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不列顛地主:看京劇名家怎樣吐槽
送交者: 不列顛地主 2016年04月02日01:47:33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凌珂:我為什麼反對京劇上春晚?

京劇與商業融合,這是梅建平教授振興京劇的願景。我隱隱約約覺得,我和史姐姐來到長江商學院學習,可能是當代京劇復興的發軔。到下一屆,王佩瑜和王艷兩位名角來到長江,這將是一個跨時代的開始。@凌珂

這幾年,凌珂常去台灣演出,台灣的觀眾懂戲,看戲沒有固定角度。而在內地的一些城市演一出《四郎探母》,永遠是那幾個地方在叫好,有些觀眾不是懂戲,只是懂得在哪裡叫好罷了,到了那個點兒,必須喊個好才顯得是內行。這是熟戲,如演一部生戲,很多人就不知道在哪裡叫好了。

同樣演一出《四郎探母》,在台灣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咦,怎麼這個地方也會有叫好,那個地方台下也有掌聲?凌珂查找京劇的老錄音,原來這些點過去都有叫好聲。

台灣觀眾看戲那個狀態很對,他們會跟着演員一起嗨,知道跟着劇情走,跟着角兒的情緒走,演員也能領得動觀眾。在內地演出,反差很大,有的觀眾坐在台下跟塑料人似的,正襟危坐,不像來聽戲,到像來開會,台上的演員戳不動觀眾的興奮點。

所喜,年輕觀眾的領悟很贊。2014年11月,北京小劇場藝術節,凌珂演了《瓊林宴》。《瓊林宴》是一部很老的戲,連業內的人都嫌之“溫”,可一幫小年輕在小劇場看得嗨極了,還有評論說“《瓊林宴》是一出後現代的戲劇”。凌珂看到就樂了,覺得如果把傳統走通了,再回首一瞧,傳統其實是一個圓,傳統和當代沒有矛盾,沒有衝突,現在的人只要願意看戲,你一定會看得懂。子雯女士是凌珂的同學,同在長江商學院EMBA文創班學習,她從美國回來,初到劇場看戲,一樣看得懂看得嗨。

凌珂說自己是一個“反着的人”,他是湖南長沙人,少時,看到周圍的人穿着新潮,他偏要穿一件對襟大褂。既長,到天津京劇院學戲,身邊多是穿中式衣服的,他又脫了對襟大褂,穿青春鮮亮的衣服。

凌珂從事的是傳統藝術,傳統藝術一定要做到極致,“把自己鍛造成一件藝術品”。但是“京劇演員絕不是古代人,我們是現代的研究傳統藝術的人,現代的事情和你都有關係,網絡、淘寶、微博、微信、足球賽事和你都是有聯繫的,你要參與到這個社會裡來”。京劇也離不開公益,凌珂和班委公益委員子雯商量,怎麼為白血病兒童做義演,為流浪狗呼籲演出,京劇是社會的一份子,要參加到社會的角角落落里。聯合國定義京劇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是京劇是活着的遺產,從業者也是活生生的當代人。

凌珂最惱春晚的京劇節目,請你尊重京劇,不要把京劇搞得面目全非,只為湊數上演,京劇可以離開春晚,或在綜藝與戲劇晚會播出。電視裡全然看不到京劇,也OK沒關係,如果亂排混搭,反而壞了大家的胃口。電視裡沒有,劇場裡有啊,要看的人自然去捧場。

京劇源於茶館、小劇場和勾欄瓦舍,劇場容納五六百人算大的啦,一般是二三百號人,天津的中國大戲院最大,一千來號的座兒,次之是北京長安大戲院。遙想當年,慈禧太后好這口,京劇進了廟堂之高。京劇進了宮,有好有壞。京劇本是草根,忽忽成了貴族藝術。不過歸根到底,京劇是市民戲劇,即便說宮廷王侯的事兒,也是市民化的處理。

有出戲叫《龍鳳呈祥》,演的是三國時候孫劉兩家結親,一方諸侯嫁娶,仿佛隔壁鄰里喜事,家長里短,煙火氣多,富貴氣少。京劇有些劇目,梅蘭芳、余叔岩、楊小樓諸位老先生身邊的文人參與創作,提升了京劇的審美,將之做到了書齋藝術。書齋藝術提高了京劇的調兒,賺錢的還是市民化的劇目,角兒不要老是眺望廟堂之高,忘了江湖之遠,千萬不要得瑟,一得瑟就沒觀眾睬你了。

京劇的根兒,大部分受眾還是市民,不是一小撮雅士。曾經,凌珂有過誤區,剛剛接觸到這些書齋藝術,受其影響,覺得“京劇應該這樣,應該得瑟”,前輩人一旁提醒他,藝人應做到雅俗共賞。過了許久,凌珂才想明白什麼叫“雅俗共賞”,不單單是舞台的表現,多拉一板少唱一句就叫“雅俗共賞”了?要緊的是,心裡時刻揣着這四個字。

你掌握了書齋藝術,可提高從藝的格調,但這只是一部分,遠不是全部。梅蘭芳、余叔岩、楊小樓這幾位先生是京劇的理想高度,馬連良先生當年走的就是商業大片路子。尚小雲先生演過《摩登伽女》,帶假髮,穿裙子,楊寶忠先生穿着燕尾服在台口拉小提琴。科班一旦沒錢了,急急貼這齣戲,一演就叫座。“無論哪個時代,吃方便麵的人比吃魚翅的人多的多”。

2011年,國家實行文藝體制改革,各地戲劇院面臨改企。國內有家劇團,雪藏掛靠到某個藝術研究所,為了保留事業編制,放棄了演出,演出就有盈利,盈利還是企業嘛。凌珂聽到這個消息,雖然與己無關,但感到了深深的侮辱,作為一個從業者,這是不可容忍的。

《狼圖騰》有句話:狼,寧可失去生命,也不能失去捕獵的尊嚴。“我可能不是一頭猛虎,原可逐一頭鹿,追一隻野豬,今天可能是病貓了,那我逮只耗子行不行?逮只耗子也是自己的本領,不是圈養的”。

這件事刺激到了凌珂,與其消極惶恐,不如主動求變。他到朋友開的茶樓唱戲,古色古香的茶樓,兩百人的座位,五十元一張票,一場比一場好,五千、七千、一萬二,乃至座滿,加售站票。末了,二樓不堪擁擠,不敢再添人數,怕塌了。

牛刀小試,叫好又叫座,可是凌珂不開心,朋友的茶樓不收場租,沒有成本,“我要的是真趟水,這和在京劇院演出有什麼區別?”朋友不解,剛見盈利,為嘛走人?朋友戲謔凌珂一根筋,是“南蠻子”,凌珂回復他是湖南人,自古窮山惡水出刁民,“我就是長沙一刁民”。

後來,凌珂在天津人藝找到一個小劇場,場租兩千五。三個夥伴跟着,琴師、鼓師、服裝師,玩真格的,犯過難才知道掙錢什麼味了,天天給大家訂工分算分值。由此,凌珂對體制與市場有更深的思索。如果真趟水,就要把京劇院的工作辭了,事實是,你的一腳還抻在體制內,雖然工資菲薄,但是畢竟有一份薪水啊,有了這個腰裡還是硬氣。嘗試過,他多了一份平和與感恩,過去有個心勁,這有什麼難?爺干一個讓你們瞧瞧。趟過水後,深有感觸,“爺什麼呀,眼底下,在小劇場一起打拼小夥伴的工資,還沒着落呢”。

別牛,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體制與市場不是絕對的衝突。為什麼放着河水不洗船呢,幹事創業也要講究策略,放棄個人英雄主義,只要京劇好,就要團結一切團結的力量,孫中山先生幹革命連黑龍會都拉到統一戰線。

凌珂有一個師弟,善意勸告他:大傢伙兒都把你當作清流領袖,一絲不苟繼承傳統的代表,怎麼現在要求改變了呢?

凌珂答: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一絲不苟地學習傳統,是為了什麼?

一則掌故。畫壇大家張大千蓄鬚,留一大把美髯。朋友或問:您睡覺的時候,這鬍子是放在被子裡面,還是放在被子外面?當此詢問,張大千深宵還在琢磨,犯了佛家常說的“我執”的毛病,一把鬍子,放裡面也不妥,置在外邊也不好,思量來思量去,一夜未眠。

今天的藝術界,有幾許正在激辯之事,就是鬍子放裡面還是外面的問題。繼承了這麼多傳統的戲,學了一百出,幹嘛用的?不見得每一出都要演的,Ta是你的營養樹,輸送思想,學戲的意義不在於學這一百出戲,如果你沒有學到思想的話,一百出戲是死的。你要找到規律,找到審美根源。就像陶瓷,不僅只會收藏,還要學得燒陶製瓷的絕藝,倘若技法過硬,你今天燒的鬥彩瓶,若干年後就會和康熙年間的青花一樣陳列。

凌珂的格言是:“正視自己,面對現實,勇猛精進,知思知止。”經典也好,大師也罷,都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當下有太多的人着急火燎地奢求當大師,踏踏實實做好一個藝人才是最實在的。“在這個社會,京劇是可以沒有的,沒了京劇,不會影響國民生產總值,京劇院團也可以沒有的,不過,即使所有的院團都解散了,京劇也不會消失,這門藝術扎得根太深了”。

凌珂反對亂改傳統戲,姥姥九十歲了,難道還要穿着摩登?京劇圈把創新叫作“造魔”,你怎麼造魔,沒人管你,你再走遠點也沒關係,可有一樣,就要看你自個的功力,你扎的根越深,你走的越遠。沒有那個根兒,你想折騰也白扯。樣板戲就是造魔代表,是特殊時代的經典,但終究是一幫高人做出的活兒。

回顧出土的文物,古人善於把舶來品融入傳統,為我所用,中國藝術很有包容性,不管怎麼拿,拿過來就可以變成“我”。

中國人的審美傳統是“物我兩忘”,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是沒有關係的,為之謂優美。欣賞一副古畫,只是陶醉,但不一定融入這幅畫中。油畫、西方戲劇不然,推崇力量,強調澎湃,觀之,視覺或心靈有衝擊,有刺激性。

中國的藝術是輕歌曼舞、淺吟低唱,把戲情、戲理鑲嵌在藝術裡面,達到一種平衡的美、中和的美,這是中國戲劇獨特的魅力。

京劇在現代幾經曲折。樣板戲把西方歌劇的形式硬拽到戲劇中,非共存,獨大之,這是一種畸形的經典。文革時期,藝術領域走極端路線,獨尊一個,殺掉一個,甚至勒令老藝人們忘掉從小就唱的傳統戲。直到今天,很多人的審美也出現偏差,認定鬧的、強的、刺激大的才是藝術,有的選秀節目PK飈高音,把所有的高音擱在一塊兒唱,還有什麼意思?

振興京劇不是天下唯京劇是聽,才算振興。在今天眾多的藝術形式里,有京劇的一干受眾,凡來必買票,京劇從業者“一直在捕獵”,不愁溫飽,不慮未來,從業者過上粗茶淡飯的小日子,運氣不錯的話,偶爾掙一回大錢,這就叫振興。今天,京劇從業者必須正視現實,同光十三絕京劇繁榮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也別對照日本歌舞伎的生存現狀,國情不同,重在看自己腳下的路該怎麼走?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微雨:桃花開呀杏花落 -【斷翅蝴蝶】-
2015: [後會無期]by 紫秋
2014: 維歌:向高山前輩們學唱: 多情的土地
2014: 賀蘭山:高山九年山慶 啦啦隊隊員獻對
2013: 86:嘀哩嘀哩紅星歌
2012: 【2012高山年慶】阿紫~:《歡樂的氈房》
2012: 【2012高山年慶】xialibaren:相逢是首
2011: 跟紅琴學唱歌 - not by 月亮花花
2011: 【愛的期盼】潘潘/牧風/紅卡/特高興/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