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韜晦”如何?——100年前和40年前的兩個瞬間
送交者: 郭松民 2004年10月15日18:33:08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100年前的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爭。這場戰爭一個最荒誕不經的特點是:戰爭是在中國的領土上進行的,但中國卻是“中立國”。在日俄相互宣戰三天后,慈禧太后頒發了一道堪稱千古奇聞的諭旨:“日俄兩國,失和用兵,朝廷軫念彼此均系友邦,應按局外中立之例辦理,着各省將軍督撫,通飭所屬文武,並曉諭軍民人等,一體欽遵,以篤邦交而維大局,勿得疏誤!特此通諭知之!欽此。”

清廷的“局外中立”政策,是在當時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且控制着“新式陸軍”的袁世凱的極力主張下制定的。袁的主要理由是還需要時間“練兵”和改變“財力極窘”的狀況,1904年初,當戰雲密布之時,袁世凱上奏朝廷,說“甲午之役,關內外各軍不下20萬,仍每以兵單為憂。況現在俄日交鬨”,更不能“引火上身”。因此,“不得不謹守局外”,“以為韜晦之計”。而慈禧太后最關心的也不是主權或者戰區民眾的生命財產,而是“東三省系祖宗陵寢所在,關係甚大”,在得到袁的死黨慶親王弈劻“陵寢當可無虞”的肯定答覆後,也就欣然“准奏”了。

清廷決定“韜晦”、“中立”,雖然作到了“篤邦交而維大局”,但卻使作為主戰場的東北地區蒙受了空前的浩劫。在長達19個月的時間裡,東北民眾慘遭兵燹之災,喪亡無計其數。日俄兩軍建築炮台、挖掘戰壕、修墊車道時,拆毀民房、毀壞民地、砍伐樹木、驅使民工,無一不使東北民眾遭難。日俄雙方還隨意將中國平民當作“間諜”成批處決。清廷戰後統計,東北人民死於戰火的有2萬多人,財產損失折銀6900萬兩。當時頗有影響的《東方雜誌》說:“吾中立國之民生息於其地者,擲生命數十萬。死亡之數,過於日俄兩軍。”“鑑湖女俠”秋瑾後來有一句詩“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說的就是這次劫後的慘狀。年輕的魯迅,也是在看了日軍處決“為俄國人當間諜的中國人”的記錄片後,大受刺激,憤而決定棄醫從文的。

40年前的1964年,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當時對於是不是立即試爆,決策層是有分歧的。負責“兩彈”工程的中央專門委員會反覆研究,提出了兩個方案,一個是“早試”,一個是“晚試”。“晚試”的目的就是要“韜光養晦”,避開鋒芒,先抓緊三線建設。報告送到了毛澤東那裡,這位不知畏懼的歷史偉人權衡再三,一錘定音:原子彈是嚇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嚇人的就要早響。

當時一個最有意思的細節就是中國的原子彈“響”了之後美國的反應。約翰遜總統看後了報告後怒不可遏,拍案而起:“美國不能再沉默,我認為應該把第七艦隊調往南中國海,向中國人表明美國的態度。”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則輕輕地反問了一句:“總統先生,您是想證明美國強大呢,還是說明害怕?”

不過約翰遜隨後發表全國電視廣播講話時,態度卻溫柔了許多。他說,中國用來製造核武器的資源“本來可以用來改善中國人民福利的”,因此“這是一個悲劇”,“只會增加中國人民的不安全感”;他還忽然變成了一個環保主義者:“我們同全人類一道對中國共產黨人的試驗使大氣遭到污染感到遺憾”。好象忘了此前美國已經進行過幾百次核試驗了。

100年前清廷和袁世凱的“韜晦”及“中立”政策,並沒有像他們預想的那樣為“練兵”和改變“財力極窘”的狀況贏得時間,清王朝反而因此喪失了最後一點合法性,在日俄戰爭結束之後僅僅六年就滅亡了。而日本在戰勝俄國之後,獲得了在東北駐屯關東軍的特權,這為以後的“9·18事變”及對中國的全面入侵埋下了伏筆,中華民族幾乎因此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而40年前毛澤東“嚇人”之後,雖然一時使中國顯得“鋒芒畢露”,但並沒有“增加中國人民的不安全感”。相反,從那以後,中國遭受大規模入侵的危險,基本上一勞永逸地消失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神舟與我們的未來福祉
2003: 我自豪,我是中國人!
2002: 美國人不願出兵保台
2002: 在保釣問題上為何我們處於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