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華約散夥北約猶存 無的之矢瞄準誰?
送交者: 丁曉平 2002年04月04日17:58:2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今天是“北約”成立53周年的日子。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比、荷、盧、丹、挪、冰島、葡、意12國外長在美國華盛頓聯邦政府大樓三角區的梅隆會堂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北約”(NATO)——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同盟組織由此誕生,並以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傳銷員”的形象逐漸成為美國欲獨霸全球的“世界警察”。

  “北約”全稱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西方人稱作“北大西洋條約組織”(North A tlanticTreatyOrganization)。

  歷時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國際政治格局。老牌的殖民主義國家英、法、德、意、日走上了“下坡路”。成了世界強國的美國與蘇聯早在戰時就已經開始設計戰後的世界藍圖。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三巨頭”多次聚會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形成了兩極格局的“雅爾塔體制”。然而美、蘇之間為了各自的戰略目標自然而必然地發生了衝突,矛盾集中在爭奪歐洲地區的控制權。

  -西歐害怕蘇聯,美國拉竿子扯旗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發表演說時講到“和平的國際環境不可能長期維持,蘇聯必須為此做好長期準備”引起美國高度警惕。美最高法院法官威廉·道格拉斯甚至認為這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宣言”。兩周后,美國駐蘇聯大使館代辦喬治·凱南向美國務院發回一份長達8000字的電報,認為蘇聯“是對手,而不是夥伴”。據此,美對蘇的所謂“遏制戰略”出籠。

  1947年2月,美國務院收到英國的兩份照會,英國害怕自己的勢力範圍落入蘇聯,希望美國替它承擔起向希臘和土耳其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的責任。3月2日,美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咨文,這一咨文的中心內容就是著名的“杜魯門主義”,成為後來美對蘇進行冷戰的指南。6月,美又提出了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向西歐國家提供13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

  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發生了“二月事件”,美蘇關係進一步惡化。之後,雙方在德國問題上又發生衝突。美蘇的對立使西歐國家對蘇聯充滿了恐懼,為保衛自己的安全,3月17日,在英、法的推動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五國外長簽署了《布魯塞爾條約》。美國立即對此表示支持,蘇聯卻表示反對。而後爆發了“柏林危機”,英、法等國仍然感到依靠自己的力量難以抵禦蘇聯,設法獲得美國的軍事援助。

  -杜魯門牽頭,西方七國抱團兒

  1948年7月6日,美、英、法、荷、比、盧和加拿大在華盛頓舉行了第一次會議。出席會議的美國代表團團長是洛維特(1949年1月20日後改由新任國務卿艾奇遜擔任),其他成員國代表分別由各國駐美國大使擔任。會議採取英國外交部的保密制度,分發的文件減少到最低限度,由特別信使傳送,並禁止用電話,這一切的目的在“防止把情報泄露給蘇聯的間諜”。洛維特定期帶着每次的會議記錄去見杜魯門,聽取指示,商討對策。9月9日會議通過了《北大西洋公約》的雛形——“華盛頓文件”。12月10日,七國代表再次在華盛頓集會,討論條約文本,以便簽署後向全世界發表。會議直到1949年3月15日才告結束,長達8個月,在北大西洋地區建立集體防務問題上達成一致,並邀請丹麥、冰島、意大利、挪威和葡萄牙等五個歐洲國家加入這一組織。艾奇遜指出公約的最大目的在於對蘇聯起“威懾作用”。

-12家戶主簽字畫押,“北約”戰車出籠

  1949年4月2日,12國外長雲集華盛頓。4日下午,外長們在華盛頓聯邦政府大樓三角區的梅隆會堂舉行了北約簽字儀式。在簽字前,各國外長都發表了聲明。艾奇遜代表美國政府簽字。杜魯門出席儀式並講話,盛讚這個公約是“真正的睦鄰措施”,並把12個國家比作12家戶主。荷蘭外長斯蒂克說這“標誌着一種幻想的結束,一個持久和平新希望的誕生。”而英國外長貝文卻喜憂參半地說“與美國共事是一種冒險”。8月24日,各締約國陸續完成批准程序和交存批准書,公約正式開始生效,無限期。

  北約的主要條款由序言和14條正文組成,主要矛頭指向蘇聯。其中規定協助受攻擊締約國義務的第5條最為重要:“各締約國同意對歐洲和北美之一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這為美國單獨採取軍事行動開了綠燈。1952年希臘和土耳其加入北約,1954年聯邦德國加入北約,從而在歐洲大陸形成了一個遏制蘇聯的包圍圈。北約的成立,使美、蘇在歐洲徹底決裂。蘇聯針鋒相對,於1955年5月和東歐國家簽署了《華沙條約》(即華約),從而形成了影響戰後近半個世紀的兩大陣營“冷戰”對峙的世界格局。其間因為軍備競賽和維護主權,1966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宣布退出“北約”;1974年希臘因與土耳其發生領土衝突也一度退出,1980年重新返回。

  -山姆大叔“拔份兒”,雪球越滾越大

  作為冷戰產物的北約,自其誕生的那天起就深深地被打上了美國的烙印,從此像被戴上了“緊箍咒”一樣,被牢牢地綁在了美國的戰車上,充當着美國的“炮盔”。而各懷打算的西歐各國在客觀上成了美國的附庸,北約因此不再是它們初衷的安全保障,而演變成美國獨霸全球、營造單極世界的工具,是美國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在歐洲的“總代理”、“傳銷員”。隨着華約的解散和蘇聯東歐的解體,北約1990年7月在《倫敦宣言》中明確宣布“不解散“,並於1991年11月在羅馬通過了《北約戰略新概念》,之後就開始了它夢寐以求的東擴,由原來的16個成員國發展到今天的19個,同時通過“和平夥伴關係計劃”,它發展了包括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在內的23個和平夥伴國和5個聯繫國,把原華約集團的成員納入懷中。北約19國的現役總兵力達411萬人,軍事一體化部隊約90萬人,既是世界最大的政治同盟組織,也是最大的軍事同盟組織,從過去的集體防禦型的軍事組織向一個主動進攻型的政治組織轉變。

  -這幫“哥們兒”不太鐵

  20世紀90年代後,北約突破成員國範圍,更多地把自己打扮成一個“世界警察”的角色,1994年的對波黑塞族的轟炸開創了軍事行動的先例。之後的1999年3月,對南聯盟兩個多月的狂轟濫炸也成了它的一個實驗場。但實際上美歐之間在北約“防區”範圍、要不要聯合國授權上存在爭議。歐洲國家並不希望北約無限度擴大,不願意使北約成為美國充當“世界警察”進行“全球化”干涉的工具。美國主張北約是一個“有能力作出反應的沒有聯合國否決危險的獨立自主的聯盟。”在1999年北約成立50年的首腦會議上,法國總統希拉克強調說,北約對科索沃的軍事行動只是“特殊情況”,不應該成為該組織今後處理危機的“慣例”。顯然,飽受兩次世界大戰之苦的歐盟國家對北約“全球化”並不感興趣,甚至擔心北約東擴會在歐洲形成新的冷戰局面,到頭來“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以歐元啟動為契機,歐盟國家在經濟上與美國的矛盾已經越來越表面化。儘管歐盟與美國在北約新戰略上有分歧,但為消除其“經濟巨人、政治矮子、軍事侏儒”的舊貌,樹立“獨立一極”的形象,在政治上大家都表現一致。而在歐洲事務主導權上與美國仍然是明爭暗鬥。早在1996年希拉克就明確要求由歐洲人擔任南歐盟軍司令部司令,由法、意和西班牙輪流“坐莊”,結束美軍在北約一統天下的局面,並將此作為法國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進程的先決條件。看樣子,權力之爭將是埋藏在北約內部的炸彈。

  北約將走向何方?正像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所說的那樣,“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歐洲人已體味到“與美國共事是一種冒險”的深刻含義。1999年6月,歐盟15國在德國科隆舉行高峰會議,將“西歐防禦聯盟(WEU)”納入歐盟,讓歐洲人看到了以“歐洲人治歐”取代“美國人治歐”的時代曙光。但北約作為美國大棒指揮下的“世界警察”還要維持多久,不能不讓愛好和平的人們為世界而擔憂。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