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國的反思
送交者: 江程浩 2003年10月27日17:20:3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中 國 的 反 思 ;

——談中國重大事件決策過程的理想主義和個人意志的惡果

中國在大陸取得政權已經有五十多年了,這些年來我們在治國方法和國際事務方面究竟有什麼得失?有哪些教訓?給後來的中國領導人帶來什麼啟示?國內的事有人講得很多了,道理大家也明白。我這裡只談國際事務方面的。
一、中印戰爭的後遺症。
1962年,在中國西藏與印度交界處爆發了一場中印之間一邊倒的戰爭,中國大獲全勝。本來象這種戰爭的結局是沒有多少懸念了。但令全世界始料不及的是,中國竟然以戰勝國的身分主動撒出自己反覆申明了是自己領土的地方,還退還全部戰爭期間的繳獲物。那塊用中國士兵的鮮血換來的屬於自己的領土卻在一場輝煌的勝利之後徹底喪失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而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
那件事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了,研究文章也有不少,尤其網上朋友對這件事頗有爭議,認為中國在那場戰爭的事後處理上有重大失誤。現在看來,後勤保障問題固然是制約守住那塊地方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但如果認真想想:難道就真的沒有其他辦法可以守住那塊地方?如果真是不能守住,又為什麼就要決策打那一仗?打那一仗是為了奪回那塊地方還是為了徹底丟掉那塊地方?這是一種什麼邏輯?中國與印度之間儘管打了一惡仗,但中國當時的領導人對印度與對美國對前蘇聯的態度就是不一樣,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都還是把印度當成親密的朋友。總是想用自己的熱臉與貼人家的冷屁股。怎麼會這樣?中國當時的領導人天真地認為象印度這樣一個遭受了近百年殖民統治的國家,同屬於“第三世界”,同屬於所謂“被壓迫民族”,應是能夠與中國和平相處的。但印度政府卻完全不象中國當時的領導人想象中那樣,他們沒有領中國送去人情,反而乘中國撤軍之機,輕鬆地占領了那塊本屬於中國的面積達九萬多平方公里的富饒領土,以戰敗的結局,獲得了戰勝的戰果,中國人吃了一個啞巴虧。這一事件在當時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領導人看來都是那麼可笑。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一個令中國人十分尷尬的結局?我認為原因很簡單,就是決策過程的簡單化,理想化,個人意志化。象這樣一件大事,如果在決策之前能夠廣泛聽取不同意見,把思想放現實一點,也許這事就會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結局了。這一教訓對現在的中國領導人的決策過程同樣有着非常重要現實意義。
如今很多渠道傳出來的消息都說中國為了徹底解決與印度的爭端,準備以放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領土換來印度方面承認中國在喜馬拉雅山脈西段阿克塞欣地區的利益。這也是在十分無奈的情況下才想出的下下策?這又是一個大事的決策,其實為什麼現在要急於主動提出確定那個地方的狀態呢?為什麼不能由印度方面主動提出來?那樣我們不就主動得多了?印度拖得起,中國難道就拖不起了嗎?這麼多年了那個地方不是沒出什麼大問題嗎?為什麼不能讓它繼續拖下去?中印之間的較量中國不是正在取得越來越大的優勢嗎?我就不信印度那個教派林立、衝突不斷的國家今後就沒有爆發更大動亂的機會?
二、中越邊境戰爭的得失
1979年,中越之間爆發大規模邊境衝突,中國的說法是越南地區霸權主義者在 中越邊境製造流血事件,槍殺我國邊民,驅趕中國華僑,入鄰國柬埔寨。中國為了“教訓”的目的,越過邊境打擊越南。這一事件對於象中國這樣的大國本非常正常,但令人費解的是,中國在對越反擊戰中已經攻下越北重鎮涼山,眼前是一馬平川,越南已經無險可守,戰爭顯然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但中國在沒有對越方提出任何要求的前提下主動撒軍,當時說是迫於國際形勢的壓力,如果真是這樣這也就算了。更令人費解的是,撒軍過後,中越邊境的兩座最有戰略意義的高山老山和者陰山,竟又被尾隨而來的越軍占領。中國邊境的安寧再次受到越軍的威協。中國邊境又在十分窘迫的狀態下挨過了四年以後,才花了很大的力量再次攻下這兩座山峰,使中越邊境我方一側的安寧從此得已保全。從這一過程可以看出,中國當時出兵越南的目的非常模糊,也非常有限,更是深深地受到了剛剛逝去不久的那一代領導人對外戰爭觀念的影響。什麼我們“不要別人的一寸土地”之類的大話仍然在當時中國領導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不要別人的土地是對的,但別人可是要我們的土地、要我們人民的性命呀?那兩座山峰是屬於誰的我們估且不去說他,但仗既然打了,也就無所謂正義不正義,為了確保邊境的安全,稍有軍事常識的人,對那兩座山峰是一定要占領並守住的。可我們就是沒有去占領。這是多麼可笑?那一場戰爭得到了什麼報酬?除了發現自己的軍隊已經不能打仗了以外,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利益。侵柬越軍沒有撒出,中國的華僑繼續被驅趕,越南的囂張氣焰毫無收斂。連“教訓”的目的都沒達到,這叫什麼戰爭?
一個重大事件的決策,往往是個十分複雜的過程。現在有句時髦的話叫“系統工程”。美國對這事就做得比較好。對於一場戰爭,目的是什麼,目的與代價之間我方能夠有多大的利益。我方損失的承受力是多大,對方的心理狀態怎樣?會作出什麼反應,國際影響怎樣?我方可以獲得的最大利益和利益底線是什麼?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要綜合考慮的,但這又不是一個人的智慧能夠考慮得十分周全的,必須綜合各方面的意見。能夠綜合別人意見的不能算無能的領導人,不願意綜合別人意見的才說明這領導人無能。美國領導人就從不諱避智囊的作用,而且把智囊人物的地位搞得很高。一件事情做了,常常明說是採納了哪一位人物的意見。這有什麼不好?個人的虛名與國家利益比較起來究竟誰重要?
三、中國援外思路的苦澀
在文革前和文革期間中國有一句十分時髦的話,叫做“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 貢獻”也許就是這句話造成中國自1949年以來二十多年援外工作思路上難以下咽的苦澀。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這些亞歐小國,都號稱是所謂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國家,都戴着這一頂當時對於中國來說十分珍視的紅帽子到中國來要錢要物要軍火。中國也可以說是儘其所有給予援助。而且多半是無嘗的。這種援助在世界其他國家還能找得到嗎?但援助的結局是什麼樣子呢?自七十年代末以來,這些在中國的精心餵養下過着優裕生活的小玩意,竟紛紛與中國反目成仇,小小的越南還自不量力,手裡拿着中國的武器,嘴裡吃着中國的大米,屁股底下坐着中國的汽車,卻對中國這個過去的恩人武力相加。難道這些國家人的都不知道知恩圖報?沒有人間廉恥?非也。人家的領導人是以國家利益為第一利益,對國家有益的就是朋友,沒有益了,甚至有害了就是敵人。這就是道理。
在七十年代中國花費數百億元人民幣修建的所謂援外樣板——非洲坦贊鐵路現在在經濟上已經面臨倒閉窘境。這已經是世界上一個公認的笑話。旅客列車每周只有兩趟,由贊比亞運出的貨物絕大部分經由南非出海,貨運列車基本停頓。中國還得常年派出大量的技術專家對那條鐵路給於維持。樣板鐵路成了浪費的樣板,對於這樣的結局現在中國還是不情願承認的。殊不知,所謂坦贊鐵路當時聯合國的對外援助機構早已作過評估,認定是個沒有遠景效益的無用工程,稍有經濟頭腦的人都不會去修那條鐵路。當時那個叫尼雷爾的坦桑尼亞總統到中國來要求援助,也完全沒有要中國幫助修建坦贊鐵路的意思,只是看到中國方面對其提出的其它要求全部應允,才試着提出幫助修鐵路的要求,也許當時他也就是說着玩玩。令他感到震驚的是,這麼一個耗資巨大的工程,中國方面竟不加思索就完全答應下來了,而且也是完全無嘗的。這一點在最近中央電視台播放的《走進非洲》系列節目中作了詳細說明。類似於坦贊鐵路的對非洲援外工程還有很多,非洲國家眾多的體育館,會議中心、農場、學校、工廠,不知花了中國人民多少血汗錢,讓中國的經濟建設推遲了多少年。這筆賬不知道是否有人算過。後來中國政府在公開的場合總是說中國援助非洲是有效益的,中國加入聯合國就是由非洲人民抬進來的。其實真是這樣嗎?沒有美國的同意,中國能進入聯合國嗎?就在中國進入聯合國的那一年,中美之間也在雙方的首都互設了聯絡處。這難道是巧合?我這裡並不是說中國討好了美國才有中國加入聯合國這事,而是中國當時在美國的國家利益上已經處在十分重要位置,並不是所謂“非洲人民”抬着中國人進的聯合國。 a
得了中國這麼多援助的非洲人民對中國有什麼好的報答?目前與台灣有外交關係的二十幾個小國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非洲窮國。還是這個非洲,每年帶頭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台灣加入聯合國提案的就是非洲一個叫岡比亞的彈丸窮國。中國當時的援外工作有什麼意義?是什麼指導思想?那些什麼“無私的國際主義”,那些自我標榜的所謂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對中國人民有什麼好處?能給人民解決溫飽嗎?能有助於國家的繁榮富強嗎?對於這樣一系列耗資如此巨大的對外援助,最高決策層是怎麼考慮的?是否作過綜合評估?我國的國家利益在其中處於什麼位置?現在中國的領導人好象明白過來了。
四、中國專守防禦政策的惡果
六十年代,中國從前蘇聯獲得了當時很先進的“米格—21”型戰機,中國命名為“殲—7”,其速度達到2馬赫以上,並已經能夠自行生產。當時美國最先進的戰機也只有“F—4鬼怪”,與“米格—21”屬同一代戰機。可是這事一到中國領導人那兒,就成了“這種飛機屬進攻性武器,不可大量生產”。而代之以對已經過時的殲—5和殲—6“即米格—17和米格—19”進一步擴大生產。到八十年代中葉,中國已是號稱擁有5000架戰機的空軍大國,可其中絕大部分機型早已落後國際先進水平兩代以上了。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在中越邊境上中國一側起飛的飛機多半是米格—19,而越南一側起飛的飛機卻是米格—21。中國的飛機水平竟落後于越南整整一代。令人悲痛呀! "
八十年代以前,中國人向來奉行近海防禦戰略,對自己領海以外的海域從來就是採取不過問、不了解、不參與也就是說“不知道”的政策。仿佛去了解一下就是要侵略別人。緊緊守着自己門前那一畝三分土地,象個守財奴。把個海軍艦隊搞得象個小媳婦,成天只是在自己的家門口轉悠。到了八十年代,這種情況仍然沒有多大改變,海軍艦艇難得出一次遠海,外出訪問一次也要大張旗鼓地宣傳,偶然有一艘艦艇駛出第一島鏈就好象做了什麼天大的事一樣,全國人民都知道。74年中越之間的南海海戰,中國用的是1000多噸的護衛艦,而越南用的是3000多噸的驅逐艦,這究竟是怎麼了?世界上的公海海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外國的軍艦可以去?中國的軍艦怎麼就不能去?就象現在我們開車到外省去 樣,那公路不也由着我們跑嗎?直到現在,我們對世界各海域的海況知道多少?我們的海軍將領有幾個具備打一場大海戰的能力?世界各大洋、各航道、各戰略關口上究竟是什麼狀況?這難道不重要嗎?中國人為什麼不想去弄弄清楚?
現在好象好些了,聽說中國的海洋調查船到了日本海,日本人感到大為驚恐:中國人在日本海沒有利益,中國的海洋調查船到日本海去幹什麼?幹什麼?這還不明白?中國的潛艇要去那兒游弋。
現在世界上擁有核武器的大國之中除中國之外,沒有一個國家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這事好象在世界上也沒有造成什麼災難性的影響。但是中國人就承諾了,中國人從剛剛擁有核武器的那天起就迫不及待地承諾了,而且直到現在仍不改初衷。最近聽說台灣的所謂“國防部長”並不否認一旦台海戰爭開啟台灣方面會攻擊大陸的三峽大壩,說是要“動用一切手段”。攻擊三峽大壩與使用核武器有什麼區別?如今這世道這麼亂,戰爭狂人這麼多,別人一旦使用了核武器還讓你有喘息的機會?不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就是給這些戰爭狂人留個顧慮:“別惹急了我,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可是現在不行呀,我們的忍耐是無限的,只有當別人忍受不了了,對我們使用了核武器我們才能用。到那時,中國的土地上到處騰起蘑菇雲,人民已經死得差不多了,我們還能翻過身來嗎?翻過來了還有什麼用?
我以上所講的只想表達一個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的國家,領導人是人民選出來的領導人,國家的領導人作出的一切關乎於國家利益的大政方針一定要有科學的決策程序,一定要廣泛地徵求意見,一定要以國家利益為重,決不能把自己理想化意志臨駕於國家利益之上。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是神仙,都不可能對一件事的決策做到十全十美。只有聽從了大多數人的意見才能把事情做得儘可能的完善。少出差錯,能做到這一點的領導人就是優秀的領導人,人民就會記住他,歷史上就有他的地位。反之,總想把自己看作是神仙,把事情的決策過程搞成一言堂,搞成自己的政績,這樣做只說明一點——這個領導人是個白痴。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平型關戰役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