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必然性
送交者: 成都田木头 2004年01月15日19:14:41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台独势力灭亡前必会垂死挣扎

  我国台湾地区的分裂势力近几年来日渐坐大,因中国整体的政治、经济、国防、科技等方面的综合国力高速增长,台独势力感到压力日重,不断加快渐进台独的脚步。从“两国论”到“中华民国护照加注台湾字样”再到现在的“全民公投”,在在说明了台独势力灭亡前必会做一翻疯狂的垂死挣扎。

  某些台独势力企图用当年中共建立的“独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更早时候的蔡锷将军搞的“云南独立”来论证“台湾独立”有道理,不过是蓄意将制度之争和主权之争混为一谈。无论是“独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是“云南独立”, 其实质都是中国的革命者不满当时的中央政府的腐败统治,先占据一块根据地,再武装推翻当时的中央政府,统一全中国,实行革命者理想中的新政治。这和现时台湾的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搞的“台湾独立”根本是两回事,李登辉、陈水扁并非想武装推翻现在中国的中央政府,因为他们没有那个实力。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想的只是把台湾永久性的与中国母体割裂开,独立的台湾不想统一全中国,并梦想中国的中央政府也不要统一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

  两蒋时代统治下的台湾当局,念念不忘“光复大陆”,那时的台湾当局与中国的中央政府所争的是“谁能代表全中国”,属于“先占据一块根据地,再武装推翻当时的中央政府”一类,这与现时的台湾当局“两国论”、“一边一国论”有本质的不同。

  现在的台湾,在统独问题上大题上可分为4类,第1类是赞同一个中国,支持中共执政,支持马上统一;第2类是赞同一个中国,但反对中共执政,在推翻中共执政地位前先维持割据分治现状;第3类是不赞同一个中国,但惧怕中国中央政府的强大军事实力,也要求维持割据分治现状;第4类是不赞同一个中国,且不惧怕中国中央政府的强大军事实力,要求结束名不正言不顺的割据分治现状,立即正名为“台湾共和国”。1、4类人数最少,2、3类人数最多。其中第1类是未来中国中央政府在台湾施政依靠的对象,第2类是团结的对象,第3类是改造的对象,第4类是打击的对象。

  我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看法很悲观,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真不愿看到台湾问题用武力解决的方式来了结,只是这世界上很多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选择

  2002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明确阐明了我国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台湾当局领导人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顽固坚持“台湾独立”立场,甚至抛出海峡两岸“一边一国”的分裂主张,并以渐进的手法进行各种分裂活动。台湾分裂势力是对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威胁。极少数国家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售台武器装备,提升与台关系,助长了台湾分裂势力的气焰,损害了中国的和平统一进程。

  请注意中国国防白皮书里“助长了台湾分裂势力的气焰,损害了中国的和平统一进程”这句话,台独势力的嚣张与美国等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故考虑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时,势必要把这一因素也考虑进去。

  很明显的,美国等国家会在台海战争爆发后对中国进行政治攻击和经济制裁,这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会很大。由于现阶段中国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温饱水平线上,经济急剧下滑将会危及他们的基本生存条件,这件事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关注。从居安思危的角度出发,不仅不能有任何对外依赖思想,相反还必须时刻提防反华敌对势力趁机落井下石。我国应该设立危机预警和管理程序,必要时国民经济应该断然转入反危机轨道运行,以遏止经济形势恶化趋势的自我加强,把经济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

  总体上来说,我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综合实力相差悬殊,如果只是中央政府对台湾当局的较量,结果无疑是一边到的对中央政府有利,可以说台湾当局的那点综合实力简直就不堪一击。事实上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解放军已具备了与台军“单对单”较量并跨过台湾海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美国的横插一脚,才令台湾问题的解决拖延下来。

  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最好等到2010年后,那时奥运会和世博会已开过,中国的损失最小。其次是2006年前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样可有一些缓冲时间。最糟的是2007到2010年间开打,中国的损失大了点。我认为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时间是2011年,那时新一代的武器装备大量进入解放军中服役,更重要的是中国的GDP(不含我国台湾地区)将达2万亿美元,使得中国具备了更强的抵御反华敌对势力经济制裁的能力。

  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预期

  台湾海峡如果爆发战争,解放军大约7天可完成军事进攻行动,然后转入军事占领。军事进攻转换为军事占领的标准是敌方已没有连级以上规模的成建制部队抵抗。

  这一预期时间已估计到如下因素:
  1、台湾当局已察觉中央政府的备战行动,并采取相应的军事布置。
  2、美国等有可能卷入的国家在台湾周边布置的前置军事力量已进入戒备状态,并从后方调兵遣将。
  3、中国沿海部分地区进入战时状态。
  4、美国等国家在战争爆发后对中国进行政治攻击和经济制裁,军事行动则美国等国家一时还不会采用,只有在解放军的军事进攻遭受重大挫折后,这些家伙才有可能在不冒重大人员伤亡的情况下参加。

  打台湾不必在乎其所拥有的幻影飞机、拉斐特护卫舰、爱国者导弹等大型重装备,这些东西都是解放军地对地导弹和反舰导弹的靶子,战争爆发之初就会被重点摧毁。倒是轻便高机动易隐蔽的车载双联装120迫击炮、肩扛式防空导弹等轻装备实战破坏效果显著,因为在前几轮的导弹打击中打不到,只能靠解放军的步兵登陆后加以解决,那么我方的伤亡情况就堪忧了。

  关于台海战争问题,我说解放军大约7天可完成军事进攻行动,然后转入军事占领是经过仔细考虑的。

  美国等国家介入台海战争的程度及中国的反应大体可分为:

  A情报与军火的提供,这些事现在就有,战争爆发后肯定也还会有,中国不必过于担心。

  B出动海、空军对登陆台湾岛的解放军进行攻击,则中国会对美国的关岛、夏威夷及日本、韩国等地的军事基地进行打击,战争升级。

  C出动海、空军对中国大陆的军事目标和民用目标进行攻击,战争全面升级。中国一直无法大量使用的陆军可以派上用场了,与朝鲜军队一起收拾掉驻韩美军,并渡过狭窄的对马海峡打击驻日美军。同时中国会用装常规高爆弹头的老式战略导弹打击美国本土大陆的军事目标和民用目标,并派少量潜艇在美国重要港口进行攻势布雷。

  我说的“七日战争”是指在A情况下才能完成,即美国等国家“有限的军事援助”的情况;B情况只有在登陆台湾岛的解放军遭受巨大挫折时才会出现,且美国等国家要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数万美军士兵的死亡是美国社会难以接受的,可能性非常小;C情况的出现已接近世界大战的边缘,可能性几乎没有。

  台海战争打起来中国必胜

  中国的战略指导思想一直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即便美国武力介入也必败。中国不会按照美国制定的战争模式来打仗,中国军队与美国军队打过的两场战争都使美国吃了大亏,以志愿军名义参与的抗美援朝战争和以北越军队名义参与的抗美援越战争,使得中国人民和军队都不怯于再与美国军队打一仗。

  台湾的军事实力一直很差,其军队的战斗意志尤其差。军事实力包括战斗意志和武器装备两大方面。台军的战斗意志甚至于不如国共内战时的国民党嫡系部队,台湾社会因为“省籍情节”的因素也远不如大陆社会团结一致,社会上的矛盾必然会在军队里表现出来。

  从1958年金门炮战后,台军就一直没有真正打过仗,长期缺乏实战经验的军队是没有多少战斗力的。而解放军直到80年代中期都在与越南军队打仗,积累的实战经验是丰富的,整个大陆社会对战争中的人员伤亡也有相当的心里承受力。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新中国建立后的政治优势、经济优势、军事优势都是明显的,如果不是1976年才结束的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内乱给耽误了的话,台湾问题恐怕早已解决了。80年代两岸关系一度趋好,在与外国发生的南海争端中甚至有军事上的合作,当时是有和平统一的可能。但90年代后两岸关系趋于紧张,日渐坐大的台独思想加上根深蒂固的恐共思想,使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中央政府已开始做军事斗争的准备工作,这种积极准备的军事思想会对未来战争行动产生巨大的良好影响。反观台湾社会和军队自放弃“反攻大陆”的政策后,苟且偷安思想严重,所谓的“吓阻”军事思想是吓不倒中央政府的,只会造成解放军在战争爆发之初就对台湾岛上的战略目标进行高强度的饱和攻击。


  其实只要解放军的一个集团军全部人员连同重装备都登上台湾岛,就可以认为台海之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剩下的台湾军队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只不过是些没有解除武装的战俘。英国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访华时,在参观解放军部队后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任何人都永远不要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地面作战!

  台湾要么不打,打起来肯定是胜利,不管这胜利的代价有多大,别的结果是不可能出现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不可能容忍打台湾失败,中国的领导人也承担不起打台湾失败的历史责任,十三亿人如果万众一心、前赴后继,怎么会打不下一个总共只有两千三百万人的小小台湾岛。况且这两千三百万人里大部分人都信奉明哲保身的信条,让他们丢掉身家性命去与骁勇善战的解放军拼老命,根本是不可能的。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朱鎔基总理任期回顾
2003: 甲午海战107周年祭--海权与近代中国的
2002: 从国名分析:中国将统一世界
2002: 外商纷纷独资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