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國際飛行公布世界戰機排名 殲-10B擊敗頂級F-16E/F
送交者: qwtie66 2014年02月01日15:38:2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2014年1月,世界著名的航空專業雜誌——《國際飛行》公布了2013至2014年度世界空中力量發展報告,報告中對全球軍用航空器發展和空中作戰力量的此消彼長進行了分析。

  

  根據國外媒體的綜合分析,我們從電子設備:以雷達為主的各種機載設備水平;機動性能:格鬥機動性、速度、加速能力等性能;武器:配套機載武器品種、性能,以及最大載彈量 ;機體:隱身性能、機體改進潛力、可靠性等上述四個方面綜合評出 2014年度世界戰鬥機綜合性能排名。



  第一名 F/A-22A

  F-22“猛禽”戰鬥機是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聯合研製的單座雙發高隱身性第五代戰鬥機,也是世界上第一種進入服役的第五代戰鬥機。F-22於2000年代中期陸續進入美國空軍服役,以取代上一代的主力機種F-15鷹式戰鬥機。洛克希德·馬丁為主承包商,負責設計大部分機身、武器系統和F-22的最終組裝。計劃合作夥伴波音則提供機翼、後機身、航空電子綜合系統和培訓系統。

  F-22被公認為現代十大戰鬥機第一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宣稱,猛禽的隱身性能、靈敏性、精確度和態勢感知能力結合,組合其空對空和空對地作戰能力,使得它成為當今世界綜合性能最佳的戰鬥機。但飛機的製造成本過高、俄羅斯和中國的第五代戰鬥機的計劃延遲導致的缺乏清晰空對空作戰任務、猛禽的出口禁令和其它使用計劃(包括F-35和無人機) 都使得F-22的生產計劃提前終止。2009年4月,美國國防部建議停止新訂單,經國會批准最終採購187架戰鬥機。“2010財年國防授權法”致使缺乏生產更多F-22的資金。2011年12月13日最後一架F-22的上線儀式在多賓斯空軍預備役基地舉行。
2014年度世界戰鬥機性能綜合排名。

  第二名 F-35A

  F-35“閃電Ⅱ”(F-35 Lightning II)聯合攻擊戰鬥機是一款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設計及生產的單座單發戰鬥攻擊機,F-35主要用於前線支援、目標轟炸、防空截擊等多種任務,並因此發展出3種主要的衍生版本,包括採用傳統跑道起降的F-35A型,短距離起降/垂直起降機種F-35B型,與作為航空母艦艦載機的F-35C型。F-35在戰機世代上屬於第五代戰鬥機,具備較高的隱身設計、先進的電子系統以及一定的超音速巡航能力。

  F-35起源自美國聯合攻擊戰鬥機(Joint Strike Fighter JSF)計劃,該計劃是20世紀最後一個重大的軍用飛機研製和採購項目,亦為全世界進行中的最龐大戰鬥機研發計劃,設計目的是為了替代美國空軍、美國海軍、美國海軍陸戰隊以及英國皇家海軍的F-16、F/A-18C/D、AV-8等各種軍機。計劃被定位為低成本的武器系統,這是因為現代先進戰鬥機,如F-22戰鬥機的成本不斷高漲,美國及其他國家均感到,單純依靠這樣的高性能且高價格的戰鬥機組成戰鬥機部隊,在財政上難以承受。因此美國各軍種改變以往各自研製戰鬥機的傳統,聯合起來,共同研製一種用途廣泛、性能先進而價格可承受的低檔戰鬥機。

  第三名 F/A-18E/F

  F/A-18E/F是一種超音速的多用途戰鬥/攻擊機,主要特點是可靠性和維護性好,生存能力強,大仰角飛行性能好以及武器投射精度高。據介紹,該機的機體是按6000飛行小時的使用壽命設計的,機載電子設備的平均故障間隔為30飛行小時,雷達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為100小時,電子設備和消耗器材中有98%有自檢能力。到目前為止,F/A-18共有9個型別,有單座的,也有雙座的.出口加拿大的編號為CF-18A,澳大利亞的有F/A-18A/B,西班牙的編號為EF-18,還有一種供出口用的多用途岸基型為F/A-18L型。F/A-18A為基本型,是一種單座戰鬥/攻擊機主要用於護航和艦隊防空;如果換裝部分武器後即為攻擊機,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F/A-18E/F是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在F/A-18C/D飛機基礎發展的艦載戰鬥/攻擊機,E型為單座型,F為雙座型。1991年美國國防部取消了隱身艦載攻擊機A-12計劃,為滿足海軍替換60年代A-6的迫切需要,以及填補下一代攻擊機A/F-X服役之前的空白,1992年美海軍選中了麥·道的F/A-18E/F作為過渡機種。與F/A-18C/D相比,F/A-18E/F加長了機身和翼展,增加了機翼和水平尾翼的面積,增加了載油量和武器,加大了航程。該機所用材料與C/D型基本相同,但採用很多隱身技術。該機原型機於1995年11月29日首飛,預計1998年開始生產型的總裝,2001年投入使用。

  美國海軍的F/A-18E/F是現役戰鬥機中較為成功的攻擊戰鬥機之一,據飛行員報告,雖然它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但其良好的短距起降性能、突出的低空突防能力,特別是超常規的機動能力在現役戰鬥機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其航電系統設計也屬世界領先水平。
F/A-18E/F。

  第四名 颱風

  歐洲戰機公司颱風戰鬥機(Eurofighter Typhoon,又常被稱為EF-2000)是一款雙發動機,采前翼加上三角翼(鴨式布局)設計的多功能戰鬥機。參與設計與生產的是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四國戰機公司(Eurofighter GmbH),是介於第三代和第四代之間的超音速戰鬥機,它主要用於空戰,並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1983年開始研製,1994年3月試飛。2011年3月,首次參加實戰攻擊並摧毀了少量利比亞軍用設施和裝甲車。

  “颱風”是歐洲戰鬥機公司(英、德、意和西班牙4國合作)研製的新型單座雙發超音戰鬥機,前身是EFA驗證機,曾命名為EF2000。該機主要用於防空和空中優勢任務,兼具對地攻擊能力。在“颱風”之前,由如此多的國家共同研製的飛機並不多,象戰鬥機這樣關繫到國家安全大事的合作項目少之又少,因此“颱風”可謂開創了軍事工業領域的一個新景象。

  “颱風”戰鬥機廣泛採用碳素纖維複合材料、玻璃纖維增強塑料、鋁鋰合金、鈦合金和鋁合金等材料製造,複合材料占全機比例約40%。採用一些隱形技術,包括低雷達橫截面和被動傳感器。前置鴨式三角翼構造空氣動力學不穩定設計提供高度的敏捷性(特別在超音速)、低空氣阻力和可提高升力,機翼使用無縫隙襟翼。飛行員通過每秒自動控制40次的飛行控制計算機和全權4餘度主動控制數字式電傳系統控制飛機去提供好的飛行控制特性。在不使用矢量發動機的情況下就具有優異的超機動性能,得益於良好的機身設計,不但維持高速優異操縱性、也具有很好的纏鬥能力,特別是高速高過載纏鬥。為增加航程,還具有空中加油能力。

  第五名 F-15SG

  雖然F-15已經誕生30多年,但至今仍是波音公司的重要出口產品。今年5月,波音正式向新加坡空軍交付最新型的F-15SG“攻擊鷹”多用途戰鬥機,該機也成為目前F-15系列中最先進的型號。F-15SG配備了AN/APG-63(V)3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頭盔顯示系統、高精度瞄準吊艙等先進設備;配備高性能的F110-GE-129發動機,作戰半徑超過1800公里,最大載彈量10噸,綜合性能較美軍自用產品有過之而無不及。

  相對於韓國的F-15K,F-15SG裝備的AN/APG-63(V)3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性能進一步提升。該型號雷達不僅作用距離和分辨率大增,而且具備同時跟蹤多目標的能力,能同時制導8枚AIM-120C攻擊8個不同目標。F-15SG和F-15K均裝備了頭盔顯示器,在這方面還要超過美軍現役的F-15E。

  相對於早期的F-15,F-15SG和F-15K均採用了重新優化設計的機體,機體結構和潛力都大為改善。波音公司在此基礎上,於2009年3月還推出了新型的F-15SE“無聲鷹”戰鬥機,採用了“新型保形油箱和內置武器艙”,全面提升隱身能力。據稱,F-15SE的RCS指標將可達到F-35的水準。如果再加上近來EA-18G電子戰機的精彩表現,已明顯暴露出波音公司不甘於被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第四代戰機搶走風頭,試圖用多款新改進型戰機搶占市場。而且在美國國內,空軍大批F-15正積極進行升級工作,已成為填補F-22數量不足的重要措施。

  不過,F-15SE以及F-15SG、F-15K雖然在性能上已逐漸接近F-22,但單機價格也達到了令人乍舌的1億美元,不是一般國家能夠接受的。但隨着F-22生產線的關閉,以及F-35難以迅速成軍而且性能不甚完美,F-15系列的改進型在國際市場上仍大有可為。
F-15SG。

  第六名 陣風

  陣風戰鬥機發展自法國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的試驗作戰飛機計劃(Avion de Combat Experimental - ACX)採用三角翼配合近耦合前翼(主動整合式前翼),以及先天不穩定式氣動布局,以達既具有高機動性(敏捷性),又同時保持飛行隱定的目的,可作出+9g、-3.6g的機動,三角翼配合近耦合前翼可以在低速(起飛、降落)至音速(超音速巡航)增加升力,這提高了陣風在低速至音速時的機動性,也有利於超音速巡航,增加彈藥、燃油攜載量。

  陣風戰鬥機是第四代半戰鬥機。因為陣風雖然沒有採用像F-22戰鬥機第五代戰鬥機的技術,如外形設計隱身技術、矢量推力技術、超音速巡航技術等,但比起現代服役的第四代戰鬥機又採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因而其綜合作戰性能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有相當大的進一步發展潛力。現代的戰鬥機空戰思想已從傳統的近距格鬥向從遠、中程導彈交戰和近距格鬥並存方向轉移,因而四代半戰鬥機都十分注重增強導彈作戰效能,機載的雷達和武器系統都要求能在儘可能遠的距離內發現目標,還能先發制人開火將對方擊落。

  陣風上共有14個外掛點(陣風海軍型為 13 個),其中5個用於加掛副油箱和重型武器,總的外掛能力在9噸以上,所有型號的陣風上都有一門30毫米航空機炮,發射火力為每分鐘2500發。陣風的主要空空導彈是米卡系列導彈(MICA)。這種導彈是真正的發射後不管導彈,並已裝備在法國空軍的幻影2000-5等戰鬥機上。海軍型除可掛載空軍型的各種武器外,還可掛魔術-2和米卡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在空地(面)任務中,2005年以後將掛反跑道武器和Scalp防區外巡航導彈,加上A2SM制導炸彈。陣風M型可掛ANF反艦導彈和ASMP-A中程核導彈

  第七名 蘇-35

  蘇霍伊蘇-35(英語:Sukhoi Su-35,俄語:КБ Сухой Су-35)戰鬥機,北約代號“側衛-E”或“超側衛”(Flanker-E、Super Flanker)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戰鬥機的基礎上研製的深度改進型單座雙發、超機動多用途重型戰鬥機,在戰鬥機世代上屬於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號,即第四代半戰鬥機。現已知蘇-35隻有少量生產用作試飛和技術驗證,2009年其中一架墜毀,尚未有正式服役紀錄。

  蘇-35除了用三翼面設計帶來絕佳的氣動力性能外,真正的重點在航電設備,提升自動化、計算機化、人性化、指管通情(C3I)能力等,與同時期西方開發中的新世代戰機的航電設計理念相同。大幅提升航電性能的結果是重量增加,必須有其他改良才能避免機動性、加速性、航程的下降。因此除了以前翼提升操控性外,還裝備更大推力的發動機,此外,主翼與垂尾內的油箱也予以增大,油箱總容積達13000公升,因而可達到近4000km的無外援航程。故蘇-35無論在機動性、加速性、結構效益、航電性能各方面都全面優於蘇-27S,而不像其他改型如蘇-30般有取有舍。

  蘇-35強化了航電系統及武器搭載能力,機體也放大,空重增至18400kg,必須配備推力更大的發動機。計劃之初預計裝備起飛推力13000kg的AL-31F發動機改型。後來使用AL-35F,AL-35F增加了發動機進氣口直徑以增加進氣量,並增加渦輪入口溫度提升了發動機的推力,內部構造也稍作改良,最大軍用推力8500kg,最大後燃推力約14000kg。後來又在AL-35F的基礎上增加後燃器推力,使得最大軍用推力仍為8500kg而最大推力增至14500kg,此即AL-35FM。蘇-37則使用加裝矢量噴嘴的AL-35FM,又稱作AL-37FU 。
殲-16。

  第八名 殲-16

  殲-16是中國瀋陽飛機公司為海軍航空兵所研發的一款從殲-11B系列上發展而來的第3.5代多用途雙座戰機。該機的研製過程和中國以往的戰機一樣,較為保密,其原型為俄式蘇-27戰機。2013年初,中國正式公開該戰機。殲-16裝備自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AESA),可與多目標作戰並可以識別出目標的相關資料。殲-16最大特點是具備遠距離超視距攻擊能力和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

  殲-16是中國沈飛正在研製的第3.5代多用途戰機,並可能被命名為殲-16,J-16就是J-11的超級改型,J-16高Su-30一個級別,網傳2011年10月17日已在瀋陽首飛。殲-16具有很強的對空對地攻擊能力。殲-16裝備自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AESA)具有與多目標作戰的能力,並可以識別出目標的相關資料。

  第九名 殲-10B

  殲-10B原型機在2008年12月首次飛行,飛機的圖片在2009年3月首次在網上被披露。2011年試飛的1035號機發動機為太行發動機。2013年12月,國產殲-10B型戰鬥機已正式開始批量生產,將進行交付試飛並交付部隊使用,殲-10B的服役,將使其成中國空軍最先進的現役戰鬥機,中國現役戰鬥機將從三代機正式邁向三代半。首架量產型殲10,進氣道編號符合軍方量產型戰機編號規則,101代表第一批次第一架。殲10B此前已生產數架驗證機,機身並無軍方正式編號。

  殲-10B在垂尾頂端和翼下增加了電子吊艙,以滿足在複雜電磁條件下作戰的要求。尤其是翼下的一對電子吊艙,尺寸較大而且應當是固定或者是半固定設計,並且占用了翼下最“黃金”的掛載位置,翼下吊艙和垂尾電子艙前段呈灰色與雷達艙顏色一致,而吊艙體其他部分與機身的防鏽黃色底漆顏色一致,因而基本可以認為吊艙前段灰色部分存在天線。如此布置,天線工作在被動模式下,可以與垂尾頂端的天線一起構成三點無源探測,能夠比傳統雷達告警器更精確的測定敵方雷達的坐標、頻率和波形,大幅度提高飛機的電磁頻譜感知能力;工作在主動模式下,可以通過垂尾、左翼和右翼吊艙配合的方式實現閃爍式有源欺騙干擾,能夠有效的導致敵方雷達測角能力下降和雷達制導空空導彈脫鎖。

  第十名 “鷹獅”JAS-39戰機

  JAS-39戰鬥機的“JAS”縮寫為瑞典語中的“Jakt”(對空戰鬥)“Attack”(對地攻擊)“Spaning”(偵察)的縮寫,因此可見JAS39戰鬥機為一戰鬥、攻擊、偵察兼具的Multirole Aircraft(多功能戰鬥機)。達成機體的大小被分為輕型戰鬥機、續航距離的妥協、汰換運用上的容易性與高效能低價位的實現。是瑞典空軍用來接替汰換Saab-35戰鬥機的戰機。
殲-10B。


  JAS-39由鴨型翼(前翼)與三角翼組合而成近距耦合鴨式布局,繼承了Saab37戰鬥機維京戰鬥機的氣動型式,結構上廣泛採用複合材料,主翼為切緣襟翼和前緣鋸齒,全動前翼位於矩形涵道的兩側,無水平尾翼。機翼和前翼的前緣後掠角分別為45°和43°。該機能在所有高度上實現超音速飛行,並在短場起降上取得最大的效率。可收放前三點式的主起落架為單輪式,向前收入機艙;可轉向前起落架為雙輪式,向後旋轉90°平放入機身下部。機輪和輪胎有碳圓盤剎車及防滑裝置。採用帶有覆面層隔板的楔形涵道。機身內裝自封式主油箱和集油油箱,採用燃油綜合管理系統控制。

  70年代後期,當瑞典空軍編制“鷹獅”飛機的技術要求的時候,是準備用它來替代Saab-35“龍”和Saab-37“雷”的,着重強調飛機的“變用途”能力和飛機的空中優勢能力,因此命名為 JAS-39 戰鬥、攻擊、巡邏機。“變用途”是指飛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改變用途的能力;“多用途”要求飛機在執行任務之前按照特定的任務進行配置。JAS-39“鷹獅”飛機的主要目標是截擊接近瑞典海岸的外國飛機,並對入侵的敵機給予還擊。

  2013年,據英國《國際飛行》 雜誌統計,中國空軍擁有200架殲-10戰鬥機和272架殲-11和蘇-27系列戰鬥機,三代機總數為472架,另外,還擁有72架殲轟-7A戰鬥轟炸機、388架殲-7、96架殲-8、160架轟-6和115架強-5飛機。

  此外,中國空軍還擁有11架空警2000和空警200預警機,以及19架電子戰飛機。教練機機隊約為209架,略有提高。

  2013年,據英國《國際飛行》 雜誌統計,中國陸軍擁有222架米-8系列直升機、200架直-9直升機,此外武裝直升機裝備有74架直-10和48架直-19,總數為122架。訓練直升機為93架EC-120和44架直-11,總數為137架。此外還裝備有20架S-70黑鷹直升機、20架運-7和運-8運輸機,中國陸軍航空兵目前擁有直升機大約為501架

  2013年,據英國《國際飛行》 雜誌統計,中國海軍航空兵擁有6架殲-10、23架蘇-30、35架殲轟-7、48架殲-8、30架殲-7、14架轟-6以及30架強-5。總體來說,這些飛機的估算值可能低於實際的數據,但從數據中可以看到中國的海軍航空兵亟待加強。

  2013年,拉丁美洲和北美的作戰飛機增加了2%和3%,而歐洲的作戰飛機總數在下降。

  2013年,亞太地區的作戰飛機增加了5%,而中東地區則下降了7%,獨聯體和俄羅斯增長了1%。

(數據來源:英國《國際飛行》 評估分析和製圖:裴申)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解放軍遠洋訓練已無視第一島鏈 日本干
2013: 美擱淺掃雷艦嚴重下沉 將被拆卸清除
2012: 孫子兵法認定美國三大死局:中美競爭美
2012: 中共十八大關係世界福祉 比美國大選重
2011: 抗戰期間蔣介石是日本內奸的若干鐵證
2011: 專家:殲-20讓美慌神 稱我們將擁有187
2010: 關於中國民主的幾點思考
2010: 中國:“四劍”反美 不怕損失 亮劍到底
2009: 過新年--中國財源滾滾美國裁員滾滾
2009: 《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113) 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