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WuYing:試評《赤壁懷古》初次製作
送交者: WuYing 2005年12月18日05:37:22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我跟帖斷斷續續,家裡雜事太多。抱歉!在較生疏的新地方談感想,頗有一點猶豫。搞得不好,就會有炒作之嫌。與藍君情趣似有相投,故冒險將早先寫的一個感想分享一下。當時的主要出發點是讓合作者讀到我能體會他們的重要貢獻和苦心,同時藉機多做一點思考。(個別地方關係不大的,刪除了。“九歌”=“酒歌”。)謝謝耐心閱讀!

                   試評《赤壁懷古》初次製作


倘若沒有九歌的努力,《赤壁懷古》的這個歌譜恐怕今天仍是一張圖紙而已。如今這個產品,效果遠遠超出我對首次製作的期望。自去年十月聽到杭州錄音,到今年四月聽到“月光”合唱團的伴唱,每回都切實體會到同仁貢獻之不凡。現在終於有了機會評價一下他們的努力成果。

這首歌藉助了中國戲曲唱腔的寫法。所以演唱者首先要對戲曲傳統有感覺。戲曲唱腔向有散的特點,連記譜都不容易。凡慢唱段,字字的輕重緩急都往往有講究。輕重分布不規則時,記譜有時甚至就不分小節。若無樣板可循,則全憑演唱者依個人理解去決定音的強弱。儘管我去年在譜里認真分了小節,個別地方仍然未能準確體現音的強弱。九歌在抑揚緩急上的處理與寫作意圖至為吻合,為此我感到慶幸和感激。

也因為戲曲唱腔的特點,歌中的音程跨度大,加上節奏與拖腔的不規律性,既不容易唱准,掌握呼吸時機也有難度。此外,許多音符需要細小的裝飾,譜子裡不可能標得面面俱到。這些都是戲曲唱腔帶來的特殊困難。認真聽過這個錄音,可以發現九歌在每字每句上都下了功夫,其認真程度不亞於戲劇演員對傳統曲目的推敲。儘管他在既有的技術基礎上花了大量時間練習。到了錄音的時候,能不能唱出理想的效果,還很取決於臨時狀態。很幸運,杭州錄音的時候,演唱似乎處在 “奧林匹克”最佳狀態。

去年九歌動身之前,我對他能找到什麼樣的配合對象不清楚。伴唱陣容會是什麼樣,伴奏MIDI器材能有什麼功能,心裡完全沒有底。寫多聲部音樂,覺的是無的放矢。所以,交給他的樂譜,無論領唱,伴唱,還是伴奏過門,都只有光禿禿的單聲部。心想,如果有個古箏或琵琶的效果,也就謝天謝地了。聽到杭州錄音,精神為之一振。伴唱聲部和MIDI伴奏的豐富音響,都是我始料所未及。後來“月光”合唱團的伴唱,更充分發揮了多聲部的感染力。

因為不熟悉MIDI伴奏技術,拿到錄音以後我反覆聽了不下幾十遍,試圖消化伴奏中的所有細節。這個伴奏既忠實於曲譜里的伴奏主旋律,同時又做了創造性的發揮。它既在歌曲需要之處提供了恰當的和聲伴奏或氣氛效果,又通過類似對位的手法,以豐富的音色,使樂聲和歌聲有機結合而相得益彰。我因此非常感激多聲部作者和MIDI伴奏者的貢獻。同時,對這首歌的創作意圖能得到萬里之遙的共鳴頗受感動。

演唱,伴唱,與伴奏,在這裡很難分開評論。接下去還是跟着音樂,聽到哪裡說到哪裡。

蘇軾這首詞的情調,可以說是豪放與惆悵的複合體。音樂表現也相應的必須有張有弛。

前奏的頭兩句是由九歌認識的鋼琴老師莊老師加上的。

MIDI的前奏作了修改,加上了一句鋪墊,從而取得了以豪放開張,以跌宕為鋪墊的效果。既不使歌聲的出現過於突然,也為整首歌恰如其分地定下了基調。

前奏的配器,模擬了全樂隊(tutti)的形象,電子風琴和低音管號的迴蕩,尤其使音響全面張開,宏大飽滿。打擊樂中的戰鼓鑼鑔和樂句的下滑音,則預示了整首歌的戲曲特色。

“大江”二字,唱得氣勢磅礴,突兀崢嶸。伴奏雄渾上進又猝然收止。“東去”之後,頓挫堅毅的低音伴奏給人以沉重的歷史感。“浪淘盡”,演唱抑弛,再一次體現了詞人情緒的複雜。“風流人物”之後,琵琶效果的伴奏深合原意,正是秀麗江山,人傑地靈之寫照。伴奏在上半闋多次使用了鏗鏘如戰鼓的全奏效果。我初以為戰爭氣氛。後來逐漸醒悟為浪涌潮擊的澎湃場面。

“故壘西邊”,“故壘”二字,依九歌的重要建議,音高從上行改為下行,糾正了“倒字”。另外“壘”字從四個十六分音符簡化為兩個八分音符,避免了不必要的曲折。從這裡,一直到“三國周郎赤壁”,演唱選擇了沉着的敘述口吻,伴奏也相應地在次旋律上使用了寬廣深沉的低音弦樂效果。兩者都進一步表現了歌曲的歷史感。我對“赤壁”之後的伴奏主旋律很重視,以為是江山與歷史喚起的複雜情緒的重要表現機會。所以我對MIDI伴奏的優美表現分外感激。


“亂石穿空,......, 捲起千堆雪。”此時不激昂,何時激昂?歌手在這裡,可謂準確地把握了時機。“裂岸”二字出於元本《東坡樂府》,後來流行的本子多做“拍岸”。覺得“裂岸”好聽,所以一直取了原本。這裡,伴奏多次加入了驚濤撞擊,長浪滾滾的氣氛。

“江山如畫”。演唱轉入悠長細膩的情緒。伴奏以低音撥弦持續莊重的氣氛。“多少豪傑”,依戲曲唱腔的重音吐字方式加以強調。伴奏以中高音弦樂的次旋律加以配合,為後面的婉轉伴唱做準備。

杜亞雄教授為伴唱的豐富化做了重要貢獻。首先,他把“江山如畫”之後的女聲升高了八度,色調從而顯得更為明亮。其次,他將男聲部與女聲部錯開並賦予相近而不同的旋律。在錯位與和諧之間,兩個聲部構成了豐富飽滿的音響。


“遙想公謹當年”,歌曲進入下半闋。“遙想”,“談笑間”,和兩次出現的“灰飛煙滅”都是重要的字眼,這裡的演唱切實地抓住了戲曲唱腔的關鍵。唱得透徹,很到點子上。為了配合詞義,這幾句的音樂既需要表現對歷史的追憶,又需要體現一種從容氣概。演唱和伴奏都作到了從容不迫,運籌若定。同時隨着歌詞的需要,演唱演奏不斷做細緻的情緒調整。“遙想”拖腔,伴奏以類似編鐘的音色,將人帶入對歷史靜謐的追憶。“公謹”,低音伴奏回到歷史的沉重感。“當年” 二字,唱得婉約惆悵。“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演唱伴奏輕聲弱化。小心翼翼的撥弦,滾動的豎琴,如慕如述之弦樂和簧管樂,“灰飛煙滅”後的一聲不協和的嘆息,這些
複雜細膩的伴奏,都統一進了百感交集的追思之中。

“故國神遊”的重複句子,再次得益於為伴唱加入的新聲部,主要是渾厚的和聲和男聲“啊”的襯托。這裡不能不為“月光”合唱團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叫好。

“人生如夢”,應該說是全詞的高潮。自此而後,音樂需要從高度的激昂,銳轉成無限的惆悵情緒。這裡演唱和伴奏的輝煌效果無需贅言。特別要提的是製作中,依杜亞雄教授提議對“一樽還酹江月”做的再一次重複。我原先的結尾只重複了一次,依照戲曲傳統,將第二次的“江月”自然放慢,以“月”的拖腔收尾。聽了改變後的結尾,方意識到原先的結尾雖合了傳統,但在今天的聽眾心目中,可能會產生“以豪放始,以惆悵終”,意猶未盡,前後失衡的感覺。改編後,第三次的“一樽還酹江月”,把“江”唱成高昂爆發的長拖腔,最後再一轉而成惆悵的下滑,而後是淡出的“月”。河南錄音,“月”字又多了合唱“還酹江月”的配合,雄壯氣概從而又添了一成。這樣處理,強調了豪放的一面,放在首次製作中,我現在覺得是頗為合理的。


眾所周知,中國戲曲唱腔靈活。一個曲目往往有不同唱法,不同的人可以針對各自特點設計演唱方式。蘇軾這首名作,哪裡應該豪放,哪裡應該惆悵,十個人也許會有十種不同的取向。我和九歌一開始對伴奏頭尾的高昂情緒都有所不適應。於我,是因為自己對
《赤壁懷古》的理解一直受蘇軾前後《赤壁賦》影響。其豪放,我以為在於驚濤之險與亂石之峻,在如畫江山之寬廣。萬船橫列,烈焰沖天的舊事,則只喚起他蒼涼惆悵之情,未必是英雄壯志氣概。歌唱的情境,似有橫舟獨立,華月初升,於是如漁翁引吭。於九歌,我猜想他更習慣於自己悠揚細膩的聲音,故有不合。

時愈半年,我們兩人大概都已轉過了彎,接受了音樂首尾更往豪放一面傾倒的選擇。我個人頗為首次製作中這個選擇感到慶幸。以後的人如果要唱,也許可以嘗試其他選擇。這首詞之所以得到千古吟誦,也許正是因為它情緒的複雜,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候,能形成不同的反響。為它作曲演唱,若能實現其中一半的意境,已屬幸事,何況演唱演奏對曲子潛力的發揮在我看來近無苛責之餘地。為此我向所有參與首次製作的朋友祝賀。

最後,用去年發表歌譜時說的幾句話做結尾。

“誠惶誠恐,愧對古人。忝表恭敬,思接千載,無限惆悵。”

 

原帖鏈接:http://www2.bbsland.com/music/messages/159106.html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