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人生感悟:聰明究竟是什麼
送交者: oneclean 2005年01月04日14:15:15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人生感悟:三個孩子告訴我,聰明究竟是什麼
  一座空曠的大廳里,一個四五歲的圓頭圓臉的小男孩,一邊圓睜虎目,定睛望着高高的天花板,一邊蹬動胖乎乎的藕腿,用勁兒地朝上蹦跳。那天花板上什麼也沒有,譬如一隻小鳥,一隻蝴蝶,或者一隻蜻蜓……

  什麼也沒有,只有一片雪白。而且不消說,這小男孩所蹦跳的高度低得非常可憐,距離高高的天花板顯得是那樣遙遠。但是這個小男孩毫不氣餒,仍舊專注而認真地用勁兒朝上蹦跳,一下,又一下,咚咚有聲。

  我在大廳的一隅看着這小男孩。我知道在這種時候最為討厭甚至可惡的就是所謂“好心”。我不能阻止這孩子,我不能對他說:你的努力真是白費力氣,你應當停止做這種傻事。我不能。在這個小男孩的心裡,一定有着一種很宏大的願望,一種幼稚卻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決心。

  細密的汗水,從這個小男孩光滑敞亮的額頭上爬了出來。但他仍舊專注而認真地用勁兒朝上蹦跳,一下,又一下……

  對於無望的追求是不是就是希望 明明難以企及,偏又鍥而不捨。這種力量,儘管充滿了悲劇意味,卻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這鬱鬱寡歡的小女孩。她的父親是我的戰友,母親在她三歲的時候患血癌死了。作為母親唯一珍貴的遺產,她被外祖父母留養了下來。外祖父母的愛是不用懷疑的。

  大約一年之後,小女孩的父親在南海之濱一座小城重建了家庭。但是這個家庭因種種緣故沒有維持幾年便解體了。當小女孩的父親一路風塵地又來到她的身邊時,她執拗地拉着父親的手,到她的老師家,到她所能找到的每一個同學家,一遍遍地,指着自己的父親,對老師和同學說:“這是我爸爸 ”這似乎是一個很特別的時刻。這個時刻一定是她計劃了很久的,夢想了很久的。在每天上下學的學校門口,同學們撲向父母的歡叫聲中;在暑期寒假的家長會上,老師充滿疑竇的目光里,她一定就開始嚮往這個時刻。她要證明的只有一件事或者一句話。這件事或者這句話對其他同學來說是不屑一顧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對她是多麼的重要現在她如願以償。她驕傲的口吻和自得的神情令人吃驚。

  其後的某一天裡,她因為過於惹人生氣而挨了父親的揍。這麼一件糟糕倒楣的事情到了她那裡,卻作為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成了類似於撫摩的享受。她竟然從鬱鬱寡歡里走了出來,變得快樂、伶俐而又聰穎。她懷着一種極強烈的衝動刻意尋求這種體驗。每一次挨揍過後,愈加增添了她對父親的熱愛和依戀之情。

  這個小女孩!每每想到這個故事,就依稀看見一顆幼小而殘破的心,在無聲的孤獨里,在熱烈的渴盼中,那麼令人憐憫地悸動……

  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剛剛從水族宮裡走出來。他們興奮的臉上水光粼粼。

  小女孩撲閃着毛茸茸的大眼睛,“如果讓我倆留在水族宮裡,”她對着小男孩說,“變成魚,你願意變成什麼?”

  “黑魔鬼。”小男孩幾乎不假思索地答道。

  小女孩嘆了一口氣,“那我也變成黑魔鬼算了。我原先是想變成鵝頂紅的。”

  “那我就變成鵝頂紅吧!”小男孩熱烈而爽快地說。

  他們把手拉在了一起,洋溢着輕盈、安適的歡樂,穿過熙熙攘攘的大街……

  不久以前,一位來中國觀光旅遊的美國老太太,用那根曾經指點過世界許多名勝的手指,在一群中國孩子中指點了三下,於是三個孩子:一個10歲的女孩,一個7歲的男孩和一個大約有5歲的女孩,站到了這位美國老太太的面前。

  美國老太太拿出一隻玻璃瓶子。瓶肚很大,瓶口很小。三隻剛能單獨通過瓶口的小球正躺在瓶底。小球上各系一根絲繩,像青藤一樣從瓶口爬出來,攥在這個美國老太太的手裡。

  美國老太太狡黠而自負地笑了一下,對着一旁的中國主人說,都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現在我要試一試。

  三個中國孩子露出緊張惶恐的神色。

  她宣布遊戲規則。這三個小球分別代表你們三個人。這個瓶子代表一個乾井。你們正在井裡玩。突然,乾井裡冒出水來,水漲得很快,你們必須趕快逃命。記住,我數七下,也就是只有七秒鐘,如果你們誰還沒有逃出來,誰就被淹死在井裡了。

  她把三根絲繩遞給了三個中國孩子。

  空氣驟然凝滯了,好像死神正在四周徘徊。

  美國老太太作出一個表示開始的手勢。只見那大約5歲的女孩很快從瓶里拉出了自己的球;下來是那個7歲的男孩,他先是看了一眼比自己大的女孩,接着迅速地將自己的球拉出瓶口;最後是那個10歲的女孩,從容又輕捷。全部時間不到五秒。

  美國老太太驚呆了。本來一場驚心動魄的遊戲,竟這麼平淡而乏味地結束了。

  她先問那個小男孩,你為什麼不爭先逃命小男孩擺出一副很勇敢的勁頭,手指着那個最小的女孩,“她最小,我應當讓她呀 ”她又問那個10歲的女孩。“三個人里我最大,我是姐姐,我應該最後離開。”女孩說。美國老太太又問,那你就不怕自己被淹死女孩答道:“淹死我,也不能淹死弟弟妹妹。”

  淚水刷地一下就從美國老太太的眼裡涌了出來。她說她在許多國家試過這種遊戲,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孩子能夠這樣完成它,他們爭先恐後,互不相讓……

  聰明究竟是什麼?

  三個孩子告訴我們的是:聰明不僅僅是智力發達;聰明是一種愛,一種忘我、無畏的品格。


勵志人生: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的白領朋友們,如果我是一個初中沒畢業就來滬打工的民工,你會和我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嗎?不會,肯定不會。比較我們的成長曆程,你會發現,為了一些在你看來唾手可得的東西,我卻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從我出生的一刻起,我的身份就與你有了天壤之別,因為我只能報農村戶口,而你是城市戶口。如果我長大以後一直保持農村戶口,那麼我就無法在城市中找到一份正式工作,無法享受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你可能會問我:“為什麼非要到城市來?農村不很好嗎?空氣新鮮,又不像城市這麼擁擠。”可是農村沒有好的醫療條件,去年SARS好像讓大家一夜之間發現農村的醫療保健體系竟然如此落後,物質供應也不豐富,因為農民掙的錢少,貴一點兒的東西就買不起,所以商販也不會進太多貨。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品中買得起等離子彩電的農民畢竟是個別現象,絕大多數農民還在為基本的生存而奮鬥,於是我要進城,要通過自己的奮鬥獲得你生下來就擁有的大城市戶口。

  考上大學是我跳出農門的惟一機會。我要刻苦學習,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學,我在獨木橋上奮勇搏殺,眼看着周圍的同學一批批落馬,前面的道路越來越窄,我這個佼佼者心裡不知是喜是憂。激烈的競爭讓我不敢疏忽,除了學習功課,我無暇顧及業餘愛好,學校也沒有這些發展個人特長的課程。進入高中的第一天,校長就告訴我們這三年只有一個目標——高考。於是我披星戴月,早上5∶30起床,晚上11∶00睡覺,就連中秋節的晚上,我還在路燈下背政治題。

  而你的升學壓力要小得多,競爭不是那麼激烈,功課也不是很沉重,你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發展個人愛好,去讀課外讀物,去球場揮汗如雨,去野外享受藍天白雲。如果你不想那麼辛苦去參加高考,只要成績不是太差,你可以在高三時有機會獲得保送名額,哪怕成績忒差,也會被“掃”進一所本地三流大學,而那所三流大學我可能也要考到很高的分數才能進去,因為按地區分配的名額中留給上海本地的名額太多了。

  我們的考卷一樣我們的分數線卻不一樣,但是當我們都獲得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所交的學費是一樣的。每人每年6000元,四年下來光學費就要2.4萬元,再加上住宿費每人每年1500元,還有書本教材費每年1000元、生活費每年4000元(只吃學校食堂),四年總共5萬元。2003年上海某大學以“新建的松江校區環境優良”為由,將學費提高到每人每年1萬元,這就意味着僅學費一項四年就要4萬元,再加上其他費用,總共6.6萬元。6.6萬元對於一個上海城市家庭來說也許算不上沉重的負擔,可是對於一個農村的家庭,這簡直是一輩子的積蓄。我的家鄉在東部沿海開放省份,是一個農業大省,相比西部內陸省份應該說經濟水平還算比較好,但一年辛苦勞作也剩不了幾個錢。以供養兩個孩子的四口之家為例,除去各種日常必需開支,一個家庭每年最多積蓄3000元,那麼6.6萬元上大學的費用意味着22年的積蓄!前提是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不能生大病,而且另一個孩子無論學習成績多麼優秀,都必須剝奪他上大學的權利,因為家裡只能提供這麼多錢。我屬於比較幸運的,東拼西湊加上助學貸款終於交齊了第一年的學費,看着那些握着錄取通知書愁苦不堪全家幾近絕望的同學,我的心中真的不是滋味。教育產業化時代的大學招收的不僅是成績優秀的同學,而且還要有富裕的家長。

  我終於可以如願以償地在大學校園裡汲取知識的養分!努力學習獲得獎學金,假期打工掙點生活費,我實在不忍心多拿父母一分錢。

  來到上海這個大都市,我發現與我的同學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會作畫,不會演奏樂器,不認識港台明星,沒看過武俠小說,不認得MP3,不知道什麼是walkman,為了弄明白營銷管理課上講的“倉儲式超市”的概念,我在“麥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我從來沒見過如此豐富的商品。

  我沒摸過計算機,為此我花了半年時間泡在學校機房裡學習你在中學裡就學會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我的英語是聾子英語、啞巴英語,我的發音中國人和外國人都聽不懂,這也不能怪我,我們家鄉沒有外教,老師自己都讀不准,怎麼可能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發音?基礎沒打好,我只能再花一年時間矯正我的發音。我真的很羨慕大城市的同學多才多藝,知識面那麼廣,而我只會讀書,我的學生時代只有學習、考試、升學,因為只有考上大學,我才能來到你們中間,才能與你們一起學習,所有的一切都必須服從這個目標。

  我可以忍受城市同學的嘲笑,可以幾個星期不吃一份葷菜,可以周六周日全天泡在圖書館和自習室,可以在周末自習回來的路上羨慕地看着校園舞廳里的成雙成對,可以在寂寞無聊的深夜在操場上一圈圈地奔跑。我想有一天我畢業的時候,我能在這個大都市掙一份工資的時候,我會和你這個生長在都市裡的同齡人一樣——做一個上海公民,而我的父母也會為我驕傲,因為他們的孩子在大上海工作!  

  終於畢業了,在上海工作難找,回到家鄉更沒有什麼就業機會。能幸運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應屆本科生只有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資水平,也許你認為這點錢應該夠你零花的了,可是對我來說,我還要租房,還要交水電煤電話費還要還助學貸款,還想給家裡寄點錢讓弟妹繼續讀書,剩下的錢只夠我每頓吃蓋澆飯,我還是不能與你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  

  如今的我在上海讀完了碩士,現在有一份年薪七八萬的工作。我奮鬥了18年,現在終於可以與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已經融入到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中了,與周圍的白領朋友沒有什麼差別。可是我無法忘記奮鬥歷程中那些艱苦的歲月,無法忘記那些曾經的同學和他們永遠無法實現的夙願。於是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下了上面的文字,這些是最典型的中小城市和農村平民子弟奮鬥歷程的寫照。每每看到正在同命運抗爭的學子,我的心裡總是會有一種沉重的責任感。

  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怨天尤人,這個世界上公平是相對的,這並不可怕,但是對不公平視而不見是非常可怕的。我在上海讀碩士的時候,曾經討論過一個維達紙業的營銷案例,我的一位當時曾有三年工作經驗,現任一家中外合資公司人事行政經理的同學,提出一個方案:應該讓維達紙業開發高檔面巾紙產品推向9億農民市場。我驚訝於她提出這個方案的勇氣,當時我問她是否知道農民兄弟吃過飯後如何處理面部油膩,她疑惑地看着我,我用手背在兩側嘴角抹了兩下,對如此不雅的動作她投以鄙夷神色。

  在一次宏觀經濟學課上,我的另一同學大肆批判下崗工人和輟學務工務農的少年:“80%是由於他們自己不努力,年輕的時候不學會一門專長,所以現在下崗活該!那些學生可以一邊讀書一邊打工嘛,據說有很多學生一個暑假就能賺幾千元,學費還用愁嗎?”我的這位同學太不了解貧困地區農村了。

  我是7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我的同齡人正在逐漸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我們的行為將影響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把這篇文章送給那些在優越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和很久以前曾經吃過苦現在已經淡忘的人,關注社會下層,為了這個世界更公平些,我們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社會責任感駐留我們的頭腦。

  我花了18年時間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ZT)
2004: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ZT)
2002: 6月的婚禮-- 芝加哥和印第安納之行
2002: 阿凡提:一個硅谷叢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