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和平崛起過程中的和戰、盛衰之辯
送交者:  石齊平 2004年08月24日20:10:1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和平崛起過程中的和戰、盛衰之辯 石齊平-台灣東吳大學經濟系教授

  沈君山、張作錦二先生不僅在兩岸問題的研究方面,甚至在道德文章方面,都是台灣許多人尊重的前輩。我下面要談的是我聽完沈、張二先生演講之後的啟發性的回應,以及綜合我自己對當前台灣問題的一些看法。

  “和平崛起”進程中的三大挑戰

  “和平崛起”這四個字畫龍點睛地點出了中國目前所處的形勢,但在這一大形勢中,其實又包含了兩個部分:有利的形勢和不利的形勢,無論是有利形勢還是不利形勢,其實又都包含着國內形勢和國際形勢。總結一句話,當前國家發展的整個大形勢,是既充滿了空前未有的活力,但中間又存在着相當令人憂患的問題。

  我想中國的和平崛起面臨着三個方面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性的問題,是如何積極加速推動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如果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做得不夠積極或者是速度不夠快,那麼今天我們目睹的繁榮盛世,能夠維持多長一段時間,一定程度上就會讓人產生懷疑了。

  第二個挑戰性的問題,是周邊地區的和平環境要怎麼樣來維持。鄧小平當年在改革開放初期就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需要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25年來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但是現在看來,無論是在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南海地區、東海地區,中國都面臨一定的麻煩,當然最核心的關鍵是台海形勢。

  第三個挑戰性的問題,就是中國在不斷崛起之後,同時必然要不斷面對四面八方而來的對中國的疑慮,以至於形成所謂的類似“中國威脅論”的說法。

  “內部矛盾”階段和“敵我矛盾”階段中台灣之角色

  把這樣一個大形勢勾勒出來以後,接下來,就可以把目光的焦點聚集在台海的形勢上來。對於台海形勢,我們也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大陸的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時期,——在台灣是蔣介石、蔣經國的兩蔣時期。當時的兩岸關係,是互相爭誰是正統的問題,是誰比誰強的問題,誰爭勝了誰就代表中國,誰輸了誰也就認了。

  第二個時期是到了李登輝和陳水扁登台的時期,是開始逐漸走向台獨的問題,這時候,不再是內部的問題,而是統獨的問題,是你死我活的問題,因為你贏了,中國就少了一塊,而我贏了,中國就統一了,這時候的矛盾已經從內部矛盾上升為敵我矛盾。

  回顧過去五十年裡,台灣這個地方,在全球大棋盤中它的坐標、它的角色是什麼?從這個坐標和角色的演變,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所謂兩岸關係是什麼關係了。

  台灣在這個國際大棋盤中,從1949年到1970年代這個階段,它被美國賦予了一個角色——作為圍堵共產主義國際化先鋒的一個角色。大家很清楚,那時候共產主義國際化的速度非常快,為此,美國和西方世界在西太平洋建立了一道防線和鐵幕,而台灣是這道防線和鐵幕的中樞。到了1970年代之後,隨着大陸進行改革開放,到1980年代以後,美國面臨的威脅不再是共產主義,而是時時面臨着蘇聯和中國洲際導彈的威脅,所以其時美國開始出現一種新思維,就是發展星戰計劃和TMD計劃,這兩個計劃,無非是美國想在一個“鐵布衫、金鐘罩”的防禦體系中來保護美國本土的安全,而這一防禦體系,不是美國自身可以做到的,必須在歐洲、東亞、阿拉斯加等地區建立一道防線。這個時候美國就給台灣賦予了第二個階段的角色,——為美國防禦計劃做一個馬前卒、或者是鷹犬——為其預警的角色,為美國增加預警的時間和空間。

  “和戰矛盾”階段或“盛衰矛盾”階段中台灣之角色

  眼下面對的21世紀的台海問題,我個人關心的是第三個階段會不會出現,第三個階段當然不是內部矛盾,也不是敵我的矛盾,而是“和”、“戰”的矛盾或者說是“盛”、“衰”的矛盾。這一矛盾與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深深相關。

  如果第三階段的矛盾出現,那麼這時候台灣的作用可能不僅僅是預警的功能了。美國從1980年代開始出現新保守主義,經過十幾年,在布什當選總統之後,新保守主義掌握了美國政權。我猜測,如果今年年底布什取得連任,那麼這個所謂的新保守主義就會繼續執政,從他們的戰略思維來看,中國大陸的崛起,是不太會被他們所接受的。美國認為自己是惟一的超強,面對中國崛起的挑戰,不排除他們會有這樣的思路:要想辦法把中國崛起的契機消滅掉。究竟用什麼手段,像過去的貿易牌、人權牌、西藏牌等都起不到什麼作用,惟一有效的就是台灣。但是如果想把台灣拿來作為壓制大陸的手段,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台灣要走台獨路線,第二個條件是台灣不僅要走向台獨,還要有一定的軍事力量,要有與中國大陸對打的能力,這個能力不僅是防禦,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是進行攻擊的。如此看來台灣被美國賦予的角色就是在第一階段圍堵,在第二階段預警,在第三階段就是對打。

  在第三個階段,就是在美國賦予台灣“對打”角色的時候,美國有可能以犧牲台灣作為壓制中國大陸崛起的棋子,這個時候美國保留了最大的迴旋空間,美國可以不介入,也可以選擇介入,不管介入還是不介入,兩岸如果發生衝突,台灣都會被犧牲掉,中國大陸和平崛起的機會可能也會被犧牲掉。所以第三階段的矛盾我稱它為和戰矛盾或者是中國的盛衰矛盾(崛起和衰落之間的矛盾)。沈君山先生是圍棋高手,我借用圍棋當中一個概念,台灣是一個子,到底是得到還是失去,不僅僅有關一子的得失而已,而是關繫到整個棋局的輸贏。這是第三階段中台灣角色的演變和兩岸形勢。

  “台獨”的三段演繹

  未來只有兩條路,一戰一和。戰的風險很大,很可能犧牲掉和平崛起的風險。所以我們輕易不能走這條路,那麼只剩下一條路就是“和”。幾十年來,大陸雖然不斷希望通過和平手段來處理和解決兩岸的矛盾,但結果卻並不理想。

  首先,我們必須把台灣當前的形勢做一個充分理解,同時還必須對台灣未來的發展趨勢有一個充分的掌握,我們才能夠有一個比較正確的思路。今天的形勢是,即便陳水扁個人也得承認,今天就與大陸攤牌的條件還沒有成熟。台灣當局往後的努力目標,肯定是要進一步異化“中華民國”這一名號,要改變台灣大多數人對“中華民國”的認知。

  在幾十年之前,在我們的腦筋裡面,“中華民國”是等同於“中國”的,甚至於在我們那一代人受教育的時候,認為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的中國人比文化大革命中背棄中國文化的大陸的中國人還正統,這種思想和觀念如果繼續下去的話,當然對陳水扁搞台獨是不利的。所以陳水扁要動一個手術,就是把“中華民國”和“中國”脫鈎。他做了一個概念上的遊戲,第一步,“中華民國”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點大家都承認;第二步,“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於“中國”,這是大陸一貫的主張,這在台灣過去是反對的,現在通過海內外的宣傳,老百姓慢慢覺得它也沒錯;第三步,既然“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於“中國”,於是“中華民國”即不等於“中國”。這是台獨的三段論。我覺得台灣今天就在做這個工作,李登輝當初講話,說中華民國在台灣,當時大家就覺得不倫不類,他現在把這句話改成了中華民國是台灣,從表示中華民國在台灣這個地方,到表示中華民國等同於台灣,這就是台灣目前的形勢和未來的趨勢。

  解決台海問題的新思維

  台灣是中國大陸和平崛起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都很關切中國在21世紀和平崛起的機會和機遇。下面提幾點反思,或者是新思維。

  過去大陸很長一段時間,在台灣問題上是促統重於反獨,但是到了1995年之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反獨和促統分開了。在這樣的思路上,是把反獨作為優先,統一留待以後再說,這客觀上表明了大陸面對局勢的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現在我覺得應該有逆向性的思考,應該把反獨和促統作為一個問題來解決,我個人認為促統就是反獨的手段。它不僅僅是一個目標,應該更多的是反獨的重要工具。張先生也說到,大陸方面有一種退而求其次的心情:只要你不說你不是中國人就好。但我想把促統賦予一個新的任務。

  第二個思路,我不但認為促統和反獨應該放在一起談,而且促統、反獨與和平崛起三者要放在一起談,這是一個新的戰略高度。

  最後尚有三點淺見:第一點,站在大陸的立場,今天與台灣搞台獨的人進行鬥爭、進行拔河,拔河的對象是台灣2300萬老百姓,這些老百姓的絕大多數在十五年前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現在被台灣的各種政策和宣傳基本上都拉到了另外一條路上。今天最終的目的要把老百姓爭取過來,怎麼去爭取這些老百姓的認同呢?一個要點,是要讓他重新找回他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感覺,沈先生談到大陸的“和平演變”,那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讓台灣也“和平演變”,應該讓老百姓感覺到是在一國這樣的氛圍裡面。第二點,使台灣“和平演變”的着力點應該不僅僅限於台灣,還有一個着力點應該在香港,關鍵是如何把香港的一國兩制搞得更好,這對台灣回歸有很大的幫助。香港一國兩制過去的思路太消極,應該賦予它更多的生命力。第三點,應該爭取到台灣老百姓的讚賞,不僅是對台、港的整體政策,更多的應該是中國大陸本身的發展與進步。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