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國文化復興與社會主義展望(轉載)
送交者: andrew 2002年02月06日17:08:0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張春平

提要:

  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討了人類文化演進之一般趨勢;第二部分回答了到底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評價馬克思主義和前蘇聯社會主義等問題;第三部分對中國固有文化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第四部分展望了未來六十年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前景。最後部分則着重從政治、教育、經濟等角度分析了中國在現階段應當完成的歷史使命。  

第一部分 人類文化之演進


一、第一期文化與第二期文化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人類生存於一定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之中,無不要面臨和處理三種關係:一是人與自己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根據處理這三種關係的不同傾向,可以將人類文化區分為不同類型。

(一)兩種生活觀:外馳生活觀與內省生活觀

  就人與自已的關係來說,存在兩種不同的傾向:

  一,他把滿足“身”方面,包括追求財富、地位和名譽等的需要,放在生活的首位。在行動上,崇高競爭、追求擴張,以求其權利,遂其需要。此種生活觀,我們稱為外馳生活觀。

  二,他把滿足“心”方面,包括自求心安、心平、心淨等的需要,放在生活的首位。在行動上,時時反躬內省,調整心緒,多盡義務,以便與環境融洽相處,自得常樂。此種生活觀,我們稱為內省生活觀。

(二)兩種權利觀:權利本位觀與義務本位觀

  就人與人的關係來說,存在兩種不同的傾向:

  一,雙方各基於其外馳生活觀,均把對方履行義務作為實現自已權利之必要前提,而甚少顧及對方應得之權利和自己應盡之義務。或者,雙方縱然於對方應得之權利和自已應盡之義務有所顧及,亦決非理性之考慮,而勿寧說是實現自已權利之所需。此種權利觀,我們稱為權利本位觀。

  二,雙方各基於其內省生活觀,均把履行自己應盡義務作為實現自己應得權利之必要前提。雙方深信,只有履行自已應盡義務,自己應得權利之實現,才有可能,故尊重對方權利即為尊重自己權利,此種權利觀,我們稱為義務本位觀。

(三)兩種自然觀:天人對立觀與天人合一觀

  就人與自然的關係來說,存在兩種不同的傾向:

  一,人類基於其外馳生活觀,把實現自己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各種需要放在首要位置,而把自然放在基於人的需要而存在的從屬位置,因此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便是一種征服與被征服、改造與被改造的對立關係。此種自然觀,我們稱為天人對立觀。

  二,人類基於其內省生活觀,把實現自己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各種需要,同了解、尊重自然本身的規律結合起來,因此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便不再是對立關係,而是相互和諧、相互服務的合作關係。此種自然觀,我們稱為天人合一觀。

(四)人類文化的兩種不同類型

  上述兩種生活觀、權利觀與自然觀,體現在人類社會,則表現為不同的文化類型。我們把由外馳生活觀、權利本位觀和天人對立觀占主導的人類文化,稱為第一期文化;我們把由內省生活觀、義務本位觀和天人合一觀占主導的人類文化,稱為第二期文化。  

二、近二百年的全球文化屬於第一期文化

  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湧現過許多自成體系的文化,例如著名的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倫文化和中國固有文化,但是,文化的全球性大融合只是近幾百年來的事情。

  從十五世紀起一直到十九世紀初,西方文化完成了以外馳生活觀為特徵的思想革命和宗教革命、以權利本位觀為特徵的商業革命與政治革命、以天人對立觀為特徵的科學革命和產業革命,迅速在各文化區中崛起,並主要通過暴力和經濟兩重手段,不斷向其它文化區傳播、擴散,最後取得了主導地位,實現了人類文化的第一次全球性大融合。

  根據西方文化的上述特徵和前面對人類文化類型的區分,可以認為,兩百年來由西方文化占主導地位的人類文化,屬於第一期文化。

三、第一期文化取得了三大成就

  第一大成就:大工業生產高度發展

  以科學革命與產業革命為特徵的大工業生產,是近代以來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的基本推動力。

  二十世紀以來,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術獲得重大突破,並以雷霆萬鈞之勢,席捲全球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把社會生產力推進到一個難以置信的新水平。同笨重、原始的手工生產相比,高度發展的大工業生產是第一期文化的第一大成就。

  第二大成就:民主政治高度發展

  民主政治是保障社會成員公平參與公共事務(包括政府事務)管理的一種制度。

  從民主政治的歷史來看,它起源於古希臘,其範圍起初局限於奴隸主階級內部,奴隸階級沒有起碼的人身自由和權利。隨着社會形勢的發展,各種力量不斷進行鬥爭,民主政治的範圍也隨之不斷擴大,由封建貴族階級,擴大到資產階級,再擴大到大多數人,乃至社會全體成員。

  當今西方社會,個人的自由普遍得到保障,個人的權利普遍受到尊重,民選議會制度日趨完善和普及。同階級矛盾尖銳的奴隸制和農奴制相比,高度發展的民主政治是第一期文化的第二大成就。

  第三大成就:市場經濟高度發展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權利界定、權利交換和權利實現的有效手段,是一種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生產力的有效經濟組織方式。

  時至今日,市場活動更趨普遍,市場制度更趨成熟,市場體系更趨健全,市場功能更趨強大,對於促進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同低效、落後的自然經濟相比,高度發展的市場經濟是第一期文化的第三大成就。

四、第一期文化帶來了四大災難性後果

  第一大災難性後果:出現了全球性精神危機

  這與外馳生活觀密切相關。

  早在十九世紀,馬克思就提出了工業文明對人的“異化”問題,二十世紀中葉,馬爾庫塞、韋伯等人對於現代工業文明的“非人性”、“非道德性”作出過深刻反思。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工業文明的病毒更是在全球範圍內擴散,拜金主義、縱慾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等都有惡性發展;吸毒蔓延、家庭解體、艾滋病傳播、政府腐敗、邪教勢力猖獗等等,已日益構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由於無限制地刺激和擴大了人的欲望,奢侈浪費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日益衰落和遭到破壞,粗俗不堪的商業文化充斥社會的各個角落。人類在物質條件高度豐富的同時,在精神方面卻日益頹廢、空虛與苦悶。

  第二大災難性後果:出現了全球性暴力危機

  這與權利本位型政治密切相關。

  所謂權利本位型政治,是一種建立在權利本位觀之上的政治。

  西方社會以權力制衡和黨派競選為主要特徵的民主政治,是一種典型的權利本位型政治。同以往的個別階級專制的政治相比,這種民主政治有其巨大的進步意義,但是,它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嚴重的暴力危機。

  從罪惡的販奴貿易、對土著人血腥的屠殺、野蠻的殖民統治,到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的兩次世界大戰,乃至當今國際政治關係中,普遍存在的種族仇視、強權政治、軍備競賽等等,無不是暴力危機之具體表現。

  第三大災難性後果:出現了全球性經濟危機

  這與權利本位型經濟密切相關。

  所謂權利本位型經濟,是一種建立在權利本位觀之上的經濟。

  當今社會,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建立在自私自利行為基礎之上的市場經濟,是一種典型的權利本位型經濟。同以往落後低效的自然經濟相比,權利本位型市場經濟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它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從海盜式的地理大發現、對殖民地資源的野蠻掠奪、通過輸出廉價商品對其他經濟的無情摧毀,到資本家對工人的超負荷剝削、財富分配日益不合理、造成資源極大浪費的全球性商業危機和金融危機,乃至當今國際經濟關係中,普遍存在的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不合理,窮國愈來愈窮,富國愈來愈富等等,無不是經濟危機之具體表現。

  第四大災難性後果:出現了全球性生態危機

  這與天人對立觀密切相關。

  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大大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這使以無止境追逐物質財富為目標的大工業生產對地球的生態平衡更具有破壞力,因而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大氣污染加重、酸雨經常從天而降、臭氧層破壞、全球氣候異常、物種滅絕、水荒加劇、沙漠面積擴大、由生態失衡導致的疑難怪病叢生、各種自然災害頻頻見告,凡此種種,使人類籠罩在一片隨時都可能毀滅的危機之中。

五、只有實現文化的轉型,人類才有前途

  以上四種危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互為因果的,其中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同其它問題的解決密切相關。

  當務之急是,人類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面臨的巨大危機,必須站在拯救人類命運的高度,對人與自己、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等三種關係,進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只有在觀念和思維上,變外馳生活觀為內省生活觀、變權利本位觀為義務本位觀、變天人對立觀為天人合一觀,人類的命運才有可能得到保障。也就是說,只有第一期文化向第二期文化轉型,人類才有前途。

第二部分 重新認識社會主義


一、真正的社會主義只能屬於第二期文化

  如果社會主義真正是一種科學的、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體系,真正是一種比現存社會更為先進的人類實踐,那麼,她就必須做到:一方面,既要全面繼承第一期文化所取得的三大成就,另一方面,又要有效克服第一期文化的根本缺陷,避免其災難性後果。

  這說明,真正的社會主義將不再屬於第一期文化,而只能屬於第二期文化。

  基於這一理念,我們認為,只有從以下八個角度去考察,才能在一般意義上搞清楚到底什麼叫做社會主義。

  必須從內省生活觀占主導的角度去認識社會主義。

  只有一個人理性到能夠明白,財富、地位和名譽本身,並不構成人生的真幸福,他才會把自求心安、心平、心淨,與環境融洽相處,作為生活的首要目標。唯有如此,他才可能體驗真正有價值的人生。在一個社會中,如果大多數人精神頹廢、空虛與苦悶,不知道生活的真正目標,那麼,這樣的社會決不是社會主義。

  必須從發達的科學技術、發達的生產力水平的角度去認識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意味着人類基本上已經從為滿足物質需要而被迫從事的勞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而將大部分精力用於解決精神需要問題。

  在一個社會裡,如果科學技術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大多數人的全副精力局限於運用原始的手工勞動從事物質生產,那麼,這樣的社會決不是社會主義。

  必須從社會全體成員享有適度、公平的物質條件的角度去認識社會主義。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奢侈浪費也不是社會主義。在一個社會裡,如果只有少數人富裕,絕大多數人生活在貧窮的狀況,那麼,這樣的社會決不是社會主義;同樣,在一個社會中,如果大多數人都生活在由於物質條件過於富裕而可能帶來的奢侈、浪費與縱慾之中,那麼,這樣的社會也不是社會主義。

  必須從成熟的市場經濟的角度去認識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組織經濟活動最節約、最有效的方式,離開市場經濟,去認識和構造社會主義的經濟,是不可能成功的。社會主義經濟只能從成熟的市場經濟中孕育出來。

  在一個社會中,如果不是主要採用市場而是採用其它方式來組織經濟,那麼,這樣的社會決不是社會主義。

  必須從義務本位型市場經濟的角度去認識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不僅意味着成熟的市場經濟,而且意味着社會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公平享有包括就業、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在內的各種基本的經濟和社會權利,意味着社會資源不僅在人與人之間、而且在現在與未來之間,能夠得到合理、有效而節制地分配與使用。

  因此,社會主義的經濟必須建立在義務本位觀的基礎之上。在一個社會中,如果社會財富分配嚴重不合理;國家與國家之間、階層與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經常性的商業危機和金融危機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那麼,這樣的社會決不是社會主義。

  必須從成熟的民主政治的角度去認識社會主義。

  民主政治的目標在於建立一種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制度,離開民主政治,去構造社會主義的政治,是不可想象的。社會主義政治只能從成熟的民主政治中孕育出來。在一個社會中,如果不是主要採用民主方式,而是採用其它方式來管理公共事務,那麼,這樣的社會決不是社會主義。

  必須從義務本位型民主政治的角度去認識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不僅意味着成熟的民主政治,而且意味着“把履行自己應盡義務作為實現自己應得權利之必要前提”已成為政治生活中基本的信念和自覺的行動,意味着建立在權利界限分明基礎之上的和諧的、融洽的人際關係和國際關係。因此,社會主義政治必須建立在義務本位觀的基礎之上。

  在一個社會中,如果為了謀求政治權利,爾虞我詐,充滿敵對氣氛;在國際政治關係中,國與國之間互不信任,種族仇視、強權政治、軍備競賽普遍存在,那麼,這樣的社會決不是社會主義。

  必須從人與自然之間具有和諧、融洽關係的角度去認識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意味着人類能夠按照理性的方式,合理地、有計劃地開發自然資源,以滿足人類適度而又豐富多彩的物質需要。在一個社會中,如果人與自然之間和諧、融洽的關係被嚴重破壞,人類惶惶不安生活於自然對人類的懲罰所帶來的各種危機之中,那麼,這樣的社會決不是社會主義。

二、對前蘇聯社會主義的再認識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力量的對立和鬥爭,是二十世紀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這種對立和鬥爭的實質是,在如何接受、建立與完成第一期文化這個問題上,所選擇、採取的兩條不同道路的對立和鬥爭。

(一)前蘇聯社會主義是第一期文化矛盾激化的產物

  截止到十九世紀末,人類文化實現了第一次全球性大融合,這一所謂資本主義化的過程,先後在西歐、北美、俄國一直到日本,程度不同地獲得了成功,第一期文化初步形成。

  但是,第一期文化從它產生、形成之日起,其弊端,當時主要是權利本位觀方面的弊端,包括,工人(尤其是女工和童工)極為惡劣的工作條件、財富分配極端不合理、造成資源極大浪費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少數階層享有政治特權、宗主國對殖民地的野蠻統治以及為爭奪殖民地而發動的大規模戰爭,等等,就已經暴露得十分明顯和充分。

  許多學說對於這些弊端進行了憤怒的聲討和批判,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把由權利本位觀造成的上述種種弊端,在經濟上歸咎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由此造成的資本對勞動的剝削,在政治上歸咎為資產階段對無產階段的階級壓迫,因此,它相信,只有通過無產階段革命的暴力手段,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才有可能建立“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到了二十世紀,第一期文化的弊端,尤其是權利本位觀方面的弊端,顯現得更為突出和更具破壞性,空前未有的世界大戰和世界經濟危機,不過是其矛盾激化的表現形式而已。在這種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的上述觀點,終於在俄國這樣資本主義未能得到充分發展的國家裡,首先變成了實踐,因而出現了有別於資本主義的另外一條道路——前蘇聯社會主義。

(二)前蘇聯社會主義沒有突破第一期文化

  前蘇聯社會主義,無論在生活觀、權利觀還是在自然觀方面,同資本主義相比,並沒有根本的區別,因此,它們都沒有突破第一期文化的範疇。但是,在權利觀的實現方式方面,前蘇聯社會主義卻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首先,在經濟方面,由於把造成資本主義權利本位型經濟種種弊端的原因,錯誤地歸咎為資本主義私有制與市場經濟,因而,在實踐上,完全否定資本主義私有制,通過政治手段實現生產資料國有化,與此伴隨的是,強行取消市場方式,而代之以計劃手段組織經濟活動。

  這就造成,一方面,它採取計劃手段進行資源配置和社會動員,因而能夠快速走上工業化道路;另一方面,由於完全排斥市場經濟的作用,因而形成了極其僵化、低效的經濟體制,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其次,在政治方面,由於把造成資本主義權利本型政治種種弊端的原因,錯誤地歸咎為階級統治和階級壓迫,因而,在實踐上,採取激進手段,砸碎原有的國家機器,完全否認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建立所謂無產階段專政。

  這就使得,一方面,由於根本否認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在保障民眾基本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權利、防止個人獨裁方面的積極意義,因此,事實上形成了以獨裁與極權為特徵的政治體制,民眾基本的人身權利和政治權利得不到應有尊重,甚至被肆意踐踏。

  與此同時,由於政治主體並沒有從權利本位觀真正轉變為義務本位觀,仍然是以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作為處理對外關係的基本準則,因此,同資本主義一樣,前蘇聯社會主義同樣構成引發戰爭和世界不安定的基本因素。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真正的社會主義將不再屬於第一期文化,而只能屬於第二期文化,其理念並不淵源於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對第一期文化權利觀方面嚴重弊端進行批判而產生的理論。前蘇聯社會主義是第一期文化權利觀方面矛盾激化的產物,就同屬於第一期文化這一點而言,它與資本主義並沒有根本區別。

  因此,前蘇聯社會主義的解體,證明的決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它只能證明,在完成第一期文化的進程中,在通往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離開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第三部分 準確把握中國固有文化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偉大民族,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個性的燦爛文化。要重新認識中國社會主義,就必須準確把握與西方文化接觸之前的中國固有文化,這是認識中國社會主義的邏輯起點。

一、中國固有文化是早熟的第二期文化

  與西方文化是第一期文化不同,中國固有文化屬於早熟的第二期文化,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在生活觀上,內省生活觀占主導

  中國固有文化向來鄙視追求財富、地位和名譽的生活觀,而把人生價值定位在實踐仁義、忠孝、廉恥等倫理道德上。儒家“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等思想,深深啟發和陶冶了中國人的理性精神,使內省生活觀成為幾千年中國社會占主導的生活觀。


(二)在權利觀上,義務本位觀占主導

  中國人的內省生活觀,體現在他與周圍人的關係即倫理關繫上,便是一種互為對方盡義務的權利觀。

  孔子和孟子所標榜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張,就是這種義務本位觀的最好闡述。盡到了義務,所謂“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則坦然泰然,怡然自得而殊不見其所得;違之則歉恨不安,仿佛若有所失而不見其所失。”(梁漱溟先生語)


  傳統中國人的人生意義,不在宗教的天國里,也不在現世欲望的滿足上,而在這種盡到了義務後的體驗之中。

  中國人的內省生活觀,體現在對待其它文化、其它民族的態度上,就是向來主張以理服人,反對以力服人,認為“以力服人者霸,以德順人者王”,強調要以仁愛之心處理與其它民族和文化的關係。正因為這樣,熱愛和平、反對暴力構成了中華民族鮮明的民族氣質;始終尋求與鄰邦外族建立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容忍、互相有利的關係,成為從古至今中華民族處理對外關係的基本方針。

(三)在自然觀上,天人合一觀占主導

  中國固有文化的天人合一觀主張,就生命的本原而言,人與自然並沒有區別,所謂“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如果人能夠效法天地,一方面,具備天“自強不息”的“剛”的品質,另一方面,具備地“厚德載物”的“柔”的品質,陰陽合德,剛柔相濟,那麼,人與天地萬物便相互感應,渾然一體而不可分。

  《中庸》說道:“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精闢地概括了天、地、人之間不可分割的交融關係。

二、中國固有文化早熟性之表現

(一)內省生活觀之物質基礎不深厚

  儘管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中國社會向來注重抑富濟貧,藏富於民,然而科學技術不發達,生產力水平落後,這使得經濟形態始終脫離不了原始的手工勞動,不能過渡到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

  “倉廩實而知禮節”,內省生活觀固然相當先進,但是缺乏深厚的物質基礎,因此很難得到徹底的、普遍的貫徹和落實。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中國固有文化始終陷於一治一亂的怪圈難以自拔。如果沒有外來文化的衝擊,她將很難向前發展,過渡到更高的類型。


(二)義務本位觀之主體人格不確立

  中國人在倫理情誼中,彼此為對方多盡義務,而且,這種關係以禮俗的形式被固定了下來。其發展的弊端,便是一個人要麼做順民,安分守己,不知道自己的權利為何物;要麼做“皇帝”,一切由他說了算,不知道別人的權利為何物。

  前者不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做事,後者又不讓別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做事。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兩種貌似完全不同,實則骨子相通的性格,至今仍統一在許許多多中國人身上。

  權利之主體尚不確立,權利如何得以確立?權利不得確立,所謂義務本位又如何得以實現?中國社會的種種缺陷,無不根源於此。難怪梁漱溟先生痛切地指出:“中國固有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個人永不被發現着一點上。”

(三)天人合一觀之科學技術不發展

  中國人的天人合一觀,認為“物性”與“人性”,有其融合一致的共同之處,一樣都是一種“天地之性”。這使得中國人習慣於以對待人的心情對待物。因此,中國人對自然的態度,與其說是科學的,勿寧說是藝術的;與其說是分析的,勿寧說是綜合的。所以,儘管中國人並不缺乏科學技術方面的才能,但科學技術卻始終沒有受到重視而充分發展起來。


  
三、中國固有文化的三大成就

(一)開創了中國廣土眾民的壯觀局面

  歷史上與中國若先若後共存的文明古國,如埃及、印度、巴比倫、希臘等,時至今日,或已夭折、或已轉易,唯有中國,受其特有文化之涵泳調暢,不僅至今依然巋然獨存,而且將來仍有大放異彩之光明前途。

  其幅員之遼闊,相當於整個歐洲,其人口之眾多,超過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世所罕匹,嘆為壯觀。

  在其至少五千年綿長的歲月里,雖飽經內部紛擾、外族侵凌之風霜,不但沒有失去獨立的民族生命,而且以其偉大的文化同化之力,對鄰邦外族,兼容並蓄,包容吸收,而融合成現今廣大一體之中華民族。

  其民族文化之精神,自始祖炎黃、而唐堯虞舜,自文武周公、而孔孟老莊,自秦漢隋唐、而宋元明清,歷經數千載,一脈相沿,繩繩不絕,充分展示了潛藏在這個偉大民族深處的強勁生命力和深厚文化底蘊。在人類文化史上,中華民族的繁衍史,不能不稱為奇蹟。

(二)造就了開放、平等、進步的中國古代社會

  自漢代封建社會解體之後,一直到清代,中國社會便基本上不存在封建特權貴族,也基本上不存在財閥貴族,大體上可以說是一個不存在階級的、由士、農、工、商等四民構成的郡縣社會。

  在政治上,早已脫離了君主專制。固然有皇帝,但在廣土眾民的中國,決非一家一姓所能專制,皇帝不過是一個統治的象徵。實際參與政治的人,都是一些有德行、有學問的平民,他們通過科舉或銓選的辦法,從全國各地選拔出來,實際參與各級政府事務的管理。

  這種“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民主政治,與“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內省生活觀相結合,使中國古代社會充滿了平等、開明的氣息。如果我們能留心一下中國在漢唐盛時所取得的、令現代所謂“最文明”國家也大為遜色的人文政治成就,對這種說法就不會覺得過分。

  在經濟上,中國固有文化向來主張:“不患寡而患不均”,貧與富各應有它的限度。大儒董仲舒對此作了最好的概括:“大富則驕,大貧則憂。憂則為盜,驕則為暴,此眾人之情。聖者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於憂,以此為度而調均之。”

  因此不僅要“濟貧”,而且要“抑富”,便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一貫傳統。

(三)文化傳播逐次普及,影響深遠

  我華夏民族,自虞、夏、商、周以來,沿黃河兩岸,漸次展擴以及於長江、遼河、珠江等流域,並及於朝鮮、日本、蒙古、西域、青海、西藏、暹羅、緬甸境內。更遠如歐洲,也受中國固有文化很大的影響。

  近代文明,最早源於十五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沒有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傳入,文藝復興便失去了物質基礎。地理大發現之所以成功,與中國指南針的傳播,大有關係。再則,十七世紀歐洲啟蒙運動,其實得力於中國思想的啟發,以為其精神來源。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四、中國固有文化能夠解決人類面臨的危機

  中國固有文化博大精深,至少可以在三個方面,為解決人類當前面臨的危機,提供思想源泉:

  第一、中國固有文化的內省生活觀

  人生意味最忌淺薄,淺薄了,便牢攏不住人類生命,使人安心過一輩子。熱衷於飲食男女、名位金錢,事事為自己打算,固然是一般人的常情,但是,其人生意味太淺薄、太狹小,終將使人感到厭倦,這正是目前全球性精神危機的根源。

  中國人並不否認現世人生,但也不放縱慾望。他講求的是,在倫理關係中,互盡義務,以自求心安、心平和心淨。正是這種義務感,才使得雖然沒有宗教,而人生卻能意味深長,引發出更為強勁的生命力來。

  第二、中國固有文化的義務本位觀

  義務本位觀的理念在於,各人首先儘自己義務,至於權利,則待對方賦予,不必自己去爭取,而就在彼此各盡義務時,雙方權利自在其中,並沒有漏掉,也沒有延遲。同權利本位觀相比,事實不變,但精神意味卻變了。

  權利本位觀的理念在於,雙方各主張其權利,而互以義務課於對方,因此種種欺詐、迫挾、強制接踵而來,追根溯源,目前全球性暴力危機和經濟危機,無不與此相關。

  其實照中國義務本位的眼光,一個盡到了義務的領導才是好領導,所謂“君君”;一個盡到了義務的部下才是好部下,所謂“臣臣”;一個盡到了義務的父親才是好父親,所謂“父父”;一個盡到了義務的兒子才是好兒子,所謂“子子”,果真如此,則各方權利自有保障,各種紛爭自然偃旗息鼓。

  可以說,如果人類不這樣轉換觀念,則永遠不能指望解決暴力危機和經濟危機。

  第三、中國固有文化的天人合一觀

  當前的全球性生態危機,根源在於把人與自然割裂、對立起來的天人對立觀。對此,中國固有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能夠提供解決的思路。這一點,就連西方有識之士也認識到了。

  池田大作與湯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紀》中,對中國固有文化強調人與萬物的和諧關係欣賞備至。湯因比認為,中國的歷史遺產之一,即“人的目的不是狂妄地支配自己以外的自然,而是有一種必須和自然保持協調而生存的信念”,對於人類社會面臨的生態危機,也許是救世良方。

  

第四部分 中國社會主義展望
  
  基於對人類文化演進趨勢的一般分析和對中國固有文化的重新解釋,我們完全有理由展望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藍圖,這是指引我們前進的行動指南。

一、中國社會主義屬於成熟的第二期文化


  一方面,任何社會實踐都建立在其特定的歷史傳統之上,而不可能超越這一傳統,中國固有文化是早熟的第二期文化,任何對中國未來社會的設想,都必須結合這一歷史背景加以考察。

  另一方面,任何社會實踐都在人類社會特定的發展階段進行,而不可能超越這一階段,當前人類社會正處於由第一期文化即將向第二期文化轉型的特定階段,任何對中國未來社會的構想,都必須結合這一發展趨勢加以考察。

  基於上面的認識,我們認為,中國未來社會即中國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徵包括:

  在生活觀上,建立在物質基礎深厚之上的內省生活觀占主導;

  在權利觀上,建立在主體人格確立之上的義務本位觀占主導;

  在自然觀上,建立在科學技術發達之上的天人合一觀占主導。


  這就說明,中國社會主義既屬於成熟的第二期文化,同時,她也是中國固有文化克服其早熟性缺陷之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復興和弘揚。

二、中國步入社會主義要經歷三個階段

  一,實現救亡圖存的探索階段(1860—1978)

  這一階段,從1860年,中國為了自強御辱搞洋務運動算起,到1978年底,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摸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止,整整經歷了一百多年,可以把它劃分為三個時期:

  (1)從1860年到1911年,自上而下的改良時期;

  (2)從1912年到1949年,全而試驗資本主義道路的時期;

  (3)從1949年到1978年,全面試驗社會主義道路的時期。

  在這一百多年間,列強瓜分、太平天國起義、帝制解體、軍閥混戰、日本侵略、國內戰爭、58年大躍進、十年文革內亂等等,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造成了中國主權與統一的破損、社會秩序的混亂、大量資源的破壞與浪費、民族精神的創傷,使一百多年來,中國一直處於內憂外患的動盪之中,幾乎沒有享有過統一與安寧。

  然而,災難、屈辱與失敗並沒有壓倒中華民族,反而使這個偉大民族蘊藏的精神力量迸發得更充分、更持久。

  “招國魂兮何方?大風泱泱兮大潮滂滂!”

  當1949年,在毛澤東領導下,中華民族重新走向獨立、統一時,她已開始恢復往日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當1978年,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了一條邁向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時,她正昂首闊步,以嶄新的姿態,步入中國固有文化復興的新階段。

  二,經濟繁榮與深重災變並存之起步階段(1978—約2020)

  這一階段,從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算起,到2020年左右,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為止,大約要經歷40年時間。

  這一階段的中心任務是努力學習和引進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生產力,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初步實現國家的經濟繁榮。

  與此相適應,她還要在文化教育制度、市場經濟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等其它方面積極創造條件,為順利過渡到下一階段作好必要準備。

  這一階段的性質在於,她是早熟的第二期文化自覺吸收第一期文化有益因素,為過渡到成熟的第二期文化奠定物質和制度保障的起步時期。

  她既不是第一期文化,這是因為,歷史不能割裂,文化能夠遺傳,在深深打上了早熟的第二期文化烙印的中國社會,固有文化依然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表現出來。

  她也不是第二期文化,這是因為,一方面,這一時期的中心任務是進行經濟建設,因而第一期文化固有的諸如精神危機、暴力危機、經濟危機乃至生態危機等種種弊端,會在這一時期嚴重到足以引發慘烈災難的程度。同時,在這一時期,中國尚不具備成熟的第二期文化所必需的物質和制度保障。

  三,固有文化復興的文治階段(2020—2060)

  這一階段的中心任務,已經不再是經濟建設,而是在已有的物質和制度保障的基礎上,全面復興以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為代表的中國固有文化,恢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和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固有道德。大力發展以提高人文素質為根本內容的教育事業將成為全社會的中心工作。

  這一階段至少要經歷兩代人約四十年的時間,其目標就是把中國建成一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社會。只有到這時,中國才真正步入到社會主義。

  
第五部分 中國在起步階段的使命
  
  從根本上說,目前中國需要做的最為緊迫的事情是重新梳理固有文化,創建中國新文化。要在充分認識第一期文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歷史,尤其是近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本着實事求是的原則,對中國固有文化之得、失、利、弊,作出重新審視,進行冷靜梳理。

  只有對中國固有文化具有深刻體驗,對中西文化具備淵博通達的認識,才有可能完成這一工作。中國新文化的創建,將為中國完成在政治、經濟與教育等方面的三大變革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一、建立共產黨占主導的義務本位型民主政治

  西方國家實行的以議會制、黨派競選和權力制衡等為支柱的權利本位型政治,淵源於西方文化傳統,存在不可克服的內在缺陷,造成了種種弊端。無論是站在歷史傳統的角度、還是站在現實需要的角度、或者站在未來發展的角度來考察,中國都決不能將這一套制度照搬過來。

  中國政治制度的走向應當包括以下三個內容:

  (一)中國政治仍將以中國共產黨占主導

  中國素有大一統的民族傳統;共產黨在某些方面繼承了民族傳統的精髓,例如強調共產黨員應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二十多年來共產黨領導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及動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足以引發災難性結局,這些都決定了,共產黨在中國的領導核心地位,在相當長時期內,既無改變可能,更無改變需要。

  (二)關鍵是實現立黨理念的根本變革

  中共領導人應當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以極大的理論勇氣和高度的政治智慧,重新修訂共產黨黨章和黨員宣誓條文。最重要的是要把中國新文化的理念,作為共產黨的立黨基石;把復興中國固有文化、完成本文界定之社會主義,作為其一切活動之宗旨。即使從現實需要看,這也是解決目前各種危機包括台灣問題的關鍵所在。

  (三)黨的建設也要相應實行根本變革

  修正後的共產黨黨章,對黨的成員所應具備的領導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吸納和培養德才兼備之士就成為黨建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目前中共黨員中平庸之輩比比皆是,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這與中共領導人在這個問題的認識嚴重不足關係極大。

  實踐證明,目前通行的培養幹部的做法,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企圖採取類似“三講”教育的事後補救措施,來解決黨的幹部隊伍中存在的嚴重問題,是很難奏效的。

  以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為代表的中國固有文化對於樹立牢固的內省生活觀、義務本位觀與天人合一觀,提出了圓滿科學的理論和切實有效的方法。可以肯定的是,在社會風氣越來越污濁、社會大眾愈來愈無力抵制各種誘惑的現代社會,要想根本扭轉頹風,決不可能於此法之外,另求其他靈丹妙藥。


二、建立補償市場占主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要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必須培育和發展包括各種要素市場在內的市場體系,規範市場行為,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

  在這裡,必須把發展補償市場放在突出地位,這既是由中國的社會主義目標所決定,也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

  對於補償市場,可以從兩個角度考察:

  一是從人與自己、人與人的關係來看,消費者在其工作與生活中,或多或少總會面臨包括就業、住房、健康、教育、養老、意外事故等各方面的風險,我們把這些風險給他帶來的精神上與物質上的負擔統稱為私人擔憂。

  二是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來看,由於廠商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因而在對自然資源肆意掠奪的同時,它會千方百計地把其造成的諸如排放污水、污氣等後果,轉嫁給社會,從而給消費者帶來精神上與物質上的負擔,我們稱這種負擔為社會擔憂。

  所謂補償,是指能夠消除、減輕或者轉移私人擔憂或社會擔憂的各種措施。顯然,為了使私人擔憂最小化,消費者既可以自己提供補償,比如進行儲蓄,也可以從市場購買補償,比如購買火災保險。

  同時,為了使社會擔憂最小化,可以讓廠商直接給消費者提供補償(這種辦法的成本通常很高),也可以讓廠商從市場上為消費者購買補償。

  補償的本質在於,履行義務在先,享有權利在後,這不僅體現在人與人以及人與自己的關繫上,而且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之中。補償市場同其他市場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它屬於義務本位型市場,而其它市場屬於權利本位型市場。

  由補償市場占主導的市場經濟,正是義務本位市場經濟。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正是義務本位型經濟。

三、建立以人文教育占主導的社會主義教育

  無論是教育功能、內容還是方法,中國都素有正確的傳統。

  在教育功能方面,我國的教育傳統認為,人在道德、性格、才智等方面的稟賦千差萬別,通過教育,可以變換人的氣質,把普通人培養成具備堅定信念,擁有高尚品德的傑出人才。

  在教育內容方面,我國的教育傳統認為,中國固有文化尤其是儒家與大乘佛法的各種經典,對於人與自己、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做了系統而正確地闡述,因而構成了教育的根本內容。

  在教育方法方面,我國的教育傳統認為,接受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接受正確思想薰陶、潛移默化變換氣質的過程,這一過程,必須儘可能隔離一切負信息的不良影響,使受教育者在較長時間內集中接受正確思想的薰染。

  當正確思想已構成思維方式與性格特徵的有機成份,成為指導言行的堅定信念之後,才能廣學多聞,以利於工作。

  令人痛惜的是,民國以來,我國教育受到西方文明很大的衝擊,幾乎完全接受新式(即西化)教育,拋棄了固有的優良傳統。這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就教育功能來說,變換氣質這一功能已經完全喪失。接受教育的目的,在於考試、升學與擇業;教師授課也已喪失“傳道、授業、解惑”的三位一體的內涵。時過境遷,此種局面日甚一日,可以說,當前的教育功能實際上已經淪為職業培訓這一可悲境地了。

  就教育內容上來說,基本上是智能培養與技能訓練,關於開發道德良知的內容,幾乎成為空白,如果有的話,也只是紙上談兵,落不到實處。

  就教育方法上來說,目前思想觀念的教育,僅僅來自所謂思想政治工作,與從社會、家庭等渠道獲得的信息相對比,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是極其弱小的,幾乎不可能起到實效。殊不知,一貫的中心思想和處世準則的形成,是一個需要長時間集中薰陶才能完成的過程,僅僅指望政治思想工作,就能完成世界觀、價值觀的塑造,是極為幼稚的。更不用說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存在嚴重問題,很大程度上只有形式,缺乏內容。

  現在,上述局面的不良後果便顯現得十分明顯。雖然現代社會知識的累積突飛猛進,並且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使人類在物質方面有了空前的改善,然而,如前所述,人類社會出現的四大危機,歸根到底,無不與教育觀念的偏差有關,這說明現代教育在傳播知識、普及科學知識方面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在開發人的正確價值觀、培養正確的權利觀方面以及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卻難有作為。

  據於此,本文認為將來教育的方向應當是我國傳統書院教育與現代西方學校教育的有機給合,也就是,在重視思想薰陶、道德建設的基礎上,注重專業培訓和技能訓練。只有沿這個方向走,中國新文化才能真正落實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才能奠定起社會長治久安的深厚基礎。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