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Roger Ebert最權威的大拇指--縱覽美國電影評論
送交者: 2tup 2005年07月04日18:05:25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 全美最富盛名的影評人, 這個老傢伙損人的境界一流, 也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普利策獎(The Pulitzer Prize, 1975)的影評家。他畢業於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自1985年起為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撰寫專欄影評。他的影評長年來被廣泛引用,並印在許多DVD的封面,作為對購買者的指引。大抵很少有影評人能走到這一步,他已經成了一種標準。而他自己主辦的最受忽視電影節 (Roger Ebert's Overlooked Film Festival)也辦到了第7屆,作為一個非贏利性的個人電影節,它得到了美利堅航空公司、西北航空公司、芝加哥太陽時報、伊利諾大學等等各界人士的贊助和支持。


Roger Ebert最權威的大拇指--縱覽美國電影評論

如果您是一位影評家,剛剛看完一部精彩的影片,趁着餘興未消,為你的報紙或雜誌撰寫了一篇激情澎湃的評論,結尾時您情不自禁地讚嘆道:Thumb up ! (舉起大拇指)。您放心,編輯一定會在發稿前,將您的“拇指”“砍”去。這是什麼原因呢?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美國的電影工業之所以稱霸全球,除了其健全的市場流通體系,強大的資金支持,先進的科技製作水平,完整的人材機制等以外,全面而多層次的電影評論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為電影工業在藝術和商業市場之間把握着平衡尺度。

大多數將看電影作為消閒娛樂的觀眾是不關心電影評論的,鋪天蓋地的電視報紙廣告、明星臉譜以及PR公司製作的八卦緋聞,是人們選擇看什麼電影的最直接動因。但是,即使你沒有看過完整的電影評論,也還是不能逃脫評論家對你的影響。廣告中穿插着的“精彩絕倫”,“扣人心弦”一類的溢美之詞都是出走影評家之手。這些援引的“讚美詞”鼓動效應非常大,以至於去年曾出現一些電影的發行商在電影廣告中加入了一些莫須有的影評家的詞句,例如,在紐約地區刊登的廣告上寫着“舊金山某報某某”說,而實際上根本就沒有舊金山某某報紙,或該報沒有叫這個名字的評論員。這個事件被揭發出來後,好萊塢並未受到多麼嚴厲的批評,卻使得原本就不大在意影評的觀眾們更對之不感興趣了。

然而,美國大大小小的媒體,包括報紙、雜誌、電視台,甚至社區報紙和大中學校的校報,都有專門的電影評論專欄。那麼,他們的讀者是誰呢?影評的目的又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分別看一看。

美國專業的電影報紙和雜誌有幾十種,最有名的恐怕是Variety, Movieline, Premiere 等,這些媒體的讀者主要是業界人士,包括編劇,導演,製片人,剪接編輯,攝影師等。在這些刊物上出現的影評大多專業性技術性較強,如探討一些剪接上的次序問題,導演的手法和電影語言的運用,成本預算和實際支出產生差異的原因,劇本改編原作的不同側重,等等。當然,也有一些電影拍攝過程中的內幕。對於電影思想性的討論往往是對導演和編劇的直接採訪,談論拍攝影片的初衷、演員的選取和進程中的調整,對有志於導演和寫作劇本的人來說,閱讀這類文章會受益至深。

商業報刊雜誌的影評大約分成兩類。其中大多數屬於第一類,為電影發行作推廣宣傳,是美國龐大的電影工業中市場營銷的一部分。

報紙雜誌為了爭得電影發行商在自己的刊物上登廣告,當然要為電影說一些好話,於是便會雇用一些寫手,專門唱讚歌。很多影評人是剛出大學的畢業生,或是臨時捉筆的自由撰稿人。這類影評大多見諸於電影公演前那一周,有着一種共同的模式,一般不會將電影的故事情節完整揭開,不過是蜻蜓點水,說到關鍵處收住,留下懸念,吸引讀者走進影院。影評也不會很長,更偏重吹噓一番演員的演技,或粗論一下導演與以往作品的突破,大多沒什麼獨到的見解,評論也未見深刻。然後,“精彩絕倫”“本年度最佳喜劇”一類的溢美詞彙便漫天飛起來。稍一留意則不難發現,一些媒體上的“本年度最佳”會反覆出現多次,反正讀者也不在意,只要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提高了電影的上座率,就達到目的了。

另一類影評家也是在這些報紙雜誌上發表評論,卻是在電影的商業性和專業性之間,從藝術性和觀賞性上對影片做出全面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他們不受報紙本身商業利益的限制,因而這類影評往往相對公正,論述嚴謹,對成功的影片分析透徹,對粗製濫造的影片也毫不留情。這類影評家為數不多,頂多在一些一流大報或電視台有一兩名,卻是領導美國電影評論界的主力。他們的文章對於提高觀眾的欣賞力,監督電影工業不至過份商業化,以及提醒電影人不至過分自我欣賞而脫離觀眾起到極大的作用。

說起這類影評家,就不能不提到美國影評界最權威的人物,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的著名評論家Roger Ebert。您肯定在報紙上或電視廣告上見到或聽到過“Two Thumbs Up”, “Thumbs Up” ,“Two Thumbs Way Up” 之類的評語,別小看這些大拇哥,它的權威性毋庸質疑,一部被Ebert的拇指舉過的影片,不僅可以使其商業效益倍增,更可以使之成為全世界大大小小的電影節上的追逐的目標。

正象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樣,這個拇指是別人不能舉的,Ebert將其拇指註冊了商標,大概的意思是,誰要是也想在報紙上舉舉自己的指頭,得向他交錢才行。

Ebert畢業於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在校期間就獲得了全美大學報紙專欄作者大獎。畢業後曾報名參軍去越南前線,因體重超重未能成行。美國失去了一名戰場上的炮灰,卻成就了一位高水平的電影評論家,他後來為太陽報撰寫電影評論二十來年,自稱看過8,000 多部電影,不僅受邀成為許多電影節的評委,也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普利策獎的影評家。 (2003年才由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Stephen Hunter 打破他成為唯一的獲獎影評人。)

他和另一位影評家Gene Siskel共同建立的Siskel & Ebert品牌不僅成為許多地方報紙轉載的專欄,還被電視台邀請製作成每周一次的專題評論節目,芝加哥市政府為表彰他倆的貢獻,特地決定將一條街道以他倆的名字命名。

Siskel幾年前去世後,Ebert又找到了另外一個搭檔,但他們的評論風格並沒有改變,依然是在全面評論影片中,搭檔側重電影的通俗性商業性,Ebert側重藝術性和人文性。這並不是說Ebert不評論商業電影,而是他對待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有着不同的評論標準。特別是一些低成本製作的獨立影片,若不是被他挖掘出來,很可能會成為被人忽視或遺忘的犧牲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Sundance電影節上,華裔導演Justin Lin用了自己五張信用卡透支五十萬美金拍攝的影片“Better Luck Tomorrow” 普遍不被看好,評論界認為影片描寫的第二代華裔移民不符合美國人眼中的“模範公民”形象。Ebert看過影片後,力排眾議,反駁別人“為什麼要將一個族裔臉譜化?”他認為影片很真實,而且,科班出身的Lin有着很好的電影感覺,從而使得該片不僅被時代華納的MTV收購,而且在全國藝術影院得到放映,取得了將近四百萬美金的票房成績。

對於一部電影的評價,本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影評家自己的生活閱歷決定了他對影片見解的深度和側重,而觀眾則從與自己口味相適合的影評人那裡得到對影片的評價,做出自己的選擇。尤其是平日工作繁忙的人,面對每個周末推出的眾多新片子,藉助影評家們的介紹,可以幫助自己取捨。

Rbert的電影評論少有晦澀的學院派詞彙,沒有高深的主義理論,以最平常的語言,論述電影的文化價值。他推崇電影語言的創新和電影故事的思想性,側重深入的人性刻劃,對於好萊塢一些胡編爛造的東西,他會給予不留情面的批評,Two Thumbs Down 也是時常用到的。這種不被商業效益所左右的評論,加上他自己從生活和電影中得到的藝術積累,使得他的評論分析中肯,不因導演是名家而手下留情,也不因初試身手的新人而敷衍了事,所以在行業中享有絕對的權威性。

Ebert的電影評論可以在他的網站上讀到,此外,他每年都會將自己一年來評論的電影編輯成書,讀者可以從他的總結中找到自己漏看的好影片。我曾一度經常讀他的影評,現在讀的不多了,但是,在周末選擇電影時,看到有他舉起大拇哥的影片,我一般都會去看,很少失望過。

在報刊雜誌媒體上寫影評的人很多,每個人的評論方法和標準不甚相同,側重點也不一樣。這樣一個健全而多層次的評論界,使得美國電影工業在商業和藝術,通俗和高雅之間求得平衡,不至於在商業上走得太遠而譁眾取寵,也不至使電影人過分追求自我意識而失去觀眾的支持。至於每個觀眾喜歡什麼樣的電影,喜歡什麼類型的影評家,那當然是各取所愛的事。我自己喜歡的影評家,除了Ebert以外,還有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A.O. Scott,和Good Morning America電視節目的Joel Siegel。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問蒼天 天生我材何處用
2003: 獻給美國---七月四日
2003: 女人為什麼指責男人心花﹖ (ZT)
2002: 關於毛片的回憶 [zt]
2002: 清華園裡曾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