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東北的憤怒!!!(zt)!
送交者: 東北虎001 2003年01月06日17:25:13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看了太多全國各地人們打筆仗,你好,我好.你壞,他壞.夠了!終於拿起筆自己寫一點東西,不

為別的,只為我摯愛的家鄉--東北,鳴幾聲怨,以減輕我心中壓抑了多年的沉重感,表達一下
我對他們的懷念.這片文章是在VORLESUNG上寫的,思路可能有些亂,請各位讀者諒解.

我出來前是遼寧省某重工業城市某局辦公室成員,負責寫一點東西.接觸的文件資料多一點
,內心便有諸多的憤慨:為什麼東北會變成這個樣子?這難道僅僅是偶然的嗎?為什麼我們無
法發展,越來越差?現在可以肯定的是,整個東北的"落後化","非工業化",並非偶然,而是某
種無形的東西在起作用,如果你不想被任何的謊言和矯飾所迷惑,那就請往下看!

先看看剛剛建國的時候.如果大家看過那時候中央政府出的任何一個關於工業和產業布局的

文獻,都回注意到這樣的一句話"中國的工業,主要集中於上海和偏居一地".這個"偏居一地
"是什麼意思?中央政府可是對東北連稱呼一下都不屑的!毫無疑問的是,上海是輕工業的基
地,占全國輕工業產量的35%左右.而當時的東北,準確地說是遼寧,卻把當時全國重工業的產

量囊括了近七成!其中,關繫到國際民生的主要產品:鋼材,成品油,電力,機床,軍工更高達八

成以上!即便是原煤這樣在關內手工勞動盛行的產業,遼寧仍然占到55%的份額(因為有撫順
,阜新這兩個當時在亞洲無可匹敵的露天煤礦).今天,總有一些人牽強附會地說什麼武漢,青

島,天津,甚至重慶,太原什麼的是"老工業基地",這真叫人笑掉大牙.不客氣地講,跟遼寧中
部的重工業基地相比,這些城市根本不配叫什麼工業基地,頂多能稱得上"手工業基地".當時

東北區的主席高崗很牛,為什麼?資格老是一方面,主要是實力強,毛澤東在北京閱兵,他在沈

陽閱兵,然後的群眾隊伍展示的是什麼?北京老百姓拿出來的是棉花和麥子,瀋陽的老百姓拿

出來的是火車和機床!諸位有興趣的去看看老將軍們的回憶錄,多少人走南闖北很多年,"到
了南滿才見到成片的高壓電網,密集的鐵路,知道了什麼叫工業".這裡還必須提及一個城市
--大連.大連是日本人在中國的戰略基地,基礎設施良好,工業
底子勝過川琦和廣島。剛建國時,大連是中國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重化學工業基地,其中

原因我就不說了.關於大連的貢獻,這裡還要糾正一個歷史的冤案。大家可能都還記得某位
元帥在淮海戰役之後講的一句話:淮海戰役是小推車推出來的。但是,歷史上的原話是:淮海

戰役的勝利,靠的是山東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這裡的"大連的大炮彈"指的是當時國內

軍工第一廠"大連立新廠"的產品.這個廠就是後來的"大連五二三廠",首任廠長是吳運鐸.為

什麼後來有人把後半句刪去了呢?僅僅是因為領袖人物講的"新疆和東北仍然是兩塊殖民地
"嗎?請各位讀者自己去理解吧!

毫無疑問的是,中央政府的高層也很清楚東北的重要性,否則也不會有"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這

塊鞏固的根據地,即使失去了現有的所有根據地,中國革命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礎(見諒!可能
記的不大準確)"這樣的話.東北人民不但肩負了解放中國的重任,在保家衛國的朝鮮戰爭中
也是前方戰士流血,後方百姓拼命.大家想過沒有,如果不是遼南地區稠密的鐵路網,前方
的物資如何能無誤送到?比較一下此後的抗美援越,差距多大!可是令人氣憤的是,即便是

這些,今天也被歪曲成了,流血犧牲的是四川人,山東人(今天甚至有人寫出是湖南人這樣的

鬼話,真是無恥!),大生產的是上海人!奇怪了,難道中國的幾個王牌軍不是由東北子弟兵編
成的?難道數萬火車皮的戰略物資不是由遼中工業基礎生產的?這等明目張胆的歪曲是不是
太無恥了呢!

再談談建國後的建設時期.筆者從祖父那裡認真地學習過"一五計劃建設綱要"(一本發了黃
而且被老鼠啃過的小冊子).其中工業建設的中心意思其實只有八個字"完善一個,鋪開大網
".最中心的一句話是"建設並完善以鞍山鋼鐵聯合企業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礎,使之能夠有
效地支援全國的工業建設!"這裡,前半句是手段,後半
句是目的.不幸的是,這個"目的"一直持續了五十年!!!請各位注意,計劃經濟時代,東北產品

的輸出與八,九十年代的"廣貨北上"有着本質的區別,那叫"調配".所謂"調配"是無償地支援

,如果是出售的話,年產量一直超過五千萬噸,穩產二十年,人口只有八十幾萬的大慶豈不早

就成了科威特了?全國機電產品的集中地--瀋陽,每年無償調配到關內的產品多達89%!有人
說,瀋陽是共和國工業的長子,我看,應該叫奶娘才對!鞍鋼大型廠很長一段時期是國內唯一
能生產重軌的工廠,可是諸位讀者你們想一想,建國以後,在東北地區究竟建設了幾公里的鐵

路?就是七十年代建設的溝海線也是遼寧省自籌資金建成的!沒有東北的無私奉獻,何來的中

國六十年代鐵路建設的黃金時代?其實,又何止是產品?六十年代支援"大三線"建設,遼寧承
擔了最重的任務.超過30%的技術,管理骨幹被抽調到了西部,很多甚至是整廠整礦地搬遷.今

天在河南,在陝西,在四川,在雲南,在貴州,在甘肅,在湖北的工廠,礦山,軍企,基地中大部分

,甚至整廠整礦的瀋陽人,大連人,鞍山人,撫順人,本溪人...在金沙江畔,赤水河邊,陰山腳
下,戈壁荒灘,他們甚至隱姓埋名,死了都不為人知(筆者父親的一位年輕時的好友,在一個叫

金川還是金昌的地方工作,死後整整六年家裡人才知道).

東北人民為國家作出了這樣的貢獻,可是得到的是什麼?別的不說,"陳三兩",想來大家都還
記得吧?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作出了無數貢獻的人們,每人每年只有三兩油吃!難道是東北
不產豆油嗎?不是,東北的大豆產量占全國的44-57%(1962-1977年).難道是全國人民都只吃
三兩油嗎?不是,北京市的人均配比是東北的6.67倍,可是它半兩油都不產!年輕的人們如果
有興趣,可以問問任何一個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人,那究竟是怎樣的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筆

者外祖母的一個學生在溝幫子機務段負一點責任,現在回想起來滿肚子的氣:三年自然災害
期間,東北的情況也不大好,但還可以勉強維持,因為有吉林和黑龍江兩地的大糧倉.但是上
邊連續的指令,調配口糧,飼料糧入關,目標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北.調走的那是什麼?那

是人命啊!要不是東北的自然基礎好,大自然賦予的糧食多的話,這等釜里抽糧的作法保不齊

也會在東北發生人間慘局.今天有人發貼說東北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死人較少是因為周恩來

從蘇聯那裡弄來了糧食,簡直是一派胡言!事實上,這樣的無償調配不僅滋長了懶惰和依賴,
更重要的是它鼓勵了奸詐和詭辯!今天,那麼多的人上網罵東北人的不是,他們可曾記得,他
們的父輩,祖父輩是靠那一口東北大米活下來的?為什麼如此的忘恩負義!今天四十歲以上的
人們應該還記得七十年代東北人到北京搶購的情景吧,"豬肉甚至整
扇整扇地往回扛!",這裡面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東北的工業產品可以無償地調配給關內,而關

內的農副產品卻不能無償地調配給東北呢,而是要東北人民千里迢迢進京去買?這其中是否
就有資本外流一類的什麼問題呢?

如果說八十年代之前,東北人民只是"小苦"的話,那麼改革開放之後,東北人民便是"獨享"這

份苦果了.改革開放,鄧小平在南海邊畫了幾個圈搞窗口,搞實驗田,當然是有風險的,這就需

要由上繳財政的大戶來分擔,這其中東北又是主力軍.八十年代初期,遼寧,吉林,黑龍江,上
海每年的本級財政支出都是財政收入的三到六倍.如果說,此時的廣東,福建等地經濟實力弱

,減免稅收制度對中央財政的影響不大的話,那麼到了一九八四年(請大家記住,一九八四年
是中國經濟領域一個極為重要的年頭,這一年很多有利於南方各省的經濟政策出台,東南部
各省的發展勢頭正式形成),南方各省的經濟已初具規模,再如此地"減免"就不免有些偏心的

味道了(當然,這其中有政治和派系交易的因素在裡面).當時的情況是,南方,尤其的廣東,已

經初顯活力.而北方,尤其是東北已經顯得有些吃力了.但是當時的決策層似乎很欣賞這樣的

,即將發生的"馬太效應",對東南部各省的優惠政策一個接着一個,對東北個省要求一視同仁

,減輕負擔的呼聲充耳不聞.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東北真正成了"中國改革開放大業成本的承
擔者(李貴鮮語)".這裡筆者要澄清一個事實,一直有人聲稱,並有人相信,八十年代上海為國

家上繳了最多的稅收,這其實是錯誤的,真正的第一是遼寧省.問題就在於上海是作為一個整
體為國家交稅的,而遼寧省內還分出去了幾個所謂的計劃單列單
位:瀋陽市,大連市,鞍鋼,遼河油田...最為典型的是一九八八年,全國上繳稅利的前十名中
,竟有四個來自遼寧省:遼寧,瀋陽,鞍鋼,大連.此外在鞍鋼之前是大慶油田,東北一共占了五

個!占全國人口總數不到十分之一的東北三省,是不是有些出血過度了呢?!其實,按比例上繳

稅金未嘗不可,但是問題就在於它的不公平,這時的廣東,其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遼寧的

70%,可是上繳稅金之少,卻只能用"駭人聽聞"來形容了.同樣的情況發生的福建和浙江(這裡

必須提及,江蘇在東南地區是個例外,它經濟一直不錯,而且很少搞雞毛蒜皮的小動作).這時

候的東北已經顯出發展後勁的不足,表現在:工業設備老化,技術落後,企業留利過少,自我發

展資金短缺(當然,這些都是相對於全國而言的).為了完成每年沉重的上繳任務,東北工業基

礎錯過了八十年代後期工業領域升級換代的良機!這難道是無意中形成的嗎?錯!上層搞經濟

的人心知肚明.舉個例子.鞍鋼是鋼鐵行業的老大,每年上繳的利稅是武鋼的3.5倍,首鋼的6
.5倍,可是它每年的留利只有三千多萬元,在冶金工業部十大鋼廠中名列第七,僅比酒鋼,水
鋼高一點點,連首鋼的一個零頭都不夠!用鞍鋼計劃處的人的話講"連每天的流動資金的最低
線都不夠!".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實,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
可以參考那幾年冶金工業部出的年鑑,你就會明白什麼叫不公平,什麼叫壓榨!九十年代初期

,鞍鋼最困難的時候,連買煤的錢都是全體職工捐來的,可是國家的上繳任務卻未見絲毫的松

動.同時的首鋼確實利稅全退,國家貸款多得擋不住,又是建大高爐又是買大鐵礦,真是風光
無限!更多的例子發生在瀋陽的鐵西區,這裡就不再重複了.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
86-89年出版的遼寧經濟信息報,那裡的東西更全面,相信會更有說服力!

鄧小平在九十年代初的南巡後,說過一句話:改革開放把上海落下了,現在是該大發展了.這
時陳雲的勢力已衰,對上海的控制已經不行了,上海得到了各種各樣,也許連它自己都不敢想

的優惠政策,如出欄的猛虎一般,大發展了.而這時,用經濟界的一句共識來形容"東北,仍然
是計劃經濟束縛下的籠中之虎".也就是在這幾年,遼寧的工業產值先後被江蘇,廣東,山東超

過(接下去是浙江,甚至河北,河南!).不難看出,中央的經濟政策何等見效!共和國的工業長
子就這樣被無情地廢掉了!此時的中國,第一次出現了"東北現象"這個名詞,關於這個詞的理

解,筆者清楚地記得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的某期參考消息的第四版右上角,一位讀賣新聞的記
者講的一句話"中央政府對滿洲的政策是歧視性的".這句話筆者半個字也沒記錯,同時他也
半個字沒說錯.對於一個經濟日益衰落的地區課以重稅,並設法堵塞它左衝右突的道路,居心

何在?良心何在?二零零一年的統計分析顯示,全中國社會發展水平排行中,遼寧省排名第
四,在所有省區中名列第一,吉林,黑龍江也都在前十之列。但是,這樣的發展水平卻不
能給我們帶來收入上的實惠,廣東,福建,浙江,甚至河北,湖北這樣的落後地區的收入
都排名我們之前,為什麼?

如果說粵,閩,浙,蘇是第一批起飛的地區的話,京,滬,桂則是第二批了.那麼,東北能否成為
第三批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中央政府的目光已經投向了西部,重慶,四川,甘肅,新疆...東

北有一次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這一次,也許就是致命的.但是,這正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其中
關於地區經濟布局的部分,上面已經給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未來定了性:...完整的原材料基

地,確定大農業的發展方向!看看,用心何其惡毒,決口不談一個"工"字.把一個工業區"發展
"為一個農業區也許就是這個"綱要"的指導思想.由此,我想到了當年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發展

的指導思想:非工業化.對的,非工業化!!!套用當年德國人的話說"我們(東北人)將永遠為他

們(南方人)生產煤,原油,提供木材,大豆,糧食,並世世代代作他們的奴隸!德國人民是幸福
的,有鐵血的宰相,有自由發展的契機,頸上也沒有沉重的枷鎖,而的東北人民呢?

今天,我的朋友們,當你為了二,三百元的工資辛苦工作,當你年邁的父親省掉了晚餐上那一
杯酒,你白髮蒼蒼的母親不得不在寒冷的雪夜步行回家,你的兄弟們冰天雪地里為了掙一點
小錢困苦掙扎,你的兒女在沒有暖氣的室內凍得瑟瑟發抖,你的好友為錢去拼命,你心愛的球

隊不得不賣藝他鄉,受盡欺辱.甚至你的親人姐妹淪為娼妓,在男方男人的身下痛苦掙扎的時

候.你,一個東北人,有沒有想一想,這究竟是為什麼?
你的身上流淌着完顏阿骨打,耶律阿保機,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的血,難道你都忘了嗎???如
果你還如此混混厄厄,如何面對諸多祖先?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