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万维读者网 > 高山流水 > 帖子
buzz:关于紫日,战争,人性
送交者: buzz 2006年09月17日20:35:52 于 [高山流水] 发送悄悄话

战争和人性,杀戮与悲悯,仇恨与爱情,泯灭于苏醒。。。这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的现象和情感,在中国的战争影片中很少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不描绘人性的电影是很难让人有深刻回味和思索的,不管战争场面再宏大,也是苍白的。紫日的成功和震撼力量就在于此,当然它的画面构图也非常精致完美。

我想起另一部苏联小说,拉甫列尼约夫“第四十一”,按说俺读过的小说名著也不算少,这部小说印象非常非常深刻,以至这么多年还要些描写还能记起来。也是一部描写战争中人性的小说,后来被拍成电影,没时间多写,GOOGLE了一篇评论,还不错。

声明:下面是转载的:
=========================================================================

[影抄]凭什么杀死你,我的爱人
剩翼 发布于 2006-06-28 16:11
Tags: 第四十一 拉甫列尼约夫 影评 剩翼


  几乎每一个国度的历史都存在着激动人心的理想主义年代,而像俄罗斯、中国这样的土地广袤、历史悠长,又曾经历过近代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她们的理想主义时代即使成为了过去,也不能磨去那曾经使人热血澎湃的辉光。

  现在,我不认为会有多少人读过苏联作家拉甫列尼约夫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可是据说战争年代在解放区,它与《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像现在的《上海宝贝》一样流行。这部作品在1956年被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导演是格.尔图诺夫,由伊.茨维卡娅、奥.斯特里仁诺夫主演,后由上影厂译制,在国内公映。不论电影还是小说,都可以有属于一个时代和不分时代、历久常新的区别。《哈姆雷特》、《罪与罚》、《浮士德》、《堂吉柯德》等等该算是后一种,上面举出的几部苏联作家的作品则要归入前一种。不过,当我看罢这部《第四十一》,我忽然觉得,这样的划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特定读者群的理解,也就是类似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如果是一位西方观众,也许能够很容易的看出这个革命故事背后的非革命的内容。

  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支红军队伍准备穿越沙漠到乌拉尔海边,队伍中有一位名叫玛柳特卡的女战士,她是位神枪手,打死过40个敌人,从来都是弹无虚发。可是,这一天当他们截击白军雇佣的哥萨克骆驼队时,她射向第41个敌人--一位白军中尉的子弹却落空了。这位白军中尉身负秘密使命,他被俘后,政委把他交给玛柳特卡看管,一行人在走出沙漠的途中伤亡很大,最后,终于来到了乌拉尔海边的格鲁吉亚人居住地。

  在这里,玛柳特卡休息时自己创作革命诗篇,中尉很感兴趣,就求她念给他听,她念完后,大学生出身的中尉为她指出了优点和不足,作为感谢,她为他松了绑,让他睡得舒服一些。这里村长的女儿喜欢上了中尉的肩章,中尉就送给了她。玛柳特卡发现这位俘虏并不象其他白匪那样凶残和顽固,他有知识、有时候还很和蔼、甚至有些厌战的情绪。

  为了尽快到达总部,政委决定由玛柳特卡和其他两名战士押送中尉乘船渡海先行。可是途中遭遇了风暴,玛柳特卡和中尉被冲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无名孤岛上,其余两人牺牲了。两位幸存者找到了一间渔人小屋,中尉受了风寒,病得很重,玛柳特卡照顾着他,直到好转,后来她得知他被征入伍,荒废了学业、远离了亲人的遭遇,不禁渐渐对他产生了同情,而最终两人相爱了。时间一天天过去,救援似乎遥遥无期,在两人渡过了热恋的快乐而短暂的时期后,中尉表示出去后再也不打仗了,而玛柳特卡则表示要为无产阶级战斗到底,两人产生了分歧。好在爱和独特的处境挽救了他们的感情。

  另一方面,白军加紧追查中尉的下落,终于找到了格鲁吉亚的村庄,在村长女儿那里发现了肩章,最终乘船找到了那座小岛,这时一对恋人正在海滩上散步,当中尉看清是自己人的皮筏时,欣喜若狂的奔了过去,就在此时,玛柳特卡突然间想到了自己的使命,举起步枪,将中尉--第41个敌人射倒在海滩上。影片的结尾是玛柳特卡扔下枪,奔上前去,伏在恋人的尸体上失声痛哭。

  我被这样的结尾吸引住了。玛柳特卡为恋人的死哭泣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过真的一切都顺理成章吗?她是不应该爱上这个敌人,还是不应该射杀自己的爱人?如果把这两个句子的动词调换一下,就成了中国革命时期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那么被拉甫列尼约夫“换位”的故事究竟是属于爱情,还是属于革命?这个苏联人用一颗子弹把中国人一直试图融合的这两个概念重新打成了两半。我的一个朋友听到这个故事后曾经对我说,“令我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女人竟会如此残酷的为了所谓的政治理想射杀自己的爱人!”我想,持这种观点的人都会对拉甫列尼约夫没有好印象,把他看作宣扬阶级斗争高于一切的人,往者已矣,我不知道拉甫列尼约夫是不是为了歌颂这个坚强的、深明大义女战士才写出了这部作品,不过我想当时的情况可能是这样:拉甫列尼约夫就快要完成《第四十一》了,他的心情很激动,他被自己笔下的人物感动着,他让她开枪则是早决定好的,因为如果不是,就没有这个题目的出现。于是她开了枪,不过剩下的问题可能把他难住了,玛柳特卡开枪之后怎样?跑过去踢上两脚?补上两枪?头也不回的走开?抹掉眼泪继续战斗?看来都不太合乎逻辑,于是只有让她伏尸痛哭了。我想即使是这样微小的人之常情,在那样的年代里,拉甫列尼约夫也一定犹豫过,因为任何对敌人的爱的表示都将被看作是反动的。不过他还是这样写了,事实证明,这种对艺术真实的尊重使得这部作品一下子具有了超越阶级性的可能。

  这样的哭泣引导我们去思考,如果革命本身就是为了能够创造充满爱的世界,那么,为什么在革命中我们却可能要射杀我们的爱呢?玛柳特卡和上尉本来是势不两立的对立阶级,可是爱情却对此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没有多少人会因为阶级的不同而自愿的放弃爱情。从某种意义上讲,爱情只事关过程,不同阶级间的爱情可能不会有好的结果,却不能说在两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之间只因为阵营的不同就不会有彼此渴望的那种激动。命运也似乎不怀好意的帮助了这一对情侣,她赠与他们一个无人荒岛,如果没有这样的世外桃源,也许就不会有任何的故事发生。这本来就是可欲不可求的事情,因此,这个理想的世界最后变成了墓场。

  没有人会期待用这个个案去宣扬泛和平主义,包括爱好和平的我自己,但是你将会从一个亲手杀死自己爱人的姑娘的哭声中听到被两大阵营的大对话淹没的,两颗沙粒冤屈的声音。

  值得指出的是,说到为了政治理想而杀人,在考虑对与错之前,可以先研究一下杀人者是不是真的懂得那些政治理想?古往今来,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战斗的人难道就都明白共产主义么?同样,为了消灭共产主义而杀人的人就都是那样的害怕共产主义么?被怂恿、误导、欺骗的杀人者有多少?由于莫名激动杀人的人有多少?为了上司的命令而杀人的人有多少?因为不想被人杀而杀人的人有多少?为了杀人而杀人的人又有多少?有没有其实并不仇恨犹太人的德国士兵?有没有真正为了捍卫沙皇而战斗的哥萨克?玛柳特卡可能对共产主义深信不疑,但我不敢说这种信仰对于一个没上过学的农民姑娘来说就没有一点的盲目?!我要说,即使你不相信盲目的人道主义,也不该相信盲目的杀人动机。如果你并不理解信仰,就为了它牺牲他人的性命,终归是不负责任的。当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总要有人牺牲,不过,必须认识到,做出最大牺牲的正是毫无所知的参与者,他们或是杀人、或是被杀,他们的墓碑上除了杀人者某某、被杀者某某之外,将不再有任何高尚的纪念。

  这部影片真正超越阶级性作品的关键就在于此,这个悲剧在唤起人们对旧世界的痛恨之前,先提醒观众,即使在反对资本主义,抗击外来干涉这样的正义战争中,也还是有着盲目信仰与批判思考的不同动机和那些无奈的偶然、囫囵的死亡以及并不兼容于尘世的爱情。

  苏联的导演,似乎过多的受到了爱森斯坦的影响,他们的蒙太奇可以说是技巧高超的,不过,表现敌我之间的特殊关系的转化,这样的主题似乎更应该强调叙事的连续和细致,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转变似乎来的快了一点,也许应该借助更多的长镜头来加以弥补。不过,影片的摄影还是非常优美,沙尘遮天的大漠、波涛汹涌中的小船、情侣海边的漫步、上尉回忆时的面部特写,都展现了电影媒体的特有魅力。另外,片中饰演玛柳特卡的女演员并不是很漂亮,当然上尉也不是很英俊,据说很多俄罗斯族的女孩子在婚前是非常之美貌的,导演这样的选择也许是看中了演技和针对形象要求。现在许多电影角色即使是普通人也要选择一个漂亮的女演员,相反演技和真实倒是被放在了第二位,幸运的是,已经有了很多很多不需要什么演技的电影。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良宵:天涯共此时】识谱(原唱):《我
2005: 老鹰号-- 写在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