵的思想。"9·11"事件爆發後,美國就已經開始向海灣地區派兵,到今年3月份戰爭打響前,美駐海灣地區部隊人數才達到25.5萬人。因此,與上次海灣戰爭 的調兵數量相比,這次戰爭在軍隊人數和調兵速度上都大不如海灣戰爭。可以說,也許這正是美軍新作戰思想的具體體現, 即"用較少的軍事力量作更多的事情"。 另一個比較典型的評論是《空軍軍事學術》編輯部記者戴旭採訪成都軍區空軍政治委員劉亞洲中將的談訪錄《空軍劉亞洲中將解析伊戰爭 談中國軍隊發展方向》。在兩個小時裡,劉將軍侃侃而談: 劉亞洲:自蘇聯解體後,俄軍進行了為期十年的大範圍改革,這十年也是美軍軍事急劇變革的時期。軍事上的差距其實是經濟和社會差距的縮影。可以預期,在整體實力落後的情況下,俄與美的軍事差距還將進一步拉大,甚至會落在歐洲和日本的後面。我甚至有種預感:它還會落在中國的後面。 俄羅斯尚且如此,那些以蘇(俄)式武器體系裝備和信奉蘇(俄)式軍事戰略指導思想的國家,其軍事危機感可想而知。一些國外軍事專家評論說,伊拉克戰爭之後,世界又將掀起一場新的整軍運動。我軍馬上就要開展的精簡整編,實質就是一場整軍運動。對於那些和伊拉克軍事狀況非常類似的受蘇式軍事體系影響深厚的國家,面對伊拉克的廢墟,應該徹底清醒了。 。。。 過去戰爭打的是什麼?是綜合國力。現代戰爭打的是什麼?是科學技術。任何重大的科技發明和創造,都首先和必須使用於戰爭。哪怕是強制性的也如此。歷史不止一次證明這一點。反過來說,一個國家或民族如果科技落後,感受最真切、最痛苦的也莫過於它的軍隊了。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使用的武器運用了人類最高階段的科學發明和知識,包括牛頓力學、物體動力學、量子力學、電動力學、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有機與無機化學、計算機網絡……這個單子可以列幾十頁。這的確是嶄新的劃時代意義的軍事革命,即由大規模集結陸地軍事力量的地面戰爭,轉變為依靠高科技電子制導的空中控制力量,主要依靠空中作戰遂行戰略目的的戰爭。如果說它還有地面戰的話,那也是新型意義下的超地面戰爭。對不起,“超地面戰爭”這個詞是我發明的。 記者:我理解,信息化的含義是不是指武器裝備的數字化程度空前提高? 劉亞洲:我認為,信息化有三個層面:①武器平台的電子化;②作戰系統的網絡化;③戰略打擊的“心理化”。 記者:劉將軍,你把“心理戰”的問題放到信息作戰的範疇中來,據我所知,別人還沒有這樣做過。 劉亞洲:科學技術改變了戰爭,隨即它又改變歷史。湯姆遜說:信息不僅僅是一件武器,它還是一種能夠改變戰爭文化和定勢的新技術。它能改變一切。它所帶來的變化比我們看到的任何一種變化都來得強烈,比坦克、潛艇甚至原子彈都要厲害。為什麼我們有的軍事評論員一直期待着在伊拉克出現人民戰爭,出現游擊戰和巷戰卻始終未能如願?因為高科技的發展和軍事技術的進步已使得這種游擊戰不再有效,至少不再是一種決定性的戰爭方式。在今天的戰場上,誰擁有絕對的信息掌控權,誰就無疑能獲得勝利。與美軍相比,伊拉克人的戰爭,甚至包括俄羅斯的戰爭,實在太……太二十世紀了。 且不說他的評價是否恰當,單就事後才“諸葛亮”也有點讓人不服氣。 另一位解放軍一級專家,中央電視台首席軍事評論員張照忠就沒那麼運氣了。他是現場講解,沒有事後“諸葛亮”的機會。他竟全然不知半年前美軍的那場轟轟烈烈的軍事戰略轉型運動, 面對美軍一反常態的行動,他老人家仍然念叨着馬上就要給美軍一個“地雷戰”,“地道戰”和“人民戰爭”。。。還說什麼薩達姆深受伊拉克人民熱愛云云。 觀眾氣憤地說:作為一個軍事專家,連基本的軍事常識都不懂,說出一些讓人恥笑的話來,真不敢想象,在這樣的所謂專家的“誤導”下,他們的學生,也就是我軍未來的指揮員,該怎樣去保衛國家。 另有觀眾指出,以前我們光聽說有“紙上談兵”這樣的典故,沒想到現在真有這樣的人,這可真是馬謖重生,趙括再現啊!我們國家有這樣的軍事“專家”,前景堪憂啊!從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一直到伊拉克,他們一次又一次地現丑,愚弄着廣大群眾。上次,他說,阿富汗不是科索沃,游擊戰經驗豐富,山多地廣、地形複雜、易守難攻,美軍很難獲勝;這次,他說,伊拉克不是阿富汗,伊擁有強大的共和國衛隊和多年作戰經驗,氣候環境惡劣,美軍很難取勝,下次他們還會說,朝鮮不是伊拉克,有100萬大軍和光榮革命傳統!他們不能這樣一次又一次地糊弄廣大觀眾,把我們當猴耍啊! 筆者就這個戰例談談自己的看法,事實上每種戰法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打擊敵人。 1)蘇聯有令人吃驚的軍事工業,重武器多。往往雙方兵力相當,且都在明處。在發起進攻前部隊呆在戰壕里,總攻時萬炮齊發,將敵人陣腳打亂,步兵一個衝鋒就能占領對方陣地。 2)對比蘇聯的戰法,毛澤東的戰法可以說是一個軍事上的革命。毛的軍隊從人數到裝備往往處於劣勢,也沒有重炮,打不起蘇聯式的陣地戰。就必須“在運動中充分調動敵人,尋找有利戰機。用數倍於敵人之兵力包圍其一部,力求全殲”,“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3)“鮑威爾”式的作戰樣式是毛式戰法的美國版,只是因為他有絕對優勢,不需要在“運動中充分調動敵人”。 4)“拉姆斯菲爾德”式戰法與“鮑威爾”式戰法沒有實質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鮑式”作戰樣式仍是傳統的戰爭打 法,即更重視集中優勢兵力奪取戰爭的勝利;而當了幾年公司經理的他,更從效率上來考慮。認為飛機的作戰威力遠大於步兵,是更大的“集中優勢兵力”。所以寧可多用飛機,導彈和精確炸彈來代替步兵,把步兵減少到最低限度。依仗着自己強大的空軍力量,步兵由原來的主要戰力變成只用來偵察核實敵人的位置,兵力,然後用機載導彈,炸彈和機載炮消滅。 另外,“拉姆斯菲爾德”非常重視利用武器在射程上的差異,視覺的限制和火力的差異。就是我能打着你, 你打不着我。一句話,打美式的“不對稱”戰爭。 值得一提的是, 戲劇性的4月6日-7日,美軍在攻擊了巴格達薩達姆國際機場後,主動出擊,美軍一個加強了步兵的裝甲營攻入巴格達市內,在世界戰爭史上攻城一方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發動突然襲擊攻入城內的戰例非常罕見,說戲劇性,主要是說美軍攻入城內之後,媒體報道指出伊軍以輕武器進行了正面抵抗,用輕武器射擊裝甲目標的自然不會起到什麼作用,即便守軍擁有RPG火箭筒一類的反裝甲武器,從正面也威脅不了美軍的M1A1、A2主戰坦克,手法非常不專業,由此可見,參加抵抗的伊軍並非正規部隊而很可能是民兵或訓練有限的準軍事部隊,可見對於美軍這次在巴格達市中心進行的“戰車巡遊”伊軍方面是相當配合的,在觀眾看來一個一直決心打巷戰的守軍配合敵方進行一次入城巡遊更是世界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戰爭活劇。 其實, 這正是“拉姆斯菲爾德”式戰法的經典之作. 用一個步兵的裝甲營作"魚餌"來"引蛇出動", 然後聯絡飛機摧毀地面敵人. 由於對伊拉克進行重武器禁運, 對美軍的M1A1、A2主戰坦克來說, 它不會遇到任何威脅.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出動了55萬兵力,147名士兵陣亡,持續42天。而此次,美軍僅用了21天就攻下了巴格達 ,投入兵力只有12萬,117人陣亡。拉姆斯菲爾德的巨大成績讓海灣戰爭的指揮者——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現任美國國務 卿科林·鮑威爾將軍黯然失色。 美國副總統切尼因此讚揚道:“這是歷史上最出色的軍事行動。” 美國列剋星頓研究所的軍事專家丹尼爾·古爾分析道:“毫無疑問,拉姆斯菲爾德一直以來所主張的軍事思想在伊拉克戰 場上得到了驗證。可以確定,戰後的拉姆斯菲爾德將擁有更加巨大的影響力,將更加堅定地推行其軍事改革理念。”這些理 念包括: ·由文職官員統籌戰爭計劃和指揮,當然不需要制定具體的打擊目標——像林登·約翰遜總統在越戰時做的那樣,而是找到 正確的戰地將領——比如弗蘭克斯。 ·速度與機動。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喬治·巴頓上將,放棄全面的常規戰鬥,確定巴格達為核心目標,丟棄其他城市 ,直搗黃龍。 ·靈活。原定開闢北方戰線的第四機步師在戰爭打響後擔負起保護南部油井設備的任務。 ·突出使用特種部隊和精確的空中打擊,各種兵種進行前所未有的合作。軍事專家認為,這種“融合”可以減少戰事對人 力和武器裝備的重置,充分證明了拉氏的“絕對優勢打擊力量”與五角大樓曾經堅持的“絕對優勢兵力”理論的區別所在。 ·運用高精尖科技技術,例如藉助無人駕駛偵察機拍攝的戰區實時照片,幫助指揮者更好地掌握戰鬥進程。 (三)美軍三軍都需要轉型 按照布什政府的說法,爆發於去年3月20日的伊拉克戰爭,其主體軍事行動於當年5月1日即告結束。掐指算來,美軍部 隊從打響第一槍到把對手(薩達姆政權)徹底瓦解只用了41天時間。這一“戰績”令拉姆斯菲爾德等美國新軍事變革的推動者們 着實感到歡欣鼓舞。他們認為,通過曠日持久的大規模全面戰爭來達成美國戰略目標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要想從軍事上打倒 對方也許最多只需要70天時間…… 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最近向美軍下達了向“10─30─30戰略構想”過渡的任務。這一構想的實質是,在美國政府做出 在某個地區動用武力的決定後,美軍要能在10天之內部署到戰區,在30天之內打敗敵人,並且使其無力在可預見的將來恢復 有組織的反擊,此後30天內,要有能力再迎戰另一個敵人。這一構想是在美國新軍事戰略的牽引下提出的,必將對美軍未來 建設和作戰帶來深遠影響。 美國最新軍事戰略的延伸 “9·11”事件後,美國改變了以往“輕國內,重國外”的軍事戰略,轉而實行“內外並重”的軍事戰略方針。根據軍事戰略需 要,美軍將擔負“維持本土防禦,在4個戰區提供前沿威懾,可同時迅速擊敗兩個侵略者,並在其中的一場衝突中贏得決定性 勝利”的任務。“10─30─30”戰略構想可以說是美國近來出台的一系列新軍事戰略的延伸。 放棄“同時打贏兩場戰爭” 美國把克林頓時期的軍事戰略歸結為“打贏兩場幾乎同時發生的大規模地區性戰爭”,其假設是美國可能同時面臨像伊拉 克和朝鮮這樣的兩個國家同時發起軍事挑戰。現在的布什政府認為,伊拉克和朝鮮的軍事威脅已大幅降低,與他們同時作戰 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戰備標準與現實威脅不適應。根據新的“10─30─30”戰略構想,即兩個月加10 天打完一場戰爭,美國在一年內起碼可以打5場戰爭。 為核武器鬆綁 美國的軍事戰略重點轉移到亞太地區之後,布什政府很快又拋出了所謂的“邪惡軸心”理論,將伊拉克、伊朗和朝鮮列為 所謂的“邪惡軸心”,並且拋出為核武器鬆綁的政策。在美國的《核態勢評估》報告中,布什政府下令國防部制定在緊急情況 下使用核武器的計劃,美國軍方同時還研製了適用於一些特定戰地情況的小型戰術核武器。美國軍方甚至列出了3種可能動 用核武器的緊急情況,這包括:對付那些非核武器無法摧毀的目標;美國受到核生化武器的攻擊時進行報復;應對出人意料 的軍事趨勢的發展。在“10─30─30”戰略構想中,美軍認為,核武器正日益變成普通的作戰武器。 強調本土防禦 “9·11”事件是戰後美國本土遭受的最大的襲擊,它使美國人感到本土並不安全。因此布什政府認為,美國武裝力量的首 要任務是保衛美國免受一切形式的攻擊。布什政府還提出美軍新的戰略任務:保衛美國的安全;在關鍵的前沿地區懾止侵略 行為;在同時發生的大規模衝突中迅速取勝;實施數量有限的小規模應急作戰等。五角大樓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則指出 ,為了防止恐怖事件的再次發生,美軍要將保衛本土作為其首要任務,強調建立一支“輕型、機動、更具打擊力”的軍隊,以 對付恐怖組織或敵對國家的突然襲擊。“10─30─30”戰略構想可以認為是這一戰略的具體化延續。 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 布什政府提出要在全球範圍內對恐怖分子和其他可能擁有化學、生物及核武器的少數“敵對國家”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 ,並且將其稱為“主動式防衛”,說白了就是,大規模報復的威懾戰略對於難見蹤影的恐怖主義組織來說毫無作用,如果等到 恐怖威脅明確時再做出反應為時已晚,因此美國必須主動出擊,打亂恐怖分子的計劃,在恐怖威脅形成之前就將其消除。“ 10─30─30”戰略構想則很顯然可使美軍在打擊恐怖主義的行動中具備快速反應和全球迅速到達能力。 海外兵力預先配置,機動存在
所謂兵器裝備的預先配置,就是在一些海外基地中預先配置相當數量的武器裝備,以極少的兵力進行日常的維護和駐守 。當危機發生時,美軍採取快捷的運輸方式將人員從本土運送到危機地區,人員與預先配置在當地的武器裝備相結合,迅速 在危機地區形成戰鬥力。在去年的伊拉克戰爭之前,美軍就是以這種模式實現了在海灣地區軍事能力的迅速擴充。 目前美軍在海外大約預置了2個陸軍師(在歐洲)、4個陸戰遠征旅(挪威、關島、迪戈加西亞島和大西洋各一個)的兵器裝 備。另外,美軍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部署了13艘“海上機動預置艦”。這些艦船上裝載了3個陸戰遠征旅的裝備物資 ,只需1至7天便可到達朝鮮或中東地區,大大提高了危機反應速度。美軍把這種存在方式稱為“機動存在”,也稱為“通道式 存在”。當前,美國在中亞、東南亞、東歐等地區的一些軍事存在都是這種性質。 三軍都需要轉型 據美軍方資深官員透露,未來美國三軍在制定作戰構想和投資方案時,都要以是否有助於達成“10─30─30”戰略構想為標 准。空軍必須加強戰略運輸能力,陸軍必須變得輕巧快速,而海軍和陸戰隊要發展新型戰艦,以便在結合現有的艦隊之後, 能形成海上基地,具有對陸地投射火力和運送地面部隊的能力。“10─30─30”戰略構想將成為衡量美三軍轉型的準繩。 陸軍邁向“目標部隊” 美國陸軍轉型時將對部隊編制體制分階段進行結構性調整,至2031年將使陸軍戰鬥部隊全部轉變為精幹的“目標部隊”。 美陸軍現在每個師的編制為1.5萬至2萬人,而“目標部隊”編制將縮減為5000人。這些部隊將實行輪換方式,在和平時期“目 標部隊”中必有三分之一保持戒備狀態,以便隨時部署。 由於“目標部隊”與以前的陸軍師相比人數大量減少,沒有龐大的指揮機關,部隊的機動能力大大提高。屆時,“目標部 隊”將成為美國陸軍的主力,它能在96小時內將相當於現在1個旅的兵力部署到全球任何一個地方;在120小時內將相當於1個 師的兵力部署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 海軍建設“離岸基地” 海外運輸力量也是美軍應付海外危機的關鍵。美國目前的海外運輸能力只有1991年海灣戰爭時的75%,兵力投送能力不 足,對危機的反應速度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同時,為減少對國外軍事基地的依賴,美國海軍提出了建設“離岸基地”的計劃。 “離岸基地”是由多種模塊組成的海上浮動建築物,可以根據作戰任務的需要靈活調整配置,為遠征部隊提供全方位的聯合作 戰平台。 例如,在戰爭開始時的空襲階段,它可以變成一個“海上機場”,起降各種戰鬥轟炸機;當兩棲作戰開始後,登陸部隊還 可以從“離岸基地”內部乘氣墊船、登陸艇等實施搶灘登陸。如果這項計劃付諸實施,到2010年至2015年,美國將擁有有史以 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漂浮建築物,美軍後勤補給線將大大縮短,使美國軍隊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能實施有效的海上作戰。 空軍要能夠“全球打擊” 美軍認為,空軍的轉型主要體現在調整編制體制上,確立“全球打擊特遣隊”概念和重組遠征航空航天部隊。經過改組, 美國空軍將部隊分為“基本型”、“應急型”與“機動型”3種類型,並最終將組建和部署17支“航空航天遠征部隊”,依靠先進技 術創造對對手總體上的非對稱優勢,能夠向任何有威脅的遙遠戰場投送美軍部隊。這些新的作戰概念一經確立並得到發展, 將使美國空軍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全球偵察與打擊能力。 (四)“夏季脈動04”演習 拉氏的“極限戰鬥力”的思想的優越性在陸戰中得到了證實,那麼海戰哪? 大海戰哪? 這就是“夏季脈動04”演習的由來. 據我所知, 拉姆斯菲爾德從不亂花五角大樓一分錢, 這次竟奢侈地開來七個航母艦隊, 其中必有內情. 聯想到他去年11月開始他就任國防部長3年來的首次日本、韓國之行而沒去中國, 這裡是不是有點... 我並非是無故亂猜, 按以往慣例, 他到哪裡防問, 那附近一年內就可能發生戰爭, 他絕不是那種化公款旅遊的人! 這是伊戰以來美軍航母艦隊最大規模的集結行動——7個航母戰鬥群4萬名官兵從6月5日起開始舉行長達兩個月的“夏季脈動 04”大規模海上協同作戰演習,並且還將與歐、亞、非洲的盟國艦隊聯合操練。據英國《衛報》消息,參加演習的美軍航母 有:“杜魯門”號、“華盛頓”號、“企業”號、“斯坦尼斯”號、“小鷹”號、“肯尼迪”號以及最新編入海軍服役的“里根”號。對於 如此大規模操演的目的,美國五角大樓稱,美軍將在這次演習中首次檢驗其於去年12月公布的艦隊緊急反應計劃,即長期保 持7個航母戰鬥群同時部署的能力。但,這次淹沒在太平洋波濤中的軍演真正目的是…… “夏季脈動04”正式上演 美海軍的杜魯門號航母2日悄悄駛離了諾福克港,前往夏威夷參加一個5日開始的、代號為“夏季脈動04”的海上演習。這 標誌着美國海軍新艦隊反應計劃正式開始。 用美海軍部長戈登·英格蘭的話說,同時將7艘航母部署到世界各地的能力具有重大意義,在幾年前美海軍只能同時部署 2艘航母。這次演習也是美海軍新艦隊反應計劃的首次演習。 此次大規模演習從5日開始,一直持續到8月。此次演習涉及訓練內容眾多,其中包括航母打擊大隊在全球水域的同步部 署演練。“夏季脈動04”演習科目將包括航母戰群部署、水面聯合作戰、反潛戰與潛艇戰、海空聯合作戰、海陸空立體作戰、 多國協同作戰、官兵高級訓練和港口訪問等等。 在這個“艦隊反應計劃”的框架下,美海軍可在不到30天時間內向全球部署六個艦母打擊大隊,以支援緊急作戰任務;可 在3個月之內部署另外兩個艦母打擊大隊以加強最初部署的反應部隊或與其進行輪換;可在全球其它地區保持軍事存在,或 在其它危機地區支援軍事作戰行動。“夏季脈動04”演習還將演練部隊後勤支援和海岸基礎設施作戰應急能力,以滿足美海軍 各種水面作戰行動需求,檢驗並強化美海軍21世紀海上力量戰略作戰概念,同時提高美海軍與盟國部隊和美軍其它軍種協同 作戰能力。 行動讓水兵們很反感 全球安全組織的一名負責人稱,這種新的航母部署方式與美國在20世紀的部署方式截然不同。杜魯門號航母的指揮官格 魯特豪森則稱,新計劃使部署時間表更加不可預測,而這是9·11事件後美海軍一個必要的變化。他還稱,恐怖分子喜歡可預 測性,而如果美海軍在部署日程表中加入不可預測性,它將讓恐怖分子難以確定什麼時候發動襲擊。 可是這也意味着士兵們早已定好的個人計劃會被打亂。“杜魯門”號上的一級士官托尼·賴斯抱怨說:“……沒人喜歡這樣。 但作為水手你只能去適合它。因為長官教導我們要靈活地迎接那些意料之外的事情。” “艦隊反應計劃”打破了美國海軍長期以來的航母部署傳統。在20世紀,一艘航母要遠赴海外執勤6個月,之後返回美國 本土修整18個月。在此期間,艦上水手進入海軍學院學習,而航母則進行檢查及維護。這樣一來,每艘航母在每兩年的循環 周期中只有6個月的作戰能力。 軍演體現拉氏軍事思想 “夏季脈動04”演習所操練的21世紀美國海軍新戰法並沒有脫離拉姆斯菲爾德“極限戰鬥力”思想的框架。事實上,拉姆斯 菲爾德不久前還提出了美軍“10―30―30”的新軍事戰略———10天部署軍隊,用30天的時間進行戰鬥,然後再用30天重組部隊。 對於拉氏的“極限戰鬥力”的思想到底可不可行,各方有爭論。素以“鐵腕沒商量”而出名的美防長拉姆斯菲爾德對美軍改 革出重拳,其本質就是在“不增加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大規模提升美軍的全面戰鬥力”。 更重要的是,拉姆斯菲爾德將要求五角大樓的其他部長,陸、海、空三軍部長,軍兵種司令提出美軍在全球部署日益頻 繁、美軍作戰兵力日漸薄弱的情況下如何用好兵的設想。依據這一根本原則,美軍惟一能做的就是挖潛———挖掘美軍的潛在 作戰能力。然而,這種做法帶來的惡果是:正在服役的士兵覺得“忍耐到了極點”,容易產生怠戰的情緒,而潛在的兵員又對 部隊望而生畏,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不少軍事分析家認為,拉氏這種“極限戰鬥力”的思想恐怕“長不了”。 美航母群為何布陣太平洋? 美國調遣12艘航母艦隊中的7艘在太平洋地區展開空前規模的“夏季脈動04”海上演習,掀起滾滾波濤,引來亞太地區乃 至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美國此舉究竟意欲何為?分析人士認為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這是布什政府向國際社會炫示其強大軍事實力的一場超級“軍事秀”。 布什政府,在其四年任期內發動了兩場聲勢浩大的地區戰爭,拔掉了塔利班政權和薩達姆王朝。但美國也遭受了兩次重 大創傷,一為9·11恐怖襲擊,一為伊戰後愈陷愈深的泥潭。但布什及其鷹派閣僚早就清楚地認識到,在當前美國安全戰略發 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他們所主導的外交政策只要貼上“保衛國家安全”的標籤,就能贏得爭取人心的籌碼。 而眼下,在美國遲遲難以從伊拉克脫身,新一屆總統大選又日漸逼近的時候,布什政府尤其要向美國選民乃至世界各國 做出這樣的姿態:恐怖活動不會嚇倒美國!而之所以選擇航母群,不僅是因為它最能代表美國的軍力,而且還將令人信服地 說明布什政府在武裝力量建設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其二,此次航母演習發出了美國軍事戰略中心向亞太地區轉移的信號。 目前在亞太地區,對美國安全戰略構成最大挑戰的無疑是朝鮮半島危機。美朝之間圍繞着朝鮮核問題的較量幾度激化, 而核擴散是美國眼下非常敏感與關注的安全問題。此外,近年來國際恐怖組織在南亞、東南亞一帶建立了錯綜複雜的盤踞據 點,對美國國家安全利益構成重大威脅,成為美國反恐行動的重要戰場。還有,台海局勢的變幻叵測、印巴之間的恩恩怨怨 ,以及東南亞“黃金水道”馬六甲海峽愈演愈烈的海盜活動,無不牽動着美國的中樞神經。所以,美國將其軍事戰略中心向亞 太地區轉移勢在必行。而此次美國航母群集結在太平洋、特別是西太平洋為中心進行的軍事演習,很大程度上是五角大樓在 該地區的一次“試水”。 (五)五角大樓的新地圖 托馬斯·巴納特及其新著《五角大樓的新地圖》,近來令美國朝野震動。如果繼續現在的好運的話,巴納特的設想不僅 可能成為美國未來戰略的藍圖,而且將重塑美國與世界的關係。巴納特最能吸引中國人目光之處,還在於他大聲呼喚21世紀 的中美聯盟。 未來美軍的“構想者” 對美軍轉型的思考,因為“9·11”而迫切起來。“9·11”之後,美國國防部根據拉姆斯菲爾德的指令成立一個軍隊轉型辦 公室,集中精力研究如何改造美軍。而辦公室的負責人Arthur Cebrowski中將——2001年時任美國海軍戰爭學院院長,立即找 到在該校的托馬斯·巴納特,請他幫助構想後“9·11”時代的美軍。 41歲的巴納特,目前在羅得島的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戰爭分析系任教。他的經歷頗為特別:1980年代中期,曾就讀於列寧 格勒國立大學,後來在哈佛大學教授馬克思主義等課程,19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就職於聯邦**資助的海軍分析中心。這 番經歷在美軍內部完全是左道旁門,屬於邊緣的邊緣。但是從歷史上看,美軍一直有從意想不到的地方汲取思想、塑造其未 來戰略的先例。比如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那個默默無聞的五角大樓分析家安德魯·馬歇爾,他提出高精度炸彈、無人駕駛飛 機、無線通訊將會引起戰爭革命,使美國能夠從遠距離摧毀敵人。這一思想最終被應用於海灣戰爭、科索沃乃至阿富汗戰爭 和伊拉克戰爭,徹底改變了現代戰爭的概念,塑造了美軍天下無敵的巨無霸形象。 然而,美軍目前在伊拉克意想不到的困境,迫使美國不得不思考新的戰爭理念。這也許是巴納特一下子走紅的原因。其 實,這位邊緣的教書匠並非沒有來頭。1998年,他曾作出可怕的Y2K的預言——華爾街被迫關閉一個星期,槍戰、種族仇殺、 抗抑鬱症的藥品的銷量都會全面上升;美軍突然發現自己陷入廣泛蔓延於發展中國家的戰爭之中而不能自拔。進入新的千年 後,最初什麼也沒有發生,這讓人覺得他似乎有些神經兮兮,但“9·11”後的事態開始讓人們對他另眼相看。 如今,巴納特著書立說,《五角大樓的新地圖》一書被雜誌廣為轉載。在不同的場合,他已經作了100多次演講,並且 多次給五角大樓的高層集中講課。 現在,美軍的上上下下,不管支持還是反對,都在討論他的思想。拉姆斯菲爾德對他的理念還沒有公開表態,但據說是 非常感興趣。隨着伊戰進入僵局,他又頻頻出現在各大電視新聞網上,成了公眾戰爭分析家,與當年從不顯山露水的安德魯 大異其趣。無怪乎有人說他是目前在重新塑造美軍的問題上最有影響的人物。 巴納特的主要思想,可以簡述如下: 在冷戰後,世界上的國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核心國家”,如美國、歐洲、中國、印度等等。這些國家是國際社會的 成員,並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迅速整合。另一類則是所謂“斷層國家”。這類國家要麼拒絕融入主流國際社會,如沙特阿拉伯和 伊朗,要麼因為沒有****或種種內部危機無法融入國際社會,如伊拉克、阿富汗、索馬里以及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區。這些 “斷層國家”是滋生苦難、壓迫、恐怖主義、疾病的溫床。這樣的兩類國家顯然無法隔絕開來。 面對這樣的世界,美國需要兩種軍隊。一種是“利維坦”式的軍隊,由潛艇、遠程轟炸機和訓練有素的士兵組成。這一部 隊當然以現有的美軍為原型。借“利維坦”之名“利維坦”是聖經《約伯記》中的怪獸。17世紀英國政治哲學家霍布斯用它來 比喻一個強大的國家,是人類為了擺脫相互恐懼,擺脫自相殘殺的“自然狀態”,自願出讓一部分自己的權力,而造就的龐大 的權力機器,大概是因為霍布斯筆下的“利維坦”,是一個維持社會基本秩序的專制政治權力。在巴納特看來,冷戰後的世 界秩序,顯然需要美軍這麼一個“利維坦”來維持。 另一種軍隊,則被稱為“系統管理者部隊”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Force。這支部隊專門負責改造“斷層國家”, 包括訓練其保安力量、鎮壓反叛、重建基礎設施如司法體系和電力網等等。這支部隊由輕武裝的士兵、海軍陸戰隊、** 、司法、商業、國際發展等部門的官員組成。比起“利維坦”部隊來,這支部隊年齡更大,更加專業化,其使命是讓一個四分 五裂的國家迅速恢復秩序、進入國際體系,並在必要的時刻能夠應付武力衝突、保護自己。 巴納特認為,冷戰結束後,美軍沒有及時轉型,仍死守着“利維坦”式的傳統軍隊。由於美國在核武器和常規武器上的絕 對優勢,過去那種超級大國間的決戰已經不可能出現。擁有二流武力的國家也不敢和美國對抗。而全球化過程使各核心國家 在經濟上互相依賴,利益交織,更不願彼此打仗。但是,五角大樓在1990年代卻挖空心思琢磨誰是下一個蘇聯,並最終鎖定 了中國,為想象中的一場和中國的大戰做準備,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結果,在軍事上只有“利維坦”,沒有“系統管理者”,面 對“9·11”後的世界措手不及,伊拉克就是一個教訓。巴納特曾藉機教訓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將領們說:“你們可以不費吹灰之 力地打贏兩個或三個伊拉克戰爭,但你們卻無法操作一個占領。” 從這個立場上出發,巴納特對布什**乃至新保守主義的看法非常矛盾。首先,他認為國際社會與恐怖主義的戰爭實際上 是“接軌”connecting與“脫節”disconnecting之爭。恐怖主義者的目標,就是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主流國際社會脫 節,成為當年的阿富汗和現在的伊拉克。而“系統管理者”的任務就是迅速重建這些與世界脫節、支離破碎的國家,使其迅速 和主流國際社會接軌。一旦這些國家融入主流國際社會,恐怖主義就沒有滋生的土壤。所以,他支持伊拉克戰爭,並發揮了 新保守主義的國家建設的理論。他認為中東和世界的關係,不應僅僅靠石油連接,而要在政治、經濟上全面接軌,使中東的 老百姓從國際秩序中受益。因此,國際社會不能拿了石油就走。如果美國在伊拉克駐軍10年左右,操作得當,使伊拉克迅速 建立與國際社會接軌制度,被薩達姆封閉在世界之外的伊拉克人就會擁抱新的國際秩序,其他中東國家也會連鎖而動。 但巴納特畢竟是一個國際主義者,在他看來,反恐戰爭只能在世界整合的背景下才有意義,而這個世界整合,不能靠美 國自己完成。 他多次批評布什**對伊戰災難性的操作,只認武力,致使戰爭越打,伊拉克越與世界脫節,恐怖主義者越得手。布什** 僅僅因為歐洲反戰,就採取“原諒俄羅斯,無視德國,懲罰法國”的策略,在世界特別是歐洲把伊戰塑造成“他們美國人的戰 爭,與我們無關”的形象,結果美國與世界脫節孤立,美軍在伊拉克四面楚歌,甚至自己在和誰作戰都搞不清楚。同時,在 國內為了反恐,通過“愛國法案”,侵犯公民權利,妨礙外國人入境,這又是一種“脫節”政策,等於順着恐怖主義的胃口出牌 。反恐戰爭要贏,主流世界就必須走到一起,世界必須融合,美國應該是把大家撮合在一起的力量,而不是讓世界脫節的力 量。 世界“新核心” 要整合世界,戰爭就必須“以其他一切事情為背景”,不能只以戰爭為背景談戰爭,不能只當戰時總統。巴納特特別指出 ,中國目前的外交政策,比布什**的要複雜、有遠見得多。在布什看來,所有國際事務都可以簡化為反恐戰爭。中國領導人 則認識到還有許多其他重要的事情。對比一下布什和***2003年10月在澳大利亞議會的講話就看得很清楚。在前後幾天內聽 了這兩個演講後,許多澳大利亞議員覺得中國代表着未來,美國則陷入過去不能自拔,一天到晚就知道打仗。 在未來美國的聯盟中,巴納特特別重視中印俄等國家。他在評論西班牙“3·11”恐怖襲擊導致執政黨下台、新**從伊拉 克撤軍時指出,歐洲國家對流血犧牲的承受力非常之弱。相比之下,中國、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國家更加敢於犧牲,在這一 點上和美國更接近。從戰略上看,歐洲國家對美國的苦鬥會長期採取作壁上觀的態度,反而是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國可能 成為潛在的盟友。所以美國不能總想着怎麼讓歐洲人高興,更要想着怎麼滿足中國、印度、俄羅斯的利益。這些國家和美國 可能形成國際“新核心”,這一核心比歐洲、日本代表的“舊核心”還要重要。 具體到東亞,美國的政界、軍方一直認為有兩個火藥桶:一是朝鮮半島,一是台灣海峽。巴納特則指出,2003年,韓國 的經濟增長有40%是靠中國因素。日本的增長則有70%依賴中國。台灣經濟則有90%靠中國大陸。未來東亞各國都要整合進中 國的巨大市場之中。在這種情況下,維持中國的穩定,將使中國領導人不願意在台海冒險。所以美國要趕快幫助中國進行金 融和財政改革,以建設性的姿態維持台海和平。相比之下,朝鮮則最可能成為伊拉克之後的下一個麻煩。針對朝鮮半島的危 局,美國的主要合作夥伴還是中國。美國應該在東亞建立一個包括中國在內的北約式軍事聯盟,成為維持這一地區穩定的基 石。 與閉門設計秘密的新軍事體系的安德魯相比,巴納特倡導軍事革命的方式更加開放。當年安德魯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屬於 機密,因為他的戰略思想側重於軍事技術層面。巴納特則認為美軍在“9·11”後的世界面臨的主要不是軍事技術的挑戰,而 是政治的挑戰。打贏戰爭不僅僅是贏得幾個戰役,而是能夠重新塑造國際秩序。他的“系統管理者部隊”的理念,其實接受了 拉姆斯菲爾德的戰爭思想,認為美軍可以變得更加高技術、小巧機動,並發揮更大的效能。但在國際關係的問題上,他的“ 核心國家”與“斷層國家”之爭的理論,超越了冷戰期間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超級大國之間對立的觀念,把戰爭放在全球化的 政治、經濟背景中來理解,認為核心與斷層國家的衝突,遠遠比核心國家之間意識形態的衝突要重要。核心國家的共同利益 ,能夠超越彼此之間的分歧。這就與新保守主義的道德純淨性分道揚鑣。也正因為他的思想超越了軍事技術層面,他就不像 安德魯那樣滿足於為美軍設計秘密的戰略,而是出現在主要的媒體上,教育公眾理解“9·11”後的新世界。 目前,巴納特的思想在美國正處於從異端、邊緣走向主流的過程之中。像任何新理論一樣,他在美國內部遇到頑強的抵 抗。一些美軍將領依然對中國感到擔心,認為巴納特的戰略思想一旦付諸實施,美國就可能被一場與中國這樣的國家意想不 到的戰爭打得措手不及。另一些將領則認為所謂“系統管理者”的軍隊設計,低估了“斷層國家”的軍事實力。“系統管理者”的 輕武裝,不足以應付激烈的武裝衝突。不過,巴納特的知音也越來越多。共和黨議員、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資深成員邁克·托 恩比利就公開承認,巴納特思想塑造了他對中國、國際貿易、對外援助、國防等問題的認識。自從冷戰結束後,美國還沒有 形成一個能夠超越兩黨政治的全球戰略,他認為巴納特的理論有助於形成兩黨的共識。 巴納特像其他軍方人士一樣,淡化自己的黨派色彩。他讚揚布什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勇氣”,又批評其操作上的失誤,認 為布什連任後也未必能夠擺脫目前這種過時的單邊主義的戰略思路。對於克里迎合民主黨內反全球化的貿易保護主義的競選 口號,巴納特也嗤之以鼻,認為那又是一種走向“脫節”之路。但克里對恐怖主義強硬的同時,堅持國際主義的外交路線,又 和巴納特有不謀而合之處。2000年巴納特投了戈爾的票,今年他認同誰還不得而知。不過,克里上台大概對實現他的主張更 為有利。他的思想,為美國新保守主義在伊拉克失敗後提供了一種誘人的戰略選擇。 但最為重要的是,巴納特的多邊國際主義的戰略,需要在國際上有所回應才能在國內取得說服力。特別是與中國的關係 ,在他的戰略構想中有重要的意義。他及時指出了“9·11”後的世界為美中合作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會。因此,中國的“ 和平崛起”的理論,應該逐漸在國際關係層面進一步發展,和巴納特的理論“接軌”,求同存異,使21世紀的中美關係,有一 個穩固的戰略基礎。在伊拉克問題上,中國應該充當美國的“諍友”,一方面要求美國放棄單邊主義,一方面推動聯合國將伊 拉克問題國際化。同時,在有聯合國的授權下,中國要與美國合作,考慮向伊拉克派維和部隊,並要求美國提供相應的軍備 和訓練。這樣不僅可以推動中國軍隊的現代化,而且在美國有求於人之時,伸出有條件的援助之手,使中美的軍事合作升級 。這不僅對維持台海穩定、控制台獨勢力有重大的幫助,而且有助於中國的能源戰略,為中國的崛起提供更牢靠的國際保障 。
兩名美國音樂人對美聯社記者說,當他們聽取了拉氏在國會的講話後,終於再一次證實了自己先前的一個結論: 拉姆斯菲爾德實在是個詞作家的料子,“他的講話必須被編作歌曲”! 事實上,來自舊金山的鋼琴家兼作曲家布賴恩特•江早就已經為拉氏的言辭編曲;而女高音艾蘭德•沃爾也已將這些歌曲 傳唱。就在幾天前,他倆的一張名為《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的詩與其他美國新創藝術歌曲》的歌曲合輯已經上市。 合輯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一首歌莫過於《不知道》。獲得英國語言學家的2003年度“不知所云獎”: 我總是對有關找不到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報道很感興趣, 據我們所知, ———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2002年2月12日新聞發布會上語。 那一次講話,是拉姆斯菲爾德就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所作的一次評估匯報。歌詞並未作任何添加或刪節。拉氏當時 這段話一出,就引起媒體譁然,因為這樣的官方發布會實在少見。拉氏當時所說的“知道”與“不知道”,自然是指伊拉克的大 規模殺傷性武器。不過至今,戰爭臨近收尾,那些不知道的似乎還是不知道。 12日接受美聯社採訪時,布賴恩特•江說,“拉姆斯菲爾德每每發言,特別是脫稿即興發言時所使用的辭藻分明是19世紀 歌劇的腔調和連句詞,特別適合用作歌詞。” “歌曲中,我們想表達這樣一種思想:(那就是,)拉姆斯菲爾德一直在講一個不嚴謹的故事———他竟然就這樣把一場沒 有理由的戰爭賣出手了,”自稱不是“布什迷”的布賴恩特•江說,“使用經典的連句詞是一種好方法。” 如今,布賴恩特•江正準備將拉氏有關虐俘的辯解再作文章。 目前,《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的詩與其他美國新創藝術歌曲》這張專輯的CD版本正在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試 播。 當然,拉姆斯菲爾德本人已經得知自己歌曲問世的消息。 “有人給了我一份,其中,一個甜美的女聲在高唱我的新聞發布會,”拉姆斯菲爾德上月在美國報業新聞聯合會會議上說 ,“現在,你們是否從中得知了整個世界的情況呢?” 去年,美國幽默作家哈特•西利也曾將拉氏在新聞發布會上的發言一字不動地匯編成自由詩、十四行詩和韻體詩。此後 ,他將這些匯集成冊,並冠以《情報詩: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的存在主義詩歌》的書名。 布賴恩特•江在創作歌曲時,還曾考慮到是否可以使用其他美國政要的言論。但經過分析,他得出的結論是:布什的講 話太空洞,而民主黨總統競選人約翰•克里的講話太冗長。 “公眾人物的發言如果從藝術角度評判的話,布什的講話就變得十分空洞無味,可以做成檯曆,”布賴恩特•江說,“我還 認為,約翰•克里的演講可以作成長詩,至少唱45分鐘。” 有關拉姆斯菲爾德講話的另外一首歌曲名為《發生》,其背景是,去年伊拉克戰爭前夕拉氏在五角大樓新聞發布會上受 記者提問“美國是否會發動伊拉克戰爭”。《發生》你們知道許多新聞, 你們每天都被告知事實上沒有發生的新聞,
作為軍人, 我個人對美利堅合眾國的鷹派領袖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致以最高的敬意! 可我們有個劉亞洲將軍, 胸無一策, 對拉氏的戰法佩服的五體投地, 但對拉姆斯菲爾德都佩服不已的毛澤東卻不宵一瞧: "毛澤東憑直覺搞戰略,雖不乏光彩,但終先天不足。他只游過江,沒出過海。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 牛皮大了去了! 別的不說, 毛澤東手下那麼多留洋的, 哪個不對毛澤東敬佩不已啊, 你難道比周恩來, 鄧小平還偉大?! 在央視節目中有這麼一個鏡頭,嘉賓史玉柱對觀眾說他最崇拜毛澤東了,因為毛澤東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針對這個曾經大名鼎鼎的經濟名人的說話,台下有個年青軍官向工作人員要了個嘜,可能是尉級軍官。他反駁史玉柱說:毛澤東的戰略水平很低,如果你學習毛澤東思想,就一定會吃虧。大意是這樣。尉級官也能對戰功顯赫的統帥口出大言,我當時心裡想這年頭軍校是不是也給產業化了,這學員學的都是些什麼垃圾?盡出白痴戰略家。拉部長也不會瞧不起古羅馬時代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吧。雖然漢尼拔那支上千年前的軍隊的攻擊力,遠不及他手下一個連。毛澤東才過世多少年呢? 對拉氏的戰法我們要認真研究對策, 但也不要大驚小怪. 考屢到近期鬥爭的需要,近期的發展方向應是找出美軍信息化戰爭體系的弱環,堅決的發展能有效的破壞這些弱環的手段,把美國人從信息化非接觸戰的夢幻中拉回近距的充滿戰爭迷霧的常規戰爭中來,這才是近期可能打贏美軍的一個出路。 一,急劇擴展核武庫,準備核威懾和核大戰; 我們可以看出, “極限戰鬥力”的思想並沒有脫離毛澤東的軍事理論. 我倒希望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能出任美軍大元帥, 高手出場, 這戲才有看頭... (多援引報道和文章, 如有差錯, 不負一切責任.)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3: | 朝核問題中的中美博奕 | |
2003: | 冷笑一聲:保釣?還是算了吧! | |
2002: | 21世紀,中國也許依然沉淪 | |
2002: | 蘇德戰爭的爆發和情報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