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血祭金門》讀後及思考
送交者: wangyang) 2003年09月05日18:58:1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血祭金門》讀後及思考
汪洋

金門,這一福建沿海的彈丸小島,1949年10月我解放軍9千多將士登島,與配備坦克、飛機和軍艦的優勢敵軍作殊死搏鬥。因渡船被毀,後援不繼,乃至全軍覆沒,(陣亡5千多,被俘4千多),成為進軍全中國勝利交響曲中的一個不和諧音。
筆者手頭有三本關於金門之戰的書,一本是徐焰的《金門之戰》(1992年版),一本是叢樂天等編的《回顧金門登陸戰》(1994年版),另一本是洪小夏的《血祭金門》(2001年版)。近來金門之戰的研究已為世人所矚目,對這場悲壯的登陸作戰的描述在各種回憶錄、戰史、論文和紀實文學中屢見不鮮,據筆者拙見,這三本應屬其中佼佼者。
這三本同述金門之戰的書,角度卻各有千秋。徐焰的《金門之戰》囊括了金門之戰到炮擊金門近十年的歷史沿革,對金門之戰的歷史影響作了系統的探討和研究,而對金門之戰本身的研究卻顯得信息量不足;叢樂天等編的《回顧金門登陸戰》因為是當事人的回憶,雖然時隔50多年,理應更具權威性和可信度,但因當事人的回憶角度各異,難以給人以總體上的把握。而洪小夏的《血祭金門》這一經歷了13年,又“難產”的書(作者自語)卻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作者查證了我軍有關的原始檔案,採訪了大量當年參加金門之戰的指揮員、戰鬥員和相關人員,查閱了國共雙方數百萬字的文獻資料,甚至逐日翻閱了1949年10月到1959年近10年的台灣《中央日報》,尤其是對被台灣集體釋放的歸俘所寫的200多份“交代材料”的梳理和調研,為這部近30萬字的著作搜集了100多萬字的資料,使之成為一部史實更為詳實的戰史著作。此外,作者還從參戰人員的個人角度,描述了金門之戰從登陸、作戰、犧牲、被俘、回歸、審查、處理直至落實政策的全過程,寫出了他們的悲歡離合,他們的命運之搏,揭示了“這個只打了3天的敗仗,給那麼多的家庭帶來了痛苦,40年,50年,或許更長更久。”(參戰烈士224團團長邢永生之女邢光生語)。毫無疑問,這部書從正視歷史、反思戰爭的角度都具有催人淚下的震撼力。

金門之戰的歷史價值

“勝負乃兵家常事”,從這個角度來說金門之戰的失敗並無怪異之感,諱言失敗,鼓譟勝利也不是歷史唯物主義。對金門之戰,大陸的沉默和台灣的鼓譟,自有深沉的歷史淵源。由於種種原因,大陸各傳媒諱敗不諱勝。因此,獲悉我軍失敗的消息時,都有一種“怎麼可能”的奇怪的好奇心。筆者本人在“文革”中首次讀到60年代內部發行的《三野戰史》中“漳廈金戰役”一章時的感覺就是如此。
在摧枯拉朽,勝利進軍,解放全中國之際,產生這樣一個失敗是偶然的嗎?無獨有偶:三野有一個“金門”,四野有一個“青樹坪”,時間比金門還早兩個月。南線大追殲,四野49軍145師、146師輕敵冒進,在湖南青樹坪陷入白崇禧部預設的伏擊圈,“蒙受了不應有的損失”(參見《四野戰史》505頁),那也是一場慘烈的戰鬥,只不過損失比“金門”少,“146師損失800餘人,145師亦傷亡470餘人”。事後,曾任東北野戰軍“頭等主力師”2縱5師師長,當時的49軍軍長鍾偉作檢討說:“對桂系 主力的戰鬥力估計不足,認為白崇禧沒什麼了不起。犯了麻痹輕敵的錯誤。”——這似乎又是必然的:大勝之後必輕敵。
縱觀歷史,歷經磨難和失誤,從失敗的經歷中學會原來不會的東西,從這一意義上說:沒有錯誤,只有教訓。金門之戰雖然失敗,但是為我軍的渡海登陸作戰提供了全新的經驗。在四野解放海南島作戰方針制定的過程中,毛澤東多次指示林彪要研究金門戰鬥失利的教訓,切不可輕敵。並指示林彪“向粟裕調查渡海作戰的全部經驗,以免重蹈金門覆轍。”
根據金門登陸三個團分屬兩個軍,無統一作戰指揮的教訓,海南島登陸作戰由四野15兵團統一指揮;
根據金門之戰不熟悉海情、潮汐等變化的教訓,15兵團各部隊十分重視渡海作戰特點的研究。仔細搜集研究風向、潮汐和水流等海情知識;
根據金門之戰登陸點選擇單一敵軍防禦重點古寧頭的教訓,15兵團選擇多登陸點,分割圍殲的作戰計劃;
根據金門之戰渡船不足的教訓,15兵團寧願推遲渡海作戰的時間,千方百計地徵集渡船,並將帆船全部改裝成機帆船;
根據金門之戰兵力不足的教訓,毛澤東指示林彪和15兵團“必須集中能一次運載至少一個軍(四、五萬人)的全部兵力,攜帶三天以上的糧食,於敵前登陸,建立穩固的灘頭陣地,隨即獨力攻進而不要依靠後援。”15兵團遂遵照黨中央和四野指示,集中40軍、43軍強渡瓊州海峽,一舉成功登陸;
根據金門之戰無內應的教訓,在兵團主力登陸作戰之前,15兵團多次組織加強營直至兩個團的規模進行小部隊偷渡,加強島上力量,共8000人偷渡成功,為大規模強渡作有力的策應。(參見《四野戰史》590頁至595頁);
根據金門之戰我軍船隊無軍艦護航的教訓,15兵團將反坦克炮等大口徑兵器裝上大機帆船,成為護航的“土炮艦”,等等,等等。
海南島登陸戰自1950年3月5日40軍43軍主力成功登陸始,至5月1日海南島解放,歷時58天,共殲敵5個師9個團,計3.3萬人,其中俘敵2. 5萬人。我渡海作戰兵團傷亡、失散僅4500餘人。
金門之戰的失敗成為海南島全勝的前車之鑑,也為解放台灣提供了全新的作戰經驗。如若不是朝鮮戰爭的爆發,台灣早已是我軍囊中之物。
歷史沒有如果,筆者不敢斷言如果沒有金門之戰的失敗,就沒有海南島的勝利。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正因為黨中央、四野司令部、15兵團前指和40軍、43軍領導及全體參戰指戰員的高度重視,認真汲取金門之戰的教訓,海南島登陸戰才打得那麼順利,才能以較小的代價取得全島解放的大勝。

戰俘和歸俘

恕筆者孤陋寡聞,竊以為“歸俘”一詞首次出現,且出現頻率之高,當非《血祭金門》莫屬。
歸俘與戰俘有何區別?戰俘即戰爭中被捕獲的對方軍事人員,而歸俘則是戰時或戰後由於種種原因(逃脫戰俘營或敵方釋放等等),回歸原本軍事集團的被捕獲的我方軍事人員。顯而易見,戰俘包括歸俘和不歸俘。
金門之戰我軍四千多戰俘,歸俘僅九百餘人。除戰俘營死亡和少數脫逃之外,不知有多少不歸之俘。五十多年過去,他們中有多少已成永不歸鄉之孤魂。歸俘又怎樣呢?《血祭金門》用詳實的筆觸描述了他們從求戰的士兵到被俘,戰俘營中歷經肉體和心靈的煉獄,回歸後接受審查和處理,歷次運動的磨難,直至落實政策的漫長曆程,向人們提出一個又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問題:為什麼對敵方戰俘,士兵寬大、優待,願留歡迎,原走發錢;軍官乃至高級軍官,乃至雙手沾滿鮮血的戰犯,進管教所,生活上優待,思想上教育,將其改造成為新人;而對我們的戰友,被敵俘虜後回歸,不僅不優待,反要“劣待”,入“另冊”?為什麼西方國家的戰俘能成為國會議員甚至總統,受到社會的尊重;而我們卻視戰俘為恥辱,待之如叛逆?
戰俘是戰爭的必然產物,戰爭既要達到某種政治或軍事目的,就必須付出一定的軍事代價,除了兵器裝備之外,代價中最重要的是有生力量,是人。現在一些描寫戰爭的影視作品中常有“不惜一切代價”,“某某野戰軍拼光了,照樣如何如何”的台詞,在尊重生命、珍視生命的今天聽起來,真有點毛骨聳然、不寒而慄。
部隊有句老話,叫“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保衛幹事來談話”。歸俘由保衛部門審查,這是否意謂:不論他們在戰俘營中的表現如何,均入“另冊”;這是否意謂:在審查之前,他們的“審查”就已結束,“結論”就已做出,只不過在遣詞造句方面各有不同罷了。
志願軍戰俘原60軍180師政治部主任吳德成回歸後受審查時,他的戰友,也是他的審查者原60軍179師政治部主任郭鐵對他說:“除非你在朝鮮死了,才能證明你不是叛徒。”結果吳德成被開除黨籍軍籍,罪名是“叛黨叛國”。(參見《厄運》459頁)
在像郭鐵一些未曾被俘、未經戰俘營煉獄考驗的“幸運者”看來:戰爭沒有戰俘,只有戰士、烈士和叛徒,戰俘一詞應當抹去,歸俘應當自裁,這類對死亡的崇尚是盡忠的表現,是老祖宗留下的千古遺風。反之,如果崇尚生命、珍惜生命,則應承認以下的事實:在彈盡糧絕、重兵圍困、救援不至的情況下,士兵有權做出放下武器,保存生命的選擇;指揮員有權下達停止抵抗,雖然難聽但是現實的投降的命令。除了少數出賣良心,為虎作倀,殘害戰友的戰俘敗類之外,在歷經戰俘營的死亡之旅得以生還的歸俘,理應受到人們的禮遇,受到社會的尊重。
金門歸俘的苦難以及社會對他們的冷遇,使他們背負着常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幾乎所有的金門歸俘,哪怕是在台灣表現不好、犯有嚴重錯誤甚至罪行,至今仍未平反的人,幾十年來表現都出奇的好。”(見《血祭金門》256頁)這是作者有關歸俘的又一困惑,為了證實這一點,作者在書中列舉了近二十例說明“這些人實在是表現太好了,即便是用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衡量也不遜色。” (見《血祭金門》256頁)
說實話,讓歸俘們背負四、五十年沉重十字架的原因,絕大多數不應由他們本人承擔。金門之戰許多歸俘在回首往事時,幾乎都異口同聲說“這三天的敗仗影響了我的一生”。他們至所以成為戰俘,如果追查責任,是不是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是那些輕敵的指揮員,那些“只要一上島敵人准跑”的吹牛家。據說金門之戰的指揮員28軍副軍長肖鋒戰後收養了一些金門之戰的烈士子弟。這能說不是一種懺悔,一種自責,一種求得自我心靈慰籍的補償?在歸俘們背上十字架的同時,他們也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就我軍的歸俘政策,作者曾問過許多有關人員,還對比了美國陸軍條例中的相關條文,還是擺脫不了揮之不去的困擾,說寫這本書“難度之大,幾乎超過我的承受能力”。這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欣慰的是很多人(包括筆者)都認為,對歸俘政策的探討是全書最為精彩的。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句只說對了一半,還應加上一句“一將兵敗千俘哭”。因此,在將帥們制定作戰計劃時,是不是應當將減少傷亡作為首要的考慮因素,是不是應當將救援被圍困將士作為應急方案的首要因素?
歸俘政策關繫到軍隊的士氣,關繫到士兵的戰鬥力,也關繫到千千萬萬士兵家庭的幸福。該政策的修改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作者和廣大讀者的企盼。自我國進入WTO以來,“與國際接軌”一詞已成為時尚,那麼我軍的歸俘政策是否也能與國際接軌呢?

金門之戰的現實意義

今天,台灣問題仍然是中華民族必須認真面對的政治問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從來沒有放棄政治解決台灣問題的努力,也從來沒有放棄當台獨勢力分裂祖國統一之際,動用武力解放台灣的承諾。
筆者愚見,台灣問題有如下解決方案:
(1)政治解決:在中國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在世界輿論的政治壓力下,在大陸沿海武裝威懾的軍事壓力下,台灣當局放棄台獨政策,坐到談判桌前,與中國政府共商和平統一大計,實現祖國的統一,這是最佳方案,也是兩岸華夏子民的共同願望。
(2)武力解決:在台灣當局妄圖使台灣獨立,將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的時候,動用軍事力量,武裝登陸作戰,攻擊並占領台灣,一舉解放台灣。
筆者愚見,即便是在武力解決方案的實施過程中,也不應放棄政治解決的努力,即:
(1)在航空兵器和制導兵器的打擊下,摧毀敵方指揮系統和通訊系統,將敵軍戰鬥力削減30%的時候,給台灣當局一個適當的機會,停戰以政治解決台灣問題;
(2)在奪取制空、制海權之後,我軍成功登陸並建立穩固的灘頭陣地,形成向縱深發展的態勢,並將敵軍戰鬥力削減50%的時候,再給台灣當局一個適當的機會,停戰以政治解決台灣問題。
這種考慮是基於台灣人口稠密,儘量減少雙方軍人的傷亡和平民百姓的傷亡,將各種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如果採取這種軍事和政治交替的方案,能較少或最少損失地解決台灣問題,何樂而不為?
我軍長期在大陸內部作戰,缺乏渡海登陸作戰的經驗,應最大限度地借鑑有限的幾次登陸作戰的經驗,如金門、海南島,以及後來的舟山群島和一江山島的經驗(當然也應汲取外軍登陸作戰的經驗)。金門之戰因是一場失敗的戰鬥,教訓必然刻骨銘心,對於我軍制定台灣登陸作戰計劃的借鑑作用就更為重要。鑑於金門之戰,筆者認為在制定攻台計劃時應注意:
(1)必須熟悉戰場地理狀態,動用一切科技手段和裝備,儘可能詳盡地占有戰場的地形、地貌、海情、氣象等信息資料,以作為選擇最佳攻台航路、登陸方案和縱深攻擊方案的依據;
(2)最大限度地掌握敵情資料,採取一切可能使用的偵察手段和措施,了解敵軍指揮和通訊系統、兵力部署和態勢、兵器分布及性能、部隊戰鬥力及士氣等等;
(3)登陸點選擇,台灣為一多山之島,東部多為山崖,西部為小縱深(最大50公里)沖積平原;台灣本島南北長380公里,寬20至150公里,為一大正面、小縱深戰場,因此多處登陸點和多方向登陸點應是登陸作戰計劃的最佳選擇;
(4)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應在軍事行動發起日之後,登陸作戰行動日之前,最大限度地掌握制空權和制海權,以空中、陸地和海上武器平台的遠程、超視距打擊力量,摧毀敵軍防空系統、海防系統以及地面部隊的指揮和通訊系統,打擊敵軍戰略兵力集結地,儘可能地消滅敵方有生力量;
(5)集中極強大的優勢兵力和強大的陸海空炮火支援,壓制敵軍防登陸兵器的火力,掩護陸軍第一梯隊登陸成功並鞏固灘頭陣地,向縱深發展;配之以縱深的傘降和機降兵力,掩護陸軍第二梯隊上島,保持有力的縱深戰鬥力;
(6)統一陸海空指揮,明確各軍兵種各級軍事首長的指揮權限和機動範圍,加強陸海空多軍兵種的戰略戰術協調和協同。根據戰鬥發展狀況和敵情變化,加強戰略戰術的評估和檢測,依據評估和檢測信息不斷修正作戰的指揮;注意作戰中瞬息萬變的不可預測因素對戰鬥的干擾,機動靈活地處理戰況。加強通訊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保證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
(7)加強裝甲兵在攻島戰鬥中的作用,加強步兵和裝甲兵的協同,裝備足夠數量的水陸兩棲坦克和裝甲車,增強登陸沖灘時的攻擊力;灘頭陣地鞏固後應掩護足夠數量的主戰坦克上島,加強縱深發展的戰鬥力;
(8)加強救援兵力的建設,建立系統的救援方案,加強救援信息的管理,提高搜救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迅速、可靠、準確和安全地搜救我軍深入敵後或被俘的軍事人員;
(9)加強軍事民主,尊重下級尤其是第一線指戰員的不同意見,不蠻幹,不打莽撞仗,儘可能地減少傷亡。
以上雖然是筆者平時讀書和思考的扯亂談,純屬紙上談兵。但是一旦想到將戰神從魔瓶中放出,筆者立即兩股顫顫,生怕這場兄弟鬩牆的內戰得以發生,而引發無數生靈塗炭的慘劇。願中華不再戰,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心聲。願筆者的這一通胡亂談會付之一炬,則是筆者最大的心願。

2002年12月20日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9·11”後的美國外交:回顧與展望
2002: 再看中美對抗,鮮血換來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