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地雷战---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殷杰)
送交者: 岚少爷 2015年09月09日19:24:22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地雷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武器。1130年,金军攻打陕州,宋军使用埋设于地面的“火药炮”(即铁壳地雷),给金军以重大杀伤而取胜,这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使用地雷的最早记录。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发明了各种烈性炸药和引爆技术,使地雷向制式化和多样化发展,从而诞生了现代地雷。 



       地雷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武器。世界各国对地雷的运用,基本上都是与其他副防御设施相结合,以迟滞敌方行动。然而在抗日战争中,我敌后抗日军民发挥聪明才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将地雷战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战斗体系,并与地道战、麻雀战并列,成为敌后人民战争颇具代表性的战斗式样之一。 
  土地雷,群众造 
  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主力挺进华北敌后,迅速完成了战略展开,放手发动群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军工部在太行山区建立起一批兵工厂,因陋就简生产武器弹药。地雷这种相对简单,对材料和生产设备要求不高的武器,自然成了八路军兵工厂的主要产品之一。 
  太行山区有煤和铁矿资源,当地群众有传统的土法炼铁技术。白口生铁含碳量高、质硬而脆,是做雷壳的好原料。1940年以前,八路军兵工厂生产的制式地雷用白口铸铁浇注成雷壳,内部装填1斤黄色炸药。这种地雷的制造成本相当于3颗手榴弹,因其威力较大,主要供应主力部队,以及奖励给作战有功的民兵武装。 
  1945年以前,八路军兵工厂尚不能自制炸药。生产地雷所需的黄色炸药,只能从敌人手里缴获,从未爆弹里拆卸,或是通过秘密渠道采购。随着敌后游击战争规模的日益扩大,有限的黄色炸药必须用于生产更为急需的炮弹和手榴弹上,因此红色兵工战士们开始尝试往地雷里装填黑色火药。 



       由于黑色火药爆炸力弱,兵工战士们将铸铁雷壳做大、做薄,填入更多的黑色火药。最后试制出来的地雷尽管比制式地雷重三四倍,但威力连制式地雷的五分之一都没有,因此称其为“土地雷”。虽然威力有限,但这种土地雷的制造成本仅及一颗子弹,而且制作简单,便于推广。 
  虽说土地雷技术含量不高,但八路军军工部门在指导群众生产时,依然对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例如,用于配制黑火药的木炭,要求用上好的木料烧制。有一次,有人将枣木烧制的木炭作为黑火药原料,军工部门当即责成将这批次的黑火药封存,所有木炭重新检验。 
  生产铁制雷壳,需要做模具,翻砂,化铁水浇注。轰轰烈烈的群众性造雷运动开始后,铁制雷壳供不应求,只要是能装火药的密闭容器,例如洋铁桶、瓦罐,甚至尿壶都被群众用来当雷壳。用这些东西做成的雷壳,爆炸后产生的破片不够多,群众就将一些碎铁片、铁钉混在火药里,以增强杀伤力。 
  瓦罐雷虽然制造容易,但群众家里的坛坛罐罐数量也有限。而制陶是个技术活,不仅要有陶土,还必须有专业设备和专业人才。后来,群众开始将石头掏空做雷壳。石雷便于伪装,且因为不含金属,日军探雷器材无法发现,爆炸后飞溅的碎石杀伤力很大。因此,在敌后军民制造的各种土地雷中,以石雷的产量最大,应用最为广泛。当时,群众把造石雷的方法编成歌谣:“一块青石蛋,当中钻个眼,装上四两药,安上爆发管,黄土封好口,线子在外边,事先准备好,到处都能安,鬼子来‘扫荡’,石雷到处响,炸死大洋马,留下机关枪,保卫老百姓,保卫公私粮,石雷真顶事,大家赶快装。” 



       针对日军工兵扫雷,抗日军民发明了反工兵探测的化学雷。这种雷是特制的硫酸地雷,利用硫酸和炸药混合时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引爆。做法是在日军工兵可能经过的地方,把地雷的盖子打开,口子上放一片蜡纸,再倒上几滴硫酸,然后把盖子盖上,小心埋好。日军工兵起获地雷后,地雷作为战利品放到汽车上运回据点。汽车开动后一颠簸,硫酸就从蜡纸旁边流进雷里面,引起炸药爆炸。这种化学雷让日军工兵伤亡惨重,直到抗战胜利结束,都没能搞清楚其工作原理,寻找应对之策则更无从谈起了。 
  地雷战普及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总结经验,在地雷的引爆方式上不断创新,先后制造出了拉雷、踏雷、绊雷、夹子雷、胶皮雷、子母雷、梅花雷、头发丝雷、马蹄雷、飞行雷、水雷、三角雷、蝎子雷、鱼钩雷、天雷、洞雷、钓铒雷、丁字雷、通电雷、空中绊雷、虚实连环雷等不同品种,令敌人防不胜防。 
  地雷战,成体系 
  最早研究地雷战的,是129师工兵主任王耀南。1938年,朱德命令王耀南利用特长和经验提出几套以弱击强的战术,把复杂的技术变成通俗的方法。王耀南根据红军时代使用地雷的经验,结合华北敌后战场实际情况,提出了最早的地雷战战术构想。1940年,王耀南携带一部分地雷在涉县、辽县、黎城等地打了几个小型试验战斗,随后总结推广。就这样,地雷战遍地开花。 
  开展地雷战的前提,首先必须将群众充分组织起来。在敌后根据地,除了主力部队,还有军区武装。各县都有县大队,区有区小队,各村青壮年参加青救会、青年抗日先锋队等民兵组织,妇女有妇救会,儿童有儿童团。每个年龄段的群众,都加入了不同的组织,各司其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联防体系。 



       华北地区地貌复杂,各村根据地形、地质特点,在防御体系的建设方面各有特色。在山区,通往山村的道路可能就一条或两条,而且地势陡峭,多地段埋设地雷就足以迟滞日伪军前进速度,为村里组织防御及群众安全转移赢得时间。

       在平原地区,因为道路多,用地雷封锁所有道路是不现实的。抗日军民对地下连通的菜窖、小地道进行改造,使这些只能藏人的原始地下通道变成可以防毒、防水、防挖,可以藏、可以打,村内村外联成一片的战斗地道,并与高房工事、地堡及村外工事相结合,形成一个攻防兼备的作战体系。在这种防御体系里,地雷主要埋设于村口、门后、炕头、水井旁,以及用以掩护地道口。地道口附近埋设的多为拉发地雷。等敌人靠近洞口时拉响地雷,既袭击了敌人,又封闭了地道口,使得敌人无可奈何。 
  当日伪军围困某一村庄时,抗日军民通过地雷战的迟滞和地道战的坚守,使得进攻之敌无法快速占领村庄,从而丧失机动性。同时,地方武装和主力部队可以借机围魏救赵,攻击敌方兵力薄弱的据点,使日伪军顾此失彼。 
  在这个联防体系中,如何充分发挥地雷威力,尽可能多地杀伤敌人,迟滞敌人行动,是一个关键环节。在地雷的埋设伪装上,各地民兵动脑筋,创造了许多巧妙的埋雷方法,如在敌人行军路上把埋地雷的地方印上车轮痕迹,表示行车已过没有危险;在无雷的地段却故意挖出新土,有时还插上红旗,旗上写着“小心地雷”;在狭窄的山路上用白灰划上许许多多的圆圈,并注明“脚下留神”。这些圆圈有的有雷,有的无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搞得敌人胆战心惊,不敢贸然前进。有一次,日军150余人在阳城县“扫荡”中,临近紫江村时,先头部队踏响地雷,后面士兵慌乱奔跑,连连被炸倒,当场丧命19人。敌指挥官令工兵开路,见可疑的石头就画圈,一路上石头遍地,数不清,画不完,队伍像蜗牛似地爬行,仍然两次踏雷,死伤30多人。在开展反“扫荡”斗争中,几乎村村户户都造看家雷,埋设在门前屋后、炕头、灶口、柴堰、井台、锅底等地方,使敌人不敢进屋,不敢乱翻,有效地保卫了村庄和家院。 
  地雷的埋设是个技术活,得事先根据地形、地雷种类和实际情况埋,等鬼子来了再挖坑是不行的。各村都早早派了技术骨干把村子附近的地形研究透彻,事先在必要的地点挖出一些预埋坑,拿松土填上,表面伪装的和正常路面一样。敌人来了,就赶紧扒开土,把地雷埋进去。除了这种预置坑,民兵们还会在通往各村的主要路口埋设数量不等的地雷。这些地雷以触发式为主,但都不插弦,埋的地方都用一个小草筐扣住,以防止不知情的老乡误踩。埋雷的地方都设有专人值班,附近山头上设置观察哨,互通声气。地雷附近的民兵一接到消息,就立刻掀开草筐,把弦接上去。这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那句话:“不见鬼子不挂弦”。 
  这两种布雷方法解决了误伤群众的问题,使得群众开展地雷战时无后顾之忧。日伪军为对付防不胜防的地雷,往往驱赶百姓或羊群走在队伍前面趟雷。对于后者,抗日军民们通过调整压发地雷的灵敏度,使得羊群踩上去没事,但敌人踩上去就爆炸。但一则踏发引信制造相对复杂,数量不多,二则这种办法欠缺灵活性,因此敌后军民使用更多的,是拉发地雷。 
  拉发地雷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灵活选择引爆地雷的时机,可以更好地发挥地雷威力,但拉索的距离越长,引爆成功的概率就越低。为确保引爆成功,拉雷手往往需要隐蔽在距地雷十几米的地方。这不仅要求拉雷手有非凡的勇气和坚韧的心理素质,还要解决地雷引爆后拉雷手如何在敌人密集火力下安全撤退的问题。 
  为此,敌后军民想出了很多办法。不仅事先布置好战斗组、狙击组,配合、掩护拉雷手撤退,还在拉雷手预先规划好的撤退路线上,再预埋好拉发雷或压发雷,以阻击尾追而来的日伪军。即便是如此,拉雷手的伤亡概率仍不小。但广大抗日军民仍同仇敌怯,前赴后继,让日伪军闻雷丧胆。 
  土地雷,大作用 
  八年抗战期间,敌后抗日军民制造了多少颗土地雷,如今已经无法考证;由于地雷战的战果是零散的,土地雷到底给日伪军造成的伤亡亦无法统计。但是在日伪军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群众性地雷战的成果。 
  太原伪《山西新民报》曾在一篇记述民兵活动的文章中供认:“日军于行军中时常于田中、道上及各地发见无数之地雷,时见二尺宽之狭路上前行军队留下之纸条上书:‘注意地雷’……尚有在开门之际轰然爆发者,此系以线系于地雷之信管上,开门之际,即可牵动爆炸者。此外尚有设置于灶内或炕内,待日军不加注意点火利用时以致伤害者。日军部队对此残忍已极之神经战,须以极端之细心,于通路门后、灶口、炕内各地加以搜索。” 
  原日军独混第五旅团第12独立警备队卫生曹长桑岛节郎,在他所著的战争回忆录《华北战纪》中,记载了两个地雷战例。一是在1942年12月,第3次鲁东作战中,第19大队的讨伐队在锯齿牙山的山麓遭到拉发地雷的袭击,炸死大队副官吉田正中尉,炸伤军医官冈志豆雄中尉、书记官村田藤信军曹等七人。二是在1943年5月21日凌晨,桑岛节郎所在的第17大队在从大辛店向西南行军途中,埋伏着的抗日军民拉响地雷,日军无电线通讯班的9名官兵非死即伤,整个大队因天黑情况不明,在原地待了整整3个小时,直到天亮方才敢继续前进。 



       地雷战的伟大意义,不仅仅在于杀伤了多少日军,也不仅仅在于推迟阻碍了多少次日军的扫荡,给抗日军民的撤退换取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减少了多少牺牲,而在于破坏了日军在沦陷区的统治基础。 
  日本占领军由于兵力不足,因此只能将有限的兵力部署在各据点里,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联成一张统治网,疯狂掠夺占领区内的资源,借以反哺其战争能力。由于日军相较我抗日军民不仅在武器装备上大大占优,而且在交通、通讯方面也远超我军,因此在抗战期间,我军要想强攻日军据点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战事胶着,还将在几天内面临周边地区日军增援的包围。 
  地雷战普及后,日军的机动能力大幅下降。由于在主要道路上埋设了地雷,日军的重装备如山炮等无法通行。即使不计代价地强行通过,行军速度也大打折扣。到抗战后期,地雷战已经由刚开始的被动防御发展到主动出击。抗日军民甚至将地雷埋在日伪据点附近,迫使敌人困守在据点里,不敢轻易外出。如此,日军在沦陷区的占领就被切断了联系,统治网分割得支离破碎。尤其在1944年~1945年的大反攻阶段,根据地军民就是依托这个办法一步一步把日军“挤”出去的。 
  结 语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威力不算大的土地雷,在充分发动起来、组织起来的敌后抗日军民手中,形成了完整的作战体系,创造出了全新的人民战争作战样式,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中,发挥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4: 徐老爷子关于中日战争分析的雄文,客观
2014: 香港问题:笨蛋,是经济!(推荐)
2013: 待遇高:美邀海军司令吴胜利参观核攻击
2013: 对日当头一棒 中国轰炸机首次飞临冲绳
2012: 试论联军击毙毛岸英给毛主席造成的巨大
2012: 039A和B。。。是很耐看的!有暴力美!
2011: 彭博社:中国经济发展之速让邻国感到沮
2011: 西方专家详析:中国五代机思路很聪明
2010: 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作战全过程3(t-750
2010: 金一南:美在中东两场战争花掉一万多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