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司馬昭主義認識中國經濟
送交者: 司馬昭 2003年01月22日19:12:5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2)司馬昭主義認識中國經濟

關於經濟發展速度的決定因素。司馬昭主義認為,投資、內需和出口這三個微觀因素,不能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宏觀發展的空間、速度。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和速度的決定因素是:國家之間、階級之間利益競爭與合作矛盾程度(遵從司馬昭振盪原理)。這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利益惡性競爭與強制合作,是導致利益壟斷和反壟斷的兩個極端狀況。這個社會狀況下的人完全失去創造財富的動力。嚴重破壞經濟發展的基礎、進一步喪失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和速度。因此需要通過建立社會契約、法律來加以調節。社會各階級之間圍繞各自的利益進行利益競爭與合作的工具有兩個----資本和知識(包括人本身);展開競爭與合作的地點---市場;利益競爭與合作進行鬥爭的周期---利益的壟斷和反壟斷極端狀況之間(司馬昭周期)。統稱司馬昭三要素。司馬昭主義認為,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三段) ,利益競爭與合作的矛盾,會發生主要和次要的變化(在一個司馬昭振盪周期內)。在低度壟斷社會,由於社會創造財富能力不發達,利益競爭是主要的加速促進經濟增長方式(提倡資源兼併);在高度壟斷社會,由於社會創造財富能力發達,利益合作是主要的加速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式(提倡資源分拆)。這是利益壟斷與反壟斷主要矛盾鬥爭的結果。


中國在跨入低度壟斷的工業社會,遭遇的最大問題,是錯誤的按斯大林模式,建立了高度壟斷的計劃經濟工業體制。造成處於正從高度壟斷的農業社會(農業社會司馬昭振盪周期終點)過渡到低度壟斷工業社會的中國(工業社會司馬昭振盪周期起點),強制進入高度壟斷的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司馬昭振盪周期終點)的重大方向錯誤。中國被強迫進入打破舊有的農業社會利益壟斷,沒有經過任何社會基礎發展、財富積累的過渡,就建立新的、毫無基礎的高度壟斷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混合物。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大量農業人口的存在,工人和農民的競爭力和追求利益欲望下降,生產力進入長期發展低潮。工業品和農產品長期供應不足。最終在與工業社會的競爭中失敗,爆發危機。因此中國當前經濟建設的重點就是打破壟斷和建立相對公平的競爭機制。這裡,我必須強調,重點強調,就是司馬昭經濟發展模式中,平衡和穩定的重要性,尤其對當前的中國。原因是,舊的經濟體系造成了社會的危機已經非常嚴重,如果不在強力政治的管制下進行改革,則社會危機將爆發。因此,政黨政治的改革,最好緩行。因為社會財富條件並不具備。司馬昭主義認為,中國的政黨(特注意指中國) 政治改革,必須在中國進入中度壟斷的工業社會,即50~60%的就業人口從事工業開發和生產的階段。從事農業人口占的比例為40%左右(失業的農業人口也是農業人口),政黨政治改革才可以開始。司馬昭認為,政黨政治改革,應該在農業人口在3~4億左右開始,並且是在大多數有收入的階段。但是目前,社會必須具備不反黨的輿論開放和基層選舉的政治改革,以適應中國經濟社會逐步過渡到中度壟斷的工業社會的人們政治利益的需求。利益決定言論和主張。讓社會各階級有“正在破除各種壟斷” 的感覺,並享有一定的民主參政義政權。總之,改革必須要奉行“水到渠成” 方式。

司馬昭認為,中國的經濟總體的問題,根本是一快一慢的問題。以火箭的速度進入高度壟斷的計劃經濟,以蝸牛的速度進入打破壟斷的市場經濟。

斯大林式的計劃經濟體制建設,將中國變成了兩個社會,高度壟斷的農業社會,高度壟斷的工業社會。而中國當時的基礎是高度壟斷的農業社會向低度壟斷的工業社會過渡。當時的四大家族,並沒有完成壟斷的任務。因為中國還存在極其巨大的農業人口。司馬昭認為,多數人口從業領域,決定社會的發展階段。因此,計劃經濟顯然是嚴重的超速行為。司馬昭沒有研究過建國後中國的經濟情況。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論進行推測。當時中國在進入兩個高度壟斷同時並行的社會,會出現何種狀況。農業來說(本來是最有希望健康發展的),農民的動力來自破除原地主的壟斷土地的權力,重新分配土地的利益,最低限度的擁有土地的使用權和收益處置權。當時完全可以搞土地承包或股份制。但是土地收歸國家後,農民變成了國家壟斷土地機器上的零件。農民的一切利益被固定化,一刀切。農民不能通過自己的創造力獲得額外的收益,不論通過怎樣的教育方式,總體上農民生產部可能有積極性。這違反了司馬昭人的本質的定義。農業生產的低效率就成為必然。鄧小平的同意搞承包責任制,就是反壟斷的政策,所以,農業就發展了。但是,根據司馬昭主義,農業發展的動力來自壟斷和反壟斷的矛盾鬥爭。土地承包責任制雖然解決了暫時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問題,但是,司馬昭農業利益的發展規律是農業經營者,通過不斷的收購來擴大土地管轄面積和利用農業知識提高利益競爭的壟斷能力,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和附加值。農業知識的發展,促進和提高工業、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使富裕農業人員轉化到其它部門。提高來農業的發展,最終的目的是促進大量的人口轉到開始快速發展的工業等領域。這是市場經濟動態的平衡機制。中國農業政策此時出現兩個失誤。固定的土地承包責任制和農業戶籍制度。固定的土地承包責任制,總體上固定了土地的收益。因此,隨着、生產生活成本的提高,固定土地的收益和指出,不可能平衡,不能實現農民生存、利益和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農民的積極性又一次受創。生產率的提高到了盡頭。總體上來講,中國的農業應該是走下坡路。因為土地的壟斷並沒有被打破。農民現在不可能有積極性。根本的方法就是再次放開土地的經營權,允許土地的兼併,打破一村一鄉的土地體制。可以考慮先放開縣一級,到一定規模時再逐步放開省級等。因為,利益的壟斷與反壟斷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源動力。現在農業再次面臨壟斷帶來的問題,只有打破壟斷,才能有發展。注意的問題是壟斷規模的管理,到一定規模後,生產力就會下降。就要果斷破除壟斷。當然這裡有利益保障的問題。因為土地是國家的。產權不能被私有化。但是由鄉鎮壟斷肯定是沒有前途的。可以考慮國家土地資產的統一管理。戶籍制度限制了農業人口的流動。也是違反社會發展規律的。必須拆除。實際上民工的大量出現,也證明二點,土地改革初期是農業的生產率提高了;現在是農業的生產率下降了。道理就是原來打破了壟斷和現在壟斷限制了農業的發展。實際上,因為農業的發展停滯而出現的剩餘農民,是惡性循環的。社會沒有新的行業來消化。因此,儘快打破農業的壟斷,是中國農業的前途所在!利益的壟斷和反壟斷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源推動力。

工業的情況。斯大林式的計劃經濟,基本上扼殺了新中國工人階級的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司馬昭成為創造財富力。由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和掌握的知識來決定。稱為司馬昭生產力。由於中國在建國時,並不備工業的基礎,因此,中國工業化應該走相當長的道路。按照司馬昭振盪周期理論,當時的中國要等到農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即起碼還有60%的農業人口,工業就要大發展了。主因是資產階級競爭利益的工具---資本和知識不夠。當時中國的資本主義比較弱小。但是。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後,,中國工業一步到達高度壟斷的工業階段。原來的資產階級利益被剝奪。社會其它階級的利益也被強制固定化,成為國家工業機器上的零件。社會工業生產的司馬昭生產力總體上被嚴重損傷。按司馬昭主義,主要矛盾是發展的動力,資金和知識(包括人本身)是發展的階級競爭的工具,即發展的因素。國家壟斷工業體的中國,一沒有資金,二沒有技術,根本不可能發展工業。拋開壟斷造成效率低下不談,中國的國家壟斷工業體是如何發展過來的呢。首先是動力問題。新中國打破了舊社會的壟斷利益束縛,開始發展新的國家,這是啟動動力。工業知識從俄羅斯全盤買進,對當時的中國,已經足夠了。當然,人需要時間進行知識積累。所以這個因素一定程度限制了工業的發展。問題是中國沒有資金。“一窮二白” 。中國還面臨美國的壟斷封鎖。這其實增加了中國壟斷工業體進行反美國利益壟斷髮展的動力。根據司馬昭主義理論,國家、社會、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遵從司馬昭條件,即具備利益壟斷和反壟斷矛盾的動力;便捷的人與人溝通、貨物交易和流動;利益競爭與合作的工具--資本和知識(包括人本身) ;相對公平的市場。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從司馬昭條件來看,中國當時最為欠缺的就是資本。其它方面儘管也是缺胳膊少腿,但是都還算有點基礎。怎麼來解決資金的問題呢?司馬昭認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印鈔票。這只是司馬昭的推測。但是印鈔票就會帶來通貨膨脹。因此,只能用限制國民夠買力和消費的方法來解決。讓多引出的鈔票儘量流到軍事工業、重工業部門。同時由於農業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國家也需要通過印鈔票來補貼。同時,儘量避免鈔票進入消費品領域,控制消費品的生產和壓低工資抑制消費。這樣可以解決國家發展軍工和重工業的資金問題。但是面對通脹,國家只能在印鈔票來補貼。銀行必然出現大量呆壞賬。是死路一條。這也許是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根本原因。這樣的高度壟斷的情況下,中國工業的效率不可能高,成本必然奇高,產品不可能受市場歡迎。大量積壓是必然的。有趣的是,美國也出現這個問題。其根本原因就是壟斷。而且,美國產品過剩問題會越來越嚴重,直到爆發危機。所以說,中國工業的發展出路在於打破壟斷的力度。而最為重要的是,政府只管市場公平規則的制定,脫離企業的經營和決策。而且步子越快越好。當然市場公平機制包括許多方面,比如稅收、監管、法制等等。

中國現在出現的生產過剩、貧富分化、大規模失業、貪污腐化和銀行呆壞賬等嚴重問題,根本的問題是沒有解決好壟斷的問題。農業土地等資源的壟斷,工業國有企業的壟斷。前面說的一慢,即實現市場經濟體制慢,如果不加快解決,是要出大問題的。不要認為產品積壓過剩是生產力高造成的。司馬昭認為根本原因是壟斷造成的商品價值下降和生產成本太高造成的。這也是司馬昭認為馬克思理論的這個方面有所不足的地方(聽取數學同學關於愛因斯坦的謙虛做法,儘管馬克思也經常用“庸俗” “愚昧” “狂想病” 等語言攻擊別人)。雖然改革開放政策帶來了資金、知識,解決了一定發展的資金、知識問題,但是,中國是需要把整個工業結構調回到低度和中度壟斷的工業社會(司馬昭認為中國目前處於此階段)。主要是解決農民就業的問題。並儘快形成相對公平的市場競爭與合作機制。中國一定能快速發展。因為中國距離高度壟斷的工業社會還有很長的距離。司馬昭理論認為,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下,一個企業的倒閉,如果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倒閉工廠的原資源,會很快被其它需要競爭的企業吸收。在資金、知識相差不多的企業,規模化是企業降低成本的最有效手段。中國的問題是很多國有企業,領導人的經營不負責任。主要是權力壟斷造成的。是人為因素。由於市場競爭機制的不健康,這樣的企業倒閉了,其資源消化就是問題。凡不是因市場公平競爭倒閉的企業,一定有壟斷的黑手存在。或是權力的或是資金的、或市場的。因此失業人數會出現淨增長。一定要實現經營者的市場化,這是唯一出路。因此,打破壟斷的力度還要加大。每個行業最少要形成5~6家群雄爭霸的工業集團進行充分的競爭。解決農業人口的轉化問題。當然現在加入WTO後,如何面對競爭。司馬昭認為,國外的大多數產品的消費對象,是國外的中產階級。在中國只有很少的市場。除非他在中國生產。但是只要能解決農民的轉化問題,就是促進中國工業社會的發展,有益無害。中國必須經過司馬昭主義理論有關社會發展的三個階段。當然,由於資金、知識、信息、物流的發達,這個司馬昭周期會較短。與農業同樣存在的階段性壟斷的問題,就是企業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後,有擴大規模的要求,這一定要在市場的驅動下進行。這時,就要突破跨省甚至跨國的行政管理問題。公平的市場經濟下,規模決定效益。但是,在規模大到形成壟斷後,企業就要走向衰敗。這就是司馬昭講的,成也壟斷,敗也壟斷的司馬昭振盪周期。是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

中國需要在農業和工業方面的破除壟斷改革齊頭並進,關鍵是不要在猶豫、動搖和停滯不前。


Sigmazao@yahoo.com.cn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中國已進入恐怖時代
2002: 關於妖魔化中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