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feiyang:中國京劇經典 程硯秋唱段精選
送交者: feiyang 2005年11月07日09:30:22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ZT)

程硯秋(1904—1958),原名承麟(滿族),後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農,繼改艷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幼年家道中落,為生計,6歲投榮蝶仙門下,隨榮蝶仙練武功,從榮春亮習武生。一年後還向名武生教師丁水利學過一出《挑華車》。後因扮相秀麗,改從陳桐雲習花旦,學《打櫻桃》、《打槓子》、《鐵弓緣》。調嗓時發現嗓音極佳,改學青衣,師從陳嘯雲,學《彩樓配》、《別宮祭江》、《祭塔》及《宇宙鋒》。程硯秋童年時的基本功訓練異常艱苦,他以驚人的毅力接受了這些訓練,熬過了他“最慘痛”的童年。他11歲時初次登台,便以文武各功穩練超群嶄露頭角,得到內外行的一致讚揚。

1915—1916年,他先以借台學藝的身份,在浙慈會館參加名票房“春陽友會”的演出,當時余叔岩因倒倉亦常到此參加露演,程在這裡得到不少舞台實踐和觀摩名家名票演出的機會。不久,即正式參加營業演出,在丹桂茶園(東安市場內)為芙蓉草(趙桐珊)唱開場戲,邊學邊唱。因嗓音高亢,被劉鴻升邀請,為之配演《轅門斬子》等;又應晚年的孫菊仙之約,為孫配演《硃砂痣》、《桑園寄子》等,均獲好評。他的演出,尤為詩人、劇作家羅癭公(1882—1924)所讚賞。在以後的歲月里,羅為扶持、培養程硯秋成才,傾注了全部熱情和心血,為程藝術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17年,13歲的程艷秋進入青春發育期而倒倉,他在羅癭公的悉心安排和操辦下暫不演出,繼續延師深造。每天向九陣風(閻嵐秋)、喬蕙蘭(著名昆旦)、謝昆泉、張雲卿(江南名笛師)等學習京、昆各種技藝,更向王瑤卿問業,並觀摩當時新興的電影藝術……程硯秋如饑似渴地學習,三年後再登台,果然技藝突飛猛進。以後羅癭公又親授以詩詞歌賦,使研習音韻;並介紹從名畫家湯定之學畫,從名武術家高紫雲學習各種拳、劍。這樣,大大提高了程的表演技能和文學藝術修養,更培養了他高尚的美學情趣,為日後的藝術創作作了充分的準備。

1919年,程艷秋的嗓音開始逐漸恢復,羅癭公即命他投拜在梅蘭芳的門下執弟子禮。恰好張季直在南通建立“梅歐閣”,梅即親授《貴妃醉酒》,由程代他赴南通參加演出,以示祝賀。這是程倒倉後的第一次登台。以後又陪梅演出《天河配》、《上元夫人》等,從中得到不少教益。各班社得知程嗓音恢復,紛紛爭約。

1920年,他先搭余叔岩班,與余合演《打漁殺家》、《審頭刺湯》、《御碑亭》等,深受余叔岩表演藝術的啟發和影響。1921年,應高慶奎之約,在華樂園掛二牌,演《奇雙會》、《汾河灣》和《蘆花河》等。至此,程艷秋已以自己的藝術實力,在觀眾中得享盛名。1922年,年僅18歲的程艷秋,便開始獨立挑班了。

1922年以前,他主要是繼承京、昆傳統表演藝術和為發展自己的事業積蓄知識和力量。此時他上演的僅為傳統劇目。1922年起,程艷秋開始了他革舊創新的新時期。他繼承傳統而不泥於傳統,學王拜梅而不囿於王、梅的藝術風格,獨闢蹊徑,另立流派。

其藝術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程派藝術的創始期,時間可回溯到1924年以前,包括他藝術發展的準備階段。這一時期,梅蘭芳已經陸續排演了古裝新戲《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影響所及,京劇旦角紛紛效仿。羅癭公及時引導程艷秋開闢自己的戲路,指出:一定要編演“情節戲”,有頭有尾地唱;特別要求他鑽研唱腔、唱法。王瑤卿也鼓勵、幫助他根據自己的條件發展自己的藝術。1922年起,在羅、王的大力幫助下,程艷秋開始編演自己的本戲。同年10月,他應約首次赴滬演出,除上演《玉堂春》、《能仁寺》、《女起解》、《虹霓關》、《奇雙會》等20來出傳統劇目外,還上演了羅癭公為他新編、改編及王瑤卿為之安腔、安身段的《梨花記》和《龍馬姻緣》。這次演出以文武昆亂不擋,技藝精湛而獲得很大成功。程艷秋的名字,從此傳遍整個上海灘。1923年他第二次到上海演出,更為轟動。這一次程艷秋不僅以色藝俱佳,表情、做派細膩吸引着觀眾,更以藝術上的創新,使上海觀眾欣喜若狂。由於革新,他演出的傳統戲得到“舊戲新唱”的評語,特別是經王瑤卿加工、改革過的《玉堂春》、《六月雪》和《賀後罵殿》等劇的唱腔,一時不脛而走,在群眾中廣泛流傳。新編劇目如《紅拂傳》、《玉鏡台》、《鴛鴦冢》、《風流棒》,也應觀眾的強烈要求,陸續與上海觀眾見面。由於各劇中新腔疊出,膾炙人口,觀眾邊聽邊學,紛紛索取唱詞,從此開創了京劇節目單上附印唱詞的先例。一時滬上程腔之盛,如風起雲湧,繼北方“無腔不程”之後,程腔開始風靡大江南北。表演方面,各劇也均有創新,各有精彩。如《紅拂傳》中紅拂與李靖出奔時的對舞,末場紅拂的雙劍舞;《玉鏡台》中,小丫環碧玉對謝鯤連說幾個“使不得”時的身段、手勢,都是獨出心裁,既加強了人物性格的刻畫,又使觀眾耳目一新。至此,程派藝術便開始以它的獨創性而聞名。之後不久,程艷秋進行了數場極其特殊而重要的演出:當時余叔岩也應邀赴滬,約程合演,不料數場後他因故不辭而別;但戲票已經售出,劇院經理無奈,只得請程替演。觀眾能否接受他這個後起之秀來代替當時造詣、聲望都很高的余叔岩,這對程艷秋不能不是一場嚴格的檢驗,結果他以《紅拂傳》、《花舫緣》、《風流棒》等新戲連演幾天,觀眾不僅毫無怨言,而且座無虛席。這場檢驗,證明年僅19的程艷秋,已在觀眾中站穩了腳跟,同時也確立了他在京劇界中的地位,躋身於一流名家之列。

此後,羅癭公繼續為他編寫新劇,並繼續由王瑤卿為之安腔,安身段。從1922到1924年4月羅癭公病逝的兩年多時間內,他以平均兩月一出的速度,共排演了羅所創編、改編的12個新劇目,計有:《梨花記》、《孔雀屏》、《龍馬姻緣》、《花舫緣》(1922)、《紅拂傳》、《玉鏡台》(又名《花筵賺》)、《風流棒》、《鴛鴦冢》(1923)、《賺文娟》、《玉獅墜》、《青霜劍》及《金鎖記》(1924)等,其思想內容大多跳不出兒女戀情的範圍,並多以大團圓結局,從各側面寫男女婚姻問題、社會問題,對封建婚姻進行針砭。

從1925到1938年,程艷(硯)秋步入他風華正茂的黃金時期和程派藝術的成熟時期,也是他藝術發展的第二個時期。羅癭公病逝後,金仲蓀受羅生前囑託,繼羅為程編劇。但金是一個文人,過去從未編寫過劇本。他向程推薦的第一個劇目,便是移植他家鄉金華的婺劇《碧玉簪》。王瑤卿卻對這個劇本不感興趣,這就迫使程艷秋擔負起自己創腔、自己設計身段的任務。這次嘗試,得到預料之外的成功,連王瑤卿也在背後大加讚揚。從此,程艷(硯)秋便集創腔、導演、演出三者於一身,走上了自創、自導、自演的道路(雖然最後總要求教於王)。

1924—1931七年中,程艷秋除繼續上演一批傳統劇目和上演自己的一部分本戲外,更排演了金仲蓀為之編寫的9個劇目,計有:《碧玉簪》(1924)、《聶隱娘》、《梅妃》、《沈雲英》(1925)、《文姬歸漢》、《斟情記》(1926)、《朱痕記》(1927)、《荒山淚》(1930)和《春閨夢》(1931)。其中《荒山淚》和《春閨夢》是在他的建議下編寫的。

30年代前後,程艷(硯)秋從藝術思想到藝術創造都日趨成熟。這一時期,一方面由於受進步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也由於現實生活的教育,特別是20年代末期,軍閥之間近20年的混戰,廣大人民在沉重的稅收和戰禍中苦苦掙扎這一事實,激起了這位剛正不阿的藝術家的滿腔義憤,他認識到作為一個演員對社會所應負的責任。1931年他在《我的戲劇觀》一文中指出:“一切戲劇都有要求提高人類生活目標的意義,”“絕不是玩藝兒”,因而主張
選擇上演劇目必須考慮它的思想意義和社會作用,“要從影響於觀眾的思想和行動”去“分辨”觀眾對該劇的感情“良好與否”,“不能從叫好或叫倒好”上去區分。這種認識,在當時的京劇界中是為數極鮮的。基於這一認識,他在這一段時期,編演了許多富於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劇目。他的《文姬歸漢》,通過文姬哭昭君,抨擊了“軟弱外交”的和親政策。此劇在30年代中期演出時,程更賦予了它新的意義,蔡文姬對故土的思念之情,深深地打動了當時流亡關內的東北同胞及心懷亡國之憂的廣大觀眾。《荒山淚》(又名《祈禱和平》)假託明末朱王朝為鎮壓起義農民,橫徵暴斂,魚肉百姓,致使張慧珠一家五口家破人亡的故事,表達了廣大人民當時反對不義戰爭,企求過安居樂業的太平日子的強烈願望。《春閨夢》通過張氏對應徵入伍的新婚丈夫的思念,描寫戰爭“寡人妻、孤人子,獨人父母”的罪惡。九一八事變後,為反對國民黨當局不抵抗而節節退讓,他於1933年編演《亡蜀鑒》(陳墨香編劇),描寫江油關守將馬邈懼敵不戰而降,其妻諫阻不聽,自盡殉國的故事,體現了他的“對侵略者必須反抗”的思想。這些劇目,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亡蜀鑒》只演了三場,便遭禁演。

這一時期程艷(硯)秋着力於悲劇的表演,繼《鴛鴦冢》、《青霜劍》、《金鎖記》(後改名《竇娥冤》)之後,又有《碧玉簪》、《梅妃》、《文姬歸漢》、《荒山淚》、《春閨夢》和《亡蜀鑒》等一系列悲劇的上演,成功地塑造了王三姐、申雪貞、竇娥、張玉貞、江采苹、蔡文姬、張慧珠等悲劇人物形象,他從此便以擅演悲劇著稱。正是在大批悲劇劇目的藝術實踐中,他的藝術風格逐步形成、成熟起來。

七七事變,北平失陷。不久,他曾編演了《費宮人》一劇,但為時不長,亦被變相禁演。他心情鬱悶,以後很少登台。直到1941年,經過他兩年精心創製的《鎖麟囊》(翁偶虹編劇),才首演於上海黃金大戲院。這個劇目,在主題思想上雖不及《青霜劍》、《荒山淚》等,但它在藝術(特別是唱腔)上的特殊成就,卻代表着程派藝術達到的一個新高峰,在群眾中享有盛譽,歷久不衰。1942年,為豐富戲路,他又排演了《女兒心》(翁偶虹編劇),飾百花公主。至此,程硯秋進入了他舞台藝術的黃金時期和成熟時期。其標誌,便是他“逐漸攀登上了京劇表演藝術的高峰,形成了完整而獨特的藝術風格,樹立了一個京劇藝術的流派”(馮牧《秋聲漫記》),並在京劇舞台上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

程硯秋的唱腔在諳熟傳統程式規律的基礎上,這一時期有了更大的創新和突破。《文姬歸漢》中,他以“胡笳十八拍”原詞,將長短句的唱詞,譜入上下句對稱的京劇[二簧慢板]中,作為首創,曾使四座大為驚服。創腔則始終堅持傳統“字正腔圓”的原則,用中州韻湖廣音,以字行腔,既要使字音不倒,又必須使旋律流暢自然而傳情。為了給京劇傳統唱腔不斷注入新的血液,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他吸收了京劇其它行當、甚至地方戲曲、曲藝、乃至西洋歌曲中的某些音調,加以融化而不露痕跡,總起來說,程腔以縝密綿延,在低回宛轉中又起伏跌宕,節奏緊湊多變,旋律流暢優美而富有深度為特色。

在唱念上,程硯秋更是功力獨具。他既重視吐字的出字、歸韻、收聲諸法,又務使字的頭、腹、尾各部分過渡隱而不顯。發聲則全部建立在用氣息支持的基礎上。以“立音”獲得良好的共鳴位置,因而高低音圓轉自如,上下統一。他更擅長在高音上用“腦後音”將音量控制到細如游絲的程度,以表現人物內心的某些特殊感情。行腔則圓渾含蓄,柔中含剛,一氣呵成,極盡抑揚頓挫之能事。因此,他的演唱,能在悲劇中流露出一股哀怨激越之情,以它雄渾的氣勢,震撼着觀眾的心靈。

在表演上,程硯秋無論在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劍術等各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創造和與眾不同的特點,因此它們和唱念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並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流派,全面展現在京劇舞台上。

程硯秋從生活中觀察到不同年齡的婦女,在指法、步法上的區別,把它們運用到不同年齡、性格的人物身上。古書中“長袖善舞”的記載,啟發了他對水袖的鑽研,創造了“勾、挑、撐、沖、拔、揚、撣、甩、打、抖”等十種技法,並根據劇情作不同的組合和運用,使水袖千變萬化、絢麗多彩而充分表現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他運用技巧,但不濫用技巧,而是在必要時把繁難而又舉重若輕的技巧,作為深刻揭示人物在典型環境中的思想境界的有力手段而加以運用,從而他的表演更具有深度、更具有藝術魅力。如《荒山淚·搶子》中張慧珠追搶寶璉兒時的圓場、身段、水袖以及倒地時的“屁股坐子”;《青霜劍》“祭墳”一場的圓場、跪蹉;《竇娥冤》中
“辭別了眾高鄰出門而往,急忙忙來上路我趕到公堂”的身段、水袖;《鎖麟囊》中找球時的身段、水袖,發現鎖麟囊時的臥魚等,無一不與劇情相吻合,運用得既自然、熨帖而巧妙,又顯現出超群的技藝。此外,他還吸收了武術、拳術的基本功,並使之旦角化、舞台化,因而其表演處處自成一格,引人入勝。作為旦角,這一時期,他與名小生演員俞振飛經常同台,兩人情趣相投,演出格調高雅,可謂“珠聯璧合”。

1932年1月到1933年4月,程硯秋赴法、德、意及瑞士4國考察歐洲歌劇、戲劇和音樂(其中,以在法、德兩國逗留的時間最長)。在法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科學院院士保爾·郎之萬、德國前教育部長兼藝術部長、名教授裴開爾等人的幫助下,他在法、德兩國觀摩過歌劇、話劇、舞劇、民間劇以及雜技、馬戲等,也觀摩電影,參觀劇場及音樂院校,結識了一大批著名的戲劇家、音樂家和藝術教育家,程硯秋和歐洲的藝術家們,互相介紹了彼此的戲劇和歌劇。他的演講和即席清唱,引起了歐洲戲劇家們對中國戲曲的濃厚興趣,也博得了他們對他個人的賞識和崇敬。這次考察使程硯秋對中、西方戲劇進行了認真的比較,決心回國後,吸收歐洲歌劇之長,從音樂、歌劇、樂隊、表演、導演、化妝、燈光、置景等方面,大力改進中國戲曲。並於回國後進行多方面的嘗試;但因限於當時的條件和1937年七七抗戰的爆發而中輟。他在旅歐期間陸續發回的調查報告書中,寫下了對改進戲曲工作的很多卓越見解。此報告書曾於1933年,由世界編譯館北平分館匯集成冊,以《程硯秋赴歐考察戲曲音樂報告書》定名問世。

北平淪陷後,他因屢次拒絕為日偽演出,在北平前門火車站遭到日偽尋釁、毆打,從此他毅然棄絕舞台,在北平西郊青龍橋隱居務農,表現了藝術家高尚的民族氣節。1945年抗戰勝利,他懷着極其振奮的心情,重登舞台,先後為“東北人民還鄉”、及“賑濟桂省災民”等舉行多次義演,力圖為慘遭敵人踐踏、蹂躪後的祖國和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1946年,梅蘭芳和程硯秋同時應宋慶齡之邀,在上海中國戲院為她主辦的中國兒童福利會舉行籌款義演;梅、程各唱三天,結果六天都是大滿座。以後兩位大藝術家又在滬分別舉行營業演出,程在天蟾舞台,分前後兩期,共演出66天,36出戲,幾乎囊括了程派藝術的全部劇目,還上演了一出新排的《馬昭儀》(翁偶虹編劇)。這次演出,是程派藝術的大展覽,大檢閱。經過抗戰洗禮、闊別多年的上海觀眾,再一次掀起了對程派藝術的熱潮。

程在上海住了一年多,由於國民黨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而深感失望,便決心返京後再過鄉居生活,只為青龍橋附近農民做些實事——舉辦農村中學,免費供給農民子弟入學;直到北平解放。

從1949年起,程硯秋進入了他藝術活動的晚期,也是他的藝術發展到爐火純青的第三個時期。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他當即登台演唱三天,以示慶祝。3月,往布拉格出席“世界和平擁護者大會”,深受蘇聯和東歐等國家啟發。為搞好戲曲改革工作,他決心赴祖國西北、西南考察地方戲曲,乃組團以流動方式邊演出、邊調查。1950年4月到7月,他率團先赴山東,幾乎走遍了山東各中、小城市。後向西北進發,前後共歷時7個月。跨越了魯、陝、甘、寧、新疆和青海6個省區。次年2月,他又率團經上海轉武漢,溯江而上,赴重慶、昆明等地演出,以完成他的西南地方戲曲調查計劃。這次旅行演出除將所得購飛機一架,捐獻於抗美援朝外,沿途還在武漢、重慶等地,為當地的獻機義演獻藝。1953年,程硯秋赴朝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演出,他的藝術給戰鬥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極大的鼓舞。

同年,程硯秋編演了他的最後一出新劇《英台抗婚》。該劇側重刻畫祝英台的反抗性格,因而全劇重點集中《驚聘》、《拒婚》和《祭墳》三場。這齣戲無論唱詞、唱腔和表演,都有更大的突破和創新。195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為他拍攝電影藝術片《荒山淚》(吳祖光改編)時,情節較舞台劇有所增益;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不少新唱段,攝下了他結合劇情創用的200多種水袖。1957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請他和楊寶森合錄《武家坡》一劇。

這一時期,程硯秋對自己上演的劇目,再一次進行了精選,基本上只保留了他青、中年時代比較得意而又仍有意義的劇目。1953年以後,由於身體關係,他演出不多,僅選擇適合他的年齡、性格和身體條件的傳統折子戲和小戲如《三擊掌》、《竇娥冤》(“探監”、“法場”)、《賀後罵殿》、《汾河灣》、《武家坡》等,一再進行精益求精的加工整理。它們是程派藝術的精品,作為拿手劇目僅在內部示範時演出。

晚年的程硯秋,致力於教學和總結舞台藝術經驗的工作,1955、1956、1957年在中央文化部舉辦的三屆全國戲曲演員講習會上,為全國務劇種著名演員傳授戲曲表演經驗和技藝。他所編演的代表劇目,已收入《程硯秋演出劇本選集》,理論著作集中編入《程硯秋文集》,分別於1958、1959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1949年,程硯秋作為特邀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50年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同年,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會主席團委員。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獲榮譽獎。30年代曾創辦中華戲曲職業專科學校,並任南京戲曲音樂院北平分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1957年,由周恩來總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3月9日因心肌梗塞症在北京逝世。

程硯秋將他的一生,全部貢獻給了京劇藝術事業,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劇藝術近百年來所達到的高峰之一,它不僅對京劇旦角同時也對整個京劇、戲曲的發展,都產生着深遠的影響。宗程派而有成就的演員,有:陳麗芳、章遏雲、新艷秋、趙榮琛、侯玉蘭、王吟秋、李世濟、李薔華等。

------------------------------------------------------------

我第一次看京劇是程派的名劇鎖麟囊,忘記是誰主演的了,很驚奇我會看完全場,後來又看過電程硯秋當年演出的錄像,非常喜愛.這次回國第一天晚上與朋友們在吉祥大劇院看了一出龍鳳呈祥,休息大廳里有不少京劇CD,這盤是其中之一,送給高山的戲迷們.

英台抗婚


DOWNLOAD


DOWNLOAD

青霜劍

DOWNLOAD


DOWNLOAD

鎖麟囊

DOWNLOAD


DOWNLOAD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