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志願精神是美國民主的支柱
送交者: viewer 2008年02月09日15:42:11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志願精神是美國民主的支柱

作者:美國參考


【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IIP)《美國參考》Robin Yeager從華盛頓報道】 研究志願精神的專家凱瑟琳·諾伊斯(Katherine Noyes)和蘇珊·埃利斯(Susan Ellis)在她們的著作《民治》(By the People)中寫道,志願精神是民主政體有效運行的重要支柱。

長期以來,公民志願參加為他人服務的活動歷來是美國社會的一項重大事務。志願人員造就了這個國家,並繼續為國家的繁榮做出貢獻。上述兩位作者認為,以志願者身份投入各項活動的公民越多,他們與實現民主理想的距離就越接近。

美國的志願精神包括以下各種內容:在社區委員會服務,為有意義的事業募款,努力保存歷史文物,擔任消防隊或救護車隊隊員和指導青少年團體等。

埃利斯和諾伊斯說,在美國各機構、職業和社會活動中,志願精神發揮的影響功不可沒。志願精神是實現共同目標的方法之一,在每次新移民高潮到來的時期都得到迅速應用。

這兩位作者說:"來到美洲新殖民地的歐洲定居者都面臨着同樣的重大問題:生存。......同舟共濟常常能轉危為安,絕處逢生。"

為了共渡危難,每個新社區的成員必須承擔各種工作,滿足每一個方面的需要。他們以原有的習俗與信仰為基礎,創造了適應新情況的行為方式。定居者發現,互助式的服務不僅已經超出了維持生存的需要,而且還提供了社交渠道並培養了社區精神。這種新制度逐漸奠定了美國生活方式的基石。

當時還沒有一個體現多樣性的政府,社會許多方面的事務由個別的志願者或志願團體處理。隨着定居人數不斷增長,他們採用了加強共同聯繫與依靠個人服務的各種治理形式。

圖書在當時很缺乏,因此個人藏書被大家互相傳閱,並經常捐給社區使用。與收藏的圖書一起捐出的還有歷史文件,於是便建立起地方圖書館和博物館。隨着城市陸續建成,許多服務項目最終由政府接管。但最初是由關心這些工作的公民來完成的。

志願人員還在教育、犯罪管理、應急行動、報紙、郵件投遞和照顧貧苦人民等方面提供服務。

當美國人向西部新邊疆挺進時,許多家庭為安全起見成群結隊結伴而行。這些"行動中的社區"在成員之間分配各種任務,每個人做出的貢獻對於整個團體的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

他們抵達新的家園後,這種精神被傳承下來。定居者嘗試採用新的方式建設社區組織,制訂出基於相互幫助和志願者個人服務的"民主管理法典" (democratic governing codes)。這些法典後來成為各州憲法的基礎。隨着美國各州的發展,各種團體相繼問世,以解決新抵達的移民群體面臨的問題。

美國歷史上的許多名人都與志願者的努力或慈善事業有關,例如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18世紀參與建立了美國第一批圖書館、第一個志願者消防隊和第一個動物園;克拉拉-巴頓(Clara Barton)在美國內戰期間從事戰地救護工作,後來成立了美國全國紅十字會(American National Red Cross),並在歐洲的模式上增添了抗災服務;珍-亞當斯(Jane Addams)在19世紀末發起"定居救助之家運動"(settlement house movement),要求解決城市貧民的問題,促進了重大社會改革。此外,美國感恩節的許多傳統活都反映了最早的一批定居者獲得當地美國印第安人的幫助。

通過接納各種不同的傳統,迎接新的挑戰並且在共同奮鬥的過程中學習,美國在鼓勵革新和相互幫助的環境中得到發展。美國繼續用各種事例說明參與民主社會的真正含義。

--原載:《美國參考》,2007-11-19
http://usinfo.state.gov/xarchives/display.html?p=washfile-chinese
&y=2007&m=November&x=20071123105617AKllennoCcM0.8950769

———————————————
->[ 右派網 http://www.youpai.org ]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對一個“成都猶太人”的考察
2006: 加拿大沒有想像中的好
2005: 追我魂魄: 人可以落魄, 但不能失魂
2005: 追我魂魄: 銅家峽之戰 (1)
2004: 路易十四的剋星--馬爾巴勒公爵和歐根親
2004: 出國好, 回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