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殲10之父都對殲20有哪些貢獻 家人一直以為他是牙醫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16年03月23日20:21:3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殲-20試飛成功後,歐美媒體紛紛問:中國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要探尋答案,首先得走近一個神秘的戰機研製團隊。

  為了讓殲-20飛起來,中國人在10年前就開始勾勒第四代戰機的圖景。2001年8月,中國工程院主辦的《中國工程科學》雜誌,發表了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4位科研人員共同撰寫的文章:《一種小展弦比高升力飛機的氣動布 局研究》。文章描述了當時科研人員在經過大量實驗後對中國新一代戰機的設想,並提出了一種“未來戰鬥機”的設計方案。該文的第一作者,就是被稱為“中國先 進戰鬥機之父”的宋文驄。作為殲-10(第三代戰機)的總設計師,這位老人的堅持與努力,最終幫助後輩們成功研製出了殲-20。

  2009年 10月1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當殲-10呼嘯着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時,宋文驄潸然淚下。他已經從事了幾十年的飛機研製工作,但由於保密等原因,父母和 兄弟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做什麼工作的。有一年,弟弟宋文鴻去探望他,無意間看見書櫃裡有幾本醫學類書籍,回去後便對家人說:“哥哥現在可能已改行當牙醫 了!”我國對殲-10進行適度解密後,一些報紙和雜誌開始在公開報道中將宋文驄稱為“殲-10之父”。家人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幾十年來一直在默默地 為國家研製戰鬥機!

  談到宋文驄,同事們都說:“宋總什麼都好,就是有時候有點倔……”不過,殲-10得以定型,多虧了這位嚴謹的“倔老頭”。

  在 一次試飛測試中,殲-10首次完成了超音速飛行。承擔試飛任務的同事們都很高興,唯有宋文驄眉頭緊鎖。回到辦公室後,他立即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結果發現, 這次試飛得到的數據,與飛機模型在風洞裡接受測試時得到的數據相比存在差異。有人認為:“數據雖有差異,但並不存在安全隱患。”但宋文驄說,絕不能留下任 何遺憾,因此一定要進行改進。此後半年多的時間裡,他與有關部門進行了十幾輪研究和協調,最終與所有研製單位統一了認識。就這樣,在宋文驄的呵護下,殲 -10最終“長大成人”,開始守衛祖國的藍天。

  總設計師楊偉:外表儒雅的“拼命三郎”

  有了殲-10,研製更先進的戰機就具備了紮實的基礎。宋文驄把接力棒傳給了一位年輕人——殲-20的總設計師楊偉。

  與殲-20銳利霸氣的外觀不同,楊偉看起來更像一位儒雅的學者。不過,他骨子裡卻是一位“拼命三郎”。

  數字式電傳飛行控制系統,是一架戰機由傳統戰機轉變為數字操控戰機的關鍵。楊偉正是我國新一代殲擊機電傳飛行控制系統的組織者和開拓者。

  1998 年,楊偉受命出任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所長、副總設計師,兼任飛行控制系統總設計師。從此,他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不僅要擔任我國新一代外貿型FC—1戰機 的總設計師,還要負責殲-10戰機雙座型的研發工作。如今,FC—1戰機早已交付巴基斯坦軍隊,雙座型殲-10也已翱翔在保衛祖國領空的第一線。

  殲-20試飛成功後,當人們再次看到楊偉時,發現他與幾年前相比,顯得有些疲憊和憔悴,但更加穩重和自信了。

  殲-10首席試飛員雷強:“飛機是飛出來的”

  殲-20的試飛只是開始。

  從試驗樣機到裝備部隊,一款戰機的成熟定型,往往需要10餘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其間,研發團隊會做什麼?試飛員能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說:“戰機是飛出來的!”而他們,正是讓這些戰機“飛出來”的人。

  戰機飛行員本來就是一個充滿危險和挑戰的職業,因而被譽為空軍的“王牌”。而戰機試飛員則是“王牌中的王牌”。他們駕馭的都是普通飛行員從未駕駛過的最先進、最前沿機型。

  提 起試飛員和飛行員的區別,殲-10首席試飛員雷強曾說:“當我在部隊還是一名飛行員的時候,我並不了解飛機的具體結構,我默認飛機是完好的,一旦在空中遇 到特殊情況,只需要按照手冊的規定進行處理,如果無法處理,只需要彈射跳傘逃生就行。但是,手冊上的規定是試飛員用血的教訓換來的。作為一個試飛員,我就 需要了解我的飛機在什麼位置配備了什麼東西,配備的這些東西會有什麼影響。如果不清楚,出現了問題你甚至不知道怎麼和地勤人員講清楚。試飛員要幫助地面的 工程師判斷飛機的故障。”

  1998年3月,我國首席試飛員雷強成功完成了第三代戰機殲-10的首飛。從首次駕駛殲-10起 落,到空軍部隊批量裝備,他駕駛殲-10飛了1000多架次,以“零墜毀”的成績創造了全球第三代戰機試飛史上的一個奇蹟。相比之下,美國、俄羅斯、法國 等國的第三代戰機,在試飛階段都曾發生多次墜機事故。就連F-22的試飛階段,也有兩名美國試飛員喪生。

  中國戰機,五十年的艱苦征程

  殲 -20試飛成功,標誌着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掌握最新戰機技術的國家。這背後,除了工程師和試飛員們的付出,我國政府數十年的潛心規劃和部署,才 是最根本的動力。1951年12月,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會議,決定在3到5年的時間內仿製蘇制雅克-18初級教練機和米格-15戰機。此後,根據周總理的 指示,國家航空工業局宣告成立。1956年8月2日,航空工業局局長王西萍下達命令,分別在瀋陽飛機廠和瀋陽發動機廠建立飛機設計室和發動機設計室。當 時,為了組建這兩個設計室,航空工業局從全國抽調了近200位航空科技人才。

  1956年7月19日,一架機身前部印有鮮紅“中0101”字樣的銀白色殲擊機,在東北某機場騰空而起。這就是新中國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殲-5。1964年,我國首批殲-6戰機交付空軍使用。該機系蘇聯米格-19戰鬥機的國產型號,是中國第一種國產超音速戰機。

  與 研製第一代戰機的過程相比,我國研發第二代戰機的步伐艱難了許多。殲-7戰機的原型為蘇聯1961年轉讓給我國的米格-21F-13。在試製這種戰機的過 程中,受歷史原因的干擾,研發團隊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但航空科技人員通過不懈努力,終於成功仿製出了殲-7戰機。1966年1月17日,殲07進行首次飛 行,並於當年投入生產。此後,在該機的基礎上,我國又發展出了一系列新型戰機。可以說,通過研製殲-7,我國在戰機製造方面走完了“引進—消化—吸收—自 主開發”的全過程,積累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此後,我國的戰機研製水平開始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1969年7月5日,我國高空高速戰鬥機殲-8首飛成功。但是,十年動亂的嚴重干擾,遲滯了該機的研製工作。直到“文革”結束3年後,殲-8才實現設計定型。但這時,它與航空強國的戰機相比,已經落後了很多。

  改 革開放後,我國開始奮起直追,從1986年起開始正式研製殲-10戰機。1998年3月,該機實現首飛。它起初裝備的是俄制AL-31FN渦輪風扇發動 機,未來將採用國產WS-10太行發動機。此外,這款戰機還採用了我國自主研發的飛行控制系統。大量的新設計、新技術、新工藝,使殲-10成了我國現役最 先進的主力戰機。即便在全球範圍內,它也稱得上是頂尖的第三代戰機。

  就這樣,經過數十年的艱難探索,在一代又一代研究團隊的無私奉獻中,研製殲-20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俄媒: 李光耀去逝:一個時代的終結
2015: 李光耀是一泡屎!一泡到處亂拉霸權手指
2014: 央格魯本質:流氓一樣的無賴無恥短見美
2014: 我認為中國造航母內因屬於認不清形勢。
2013: 高瞻遠矚: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
2013: 當年毛有偉大的“別了司徒雷登”,告示
2012: 巡航嚇一跳:局勢失控,中國迴避不掉的
2012: 不識時務的小日本放言:別說海監,中國
2011: 中東泥潭:中國收拾亂局讓美很為難
2011: 俄羅斯終於掏出了寶貝:中俄宣告開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