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萊特灣大海戰 -- 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
送交者: roger 2002年09月06日17:58:55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1944年10月太平洋戰場美日海軍在萊特灣南北長1000海里,東西寬600海里的範圍內進行了一場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大海戰,持續三天四夜,雙方參戰總排水量1616836噸,軍艦多達五百餘艘,其中參戰航空母艦多達40艘,飛機數千架。從損失來講,戰沉軍艦32 艘,排水量34.2萬噸,堪稱世界海戰之最。此戰盟軍大獲全勝,幾乎殲滅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主力,為最後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雙方部署

進入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上節節敗退,戰局日趨惡化。為此日軍大本營調整戰略部署,制訂了保衛內防禦圈的捷號作戰計劃,該計劃下設四個子計劃,菲律賓地區為捷一號,台灣琉球為捷二號,日本本州諸島為捷三號,北海道和千島群島為捷四號。整個計劃企圖集中所有能動用的軍艦和飛機,盡最後努力粉碎美軍的進攻。捷一號計劃的兵力編成是陸軍成立由山下奉文任司令的第14方面軍,共轄有9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3個獨立旅,共約二十七萬人,負責陸上防禦。海軍參戰兵力有三支艦隊,一是駐泊在新加坡的由栗田健男中將指揮的第一游擊艦隊,二是駐泊在琉球奄美島的由指揮的第二游擊艦隊,三是駐泊在本土瀨戶內海的由小澤治三郎中將指揮的機動艦隊。航空兵力由陸軍第4航空軍和海軍岸基航空兵組成。其中第4航空軍1944年9月的實際兵力是飛機545架,但只有半數飛機可供使用。海軍航空兵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以大西瀧次郎為司令的駐菲律賓的第一航空隊約400架飛機,二是以福留繁為司令的駐台灣的第二航空隊約300架飛機。這一計劃成敗的關鍵取決於海軍的作戰。陸軍起先反對海軍將殘存的所有軍艦投入作戰,擔心如果失敗,日本本土將再沒有軍艦來保衛。但海軍認為如果菲律賓失守,聯合艦隊將被分割在本土和新加坡兩處,即使艦隊能倖存下來,在本土的軍艦得不到燃油供應,在新加坡的軍艦得不到彈藥供應,存在也毫無意義。所以海軍強烈要求利用這個最後機會,拼死一戰。計劃最終獲得天皇批准。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大將考慮到日軍優秀的飛行員在戰爭中幾乎損失殆盡,現在日軍的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實在太弱,便決定將航空母艦執行誘敵任務,而讓戰列艦巡洋艦擔任主攻。豐田相信日軍的航空母艦對於以勇猛著稱的美軍第三艦隊司令哈爾西而言,是最具有誘惑力的。這樣就能使捷一號計劃更多幾分成功的把握。整個計劃是典型的武士道精神的充分體現,隻字未提艦隊撤退的方案和路線,尤其是航母艦隊更是沒有打算生還。

美軍從1944年6月攻占馬里亞納群島後,就撕開了日軍的戰略防禦,菲律賓,台灣,琉球,乃至日本本土都暴露在美軍進攻的矛頭下。這時候美軍的高層將領對下一個進攻目標發生了分歧。美國海軍部長金和中太平洋戰區司令尼米茲主張進攻台灣,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則堅持先進攻菲律賓,雙方各執己見,爭論不休。7月26日,羅斯福總統前往珍珠港,在聽取了雙方的觀點後,表示支持麥克阿瑟的建議,參謀長聯席會議根據總統的意見制訂進攻菲律賓的計劃,預定於12月20日發起進攻。

為確保作戰成功,美軍決定先對日軍航空兵基地進行全面壓制,這一任務由太平洋艦隊來執行。這支艦隊由哈爾西和斯普魯恩斯輪流執掌帥印,當一人在前線指揮時,另一人則在珍珠港休整並醞釀下一次戰役。為干擾日軍的情報分析,這支艦隊由哈爾西指揮時稱為第三艦隊,在斯普魯恩斯率領下則改稱第五艦隊。

9月6日至12日,第三艦隊的第38特混艦隊對帛琉群島、雅浦群島、棉蘭老島、呂宋島上的日軍機場進行了連續六天多達2400架次的猛烈轟炸,給這些島嶼上的日軍飛機和機場造成了很大損失。哈爾西通過這次空襲,敏銳地察覺到日軍在菲律賓中部地區的防禦極為薄弱,便大膽建議取消原定在帛琉群島和雅浦群島的登陸,集中兵力直接在菲律賓中部登陸。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採納他的建議,取消了在帛琉群島和雅浦群島的登陸。由西南太平洋戰區和中太平洋戰區組成聯合部隊,提前兩個月於1944年10月20日在菲律賓萊特島實施登陸。美軍的登陸部隊是西南太平洋戰區所屬的第6集團軍,共有4個師約17萬人。海軍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第七艦隊,由金凱德中將任司令,主要擔負對登陸艦隊的對空對潛警戒,並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二是哈爾西的第三艦隊,負責對整個登陸部隊的掩護。在登陸前主要任務是壓制周圍島嶼上的日軍航空兵,登陸開始後主要負責消滅來增援的日軍艦隊。這兩支艦隊合計有航空母艦16艘,護航航母18艘,戰列艦12 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15艘,驅逐艦144艘,護衛艦25艘,登陸船、運輸船及後勤輔助船共592艘,艦載機近2000架。

序幕

1944年10月10日,這場史無前例的大海戰揭開序幕。進攻萊特島的登陸部隊開始在新幾內亞集結。盟軍的岸基航空兵從新幾內亞、比特島、摩羅泰島等地的機場起飛,空襲日軍在南部的航空兵基地。哈爾西率領第三艦隊的航母編隊長驅北上,壓制日軍在北線奄美大島、沖繩島、久米島、宮古島等地的航空兵基地。全天出動1396架次,擊毀日機45架,擊沉22艘軍艦和4艘商船。美軍僅損失21架飛機。

10月11日,航母編隊南下空襲呂宋島。還派出數艘巡洋艦炮擊馬庫斯島,作為佯攻。10月12日,航母編隊共出動1378架次空襲台灣。使日軍的飛機和機場設施遭到很大損失。美軍在空襲中損失飛機48架。

10月13日,美軍航母編隊繼續襲擊台灣,全天出動974架次。

10月14日,航母編隊出動246架次襲擊台灣,為策應航母編隊的的行動,駐中國的美軍第14、20航空隊,也出動100架B―29重轟炸機空襲台灣。全天美軍損失飛機33架。

日軍起先想保存實力,故而按兵不動。但幾天來損失巨大,而且豐田錯誤判斷美軍將對台灣發動進攻,便使用部署在九州至菲律賓一線的岸基航空兵投入反擊,豐田本人親自前往台灣坐鎮指揮,並抽調部分艦載機轉到岸上參戰,於是爆發了史稱為“台灣空戰”的激烈空戰。可是日軍飛行員大都是剛剛畢業的年輕學員,加上由於燃料供應不足飛行訓練極不充分,飛機性能也落後。所以升空作戰的日機損失慘重,目睹空戰實況的日軍第二航空隊司令福留繁中將哀嘆:“這是雞蛋撞石頭的戰鬥。”

截至10月18日,日軍謊稱擊沉美軍航空母艦11艘,戰列艦2艘,驅逐艦1艘,擊傷包括8艘航空母艦在內的24艘軍艦。天皇還特令嘉獎。事實上美軍僅有2艘巡洋艦被擊傷,無一艘軍艦沉沒。豐田對這一戰績還深信不疑,命令志摩清英率艦隊出海追擊。直到偵察機發現美軍龐大的航母編隊,才只好下令志摩艦隊駛往奄美大島待命。

經過九天的連續空戰,日軍損失飛機1093架,在菲律賓的陸軍第4航空軍只剩200架,海軍第一航空隊僅存35架,在台灣的第二航空隊尚存 230架。已經喪失了在空中的反擊力量。美軍損失飛機約100架。哈爾西於10月18日率艦隊駛向菲律賓以東海域,以便掩護即將開始的登陸作戰。

前哨戰

10月17日,美軍先頭部隊在萊特灣入口的蘇盧安島登陸。

10月18日,美軍開始對萊特島實施艦炮和航空火力準備。日軍這才判明美軍主攻方向,下令執行捷一號作戰。

10月20日,美軍在萊特島開始登陸。當天即將6萬餘官兵和10萬噸補給品送上岸。按照日軍計劃,此時應先出動航空兵實施反擊,但是航空兵已經在幾天前的台灣空戰中消耗殆盡,無力發起反擊。在此情況下,日本海軍仍按計劃出動。

栗田指揮的第一游擊艦隊的主力,計有5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15艘驅逐艦。從新加坡駛抵文萊進行補給,並召開作戰會議,確定最後的作戰方案。

10月22日,栗田艦隊離開文萊,駛向菲律賓。

早在10月上旬就活動在南中國海的美軍“鰷魚”號和“海鯽”號潛艇,獲悉美軍登陸後,“海鯽”號艇長麥克林托克中校判斷在新加坡的日軍艦隊可能經巴拉望水道前往萊特灣,便與“鰷魚”號在10月22日深夜匯合,商定協同攻擊方案,一同駛往巴拉望水道尋找戰機。

10月23日凌晨,這2艘潛艇在巴拉望島以西海域發現了栗田艦隊,一面向指揮部報告一面接敵。這時候日艦隊正以四路縱隊的隊形向北航行。“海鯽”號趕到日艦隊的航線的正前方,在2000米距離上對其中一路縱隊的1號艦用艇首發射管齊射六條魚雷,隨後轉向180°對2號艦用艇尾發射管齊射四條魚雷。遭到攻擊的1號艦正是栗田的旗艦“愛宕”號重巡洋艦,被擊中四條魚雷,發生橫傾。栗田命令附近的“岸波”號驅逐艦前來靠幫接下艦員,但因橫傾迅速增加,驅逐艦已無法靠近,栗田只得跳下水游到“岸波”號,因為驅逐艦的無線電通信設備太差,後又改以“大和”號戰列艦為旗艦。2號艦是“高雄”號重巡洋艦,被擊中二條魚雷,受到重創,一度喪失航行能力,經過搶修後才恢復航行在2艘驅逐艦的護衛下返回文萊。就在日軍艦隊受到攻擊,隊形混亂時,“鰷魚”號則接近另一路縱隊,向“摩耶”號和“羽黑” 號各射出六條魚雷。“羽黑”號發現了魚雷航跡,規避了過去。“摩耶”號也發現了魚雷航跡,艦長下令右滿舵規避,但航海長誤為左滿舵,在掉頭中,被四條魚雷擊中,艦體迅速傾斜8分鐘後沉沒。“海鯽”號“鰷魚”號隨即遭到其餘日艦的猛烈攻擊,這2艘潛艇成功擺脫攻擊,掉頭追趕因傷返航的“高雄”號,不料“海鯽”號在巴拉望水道一個海圖上未標註的水域觸礁擱淺,“鰷魚”號只好放棄追擊,趕來搭救“海鯽”號的艦員。

在海戰的第一回合中,美軍的2艘潛艇就給了日軍一個下馬威,擊沉2艘擊傷1艘重巡洋艦。

錫布延海海戰

早在1944年6月,栗田的艦隊在日本本土備航時,他就預料到將會和美軍的航空母艦交手,給所轄的軍艦裝備新型雷達,並在軍艦上儘可能多安裝高射炮。

1944年7月,栗田率艦隊到達新加坡的林加錨地,針對捷號計劃所賦予的任務抓緊戰前訓練,主要是加強了夜戰訓練,防空隊形的機動,對錨地的攻擊戰術等項目的訓練。還多次召集部屬研究戰場情況制訂預案。對菲律賓,判斷美軍可能的登陸地點有三處:北部的拉蒙灣,中部的萊特灣,南部的達沃灣。對以上三個地區進行了反覆的分析,對相關的航道都制訂了航行計劃。

10月18日,栗田艦隊起航,執行捷一號計劃。從新加坡到萊特灣有三條航線,一是穿過巴拉巴克海峽,經蘇祿海向東,再由蘇里高海峽進入萊特灣。二是經蘇祿海向北,穿過聖貝納迪諾海峽,沿薩馬島南下進入萊特灣。三是穿過巴拉望水道,經錫布延海,再走聖貝納迪諾海峽,沿薩馬島南下進入萊特灣。在這三條航線中,第一條距離最短,但離美軍占領的莫羅泰島較近,容易被美軍發現。第三條距離最長,遠離美軍占領島嶼,但要經過狹窄的巴拉望水道,易遭伏擊。第二條的利弊介於一、三條之間。日軍計劃規定栗田走第三條航線,志摩和西村走第一條航線,南北夾擊,考慮到戰場的複雜性,還專門規定如果無法協同發起攻擊,各艦隊可以單獨攻擊。

10月22日,哈爾西見登陸作戰進展順利,以為日軍已無力反擊,便命令第38特混艦隊第1大隊返回烏利西基地補給,該大隊由麥坎恩中將指揮,擁有5艘航空母艦5艘巡洋艦和13艘驅逐艦,所轄的航空母艦和艦載機數量是38特混艦隊的四個大隊中最多的,第1大隊的離去使美軍 在即將開始的海戰中失去了一支勁旅。

10月23日,栗田艦隊在通過巴拉望水道時,遭到美軍2艘潛艇的伏擊,3艘巡洋艦2沉1傷,其中包括栗田的旗艦“愛宕”號,栗田改旗“大和”號率艦隊穿過民都洛海峽,於10月24日清晨進入錫布延海。

哈爾西在10月23日接到潛艇的報告,調整了部署,命令第38特混大隊的三個大隊自北向南呈扇形展開,謝爾曼少將的第3大隊在最北面的呂宋島以東,博根少將的第2大隊在聖貝納迪諾海峽,戴維森少將的第4大隊在南面的薩馬島附近海域,做好迎戰準備。

10月24日凌晨,各大隊到達指定位置。哈爾西根據日艦隊的航速推算出日艦隊已進入美軍艦載機的作戰半徑,下令起飛偵察機進行搜索。 7:46分,從第2大隊的“勇猛”號航空母艦起飛的2架偵察機發現了栗田艦隊。8:32分,哈爾西下令三個大隊起飛飛機攻擊,並命令第1大隊停止向烏利西航行,在海上加油待命。由於日艦隊編成里沒有航空母艦,哈爾西嚴令位於北面的第二3大隊密切警戒北方海域。

9時,美軍的偵察機又發現在南面的蘇祿海上航行的志摩和西村兩支艦隊。哈爾西判斷這兩支艦隊同屬一個作戰方向,其目的是協同北面的栗田艦隊實施南北夾擊。他決定全力對付北面的栗田艦隊,將南面的日軍交給金凱德的第七艦隊。所以下令第38特混艦隊的三個大隊向聖貝納迪諾海峽集結,將南面的敵情通報給金凱德。

10:26分,美軍第一批飛機共45架飛臨栗田艦隊的上空,日艦隊排成兩個環形防空隊形,軍艦上所有高炮一齊開火,阻擋美機的攻擊。美機冒着灼熱密集的炮火進行攻擊。“妙高”號重巡洋艦被一條魚雷擊中,航速減到15節,只得返航。於次日回到科龍灣。“武藏”號戰列艦右舷被擊中一條魚雷和二枚炸彈,憑藉堅固的裝甲防護,只是鍋爐艙有些漏水,前主炮的瞄準具被毀,僅是輕傷。

12時,美軍第二批35架飛機來襲,集中攻擊最大的兩艘軍艦“大和”號和“武藏”號,“大和”號規避了魚雷和炸彈,只挨了二枚近失彈,沒有受損。“武藏”號被擊中三條魚雷和二枚炸彈,機艙起火,一部主機停轉,艦首進水,導致吃水加大2米,航速減為22節。

13:30分,美軍第三批飛機68架來襲,“矢矧”號輕巡洋艦中彈一枚,艦首捲曲,受輕傷。“大和”號前甲板中彈兩枚,因出海前進行過裝甲強化工程,也只是輕傷。“武藏”號又被擊中五條魚雷和四枚炸彈,其中一枚炸彈穿透甲板落到輪機艙爆炸,導致艦首大量進水嚴重下沉,幾乎貼到水面,航速降到16節,開始掉隊,栗田只好命令“利根”號重巡洋艦和“清霜”號驅逐艦護送其返航。

14:30分,美軍第四批50架飛機飛來,“大和”號左錨鏈艙中彈,艦首甲板多層被炸穿,水線下出現兩個破口,湧進大約3000噸海水,致使艦首吃水加大近1米。“長門”號、“金剛”號和“榛名”號3艘戰列艦都中彈受傷,“濱風”號驅逐艦中彈,傷勢很重,只得返航。“武藏”號因掉隊遠遠落在後面,反倒因禍得福未受襲擊。

15時,美軍第五批共71架飛機集中攻擊“武藏”號,此時的“武藏”號電力中斷,高炮無法轉動,炮彈輸送機也無法正常工作,只好由人工搬運炮彈,所以防空火力很弱,有十一條魚雷和九枚炸彈直接命中,還有六枚近失彈在旁邊爆炸。“武藏”號已累計被擊中二十條魚雷和十五枚炸彈,艦首完全沉入水中,航速只有6節,左傾嚴重,艦長見傷勢嚴重,已不可能返回科龍灣,便企圖在錫布延島搶灘擱淺,但終因海水不斷湧入,橫傾達到30°,於當日19:35分沉沒,全艦2397名官兵,陣亡248人,失蹤773人。護航的“利根”和“清霜”都中彈受傷。 “長門”號也受到攻擊,中彈三枚,多門艦炮被毀輪機艙受損。

15:12分,哈爾西下令抽調4艘戰列艦,5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組成第34特混艦隊,由威利斯?李中將指揮,準備在聖貝納迪諾海峽與日軍艦隊夜戰。這一命令同時通報了尼米茲和金凱德。實際上這只是一個預令,第34特混艦隊並沒有組建,卻使尼米茲和金凱德都以為第34特混艦隊守衛着聖貝納迪諾海峽,給以後的作戰留下了隱患。

栗田在美軍接連不斷的空襲中,連連向小澤和菲律賓的岸基航空兵求援。小澤竭盡全力想吸引美軍的注意,卻未成功。而統一指揮台灣和菲律賓兩地岸基航空兵的福留繁中將認為日軍無論戰鬥機的數量性能還是飛行員的技戰術水平都比不過美軍,即使派出飛機掩護也無濟於事,還不如圍魏救趙全力攻擊美軍艦隊。所以他沒有派出飛機為栗田提供空中支援而是去攻擊美軍的艦隊。

15:30分,栗田見美軍飛機鋪天蓋地而來,自己的軍艦損失慘重,又沒有空中掩護,繼續前進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便下令轉向180°向西撤退。同時向聯合艦隊司令致電陳述戰況,要求在己方的航空兵對敵艦隊實施打擊後,再向東前進。聯合艦隊司令豐田立即回電強調栗田的擅自後撤將導致整個戰役的失敗,嚴令他鼓起勇氣繼續前進。栗田不敢違抗,回電錶示將不惜代價進擊萊特灣。

17時,栗田再次下令轉向180°,掉頭重又向東,此時天色已晚,栗田知道入夜後不會再有空襲,所以大膽放心地闖入聖貝納迪諾海峽。這時栗田的艦隊只剩下4艘戰列艦,5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11艘驅逐艦。 整個錫布延海戰,美軍共出動飛機269架次,以損失18架的代價,擊沉日軍1艘戰列艦,擊傷4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2艘驅逐艦。並迫使其中的2艘重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離隊返航。

就在當天早上9時許,謝爾曼的第3大隊正準備起飛飛機參加對日軍艦隊的攻擊時,雷達發現有大批日機從呂宋島飛來,這正是由福留繁指揮的日軍岸基航空兵對美軍艦隊發起的攻擊,謝爾曼立即命令轟炸機和魚雷機暫緩出動,起飛戰鬥機攔截。然後將航空母艦駛入附近的暴雨區隱蔽。就在這次攔截空戰中,“埃塞克斯”號航空母艦的第15戰鬥機中隊中隊長麥坎貝爾率7架F―6F出動,他在10分鐘裡一舉擊落9架日機,創下美國海軍戰鬥機飛行員在一次空戰中擊落敵機的最高記錄,因而榮獲美國的最高獎章“國會榮譽勳章”。正是美軍飛行員的英勇奮戰,粉碎了日軍的空襲,出擊的百餘架日機被擊落80架。9:40分,謝爾曼見空戰結束,便下令航空母艦從暴雨區駛出,接受戰鬥機的着艦,就在戰鬥機陸續降落時,1架日軍的“慧星”轟炸機從雲層中突然俯衝下來,美艦上的高射炮立即開火,但日機在墜毀前將一枚250公斤炸彈投在“普林斯頓”號航空母艦上,炸彈穿透飛行甲板在機庫里爆炸,並引爆了機庫里的已裝上魚雷的魚雷機,火勢迅速蔓延。“伯明翰”號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趕來救助,但到下午3時許,大火蔓延到彈藥艙,引起大爆炸,爆炸波及到在旁邊協助救火的“伯明翰”號,造成 229人喪生,420人受傷。這些死傷者大都是剛從航空母艦上撤下來的。謝爾曼見火勢難以控制,已無法挽救加上死傷慘重,下令棄艦。但航空母艦一時仍未沉沒,在海上漂浮,為避免航空母艦上的大火入夜後暴露目標,最後由“雷諾”號巡洋艦發射魚雷將其擊沉。由於整個上午第3大隊都忙於應付日軍的空襲,沒有能出動飛機對栗田艦隊進行攻擊,使得美軍前幾批的出擊的飛機數量較少。

蘇里高海峽之戰

就在錫布延海戰激烈進行時,南面戰場上的蘇里高海峽之戰也爆發了。

參加蘇里高海峽之戰的日軍艦隊有兩支,一是西村祥治中將指揮的第一游擊艦隊的第三分艦隊,有3艘戰列艦,1艘重巡洋艦,4艘驅逐艦。因為所轄的戰列艦航速較慢,跟不上栗田艦隊,所以改走最短的第一航線,協同志摩艦隊從南面進攻。二是志摩清英中將指揮的第二游擊艦隊,有2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原先駐泊在本土的瀨戶內海,10月15日奉命追擊所謂的美軍殘存軍艦,結果發現是謊報,便駛往奄美大島待命。

10月18日,志摩艦隊駛往馬公島。同一天西村艦隊隨栗田艦隊駛抵文萊加油。

10月21日,志摩艦隊駛往菲律賓科龍灣加油。

10月22日,西村艦隊從文萊起航,於10月24日到達蘇祿海。

10月24日,志摩艦隊駛離科龍灣,前往蘇祿海與西村會合。7時,西村命令“最上”巡洋艦彈射起飛偵察機前往萊特灣偵察。這架偵察機報告在萊特灣里有戰列艦4艘,巡洋艦和驅逐艦各2艘,運輸船約80艘。在蘇里高海峽里有驅逐艦4艘,魚雷艇若干艘。在海峽東南40海里處有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12艘。報告內容雖然不盡詳實,但卻是日軍在整個戰役期間對於美軍在萊特灣的唯一情報。西村隨即報告給栗田。9: 20分,美軍偵察機發現了西村艦隊,隨即發動攻擊,擊傷了“扶桑”號戰列艦和“時雨”號驅逐艦。雖然被美軍發現,西村仍率艦隊直向萊特灣殺去。由於當時哈爾西正集中全力攻擊栗田艦隊,而金凱德的艦載機主要為登陸灘頭提供空中掩護和為萊特島上的美軍提供航空火力支援,也一時抽不出兵力投入對南面日軍的攻擊。所以西村和志摩平安度過了10月24日的白天。西村於當晚20:20分致電栗田,報告他將於10 月25日黎明沖入萊特灣。由於通信情況非常糟糕,西村只知道栗田已西撤,而不知栗田後來又調頭東進。按照計劃,南面的作戰應由資歷較深的志摩統一指揮,但志摩考慮到自己剛從沖繩趕來,對戰局和作戰地區的了解都不及西村,臨時更改指揮關係反而對作戰不利。所以沒有同西村聯絡,而西村更不會主動請求接受志摩的指揮。這樣一來,兩支日軍艦隊相距僅40海里,而且又為了同一任務,卻沒有相互聯繫,自顧自向萊特灣衝去。

蘇里高海峽長約30海里,連接着保和海與萊特灣,是萊特灣南面的重要通道。海峽南口窄,約12海里,北口寬,約25海里。呈喇叭狀。海峽里水流湍急,兩岸礁石突兀,地勢險要。金凱德在10月20日即登陸的當天就派出7艘驅逐艦組成巡邏隊,在海峽里晝夜巡邏。接到偵察機的報告,金凱德就命令奧登多夫少將指揮的炮火支援大隊封鎖海峽,並做好夜戰準備,因為根據日軍航速推算,將於夜間到達海峽。奧登多夫接到命令後,進行了臨戰部署,具體安排是先將39艘魚雷艇配置在南口的礁石區,再將21艘驅逐艦在海峽兩側設伏作為第二道防線,最後將 6艘戰列艦一字排開,部署在海峽的北口,8艘巡洋艦則在戰列艦前方兩翼展開。這樣戰列艦巡洋艦處於較寬闊的海域便於機動,而且占據了艦隊炮戰的絕對理想陣位――T字橫頭陣,可以集中所有炮火進行射擊。

10月24日晚,西村艦隊進入保和海,航行隊形是“滿潮”號“朝雲”號驅逐艦為前衛,“山城”號“扶桑”號戰列艦居中,“山雲”號“時雨”號驅逐艦在旗艦“山城”號兩側警戒,“最上”號巡洋艦為後衛,各艦以單縱隊行進。23時,西村艦隊駛入蘇里高海峽,美軍的魚雷艇 3艘一組,從海峽兩側的礁石區中衝出,實施魚雷攻擊。日軍雖然一度陷入被動,但夜戰歷來是日本海軍的傳統,官兵的夜戰素質較高,他們用探照燈和照明彈照亮目標,然後以兇猛的炮火進行攔阻射擊,而美軍官兵的實戰經驗不多,在將近兩小時的攻擊中沒有取得任何戰果。但他們不斷報告日艦的行蹤,使奧登多夫能夠及時全面掌握了戰場情況。

10月25日2:30分,奧登多夫命令魚雷艇撤出戰鬥,驅逐艦投入戰鬥。第54驅逐艦大隊的5艘驅逐艦首先出擊,分為兩群沿海峽兩岸全速南下,然後從兩側同時實施魚雷攻擊,接着施放煙霧撤出戰鬥。由於日艦雷達性能比較落後,沒能及時發現美艦,當時日艦正在變換隊形,魚雷便蜂擁而來,美軍共射出四十七條魚雷,有五條命中。“滿潮”號受重創,失去動力。“朝雲”號艦首被炸掉。“山雲”號中雷後引起大火,於3:19分沉沒。“扶桑”號中雷起火,不久引發大爆炸,艦體折為兩段,分在兩處燃燒。西村的旗艦“山城”號也被魚雷擊中,受創進水。但西村命令一面還擊一面以20節航速繼續北上。儘管日艦的炮火相當猛烈,美艦憑藉煙霧掩護和嫻熟的機動,未受損失安全撤離。 3:25分,第24驅逐艦大隊的6艘驅逐艦分為二組出擊,也從東西兩側同時實施魚雷攻擊。“滿潮”號再次中雷,終於沉沒。“山城”號又被擊中三條魚雷,傷勢加劇,但西村仍不後退,率“最上”和“時雨”繼續前進。3:51分,日艦到達距美軍戰列艦20000米處,巡洋艦首先開火,1分鐘後戰列艦也開始射擊。這次參戰的6艘戰列艦中有5艘在珍珠港事件中被日軍擊沉擊傷,現在終於得到復仇的機會。由於美艦連日執行對岸射擊,炮彈存量不多,所以奧登多夫下令必須在雷達導引下進行精確射擊。沒有裝備新式雷達的“馬里蘭”號則依據其他美艦的彈着開火,“密西西比”號和“賓夕法尼亞”號由於炮彈不多隻作象徵性開火。儘管如此,美艦的炮火仍然十分猛烈,加上有雷達指引,射擊非常準確。在18分鐘裡,發射了約300發406毫米和355毫米炮彈,約4000發203毫米和152毫米炮彈。日艦“山城”號多處中彈,艦橋起火,又遭美軍驅逐艦第24大隊9艘驅逐艦的第三次魚雷攻擊,連中兩條魚雷,橫傾加劇,幾分鐘後就傾覆沉沒。西村和全艦官兵無一倖免。在沉沒前西村下達最後命令:繼續前進!“最上”號的艦首被炸飛,艦橋中彈,艦長和多名軍官陣亡,全艦多處起火,喪失戰鬥力。代理艦長不顧西村的最後命令,調頭後撤。“時雨”號因在剛才的戰鬥中掉隊,正全速趕來,見到美軍的密集炮火不敢再戰,急忙轉向後退,只在後甲板被擊中一炮,數以百計的炮彈落在舷側,激起一排又高又大的水柱,這些近失彈產生的衝擊波將“時雨”號的所有儀器全都震碎!4:09 分,奧登多夫獲悉進行第三次魚雷攻擊的驅逐艦還夾在雙方之間,受到雙方的射擊,為避免損失,便下令停止射擊。美軍的“格蘭特”驅逐艦已受到雙方的炮擊,中彈19發,失去了戰鬥力。由於美艦停止了射擊,才讓“最上”號和“時雨”號僥倖逃脫。

在西村之後的志摩不了解戰況,於2:35分進入海峽,航行的隊形是“潮”號“曙”號驅逐艦為左右前衛,“那智”號“足柄”號巡洋艦居中,“阿武隈”號巡洋艦和“不知火”號“霞”號驅逐艦為後衛。各艦以單縱隊剛進海峽,就遭到美軍魚雷艇的伏擊,“阿武隈”號被P― 137號魚雷艇發射的魚雷擊中艦橋下方,艦首進水,航速銳減,退出戰鬥。4:10分遇上撤退的“時雨”號,雙方憑藉燈光信號辨明身份,但 “時雨”號沒有通報戰況,自管自後退。志摩繼續前進看到正在燃燒的“最上”號,旗艦“那智”號的艦長誤以為“最上”已經不動了,實際上“最上”仍在以8節的航速緩緩移動,結果兩艦相撞,“最上”號左舷被撞出一個大洞,傷勢更重。“那智”號艦首也被撞壞,錨鏈艙進水,航速降到18節。4:20分,志摩見到西村艦隊的悲慘下場,想到下午栗田也撤退了,原定的夾擊計劃已不可能,繼續前進只能重蹈西村的覆轍。於是下令返航。奧登多夫通過雷達發現日艦開始後退,立即派出2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前往追擊,先在海峽里擊沉已受重創的“朝雲”號,接着又追上“最上”號,再次將其擊中,使該艦剛剛控制住的大火又燃燒起來。

天亮後,第七艦隊護航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和岸基的B―24轟炸機接踵而來,猛烈攻擊了志摩艦隊,擊沉了“阿武隈”號巡洋艦和“不知火”號驅逐艦,而已經傷痕累累的“最上”號在美機的空襲下,完全喪失航行能力,被迫自沉。奧登多夫正組織力量繼續追殲殘敵,接到日軍主力艦隊在薩馬島附近海域出現,請求支援的急電,只好收攏軍艦,轉向薩馬島。蘇里高海峽海戰遂告結束。

此戰中,日軍有2艘戰列艦,1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被擊沉,還有1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被擊傷。包括西村祥治中將在內約 5000官兵陣亡。美軍1艘魚雷艇被擊沉,1艘驅逐艦被擊傷,陣亡官兵僅41人。第七艦隊司令金凱德接到報告後向奧登多夫發電,祝賀他幹得漂亮。經此一戰,萊特灣南面的威脅被徹底解除。

恩加諾角海戰

日軍捷一號計劃成敗的關鍵是將哈爾西的第38特混艦隊吸引離開萊特灣,擔當這一重任的是小澤治三郎中將的機動艦隊,昔日聯合艦隊的中堅機動艦隊,現在僅存4艘航空母艦,2艘航空戰列艦,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共搭載艦載機116架。其實力已一落千丈,只得淪為誘敵的魚餌。10月20日晨,小澤艦隊離開賴戶內海伊予灘,於18時經豐後水道進入太平洋,一路上既沒美軍飛機的偵察,也沒美軍潛艇的襲擾,小澤頻頻發出電報,以暴露自己,但他的旗艦“瑞鶴”號航空母艦遠程通信設備發生的故障沒有及時被發現,不僅沒能暴露自己,還給以後的作戰帶來很大影響。令小澤煩惱的是艦載機的飛行員素質太差,由於時間緊,燃料少,對飛行員的訓練已簡化到最低程度,只學會起飛降落開炮就補入作戰部隊。每天小澤僅派出9 架飛機偵察搜索,就至少有3架因操作失誤或迷航而無法歸來。

10月24日,接到菲律賓日軍岸基航空兵的通報,小澤知道了美軍艦隊的位置,於11:45分派出76架飛機前往攻擊,在空戰中被擊落約40架,剩餘約30架飛往菲律賓降落,只有3架掉隊的飛機飛回母艦,所以小澤不知道攻擊的戰果。而遭到攻擊的是美軍第38特混艦隊謝爾曼少將的第3大隊,在當天上午曾遭到日軍岸基航空兵的多次空襲,把這些飛機也當作是岸基飛機未加重視。儘管哈爾西要求第3大隊密切注意北部海域,但第3大隊整個上午忙於應付日機的空襲,下午又參加對栗田艦隊的攻擊,沒顧得上派出飛機向北方搜索。所以一直沒發現小澤艦隊。小澤中午過後收到栗田的求救電報,但鞭長莫及。小澤原以為76架飛機的攻擊一定會把美軍吸引過來,但未能如願,只好採取新的措施來暴露自己,於15時將艦隊分為兩隊,以增加被美軍發現的概率,並頻繁使用各種頻率進行無線電通訊。16:35分,美軍第3大隊的1架偵察機終於飛臨日艦隊上空,小澤耐心地等待美機向航空母艦報告,直到截聽到母艦的答覆後才下令高炮開火。小澤預料到今夜或明晨一定會遭到美軍的空襲,遂令燃油不足的2艘驅逐艦返回高雄。小澤在此之前曾收到栗田撤退和豐田要求其繼續前進的電報,他考慮到栗田的進攻一定會推遲數小時,如果自己仍按原計劃前進,就會形成孤軍深入的不利局面,於是在21時轉向東北退避,24時才再轉為東南航向。

哈爾西接到偵察機的報告,這才確信掌握了日軍部署,小澤從北,栗田從中,西村和志摩從南,對萊特灣作向心攻擊。這時哈爾西面臨着是保衛萊特灣的登陸灘頭還是抓住戰機消滅日軍航母艦隊的抉擇,在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時斯普魯恩斯因過於保守,為掩護登陸灘頭而使日軍航母艦隊逃脫而遭到指責也影響了他的判斷。哈爾西最後定下消滅日軍航母艦隊的決心,於20時率第2和第4大隊北上,於夜間與第3 大隊會合,準備次日清晨發起攻擊。同時命令第1大隊停止海上加油,全速向萊特灣靠攏。21:30分,由“獨立”號航空母艦派出的夜航偵察機發現栗田艦隊又轉向東行,距聖貝納迪諾海峽僅數十海里,而且海峽里久已不亮的航標燈也亮了。這些情況引起美軍一些將領的不安,第2大隊司令博根少將和第34特混艦隊司令李中將都認為日軍現在的航母艦隊的戰鬥力已大不如前,不再是美軍的最大威脅,反而很可能會是一個誘餌,應當分出部分兵力把守聖貝納迪諾海峽。但哈爾西認為栗田艦隊已受到重大打擊,再次向東無非是武士道的自殺衝鋒,憑金凱德的實力完全可以抵禦。而分兵還會削弱航空母艦的防禦能力,實際上在哈爾西的心裡,一直念念不忘打一場堂堂正正的海上決戰,現在正是天賜良機。所以仍決定全艦隊一起北上。23:45分,第2、3、4大隊會合,原先跟蹤栗田的夜航偵察機奉命轉向北方,搜索小澤艦隊的位置,為天亮後的攻擊創造條件。

10月25日1時,“獨立”號起飛5架裝備雷達的夜航偵察機進行夜間搜索,其中1架於2:05分發現小澤艦隊,哈爾西接到報告,根據雙方航速的推算,天亮前就可能發生水面艦艇之間的戰鬥,便抽出6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17艘驅逐艦組成第34特混艦隊,由李中將指揮,令其在航母以北10海里航行作為屏障。3時許由於夜航機發生故障而返航,失去了同小澤艦隊的接觸。哈爾西不知道日軍艦隊所攜的艦載機本來就少,24日派出76架出擊卻只有3架返航,所剩飛機已不足40架。所以還擔心會遭到日機的攻擊。為先發制人,天剛亮,就派出飛機向東、北、西三個方向搜索,又起飛60架戰鬥機,65架轟炸機,55架魚雷機組成突擊機群,在艦隊前方上空盤旋待命。7:35分,1架偵察機報告再度發現小澤艦隊,在空中待命的突擊機群立即向目標所在海域飛去。8:05分,美機飛臨日軍艦隊上空,此時小澤已將曾一度分開的兩隊會合在一起,排成防空環形陣形航行,見美機飛來,起飛僅有的18架戰鬥機迎戰。在轉眼間就被美機全部擊落,隨後美機就展開攻擊,先由轟炸機投彈,再由戰鬥機用機炮壓制日艦的高射炮,最後由魚雷機低空投雷。日艦的高炮火力非常猛烈,卻阻止不了美機的攻擊。“秋月”號驅逐艦鍋爐艙中彈,轉瞬間沉沒。“千歲”號航空母艦被擊中十枚炸彈,橫傾達到30°,最後於9:40分沉沒。旗艦“瑞鶴”號航空母艦被兩枚炸彈和一條魚雷命中,舵機受損,航速銳減,小澤只得轉移到“大淀”號巡洋艦繼續指揮戰鬥。“瑞鳳”號航空母艦後甲板中彈兩枚,舵機被毀。“多摩”號巡洋艦被一條魚雷擊中,航速大減,開始掉隊。小澤立即將戰況電告栗田,但這一重要電報,栗田卻沒收到。9:45 分,美軍第二攻擊波共14架戰鬥機,6架轟炸機,16架魚雷機前來攻擊。“千代田”號航空母艦中彈起火,右傾13°,失去了航行能力。

就在哈爾西全力以赴消滅日軍艦隊時,戰局又起了新變化。早在10月25日凌晨4:12分金凱德就電詢哈爾西第34特混艦隊是否在聖貝納迪諾海峽?但由於通信聯絡混亂,哈爾西直到6:48分才回電金凱德第34特混艦隊正同航空母艦在一起。這個答覆令金凱德大吃一驚。6時,哈爾西得知日軍在蘇里高海峽的進攻已被擊退,他放心地認為金凱德已有足夠的兵力掩護登陸灘頭。7:20分,收到了斯普拉格的求救電。隨後又收到金凱德的數次求救電,其中一份是表示十萬火急的明碼求救電。但哈爾西認為金凱德的第七艦隊擁有18艘護航航空母艦,500架艦載機,足以保護登陸灘頭。而且第三艦隊不是第七艦隊的守護者,是擔負着消滅對整個戰爭有重大意義的日軍航母的重任,所以他只命令麥凱恩中將的第1大隊火速去支援金凱德,自己仍率全部軍艦向北追擊,離萊特灣越來越遠。

坐鎮珍珠港指揮的中太平洋戰區兼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一直從來往電文中密切關注着戰鬥的進程,此時他終於違背自己一貫遵循的不干預前線指揮的原則,親自過問,於10時向哈爾西發電詢問:第34特混艦隊在哪兒?按照美國海軍的規定,為防止敵人破譯電文,在所有電文的開頭和結尾都使用添加語來掩護正文,添加語不能用常用語,而且還要用重複的輔音字母與正文隔開,以防譯電時將添加語誤為正文。當時替尼米茲發報的通信軍官擬出的開頭添加語是“火雞快步去水裡”,結尾添加語是“全世界都想知道”,這句話使得哈爾西的通信軍官在譯電時覺得雖有重複的輔音字母間隔,但內容很像正文,所以便一起上報。哈爾西收到這封電報:第34特混艦隊在哪兒?全世界都想知道。感到非常羞辱。於是在11時親自率第2大隊和6艘新式戰列艦南下支援金凱德,由第38特混艦隊司令米切爾中將率其餘軍艦繼續追擊日軍艦隊。

13時,米切爾組織200架飛機進行第三次攻擊。“瑞鶴”號又被擊中七條魚雷和四枚炸彈,於14:15分沉沒。“瑞鳳”號也被擊中二條魚雷和四枚炸彈,於15:26分沉沒。從下午到日落,美軍又組織第四、第五次空襲,由於飛行員連日征戰,疲憊不堪,僅擊傷了“伊勢”號航空戰列艦。全天美軍共出動527架次,取得了擊沉3艘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擊傷1艘航空母艦,1艘航空戰列艦,1艘巡洋艦的戰績。14:15 分,米切爾認為同日軍艦隊距離過近,就命令第3、第4大隊轉向東航行,以避免航母與日艦直接交手。並派杜博斯少將率4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繼續追擊,以消滅被艦載機擊傷而掉隊的日艦。這一行動頗為冒險,因為日軍尚存有2艘航空戰列艦,戰鬥力明顯強於杜博斯的艦隊。16:55分,杜博斯艦隊追上失去動力的“千代田”號航母,用艦炮將其擊沉。入夜後又在夜航偵察機的指引下追上了正在搭救“瑞鶴” 號和“瑞鳳”號落水官兵的3艘日艦,日軍的“初月”號驅逐艦主動上前迎戰,掩護“五十鈴”號巡洋艦和“若月”號驅逐艦逃脫,“初月”號以1艘驅逐艦對抗美軍的4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打得非常頑強,經過一個多小時才被擊沉。21:30分,小澤得知有一支美軍水面艦艇部隊在後追擊,企圖憑藉日軍夜戰優勢,進行夜戰,便率部掉頭南下,但搜索近兩小時,沒有發現美艦。因為杜博斯在擊沉“初月”號後就返航了,於是小澤在23:45分再次下令轉向北撤。23時,在菲律賓海域活動的美軍“哲勞”號潛艇發現了被美機擊傷而掉隊的“多摩”號巡洋艦正以16節航速向北撤退,便在3600米距離齊射三條魚雷,命中一條魚雷,使“多摩”號爆炸起火,但仍可航行,“哲勞”號再次接近目標,在560米距離齊射三條魚雷,全部命中,這才將其擊沉。

10月27日,小澤率殘餘的2艘航空戰列艦,2艘輕巡洋艦,6艘驅逐艦駛入奄美大島錨地。他戰沉4艘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其餘大都重傷,主力幾乎全軍覆沒。但是成功誘使哈爾西全艦隊北上,為栗田的進攻創造了條件, 尤其不容易的是把這支“自殺艦隊”中的大部分軍艦安全帶回.

薩馬島海戰

栗田在10月24日下午曾有過退縮,但在聯合艦隊司令豐田的嚴令下又再次向萊特灣進發。

17:15分,藉助夜色的掩護,栗田艦隊駛入聖貝納迪諾海峽,該海峽比蘇里高海峽更加狹窄,水流更湍急,白天航行也有一定困難。栗田既擔心軍艦在夜暗中發生碰撞或觸礁,又害怕遭美軍潛艇的伏擊,所以命令航速降到16節,排成單縱隊魚貫而行,並注意反潛。

17:50分,放心不下的豐田再次來電,要求栗田即使進入萊特灣的時間比預定的有所推遲,也必須堅決進行攻擊。20:20分,收到西村來電,通報他將於次日凌晨沖入萊特灣。栗田計算了自己的航速,回電西村要求他放慢速度,於次日11時和自己同時從南北兩路發起攻擊。但這一電報西村沒有收到,所以西村於當晚獨自發起了攻擊。

10月25日凌晨1時,栗田艦隊平安駛出聖貝納迪諾海峽,將單縱隊改為反潛隊形,小心翼翼地以95°航向沿薩馬島北岸航行。4時,加速到20 節轉為150°航向向薩馬島東南駛去。5:20分前後,相繼收到西村艦隊全軍覆沒和志摩艦隊撤退的消息,栗田決心不變,經蘇祿安島以東海域向萊特灣東口衝去。5:30分,快要日出了,栗田沒有小澤誘敵的消息,為防備美軍在天亮後可能的空襲,栗田下令改為防空環形隊形。

6:44分,日艦“榛名”號發現2架美機臨空,立即開火。一分鐘後,“大和”號的了望哨在晨霧中發現東南方向出現美艦桅杆,不久判明是數艘航空母艦和大批巡洋艦驅逐艦。航空母艦在戰列艦的炮火射程內是不堪一擊的,栗田想到苦苦追尋的目標終於到手,激動不已。他以為這是美國第三艦隊的主力第38特混艦隊的航空母艦,其實是美國第七艦隊第77特混艦隊第4大隊的第3分隊,第4大隊是護航航空母艦部隊,基本任務是為登陸部隊提供空中掩護和支援,分為三個分隊,1分隊在迪納加特島東南,第2分隊在蘇祿安島東北,第3分隊在蘇祿安島北偏東。栗田遭遇的只不過是克利夫頓?斯普拉格少將指揮的第3分隊,兵力編成的是6艘護航航空母艦,驅逐艦3艘,護衛艦4艘。護航航空母艦是由商船改裝的,最高時速18節,沒有裝甲防護,一般載戰鬥機12―18架,轟炸機10―12架,火炮只有1門127毫米大炮和幾十門20毫米高射炮。平時水兵們將其戲稱為“番茄罐頭”或“吉普航母”。當斯普拉格在6:45分接到巡邏飛機發現敵艦隊的報告時,還以為飛行員搞錯了。6:48分,他親眼看到了日艦的高射炮火和特有的塔式桅杆。他才意識到他的分隊面臨着一場怎樣艱巨和絕望的戰鬥,他所轄的所有軍艦最大口徑的火炮是29門127毫米炮,而他的對手口徑在200毫米以上的火炮就達90門。但他想到在萊特灣里有近百艘已沒有軍艦保護的運輸艦和登陸艦,毅然決定率領這支弱小的艦隊去抵禦日軍艦隊,以儘可能吸引牽制日軍,延緩對登陸灘頭的攻擊,儘管這樣自己的犧牲顯然會來得更快。於是他一面向金凱德和哈爾西發電求救,一面率領艦隊向東南方向全速撤退,這樣既可以組織艦載機迎風起飛,又可以拉大同日艦的距離。

金凱德早就對聖貝納迪諾海峽放心不下,在4:12分就發電詢問哈爾西是否留下第34特混艦隊守衛海峽?但當時戰鬥緊張,電訊往來極其頻繁,哈爾西直到6:48分才回電答覆第34特混艦隊正隨他一起。金凱德得知後大為驚訝,還未來得及調整部署,就收到斯普拉格的求救電,只好立即採取緊急措施,一面命令第77特混艦隊的第4大隊的第1第2分隊迅速起飛飛機支援,一面命令奧登多夫的炮火支援大隊火速趕去守衛萊特灣,但奧登多夫還要留一部分軍艦守衛蘇里高海峽,只抽出3艘戰列艦,5艘巡洋艦,而且因連日戰鬥彈藥所剩無幾,何況距萊特灣有近百海里,已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金凱德對斯普拉格分隊的命運幾乎不報幻想了。

6:58分,日艦憑藉速度優勢,同美艦之間的距離縮短到32000米,栗田下令開火。“大和”號首先開火,其他日艦也隨即開炮。栗田在興奮激動之餘,在戰術指揮上出現了嚴重失誤,他本應命令戰列艦巡洋艦先用大口徑重炮火力掩護驅逐艦實施魚雷攻擊,再組織艦炮攻擊,但他現在的命令,使還處在防空環形隊形的日艦一擁而上,各自追逐攻擊美艦,展開了一場雜亂無章的混戰,隊形的混亂使日軍的指揮更加困難,還增加了遭受空襲的危險。日軍的炮彈不斷在美艦周圍爆炸,掀起巨大的水柱。斯普拉格沉着命令各艦施放煙霧,並全速駛入附近的雨區隱蔽。同時以明碼呼救。他指揮艦隊先向南,再轉向西南,以便接近萊特灣,儘快得到奧登多夫的援助。緊急起飛的美軍飛機向日艦發起了攻擊,由於護航航空母艦的使命同大型航空母艦完全不同,所以飛行員沒有受過攻擊軍艦的訓練,而且也沒有裝備攻擊軍艦的穿甲彈,只有少量的魚雷,殺傷彈和深水炸彈。當飛行員將殺傷彈和深水炸彈扔到有數十甚至數百毫米厚的裝甲防護的日艦上,就像隔靴搔癢,毫無作用。而當這些彈藥也用完後,飛行員仍不願離去,對着日艦進行俯衝,作出投彈的樣子,迫使日艦頻頻轉舵規避,以贏得時間掩護美艦撤離。不久,第1第2分隊的飛機也飛來助戰,在空襲中“鳥海”號巡洋艦前機艙中彈,傷勢嚴重,“築摩”號巡洋艦被航空魚雷擊中艦尾,尾部下沉,舵機損毀,在海上隨風浪漂泊,“鈴谷”號巡洋艦先被水面艦艇擊中左舷後部,推進軸被炸壞,加上油艙進水,掉隊後又被轟炸機擊中起火,大火引爆了在魚雷管中的魚雷,終致沉沒。栗田見美機越來越多,更是相信遇上了哈爾西的航空母艦,緊追不捨。美艦剛駛出雨區,失去雨幕的遮掩,立即遭到日艦的猛烈射擊。“岡比亞灣”號護航航母輪機艙中彈,失去動力,成為日軍集中攻擊的目標,連連中彈,多處起火,於9:07分沉沒。“加里寧灣”號護航航母被擊中十三發203毫米炮彈,斯拉普格的旗艦“方肖灣”號護航航母被擊中四發203毫米炮彈,“白平原”號和“基特坎灣”號護航航母也被擊傷。由於水兵們奮勇撲救,都還能堅持航行。護航航母沒有受到更大損失的另一原因是日艦也沒想到會同沒有裝甲防護的軍艦交戰,所使用的穿甲彈往往剛把美艦的一側薄薄的艦殼擊穿,還來不及爆炸就從另一側穿了出去。真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7:20分,栗田派出數艘巡洋艦向東南迂迴,以搶占上風位置,阻止美艦迎風起飛飛機,然後兵分三路,從後面及左右追擊,企圖合圍美艦。斯普拉格採取以攻為守的戰術,先派3艘驅逐艦後又加派3艘護衛艦進行反擊。就像一位驅逐艦的艦長在進攻前激勵部下時所說的:“我們是同絕對優勢的敵人作戰,不要抱活下來的希望!”這幾艘排水量不足1000噸的小軍艦正是以自我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向日艦衝去。“約翰斯頓”號一馬當先冒着日艦的炮火衝上去,一面施放煙霧掩護後續艦,一面發射十條魚雷,其中一條魚雷擊中日軍“熊野”號巡洋艦,使其減速退出戰鬥,然後用127毫米主炮同日艦的460毫米356毫米重炮對射,該艦7:30分被日軍“金剛”號戰列艦的356毫米主炮和152毫米副炮齊射擊中,上層建築被炸得面目全非,機艙被毀,航速減為17節,借陣雨掩護,才沒被擊沉。後來發現日軍“矢矧”號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正準備對護航航母進行魚雷攻擊,立即衝過去以炮火進行攔阻,一連擊中“矢矧”號十二發炮彈,迫使日艦沒有占據有利陣位就提前發射魚雷,致使發射的魚雷無一命中。但“約翰斯頓”號隨即遭這幾艘日艦的圍攻,該艦一直戰鬥到海水淹沒炮口,最後於10:10分沉沒,全艦官兵329人中包括艦長在內186人陣亡。“霍埃爾”號驅逐艦發射的十條魚雷無一命中,但該艦的主炮擊中了“金剛”號戰列艦的艦橋,使其航速減為20節退出戰鬥。“霍埃爾”號在日艦的集中攻擊下中彈達四十餘發,於8:55分沉沒。“羅伯茨”號護衛艦在戰鬥中被356毫米炮彈擊中,船舷被炸開長達十餘米的大破口,火焰和蒸氣從破口噴涌而出,後於10:05分傾覆沉沒。其他3艘美艦也都中彈多發,只因損管得力而未沉沒。這次美艦的敢死攻擊最大的成效,就是迫使“大和”號戰列艦為躲避魚雷攻擊而向北駛去,遠離了戰區,從而使栗田失去了同美艦的接觸,無法及時掌握戰場態勢。

9:24分,日軍巡洋艦已切斷美艦退往萊特灣的航道,而且距美艦僅9000米,眼看美艦的厄運就要到來。奇蹟發生了,由於根據日軍條令,如遇空襲,各艦可自行機動規避。在美軍的不斷空襲下,日軍艦隊的隊形已經非常分散和混亂,栗田於9:11分下令整理隊形,命令各艦向 “大和”號靠攏。日軍巡洋艦接到命令轉舵向北,放棄了攻擊。而斯普拉格還沉浸在殘酷的戰鬥中,不敢相信這一情況,直到空中的飛行員一連串的報告,才確信日軍撤退的事實。但此時他的心情就如一個死刑犯在臨刑前突然停止執行,搞不清楚到底是撤銷了死刑還是緩期執行。在官兵們如雷般的歡呼聲中,他在航海日記中寫下這樣的字句:這無疑是上帝的恩賜。然後率領歷經血戰而滿身傷痕的艦隊向萊特灣退去。

栗田為掌握戰場情況,兩次派出戰列艦上的艦載偵察機起飛,但都很快就被美機擊落。11時,栗田將軍艦集結起來,繼續向萊特灣駛去。這時接到菲律賓基地的日機通報,在薩馬島東北海域發現美軍的航空母艦艦隊,其實是誤報。栗田考慮到,萊特灣里的運輸船一定接到警報撤離了,即使來不及撤船上所載的物資也已經卸載了四天,就算擊沉了這些船隻對登陸也沒多大意義,而一旦進入萊特灣的狹窄海域,如果被美軍的增援艦隊堵在萊特灣里,就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還不如去攻擊美軍的航母艦隊。所以於12:25分下令北上,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勝利,儘管小澤,西村,志摩都以自己的慘重損失為代價為他的成功鋪平了道路。這一命令成為萊特灣海戰中一個謎。導致栗田作出這一功虧一簣的命令的原因,戰後根據栗田本人的回憶和史學家的分析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栗田的狀態不佳,出戰前,他患有登革熱,還未痊癒就率部出征,在10月23日又因旗艦“愛宕”號被美軍潛艇擊沉而跳水逃生,這一意外落水又加劇了病情,緊接着連續三天的激烈戰鬥,使其體力過度消耗,精神過度緊張,已接近人的極限。在這樣的身體狀況下,很難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

二,戰術思想錯誤,日軍歷來重視攻擊敵作戰艦隻,輕視攻擊後勤船隻。所以栗田更願意去攻擊美軍的航空母艦艦隊,認為這才是主力艦隊的真正使命,而不願意去攻擊運輸船。

三,日軍通信能力,偵察能力都太弱,使栗田對敵情沒有正確了解,也就無法作出正確判斷。小澤誘敵成功的重要電報,栗田沒有收到;栗田要求西村相互配合協同攻擊的電報,西村也沒收到。這就使栗田不僅得不到友鄰的配合協同,甚至無法利用友鄰創造的絕好機會。加上喪失了戰區的制空權,無法通過空中偵察獲取必要情報,根本不知道美軍的部署和動態。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又怎能作出正確決定?

四,美軍的英勇戰鬥,尤其是斯普拉格分艦隊的殊死搏鬥,和美軍之間的來往電訊,以及其他部隊的支援,使栗田錯誤判斷為遭遇的是哈爾西的第38特混艦隊中的一支航空母艦艦隊,而第38特混艦隊的主力就在附近,所以他不願深入到萊特灣,以免出現困在灣里任人宰割的局面。

五,受戰果的影響,由於戰場上施放的煙霧和炮火的硝煙,而美艦也大多起火,日軍官兵又習慣於誇大戰果,報告的戰果為擊沉航空母艦4 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3艘,面對如此戰績,栗田已覺得不虛此行。

六,栗田本人的思想,他雖然受過長期的武士道精神的薰陶和培養,擔任海軍的高級將領,但在他的思想深處仍有人性的理智,這與捷一號計劃的同歸於盡的武士道精神很有牴觸。在10月24日下午的後撤已經有所體現,可以說在栗田的潛意識裡對這樣的計劃是有想法的,一旦有了外界的種種影響,促使他作出了這一決定。設想一下,如果西村指揮的話,他一定會堅決沖入萊特灣。

隨着栗田艦隊的北撤,戲劇性的薩馬島海戰也隨之結束。在這場實力相差懸殊的戰鬥中,美軍被擊沉1艘護航航空母艦,2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被擊傷4艘護航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3艘護衛艦。日軍有1艘巡洋艦被擊沉,4艘巡洋艦被擊傷,其中的3艘後因傷勢過重而被日軍自行擊沉。總共損失4艘巡洋艦。

而斯普拉格艦隊的戰鬥並未結束,10:50分,第一支“神風特攻隊”的9架自殺飛機向他們飛來。“神風特攻隊”是由日軍第一航空隊司令大西瀧次郎最先組織的,在戰爭初期,曾有過日軍飛行員在飛機受傷或無法返航時駕機撞向目標同歸於盡的亡命戰法,而將這種自殺攻擊作為有組織的戰術來運用,大西瀧次郎是始做俑者。所謂“神風”是指公元十三世紀元朝忽必烈皇帝兩次派出的遠征日本的艦隊,都在海上遇上颱風而全軍覆沒,後人便將此挽救了日本的颱風稱為神風。特攻是特別攻擊的簡稱,其戰術是讓出動的飛機只帶單程燃料,將多下來的載重量都攜帶炸彈,飛機以俯衝撞擊敵艦,和敵艦同歸於盡。

9架日機採取低空飛行,美軍雷達沒及時發現,直到快接近美軍的航母時,日機突然爬高,然後直向航母俯衝過去。美艦高炮猛烈開火,第一架日機朝“基特尼灣”號直衝下來,擦着左舷翻滾入海,在左舷留下一道傷痕。第二、三架日機對準“方肖灣”號俯衝,直到快要撞上航母才被擊落。第四架日機已被擊中,卻一頭撞在“聖洛”號護航航母的甲板上,飛機上的炸彈爆炸開來,彈片穿透甲板,落到燃油艙,引起大火,又引發一連串的爆炸,終於導致“聖洛”號於11:30分沉沒。這是被 “神風敢死隊”擊沉的第一艘美國軍艦。其餘5架都在撞擊前被擊落。第一次“神風特攻”才告平息。11:15分,第二次“神風特攻”又來襲,撞傷了“加里寧灣”號護航航母。第三次“神風特攻”則攻擊了第七艦隊的第77特混艦隊第4大隊第1分隊,撞傷了兩艘護航航母。由於 “神風”機一再呈凶,斯普拉格將警戒艦隻留下救助“聖洛”號的艦員,率4艘護航航母轉向東南。

尾聲

10月25日12:55分,栗田艦隊向菲律賓日軍提供的所謂美軍航母的位置駛去,駐呂宋島的日軍岸基飛機幾乎傾巢出動,配合栗田艦隊實施協同攻擊,但未發現美軍航母。14時過後,從烏利西基地途中折返的第38特混艦隊艦隊第1大隊從200海里外起飛三批共147架次飛機發動攻擊,由於是從艦載機的最大航程起飛,出動的飛機都攜帶副油箱,並受載重量的限制只能帶輕量級炸彈而不能帶魚雷或重磅炸彈。所以攻擊未能給日軍造成較大損失,“金剛”號戰列艦被多枚近失彈炸傷,右舷出現長15米寬3厘米的裂縫,燃油艙進水,燃油外流,右推進軸變形。“榛名”號戰列艦被近失彈炸傷鍋爐艙。“矢矧”號巡洋艦被近失彈炸傷,艦體多處出現破口,魚雷管起火。“早霜”號驅逐艦中彈起火,一度停車,剛恢復航行就被炸沉。栗田見官兵已奮戰了三晝夜,疲乏不堪,加上燃油消耗過半,便下令經聖貝納迪諾海峽撤往科龍灣。由於“鳥海”號、“築摩”號和“鈴谷”號3艘巡洋艦都因傷勢嚴重而無法返航,栗田只得命令“藤波”號和“野分”號驅逐艦接下三艦的艦員後將這三艦擊沉。21:30分,栗田艦隊借夜幕掩護通過了聖貝納迪諾海峽,只有“野分”號因要接“築摩”號的艦員而落在後面。再說哈爾西率艦隊南下救援,他知道近300海里的距離,已經來不及了,但他還是竭盡全力,抽出航速最快的2艘新式戰列艦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由他親自指揮,以最大航速先行南下。於10月26日凌晨1時趕到聖貝納迪諾海峽,只追上了落後的“野分”號,隨即將該艦擊沉,而 “野分”號接下的“築摩”號的艦員因此無一生還。

10月26日清晨,南下的第38特混艦隊第2大隊和從烏利西返回的第1大隊在聖貝納迪諾海峽以東會合,隨即一起派出飛機攻擊正在撤退的栗田艦隊,8:30分,攻擊的飛機追上正在橫渡錫布延海的栗田艦隊,一舉擊沉“能代”號輕巡洋艦,“藤波”號驅逐艦,重創“熊野”號巡洋艦,擊傷“大和”號戰列艦。直到這時,栗田才擺脫美軍的攻擊,最後率領4艘戰列艦3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8艘驅逐艦於10月28日駛入科龍灣。

另外,10月21日從婆羅乃出發運送增援部隊的第二游擊部隊第16戰隊的2艘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在10月23日其中的“青葉”號巡洋艦被美軍的潛艇擊傷,被迫折返。而餘下的“鬼怒”號巡洋艦和“甫波”號驅逐艦完成了運送任務後,於26日在返航途中被第七艦隊第77特混艦隊第 4大隊的艦載機炸沉。

至此,萊特灣大海戰終於結束。

簡評 萊特灣大海戰是指在1944年10月23日至10月26日之間,在菲律賓萊特灣周圍海域所發生的四場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海空戰以及其他幾次零星海空戰的總稱。

美軍參戰兵力多達航空母艦16艘,護航航母18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15艘,驅逐艦144艘,護衛艦25艘,運輸艦後勤輔助艦592艘,飛機近2000架。在戰鬥中被擊沉航空母艦1艘,護航航母2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被擊傷護航航母4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3艘,潛艇1艘;損失飛機162架,人員傷亡不足三千。

日軍參戰的兵力可以說傾其所有,共有航空母艦4艘,航空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4艘,輕巡洋艦7艘,驅逐艦32艘,飛機約600架。在戰鬥中被擊沉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0艘;被擊傷航空戰列艦1艘,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2 艘,驅逐艦3艘;損失飛機288架,人員傷亡超過一萬。

由於日軍在萊特灣的失利,使美軍掌握了菲律賓地區的制空權和制海權,陸上日本第14方面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美軍於1945年1月占領了萊特島,2月占領馬尼拉。而日本海軍的基本力量在戰役中蒙受了巨大損失,在以後的戰爭中再已無力發動大規模遠洋作戰。

日軍失敗的原因除了戰略上整個局勢極為不利,戰術上兵力處於絕對劣勢外,具體原因還有:

一,航空兵力薄弱,在飛機性能、數量及飛行員的訓練水平、戰術素養上,都比美軍差得太遠。在失去制空權的情況下,要想順利實施捷一號計劃,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協同太差,栗田、小澤、西村、志摩及岸基航空兵這五支參戰部隊幾乎沒有密切有效的協同。甚至西村和志摩兩支艦隊,在同一時間同一地區為執行同一任務。卻沒有統一指揮和相互聯繫,實在令人費解。儘管日軍的通信能力要組織這樣複雜的大規模作戰是勉為其難的,但從西村和志摩的事例中可以看出日本海軍缺乏協同配合的精神。

三,敵情不明,日軍的偵察無論在對敵軍部署的了解,還是對敵軍意圖的判斷,或是對戰果的評估,都十分糟糕。盲人摸象一般的戰鬥怎麼會取勝?雖然捷一號計劃在美軍大兵壓境的形勢下,不失是個果敢大膽的計劃,但是1944年10月的日本戰爭機器已經無力支持這樣的行動了。

美軍的主要問題是指揮不統一,戰場上的兩支艦隊分別歸麥克阿瑟和尼米茲指揮,而這兩人一個在菲律賓一個在珍珠港,能統一指揮兩人的參謀長聯席會議又遠在萬里之遙的華盛頓。如果在前線有一個統一的指揮部,就不會發生哈爾西全軍離開萊特灣而金凱德毫不知情的情況了。

至於雙方的將領,在日軍方面,豐田副武被哈爾西的佯動所欺騙,將寶貴的航空兵力浪費在台灣空戰中,嚴重影響了捷一號計劃的實施,不能不說是豐田的最大失誤。栗田則是最有爭議的,在軍事上他在離勝利僅一步之遙時卻失之交臂,在指揮上有多處錯誤。但在人性方面,他是比較理智而人道的,沒有武士道的狂熱,如果他殺入萊特灣,固然可以給美軍造成慘重損失,但他也會被趕來的哈爾西所消滅。小澤的出色表現受到多方好評,不僅完成了誘敵任務,當發現美軍杜博斯艦隊在後追趕時,果斷組織反擊,若非美軍及時撤退很可能遭到損失,更難能可貴的是把這支準備犧牲掉的自殺艦隊中的大部分軍艦帶回了日本。西村過於蠻勇,雖有必死之心,卻沒使自己的犧牲更有價值。

美軍方面,哈爾西太過進取,險些鑄成大錯,戰後受到多方指責,由於尼米茲的保護才免受非難。金凱德處置得當,保全了登陸灘頭。奧登多夫巧妙利用地形,儘可能發揮己方長處,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巨大勝利。斯普拉格可稱得上是這次海戰中的英雄,正是他冷靜沉着的指揮,打退了栗田的進攻,保全了自己和登陸灘頭,在海戰史上寫下了精彩輝煌的一頁。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