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我永遠帶不走太太的“中國胃”
送交者: 佚名 2006年03月21日16:12:45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娶了中國太太的西方人常感嘆,你可以把一個中國姑娘帶離中國,但你永遠無法帶走她的“中國胃”。我的中國太太常陪同訪美的中國代表團,團員們常指着街頭上“啃”比薩餅的老外問我太太:“你平常就跟老美吃這個,受多大的苦呀!”

  看來太太的中國同胞的確沒同情錯她,飲食上我與太太的中西摩擦要算最典型了。有次我在廚房裡鼓搗了兩個多小時,端上來一份烤雞。太太嘗了一口後感覺實在太淡了,就往盤子裡淋了點醬油、醋。我當即就火了,衝動地奪過她的盤子,“嘩”地一下全都倒進了垃圾堆,責備她不懂得尊重我的烹飪藝術。

  我的中國岳母在美國已旅居了近40年,但她至今仍舊頓頓吃中餐,偶爾嘗嘗外國菜,她便沒完沒了地抱怨“什麼味道也吃不出來”。比如吃奶油魚,岳母會發牢騷說:“啊呀,好東西沒做好,全糟蹋了。這哪裡比得上紅燒、糖醋過癮呀。”弄得我這個本打算孝敬丈母娘的女婿真等於花錢買罪受。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次岳母大人無論點評哪國菜,她皆以點評中餐的眼光和口味來下結論。她常常說:“這個菜太淡了,那個菜欠火候。”要不就是:“這鴨子怎麼沒烤脆皮,鴨血也沒清理乾淨,全搞錯了嘛。”一旁的我們十分尷尬。對於中餐的鄰居泰國菜,老人家更是一針見血地痛斥為:“這算什麼東西,簡直就是做壞了的中餐。”

  當初尼克森訪華,尼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用筷子吃中餐的鏡頭一下子傳遍全世界。於是中餐開始走俏西方,近些年來中餐里的“點心”、“炒鍋”、“炒麵”、“豆腐”等辭彙,更借着中國飲食文化的優勢深入到西方人的日常生活用語裡。“雜碎”一詞,因100年前的中餐雜碎館的歷史典故而家喻戶曉,甚至被英國牛津大詞典收錄其中。對中餐情有獨鐘的老外眼下也越來越多。

  現今海外中餐館分為兩類,一類主要服務於華人,提供正宗地道的燉魚頭、滷雞爪、炒肥腸、炒雞翅等中國人的思鄉菜,並都備有專門的中文菜單。倘若我們這些洋人登門,則給你一份內容不同的外語功能表,真所謂“一單兩制”。

  最可笑的是,據打工的中國留學生透露,中餐館的侍者都身兼一項特殊使命,即向大廚遞功能表時,會特別喊上一句“給人吃的”或“給鬼吃的”,“鬼”顧名思義即洋鬼子。原來即使同一道菜,大廚會根據中外食客的不同胃口分兩種方法烹調:假若是洋人點的,菜就會搞得又酸又甜即所謂“中國特色”,因為酸甜已成為西方人心目中中國菜的代名詞。

  掌握了這一內幕情報後,我每次在中餐館點完菜後總突然改用漢語叮囑一句:“是給人吃的,不是給鬼吃的”,每每總能見識到侍者可愛的表情,先是驚愕繼而尷尬地微笑起來。

  有次與華人朋友去他經常光顧的一間紐約唐人街餐館,他叫了四川麻辣麵。由於我這一介老外在場,結果上桌的麻辣麵根本不是以往的味道。朋友忙問店家:“這不是你們的招牌菜嗎?”老闆回答道:“啊呀,以為是騙騙外國人呢。”我忙用漢語嚴正聲明:“你拿回去,重做一份給人吃的過來。”

  中餐館中外有別的服務標準經常鬧出笑話。一間遠近聞名的烤鴨店,若中國人去買鴨子就會隨烤鴨奉上鴨架子,若是西方人登門鴨架子就免了,因為西方人沒有喝鴨架湯的習慣,再說也不知道如何來煮。

  那晚太太差我外出去買烤鴨,她留在家切好了白菜、粉絲就等着鴨架子一到就下鍋。我回來後她翻騰半天怎麼也找不到鴨架子,我一旁指天劃地地發誓店家沒給。她好生納悶,以往每次她去同一家店服務生都會囑咐一句:“鴨架子就在旁邊的盒子裡。”於是太太肯定我是忘記拿了。

  她左思右想越覺得心有不甘,於是她拿起車鑰匙,要我照顧在座的親友,她親自去找鴨骨頭。這都晚上9點了,去那個餐館她要開50分鐘的車,目的就是為了吃一把鴨骨頭,美國人都笑了起來,認為太小題大做。太太表示:“等我回來你們就明白這多麼值得。”

  她趕到烤鴨店,店家解釋:“你先生一定是美國人,通常若老外來買鴨子,我們都不給鴨架子,老外不懂得享受這玩意兒。可惜你那具鴨架子已經扔掉了,不過今晚你運氣好,那有一桌老外正吃鴨子,就把他們的鴨架子給你吧。”

  後來我每次買鴨子都會提醒店家,我要鴨架子煮湯。店家先是愣住了,接着就笑哈哈地誇讚我懂得享受中國美味。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為人民服務》:中國二零零五年“第一
2005: 為人民服務 第一章
2002: 倚天屠龍記》中一段有鮮為人知的謀殺案
2002: 會哭的血--讀徐坤《春天的二十二個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