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中国军队vs罗马军团
送交者: N/A 2002年09月03日16:38:44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有一段历史怎么也读不明白,出自《史记》李广的传记,是李陵的故
事。
讲的是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塞千里,策应汉军主
力部队攻击匈奴。退兵的时候,单于以
八万骑兵包围上来。李陵军苦战八天,向南且战且走,最后箭尽粮绝
死伤过半,不得已在离汉境仅百余里的
地方宣告投降。

令我想不明白的是,以匈奴兵势之盛,不但十几倍的悬殊,更以骑兵
优势,何至于八天拾掇五千步兵不下,
自己反而损失上万人。按说,冲开个口子,全歼汉军半天功夫足够了
。李陵这支部队,据司马迁讲,全都是
楚地丹阳人,此前驻扎在张掖一带,曾经受过严格的射箭训练。但无
论如何很难想象,一支步兵能抗得住十
几倍优势骑兵的突击。

我想起西方军事史学家曾经断言,只有西方的步兵方阵可以战胜骑兵
。不论是希腊方阵、改良后的马其顿方
阵,还是后来的罗马军团,都是以密集队型的步兵为主,但对阵骑兵
的战绩相当骄人。除此之外,在开阔地
上,步兵如果没有骑兵掩护,不可能抗得住对方骑兵冲击,何况是在
兵力十倍悬殊的情况下。

如果司马迁没有夸大汉军的顽强,那么只能认为,当时汉军步兵,除
了射术相当了得,应该也是以密集方阵
队型战斗的。

这就引出另一个话题:汉军与名声显赫的罗马军团相比,战斗力到底
如何?由于当时东西方两大强国从未正
面交手,因此这个话题相当引人入胜。一派观点认为,汉军要厉害些
,因为匈奴被汉朝赶出故乡,后来却在
欧洲所向无敌。但这一派不是主流。而持罗马军团优势论者认为,由
于中国不搞职业兵制,临时征招农民组
成的散兵线,无论如何不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的对手。
起码罗马军团在全盛时期几乎百战百
胜,而汉军即使在最强大的时候,与匈奴作战也是胜败参半,最后所
以能赢,不过是综合国力远胜的缘故。
而且,匈奴是典型的亚洲轻骑兵作战方式,在常规情况下,如果不使
用佯败迂回包抄等战术,根本不可能战
胜欧洲密集队型的步兵方阵。

也就是说,幸亏汉朝和罗马帝国不曾交手,否则必定失败。

《汉书》“陈汤传”曾有汉军西征中亚的记载,讲在攻打郅支单于城
的时候,曾看见对方一小队步兵背靠城
门布成鱼鳞阵。研究者据此认为,这一小队步兵就是罗马雇佣军,是
克拉苏军团在帕提亚覆没后的残余。但
这只是猜测,而且对方人数太少,不能成为汉军优越论的证据。

应该说,近年来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表现中国古代战争时,给人们造
成了极大的误导,以为古代打仗就是几
个骑兵在前头一冲,后面跟着一帮乌合之众的步兵。这种作战方式,
充其量是农民起义水平,当然不是罗马
军团的对手。

可是,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可以看看秦兵马俑的情况,几千人的大方阵,一丝不乱,
有跪俑有立俑,有弓箭手有长矛手有刀
斧手,不但兵种齐全,而且从姿态上看也非常讲究配合,完全是步兵
方阵的配置。无非,东西方的步兵方阵
侧重不同。马其顿方阵重视长矛,罗马军团重视标枪,中国方阵则更
重视弓箭的作用。李陵的五千步兵,也
刚好与罗马军团整建制的人数相当,设想若仅凭散兵射箭,而不是排
成方阵,断不可能抵抗十倍的匈奴骑
兵。

只是可惜,古代中国没有留下比较详细的战术记载,遂使现代的导演
们,以农民起义的战术水平去描述古代
战争,也造成了中国军队不敌罗马军团的印象。

倒不能就此说中国军队优于罗马军团,但应该是有一拼的。还有一个
间接的证据是,汉军和罗马军团都曾多
次与中亚国家的军队作战,而且都是胜多负少,在战绩上很难分出高
下。有人可能会说,汉军捏的柿子相对
较软,但汉军的补给线也更难维持。

如果中国军队始终停留在战车的水平,那么的确不是罗马军团的对手
,因为早在马其顿方阵时期,亚历山大
大帝就在印度河畔战胜过印度的大象、战车混合部队。但中国的战车
战术在战国时期就改革了。当时改革主
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轻骑兵战术,再一个就是
秦国的步兵方阵。结果也证明了西方军
事史学家的看法,轻骑兵不是步兵方阵的对手。当然,这是脸谱化的
描述,因为战国各国在抛弃战车的同
时,都发展了这两种战术,无非是谁做得更好的问题。无疑秦国和赵
国分别代表了两个方向。

秦国的步兵方阵,除了兵马俑,可能没有留下具体的描述。但从商鞅
变法的内容来看,我们倒可以嗅出一点
步兵方阵的精髓所在。该变法关于民众组织一条,是建立“什伍”制
度,即一种准军事化管理,一人犯罪,
邻里连坐。可以想象,这种制度精神是很容易应用到步兵方阵中去的
,因为步兵方阵的精髓,就是要求人人
互相照应,而任何一名战士的怯阵,都可能导致整个方阵瞬间土崩瓦
解,因此惩罚这种行为也特别严厉,且
要追究连带责任。像著名的马其顿方阵,阵中的战士可能不直接参加
战斗,但他仍有义务用肩膀死死抵住前
边的战友,从而使整个方阵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惯性。实际上中国军
队即使在秦改革之前,也并非散兵作
战,而是强调互相配合,并形成袍泽之谊。《诗经》:“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
同仇。”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汉承秦制,在军队组织上自然会有所借鉴,终于形成较强的战斗力,
即便李陵只以五千步兵,也可以纵横漠
北,抵抗匈奴八万骑兵达八天之久。这个成绩,换上罗马军团恐怕也
不过如此。然而遗憾的是,古代史家多
为儒者,抱定“自古兵者为凶器,圣人不得以而用之”的宗旨,对于
战术上的成就故意视而不见,致使现代
导演无所参照,竟弄出群殴式的战争场面,误导观众,也给一些人造
成了罗马军团远胜于我的印象。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