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通用化部署:中国战略导弹理想部署模式
送交者: 洪超飞 2004年12月09日11:13:31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通用化部署:中国战略导弹理想部署模式 -------------------------------------------------------------------------------- 2004-12-09 00:06:54 点击:80 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终于使中国认清了大规模发展战略核力量的必要与重要,而相关渠道也不时传出中国发展机动式战略导弹及向国外学习建造发射井消息,这些信息的整合极为清晰地表明中国即将展开战略导弹的大规模生产与部署。由此也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将如何部署这些洲际战略导弹?何种部署模式才能最有效地发挥中国的战略威慑力?

先对世界各国战略导弹的部署方式略作说明。

早期战略导弹为笨重的液体结构且直接部署于地面发射台,这种地表部署方式使导弹的生存能力极为脆弱,对方只要打过来一排核弹头就足以让这些暴露的导弹化为灰烬。因此原苏联率先发展并完成了战略导弹的地下部署,将导弹从地表转移到地下发射井中。顺便说一个轶闻,有关导弹地下发射的创意者竟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其后美国也跟着实现了导弹的发射井部署,从而使双方战略导弹的抗打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随着战略导弹的精度与威力的提高,部署在地下发射井中的导弹也变得很不安全了,所以苏美又搞出了机动式发射,将战略导弹置于重型汽车及火车上不断机动使对手难以及时掌握行踪;但是由于空间侦察技术的发展机动式发射也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各国又将导弹搬上潜艇进行水下部署,将战略导弹的抗打击能力又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在传统部署方式的基础上,各国还延伸了多种部署理念:美苏将固定发射与机动转移结合使用,使用机动车辆将导弹在多个发射井之间不断转移,让对方难以搞清哪个发射井中有导弹只能全面攻击;而中国则根据自身的情况发展了洞库部署模式,平时将导弹置于洞库中,一旦受到核攻击则将导弹拖出洞库到预定发射阵地发射;在导弹阵地的设置上美国还创造了“发射井密集部署”理念,将多个发射井密集地部署在一起。因为一枚核弹爆炸后在一定时间内另一枚核弹头将难以在同一地点再次起爆,这样对手就难以同时发射多枚核弹攻击所有的发射井。

不同的导弹部署方式有着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1.地下井部署 导弹代表型号:中国的DF-5、俄国的SS-19/SS-18、美国的“民兵”,均为发射井部署型战略导弹。

优点:警戒率高、反应迅速,非常适合首先核攻击和快速核反击。目前地下井中部署的先进导弹能在接到命令后30-120秒内完成发射起飞。发射井部署这个突出优点使其非常有利于发起首先核攻击,或在接到预警后发起快速核反击并在敌方核弹落地前完成发射迅速报复敌人。正因为地下井部署方式的这一优点,所以冷战时苏美均将地下井部署的战略导弹作为重点发展以期先发制人一举击败对手,而在冷战之后的核裁军中又都将发射井导弹作为重点裁撤对象并规定各自只能保有500枚井基导弹且只能是单弹头。

不足:(1)技术复杂、造价巨大。由于现在地下井发射的导弹主要是采用热发射或冷发射技术,所以对发射井的结构及附加设施技术要求很高。热发射技术需要修建复杂的导流槽以便在导弹发射时排放导弹的尾焰,且稍有偏差导弹就会在井内爆炸。冷发射则要求在发射井中建立配套的燃气弹射系统,技术要求也很复杂;更由于现代导弹发射井都采用昂贵的抗核加固设计,不仅加固发射井自身还要对周边大面积地基进行强化加固(近地空爆的核弹会炸出一个直径超过百米的大坑),这就极大增加了导弹发射井工艺难度和成本。美国早期的战略导弹成本在300-500万美元左右,而其同期的加固型发射井造价也超过上百万美元,二者相差无几。而为了应对现代大威力核弹头的威胁现代导弹发射井加固能力更是水涨船高,让中小国家望而却步;(2)一旦受到核突击则生存力极为有限。由于预警能力、警戒等级、最高当局核战决心等多方面因素,部署在发射井中的一旦受到对方大规模核突击生存能力很低,通常只有6-10%的导弹能够存活。而对方如果发射二枚核弹同时攻击一个发射井则只有1%的导弹能够发起反击,其结果近乎于全军覆灭。

2.机动部署导弹 导弹代表型号:俄国的SS-24/25/27、美国的MX和“侏儒”、中国的DF-31

优点:机动能力很强,此类导弹部署于机动型很强的重型车辆或火车上,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跑出很远的距离,对手难以有效地跟踪;生存能力好,因为导弹经常处于机动中,对方难以一举消灭或者要消灭就要花费大量的核弹头;能较快地发起核反击,处于机动中的导弹接到核反击指示后能够在较快地时间内完成导弹的发射

不足:总体生存能力并不理想。因为总有一部份导弹运载平台在基地处于维修、待命状态,这部分导弹在敌方核突击中仍会以极高的概率被消灭,有关理论研究表明此型战略导弹的总体生存能力也只有50%;运行成本巨大,大型车载平台如果始终24小时处于机动状态会有很大的成本消耗,所以俄罗斯SS25机动型导弹平时更多是呆在基地里;导弹的机动范围有限,仍有相当概率被敌人跟踪攻击,因为这类导弹依靠大型车辆和火车,活动区域也只能限定在主要交通钱附近;不能在第一时间发起核反击,反击的效果不太理想容量导致超杀与漏杀。

3.核潜艇部署 导弹代表型号:美国的“三叉戟”、俄国的“SS-N-20/22/23” 、中国的JL-2

优点:隐蔽能力能力好、生存能力佳、具有强大的机动能力和打击能力。

不足:核潜艇优点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潜艇只能在己方严密控制的海区活动、尽量不穿越敌方控制的区域、可靠的协同保护能力。否则潜艇将容易受到跟踪并受到先发制人的攻击。俄罗斯及美国都有自己控制的海区,并由地理条件的优势能够较好地保护自己的战略潜艇;而中国由于近海被美国重点控制,进入大洋要穿越对方严密控制的海区所以现阶断核潜艇并不看好,除非中国能统一台湾或击破岛链封锁;另外在基地内的核潜艇如果受到核突击则艇上的战略导弹也会被消灭,事实上各国总有30-50%的潜艇处于在港状态,在受到核突击时这些港内潜艇及导弹将成为牺牲品。

4.中国洞库部署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中国自认为能在地下洞库里躲过第一波核打击,并在其后开出来发射导弹。对于现在的中国很有有意义。没有可靠的预警能力导弹在发射井里也不能执行“预警?快速反击”任务,只能成别靶子;此外由于老式导弹大多是液体结构难以进行野外机动所以最好的方法不是放在洞里需要时才拖出来。

不足:实战时对方只要打坏洞口及附近山间公路在洞中的导弹就开不出来了,更无法进入发射阵位。在大山中道路被核弹炸坏后重型发射车根本开不出去,而发射阵地必然建在没有山势阻挡且相对平坦的地方,否则导弹就无法完成弹道转弯;封锁洞口与道路后,对手的重型核轰炸机会在我方防空体系统被同步核摧残后临空进行一步精准轰炸与封锁,将来甚至会出动机载激光反导系统飞到洞库所在的区域建立大范围拦截,直至完全毁灭那些洞库中的导弹。所以中国以大山洞库方式部署战略导弹不是好方案,其快反能力不如发射井,机动能力由于山地交通因素非常有限。不过这只是现阶段的中国预警能力不足及老式导弹性能不高所致,随着中国重视导弹发射井及机动式导弹说明我们已认识到了洞库部署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各国战略导弹部署方式的简单了解,我们可以对未来战略导弹的部署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第一, 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这是战略导弹进行部署所要考虑的第一宗旨,只有提高战略导弹的生存能力与抗打击能力才能有效吓阻对手发动首先核打击的冒险欲望; 第二, 加强快速核反击能力。在敌方发动核攻击之后要以最快的时间发起核反复给敌人最具毁灭性的打击。在各种形式的反导系统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如果被攻击方的核反击迟钝则攻击方的机载激光反导系统就可以飞至导弹基地上空、并在己方导弹基附近截击处于助推阶段的导弹。 第三, 降低部署成本。尽可能地降低导弹的部署及运行成本是建立并拥有一支大规模战略核力量所必需要考虑的,高昂的部署成本只会加大维护负担并降低导弹的部署效能。 第四, 多种部署方式并用。理论与实际表明,任何一种单一部署方式都不是绝对地完美可靠,不能只寄希望于一种或二种部署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运用多种部署方式。

中国究竟怎样才能让战略导弹的部署达到最为理想的状态呢?借签融合前人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创新出最符合中国国情且效率最高的战略导弹部署模式。这里将我个人的一点思路说说供大家参考。

我以为中国最为理想的战略导弹部署方式就是“通用化部署”,即以通用型导弹贮运/发射筒为基础,将其做成能与重型汽车、火车、地下井、潜艇等平台灵活搭配的贮运/发射模块,导弹通过内置于贮运/发射筒的方式可以在不同平台进行部署和转移机动。“通用化部署”打破了传统部署方式的界限,使得同一枚导弹可以根据情况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部署并能随时改变部署方式,它能将各种部署方式的优点集于一身。

“通用化部署”是技术发展的必然 新型战略导弹由于采用高性能固体发动技术使导弹的体积与重量大为减轻,目前先进战略导弹在具有远程射大威力的同时其质量可以有控制在40-60吨之间,不仅可以进行传统的地下井部署也可以进行车载及火车机动部署,俄罗斯的的SS-27、中国的DF31/JL2就属于这类导弹;而且新式导弹基本都采用贮运/发射筒进行导弹的贮运及发射,发射也采用较为简单的冷发射技术,即利用贮运/发射筒内置的燃气源将导弹弹射出筒,这种相对简单的贮运/发射方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比较适合在车辆、发射井及潜艇上通用。

“通用化部署”在技术上可以实现 对于在发射井、车载平台及火车平台不断机动转换部署的导弹而言,要做到“通用化部署”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贮运/发射筒的高度通用化,尽可能做到不变动或者少变动即能将贮运/发射筒分别配置于不同的发射平台。对于那些实在有必要变动的部件也要设计成模块化结构以便于快速更换。比如车载状态时需要在发射筒底部安有驻锄,而火车平台上时则不那么长的驻锄,发射井部署则对筒底结构又另有要求,此时就可以给发射筒设计三种不同的筒底结构:车载平台上的导弹欲转移到发射井部署就可以将发射筒驻锄换为平底基座,这样导弹就立刻进入地下井部署。当导弹想转为火车部署时再换个筒底基座就可一跃成为铁路机动型导弹。总之,在不对导弹贮运发射筒做大改动的情况下只需对相关的发射筒基座、筒盖、固定及起竖装置、线缆接头进行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则导弹/发射筒复合体就能极为方便地进行“通用化部署”。 陆基/潜射战略导弹的通用部署则相对复杂一些,这其中最主要的难题就是导弹要在二种不同的介质中完成弹射出筒。在水中弹射的阻力要远远大于在陆地空气中的弹射,一种固定弹射推力根本不可能适用于海中与陆地二种发射模式!解决方法就是将将潜射导弹的内发射筒做成模块化。战略导弹潜艇的发射管基本都是由外发射筒和内发射筒组成,内发射管其实就是一个运载器皿本身没有弹射装置,潜艇发射导弹时是利用潜艇上专用的燃气装置推动导弹在内射筒高速运动直至冲出海面点火起飞;“内发射筒模块化”思路在于:当进行潜艇发射时内发射筒作用与结构不变,当内射筒/导弹组合体被吊出潜艇时,则将一个燃气弹射模块与内发射筒相串联从而使之成为可以进行陆地发射的贮运/发射向筒。再给其配备不同的底座、筒盖、固定及起竖装置、线缆接头等模块化零件则潜射导弹就可以进行地下井或机动式部署;如果再将导弹移到潜艇上部署则只需将相应的燃气弹射模块和零件拆掉就行了。这种技术设置可以有效地解决陆/潜通用部署的所要解决的弹射要求不同的问题。

“通用化部署”对传统的部署方式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对发射井的结构与部署产生重大的影响。

对发射井而言。通用化部署可以减化其设计难度和复杂程。由于贮运发射筒自身有弹射系统,因此发射井就不必象热发射那样考虑设计复杂的导流槽,也不必加附加额外的弹射系统;同时由于贮运/发射筒可以给导弹提供良好的存放环境也不必再给的发射井建立空调系统调节温度与湿度;随着发射井和简单化,我们还可以进步将发射井由核加固型转变为非加固型。现在各国的导弹发射井为了对抗核攻击都设计得非常复杂和坚固,以期能躲过核打击,但是随着战略导弹精度与威力的提高任何加固型发射井都没有意义!既如此不如结合“通用化部署”放弃核加固型发射井,转而发展简易非加固型发射井。由于简易非加固型发射井的成本只有复杂型核加固发射井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因此建造500个复杂加固型发射井的资金可以建造3000-5000个简易发射井。比如,中国可以在西部浩翰的无人区建立10-15个集群发射场,每个发射场有300-350个简易非加固发射井,每个发射井间隔1500米-2000米,每个发射场通常部署10-20枚战略导弹并不同的发射井中没有规则地转移。这种形式部署的发射井可以达到二个目的:其一,保护己方战略导弹不被轻易消灭,因为我方100-200枚导弹在几千个发射井中不断机动对方难以搞清哪个发射井中有导弹,猜测性地有限核攻击根本消灭不掉我方导弹;其二,消耗对方的核弹头。敌主进攻加固型发射井需要一格核弹,进攻非加固型发射井也要一枚核大,因为二个非加固发射井距离较远根本不可能一弹摧毁二个发射井。这样敌人攻击500个加固型发射井至少要500个核弹头,攻击3000个加固型发射井也至少需要3000个弹头,这会将敌方的战略核弹头消耗殆尽;

中国战略导弹“通用化部署”模式展望

假设:2015年中国将生产500枚新型战略导弹并以通用化模式部署。500枚导弹中包括300枚DF-31A和200枚JL-2A;共有4000个简易非核加固型发射井、500个车载及铁路机动发射平台、160个潜艇发射筒(10艘战略潜艇);DF-31A可以在陆基发射井、车载及铁路机动平台上任意部署转移。JL-2A可以在战略潜艇及陆基发射装置上部署轮换;

解读一:数倍于战略导弹的部署装置在于达成“狡兔三窟、消耗火力”之目的。 500枚战略导弹总共可以有4500个发射置可供部署,使导弹与发射装置比高达1:9,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达成“狡兔三窟、消耗火力”:敌方将很难确定导弹究竟在哪个发射阵位上很难精确打击,或者敌方对所有的发射装置进行核打击使自己的战略核弹头消耗殆尽;之所以能大规模部署4000个发射井,是采行简易非核加固发射井概念的必然结果,因为这种发射井的单个成本不超过100万人民币,目前一个复杂抗核加固发射井的价格可以建造十几个简易发射井。中国即使建造5000个简易发射井也只需要50亿人民币比国外建造一艘高性能战略核潜艇还要省钱,美国一艘战略潜艇的价格要超过15亿美元。

解读二:通用化部署是一个不断变幻的动态过程。 通用化部署与传统的导弹部署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以地下井部署为基础,根据形势的变化可以在汽车、铁路、潜艇等不同的平台上转换部署。比如:在国际局势相对稳定的时期可以将200枚DF-31A战略导弹放置于发射井中,100枚DF-31A战略导弹放在车载平台及火车上机动。国际局势复杂紧张时就将200枚导弹放在机动平台上,发射井中只保留100枚导弹;当车载平台及火车平台要维修时就将导贮运/发射筒连同导弹卸下来放到发射井中部署,待车载平台、火车平台整修完成又可将发射井中的导弹/发射筒复合体吊装出来进行机动部署;当战略导弹潜艇完成巡逻返回港口检修时,可以将艇上的导弹/内发射筒复合体吊出串接相应的燃气助推模块和相关的零件,使之可以进行陆基固定与机动部署。待潜艇完成检修补给后又可折除相关模块将导弹/内发射筒复合体吊装到潜艇上执行水下部署。从上面这些可以看出,通用化部署与传统的导弹部署方式的区别就是导弹部署的高度不确定性,我们可以根据国际局势、载动平台的状态快速灵活地进行多基部署并任意转换部署形式,使我方战略导弹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通用化部署”集多种发射方式之大成,在保持它们既有优点的同时也能将现有部署方式的不足降至最小。

1)大幅提高我战略导弹的生存能力。 通用化部署催生了低成本简易发射井的出现和大量部署,使我方战略导弹的发射装置超过潜在对手战略核弹头成为可能。依美俄核裁军协议,2007年双方各自的战略核弹头总数将保持在2500枚左右,如果中国将简易型导弹发射井数量保持在3000-4000个左右则无论是美国还是俄国都不可能一举打光所有的发射井,随机部署于发射井的战略导弹会有相当高的存活率;如果美国为了对付那些发射井而大量扩充战略核弹头,则中国也可以适当增加发射井的数量因为简易发射井的成本要远代于战略核弹头,一换一也是中国占大便宜。而且美国一旦大举扩充略核弹头就会破坏军控条约那俄罗斯势必会扩充核弹头重新引起它们危险的核对抗;更重要的是,通用化部署将让对手难以及时掌握我方导弹的动态,即便对方集中所有的战略核弹头攻击我方发射井但未必能击毁我方大量导弹,因为局势稍有紧张我们就可以将发射井中的导弹转移到机动发射平台上,这是美俄现有“民兵”、SS18战略导弹所无法具备的通用部署能力。

2)大幅提高部署和作战效率。 对于车载机动式导弹和潜射战略导弹而言,由于实际中总有一部分车载平台和潜艇处于基地休整状态,因此一旦受到核突击总有相当一部分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摧毁于基地,从这个角度看机动部署与潜艇部署的效率有待提高。而通用部署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某些车载平台或潜艇处于基地休整状态时就将其所装备的导弹转移至发射井部署,让这些导弹同样能处于最高警戒状态,即便受到对方突然的核攻击也能让这部分导弹发起快速核反击或者提高存活率。这可以在总体上提高战略导弹的部署与作战效能。

3)可以应对付某些突然出现的威胁。 美国以第一岛链对中国形成了战略包围,对我战略导弹潜艇的威胁极大。在技术上它还开发多种新型反潜技术和激光反导技术(ABL),如果这些因素能取得重大突破再与岛链封锁相配合将会对我海基核力量形成极大的破坏甚至在短期内使其失去效能。但是如果我们采用通用化部署模式就能比较有效地应对这一问题:当我战略潜艇在某一时期面临重大威胁时就将潜艇上的导弹全部或大部转移至陆基部署,等我方破解这些威胁后再将导弹转移到潜艇上部署。

3)降低导弹的部署成本。 降低部署与运行成本对于机动型部署战略导弹尤其重要。俄罗斯因为经济问题严重将绝大多数SS25和战略核潜艇置于基地中,其原因就是机动部署导弹运行成本相对于地下井部署要高很多。但是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受到核突击则这些在基地里的导弹就会全部毁灭。通用化部署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一茅盾:国际局势相对缓和时就让机动发射平台少活动,而导弹/发射筒复合体则被卸下来在那几千个简易发射井中随机部署,在导弹保持高警戒状态的同时可以减少运行成本;当国际局势复杂时就将导弹移出发射井进行高强度机动部署。这既能有效地降低导弹总体部署成本又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良好的战备效率。

4)躲避国际军控条约的限制。 美俄为了相互约束制定了严密的军控条约,中国战略核力量扩张之后势必也会触及到此类条约。但是通用化部署可以使我们尽量有效地躲避这类条约,比如条约限制陆基多弹头我们就说那是潜射多弹头导弹,必要时我们可以迅速隐蔽地将潜射导弹转为陆基发射井部署强化第一波核打击能力,当条约限制潜射导弹时我们又可以说那是陆基导弹。我们要吸取美苏裁军的教训,尽量做到战略武器定义的模糊化尽量游走于限制条约之间做到利益最大化。

5)威慑对手、防止核战争的爆发。在二个核国家发生严重危机之时,如果一方认为自己首先发起核打击能毁灭对方绝大部分核导弹则它就有可能冒险。如果中国是以500个高加固型发射井部署250个导弹、且导弹采用热发射方式必定在这500个发射井中,则美国在危机时就敢于冒险也值得冒险。因为它动用500个核弹头就有90%的概率摧毁这些中国导弹,如果它动用1000个弹头且以二枚弹头攻击一个发射井的方式就能以99%的概率将中国250枚战略导弹消灭殆尽。在这之后它还有1500-2000个战略核弹头对付中国别的目标和俄罗斯。依照这种想法当中美国发生严重冲突时美国将有可能先发制人地发起核进攻;但是如果中国以4000个简易发射井为主体部署250枚战略导弹则美国又是另一种想法!首先其战略导弹所携带的核弹头不足以有效毁灭这4000个导弹发射井,如果其要达到90%的毁灭概率就先要将战略弹头增长率至4000个,攻击后中国还有400个发射井能存活并可能有若干导弹发射出来。如要美国要想达到99%毁灭概率就要以8000枚核弹头攻击这4000个发射井。但是由于中国这250枚导弹是采用通用化部署远比美国“民兵”导弹要灵活,当美国动用所有的核弹毁灭全部发射井后可能发现绝大多导弹早跑到机动发射车上去了!照此计算美国无论如何不敢首先对中国发起大规模核攻击,因为它很清楚:自己将所有的核弹头打出去后也只会消灭中国一小部分战略核导弹,而它此时已二手空空了,根本没有力量再去攻击中国别的战略目标,更别说去防范俄罗斯!因此采取以大量简易型发射井为基础,进行战略导弹“通用化部署”最能威慑对手,使之不敢采取危险的先发制人式核攻击。

后起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优势,那就是可以最充分的借签前人的经验。与美俄相比,中国在战略核力量的发展上算是后起之秀,因此对于它们的优点我们要充分参考,对于某些落后的技术与思想我们也要充分认清并给予舍弃。最近据传中国向乌克兰学习什么发射井技术,个人以为这就是偏差!因为中国之所以向它学习无非是想学原苏联复杂的核加固型发射井技术。但是面对精度与威力不断提高的现代战略导弹,任何加固型发射井都没有意义!此时再坚持发展加固型导弹发射井只是“画井为牢、白耗钱财”,只能限制中国战略导弹的机动能力、只能在危机之时激起敌人发起首先核攻击的欲望!因此个人以为“复杂/抗核加固”不是发射井的发展方向,大规模建造“简易/非加固”发射井与战略导弹“通用化部署”相配合才更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更能发挥中国战略核力量的效能与威慑力!

当然以上仅系一家之言,不能代表正确与全面。希望以此抛砖引玉,激发大家的灵感共同为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强大献计献策。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勿步前苏联未通之途
2003: 台独天地人
2002: 为中国人悲!
2002: 父子问答(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