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國亟須建立強大的海軍
送交者: 孟令偉 2004年08月18日23:47:5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中國亟須建立強大的海軍

中國防衛戰略應作出歷史性大調整

中國正處在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需要作出歷史性調整的國是不少,而軍事戰略是其中的一項。從某種意義上說,由於軍事戰略直接關係國家生存發展的外部條件,甚至關係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所以更為重要。歷史、現實和地理環境發出的共同呼喚是:中國軍事防衛戰略應由重陸轉向重海,中國亟須建立以海軍為主的強大的海上攻防體系。

一、從世界歷史看,海戰和海陸兩棲戰爭對國家興亡和全球領土格局的影響是很大的,特別是近現代以來,這種影響愈來愈突出;從中國歷史看,古代水戰和水陸兩棲戰爭對國家格局發生過重要影響;近代以來中國遭受的侵略,絕大多數是來自海上的侵略,而由於海上軍事力量薄弱導致的後遺症,直至今天仍然困擾着我們。縱觀歷史,最開放、最強大的國家往往是馳騁海洋、海陸兼重的國家;而重陸輕海的傳統發展戰略和防衛戰略卻是導致中國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古羅馬對地中海的征服,就是首先擊敗了迦太基的海軍,建立了海上霸權,才逐步控制了地中海周圍的陸域,發展為羅馬大帝國。近代英國通過數次海上戰爭先後擊敗西班牙和荷蘭,成為海上霸王,又憑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艦隊和海軍陸戰隊,四處征服,才建立了全球性的殖民帝國。美國南北戰爭初期,北方陸軍連吃敗仗,正是北方海軍的勝利為戰爭轉機創造了重要條件,海陸的配合作戰成為北方制勝的重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橫掃歐洲大陸,希特勒發出準備占領英國的指令,但由於英國海軍牢牢控制着英吉利海峽,並和皇家空軍配合,重創德國空軍和船艦,從而粉碎了德軍占領“英倫三島”的夢想,並為打敗德國創造了重要的戰略性轉機(因為不控制英吉利海峽,也就沒有1944年6月英美聯軍的諾曼底登陸,而諾曼底登陸才使德國陷入兩面夾擊的困境)。太平洋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戰場,而太平洋戰爭始於日本航空母艦編隊對美國珍珠港海空軍基地的襲擊,轉折於中途島海戰中美國對日本主力海軍的沉重打擊,從此美英海軍陸戰隊掌握了南太平洋群島進攻的主動權,與中國戰場形成了對日軍的南北夾擊之勢,致使日本走上戰爭的不歸路。二戰後美國所以屢屢充當世界警察的作用,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最機動、伸展能力最強的海軍力量。可以說,美國稱霸全球的前提就是海軍稱霸大洋。從中國歷史看,三國時的赤壁大戰是古代罕見的大水戰。在這場大戰中,孫劉聯合發揮以水戰為主、水陸兩棲作戰的長處,重創了兵力占絕對優勢、但水戰有明顯弱點的曹操大軍,奠定了吳蜀魏三分天下的格局。除赤壁大戰外,古代中國還有王睿伐吳之戰、忽必烈征日之戰、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鄭成功驅荷復台之戰、施琅統一台灣之戰等。這些戰爭對中國歷史都有過重要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戰爭中,真正針對“外夷”的海戰就是忽必烈的征日之戰和鄭成功的驅荷復台之戰。忽必烈是迄今為止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敢於渡海遠征之人,但兩次遠征(第三次未發)均以失敗告終。根本原因還是“不諳海戰”,或者說不諳遠海作戰。而鄭成功復台之戰的成功,就在於鄭氏起於沿海,長於海戰,其渡海艦隊不但裝備精良,且官兵素習海陸兩棲作戰。清末以來中國遭受的列強侵略,絕大多數是來自海上的侵略,而這種侵略所以能夠屢屢得手,又主要是因為中國海防力量落後所致。19世紀四十年代初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9世紀五十年代中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9世紀八十年代初中的中法之戰(中法之戰包括陸戰海戰,中方主要是海戰失利,馬尾海戰中方的福建水師被殲滅)、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900年的八國聯軍入侵,其間除中日甲午戰爭的情況比較複雜外,可以說其餘戰爭中方主要或首先是敗於海防力量的不濟。及至20世紀五十年代初,解放軍雖然統一了大陸,但終因為沒有現代化的海上作戰力量,加之美國的介入,使台灣與統一失之交臂。於是多少年來成為困擾中國大陸的一塊心病,隨着台獨力量的發展,這塊心病竟越來越嚴重。縱觀世界歷史特別是近代史,只有真正的海上強國才容易成為世界強國。縱觀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史,以陸地內斂為軸心的發展戰略和防衛戰略是導致中國走向封閉同時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在明代,中國的航海能力曾達到歷史的高峰,才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然而拿鄭和七下西洋和哥倫布的航海探險比:前者不過是來自大陸天朝龐大船隊巡海式的自我炫耀,而來自西洋小國的後者乘一葉扁舟(與鄭和龐大先進的寶船船隊相比)卻發現了一個新大陸。

二、從中國海防的現實看,可以說是從東北向西南,海鄰交逼。釣魚島問題、台灣問題、南中國海問題,只是交逼突出的焦點而已。說的厲害一點,近代以來,中國的海防形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嚴峻過。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地緣政治問題、海域資源問題、海洋戰略力量消長問題等綜合因素造成的。但所有這些都將歸結為一點:如果我們打不破這種嚴峻的形勢,我國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中國將會成為一個面向太平洋又無法走進太平洋的半封閉國家,那等待我們的只能是日漸萎縮的前途。從東北向西南,中國的海鄰國家和地區在海洋權益問題上可以說和中國大陸都有不同程度的矛盾,並以不同的方式且以共同的目標對中國大陸形成交逼之勢。換句話說,儘管這些國家和地區在海權問題上也存在矛盾,但在針對中國大陸時卻能驚人地達成共識。這種“共識”其實並不需要他們之間的刻意溝通,而是地緣形勢使然。日本和中國大陸有釣魚島之爭、有專屬經濟區之爭、有東海資源開發之爭,朝鮮、南韓和中國大陸也有專屬經濟區之爭、有漁場和其他海域資源之爭,菲律賓、印尼、越南和中國大陸有南中國海的資源及島嶼之爭,台灣問題特殊,但在台獨勢力主導的情況下,不但台灣本島和大陸在海洋權益方面存在矛盾,而且在釣魚島問題上,在南中國海問題上,也不會站在大陸一邊。印度不是中國的海鄰 ,和中國大陸不發生直接的海洋權益之爭,但作為面向印度洋的海洋大國,其海洋擴張戰略使它成為中國大陸的潛在競爭對手。交逼態勢不僅指上述國家、地區在針對中國大陸的海洋權益之爭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和立場,而且指他們(針對中國大陸)大都能持主動進逼之態——不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而是逼迫中國從原先存在爭議甚至原先不存在爭議的海權領域中退出。這種逼迫的方式既有國家性的武力要挾,也有單邊的經濟開發和民事占領,還有對我漁民等的武裝迫害。可以說,我國海上方向存在的涉及領土和海洋權益之爭的威脅性問題幾乎都沒有解決。主動進逼後面就是這些國家和地區大都加強了海上武裝力量的建設:日本經過多年來的苦心經營,海上自衛隊已成為亞太地區除美國而外最強大的海事武裝力量,其數量雖不及中國海軍,但艦艇技術水平、人員素質和部隊的立體攻擊及機動反擊能力,則對中國大陸海軍保持着較大優勢;南韓海軍的裝備和戰鬥力也很強,和美國海軍多次舉行聯合演習;台灣海軍在台獨勢力的主導下,多年來從美國和其他國家購進大量裝備和武器,特別是近年來武裝的速度更是加快,已成為一支頗具攻擊和防衛能力的地區性海上武裝力量;菲律賓、印尼、越南都不同程度地強化了海軍建設,並在南中國海多次舉行單獨或聯合性的軍事演習;印度海軍位居世界10強之一,前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曾宣言:“從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國海,都是印度的利益範圍。”其以武力擴充海上勢力範圍的雄心可謂昭然。

在海鄰交逼的形勢下,釣魚島、台灣島和南中國海群島是焦點所在。這三大焦點不是單擺並列,而是共同構成中國海權完整鏈條的關節點。釣魚島面積雖小,但由於它處於台灣島和日本列島之間,具有北窺日本列島、南銜台灣島、西扼東海進入太平洋的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且按照《聯合國海洋公約》,擁有它就擁有周圍大面積的海域開發權,而該島附近海域蘊藏着被稱為“第二個中東”的石油資源。台灣島位居中國沿海中部,處於第一島鏈的中央位置,又在釣魚島和南中國海群島之間,自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中國進入太平洋的中央基地,極富戰略價值。由台灣向北,順序排列着多個群島,蜿蜒2000多海里,是亞太經濟與科技最發達的地區;由台灣向南,是東南亞數千群島,縱深有1800餘海里,是世界上戰略物資的主要產地之一;由台灣向東,跨越1200海里,就可以進擊第二島鏈。雄居台灣,可連接兩大基地,影響三大地區,馳聘於西太平洋遼闊海域。南中國海群島周圍的海域蘊藏有200億噸石油及其他豐富的海洋資源,又是扼守太平洋至印度洋的必經通道——馬六甲海峽的要衝,其戰略地位自不待言。由此可見,釣魚島、台灣島和南中國海群島是面向西太平洋發展、並通向印度洋的具有關聯性的三大戰略要地,而台灣又處於中樞位置。對中國大陸這樣一個海岸線很長、諸海被緊緊包圍在第一島鏈之內、陸土資源即將開發殆盡、人口眾多的國度,如果不能控制這三大戰略要地,就無法衝破第一島鏈、打破海鄰交逼圍困的形勢,進入廣闊的發展領域, 其前景必然暗淡。但要控制這三大戰略要地,就必須有強大的海上武裝力量作後盾。所以,釣魚島問題絕非一個小小海島的歸屬問題,台灣問題也絕非僅是統一的問題,南中國海群島問題更絕非僅僅是島嶼歸屬和資源開發的問題,而是關繫着我國走向大洋還是龜縮大陸、走向強大還是走向衰落的大問題。

三、面對嚴峻的形勢和壓力,中國的發展戰略要由傳統的重陸轉向重海,中國的防衛戰略要由陸上的被動防衛轉向海上的主動防衛。不但要將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納入防衛視野,而且要敢於直面大洋求發展。這就必須抓住釣魚島、台灣島和南中國海群島三大關節點,衝破第一島鏈,打破海鄰交逼的形勢,打通進入大洋的通道,變大陸中國為海洋中國。這是中國避免萎縮、走向強大的必經之路,也是歷史和地緣政治賦予中國的神聖使命。而所有這些就指向一點:那就是中國必須跟上世界軍事變革步伐,通過改革軍事體制,儘快打造一支現代化的、強大的民族海軍,並以海軍為主導全面構築海上攻防體系。放眼世界,一場國際性的新軍事變革浪潮正在掀起。變革的主要標誌有三:①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深刻地影響了戰爭形態和軍隊建設;②不少傳統軍事大國走上精兵之路;③主要軍事大國的軍種結構及其地位正面臨深刻的變動:陸軍面臨轉型的挑戰,一些新軍種和兵種出現,海空軍特別是海軍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美國是新軍事變革的領頭羊,美國充分利用其科技優勢和海灣戰爭以來的幾次實戰經驗,加速推進軍事變革。其變革的領域之廣、變革的速度之快和變革的成效之顯著,可以說無國能望其項背。當今美國軍隊的數量減少了36%,然而卻成為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軍隊,特別在海空軍方面更是無可比擬。日本緊隨其後,軍隊建設的步伐邁得很快,日本自衛隊現有總兵力約30萬人左右,但軍費開支卻高居世界第二位,其軍費投向主要是用在先進的技術裝備方面。日本的海上自衛隊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兵種齊全、裝備先進、訓練有素、攻擊力強的遠洋性海軍。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印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加快了軍事變革步伐。

反觀中國,軍事建設和軍事改革儘管在不斷加快,並取得明顯成績,但從總體看還沒有跟上世界新軍事變革步伐,難以擔起應承擔的任務和難以應對面臨的挑戰。從軍隊面貌看,數量偏多,規模偏大,武器偏老,冗兵、冗官、冗機構不少,陸軍實力最強而用處不大,海空軍特別是海軍實力較弱,面臨的挑戰卻越來越嚴峻。我國的海軍與日本的海上自衛隊比,其兵力是8:2,其艦艇數量大約也是8:2,其潛艇數量是7.5:2.5,但從兵員的技術水平、艦艇及潛艇的裝備和攻擊性看,日本就比我國具有較大的優勢了。此外,日本和中國都沒有航母,但日本卻擁有類似航母的大型運輸艦,而且日本早已具備製造航母的能力和技術水平,只要形勢允許,日本在短時間內就可製造出決不止一艘航母。中國的反潛能力和日本比也有較大差距。所以,中國必須加快推進軍事變革,在改革軍事體制、統一軍政領導權、調整傳統防衛戰略的前提下,對中國軍隊要進行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標就是要由傳統的陸軍主導型轉向海空軍和海軍陸戰隊主導型,優化軍隊結構,提高軍隊質量,強化軍隊戰鬥力,發展軍隊進攻力。為此首先要從數量上縮減傳統陸軍,裁減冗官、冗兵、冗機構,推進陸軍的轉型和重組,發展高質量的海軍,強化海軍的作戰水平、機動水平和攻擊水平,打造一支戰鬥力強、攻守兼備、近海遠洋皆能、現代化的強大的中國海軍。並以海軍為重點,建設具有極大機動能力、聯合作戰能力、立體攻防能力的海陸空三棲隊伍。針對我國海軍的裝備和技術弱點,着眼於高科技海戰的發展前景,要集中有限的資源和資金,大力提高海軍的裝備水平和技術水平,改善和優化海軍結構,積極發展攻擊性能強的潛艇隊伍,適度發展以航母或類似航母的大型船艦為核心,空間、空中、海上、水下、陸上相互配合的大集群、大立體作戰艦隊。發展深海核動力武器,組織強大的深海作戰兵隊,加快開發反潛武器,提高反潛作戰能力,保持戰略報復能力、二次打擊能力和持久作戰能力。以提高實戰水平為核心,加大對海空軍的訓練強度、難度和頻度(據2002年的有關資料:中國普通空軍駕駛員每年的飛行小時僅為日本航空自衛隊駕駛員的16.7%)。將提高海(空)軍的裝備技術水平和強化訓練結合起來,加強海(空)軍的攻擊意志、攻擊能力和攻擊戰術的訓練,加強打大仗、打惡仗、打高難仗、打孤膽仗的意志訓練,加強戰役指揮方略、戰術協同配合作戰的訓練(裝備和技術在現代海戰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勝敗的唯一因素,在一定的裝備和技術條件下,海戰勝負的決定因素仍然是人,包括戰鬥意志、身體體能、攻擊技能、犧牲精神、堅持精神、軍事體制、指揮方略,協同作戰能力等綜合性的人的因素。以史為鑑,19世紀中日甲午海戰中方所以失敗,就不是敗在武器裝備上,恰恰是敗在腐朽的軍事領導體制、消極避戰、指揮失誤、戰術編隊失誤、旗艦配合不力、官兵臨陣怯戰、首戰失利後失去繼續作戰意志等多種人的因素上)。要以培養和建立強大的海軍為主要目標,輔之以發展其他海上力量如海上警備部隊、軍民聯防巡邏隊等,全面構築海上防衛體系。同時要將領海、專屬經濟區、眾多無人島嶼納入國土管理範圍,置於主權視野之內,鼓勵中國公民或機構開發利用,使海洋國土成為振興中國的新基石,成為我國走向浩淼大洋的前沿基地。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日本人怎樣看中國
2003: 現階段的中日之間不存在無條件“親善
2002: 台海和平與戰爭
2002: 什麼是台獨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