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轉貼: 中國實力(1) -- Author unknown, very interesting read.
送交者: Isadora 2004年01月20日16:11:27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第三世界這個詞,或者換一個說法,發展中國家,聽上去就是一股子倒霉味。在中國內部,也有相當多的落後地區,地區差距非常大,看起來如世界經濟格局一般。俺這裡準備看看經濟版圖的發展中國家在中外分別意味着什麼。
  一、世界各國貧富分類
  看世界各國的人均GDP數據非常奇怪。有必要做一個較詳細的劃分:
  發達國家與地區:北美的美國加拿大;歐洲除東歐外的國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亞洲的日本與四小龍,以色列。一共28個,高的人均年GDP有四萬美元,低也有5000美元。
  石油資源富國:沙特,科威特,阿曼為典型代表,包括西亞北非拉美的一些小國。伊拉克與利比亞本來也是富的結果被美國搞了,慘。伊朗,委瑞內拉也算。這些國家人均GDP多的有1萬多美元,少的也有3000多美元。
  小康型: 東歐國家(包括俄國)加土耳其,拉美國家中較好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魯等,泰國馬來西亞約旦敘利亞,南非以及一些非洲小國。這些國家人均GDP在約在4000以下1000以上。那幾個非洲小國有些讓人吃驚,加蓬博茲瓦納,不知道是如何干到1000多甚至3000多的。
  窮國:除以上所列,所有其它國家在人均GDP上都是窮國了,一年不到1000美元。具體列一列,絕大多數非洲國家,拉美香蕉國家,所有南亞國家,新馬泰以外東南亞國家,中亞國家,中國朝鮮蒙古。
  如果對比一下上個世紀最後十年頭尾的兩次統計數據,會發現那些發達國家的構成是最穩定的。甚至20年內都沒有任何變化。如果考慮30年,那麼四小龍是加進去了。也就是說,發達國家的構成,在二戰穩定以後唯一的變化就是加了亞洲四小龍。20年過去,再沒有一個國家進入這個層面。
  這是個相當奇怪的事。如果不考慮石油國家,那麼發達國家的門檻就是約5000美元的人均GDP。世界上其實有相當多的小康型國家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馬來西亞泰國一度都不錯,可是不管20年還是30年就是搞不上去。實際上如果已經有了2000多美元的人均GDP了,來一個經濟奇蹟,不到十年就上到5000了。甚至不用動,等貨幣升值就過門檻了,就象四小龍衝線及衝線以後一段時間的GDP變化一樣。如果一開始基礎不是特別差,如果有連續20年的高速增長,那麼肯定是可以衝線的。要注意用美元計的GDP增長率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是大於經濟增長率的,因為幾乎肯定會發生貨幣升值等附加效應。但是20年過去了,就是沒有國家能衝上去,一個都沒有。
  想想看,20年能增長多少?中國20年翻了兩番,如果肯不顧一切升值,用美元算可以翻三番。但是全世界的那些小康型國家就是沒有一個能衝上去。那些發達國家更早的時候也沒有5000美元,但是增長邁過門檻的時候很平穩的就過去了,而發展中國家想要複製它們的那種平穩過線就是沒有一個成功的。
  事情不僅僅是不能過線這麼簡單。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上個世紀的最後十年是很悲慘的。54個國家十年過後比原來更窮了,其中沒有一個是發達國家,全是發展中國家。其餘的發展中國家不是停滯就是增長緩慢,除了兩個顯著的例外:中國與印度。
  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奇怪的事麼?成為發達國家就那麼難麼?如果俺們把石油富國與四小龍除去,事實是很清楚的:成為發達國家的確就是那麼難。
  下面解釋這個現象的內在原因。
  二、為什麼成不了發達國家?
  前面說了,20年中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奮鬥成功。這些國家內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這些。
  1.賣資源的誘惑
  發展中國家有很多資源非常不錯的國家,如果是石油,更是一炮而紅。這些國家的人民滿足於靠資源過活,只考慮花錢的方式,不考慮另開掙錢途徑。
  如果走上這條道路,一個國家的前途就算完了。最嚴重的是人民沒有了努力的動力,不學習了。不努力暫時不要緊,賣資源就是了。眼前的威脅是眼紅的鄰國打進來,所以要大買武器,並且抱着各老牌帝國主義的大腿。最慘的是,抱着的大腿不高興了,那就成伊拉克了。
  2.民風懶惰拖拉
  拉美非洲的大部分國家,民風可以說得上是懶惰。非洲大兄弟領了工資,買來可樂躺在大街上喝了,以後怎麼搞不去想。拉美人民工作態度要好一些,可是也不怎麼樣,喜歡罷工,喜歡過狂歡節。南亞印度人民的哲學不一樣,認為時間在永恆的宇宙面前不重要,幹什麼事不着急。東南亞國家的人民也說不上勤勞。這此因素對發展經濟顯然是不利的。
  但是這些內因並不是主要原因。發達國家也有民風懶惰的現象。法國人就不太喜歡工作,老罷工。除了實在什麼都不想干的非洲兄弟,懶一點其實不是很要緊。拉美國家東南亞國家也建起了很多工廠,也有過經濟奇蹟。只要還肯幹活,也有幹活的能力,如果沒有特殊的不利條件,慢慢的經濟總會發展起來的。因為經濟有自然增長的趨勢,工廠多了,建其它工廠就更容易了,發展到頭了,對這些發展中國家還提不上。
  全球化,也許很多人都知道主要問題出在這裡。但是全球化是通過怎樣一個過程摧毀這些國家的發達國家美夢?
  全球化,進行全球產業分工,擴大了世界貿易,按照優勢互補等等原則,有利於全球經濟增長。看上去很不錯。一些國家確實能過全球化類似的過程,從窮國變到了小康型國家。如一些拉美東南亞國家,發達國家的外資來了,工廠建起來了,或者來旅遊的人多了,的確是顯得欣欣向榮。就是出賣資源型國家,也有很多投資挖資源,人民眼界大開。
  麻煩在於,全球化是按發達國家的規則進行的。那些投入全球化的國家或多或少都向發達國家借了債。可能是通過IMF或者世行,反正債權在發達國家手裡。借債的初衷在於,開始國家窮,想要建工廠,建大樓沒有錢。那麼發達國家可以提供。這就走上了危險的第一步:借錢。
  最不成器的那些國家實在是很慘。非洲窮國們借來錢本來是要發展經濟脫離赤貧的,結果獨裁者或者特權階層不管這個。他們或者把錢直接貪了存到了發達國家銀行,或者是買了奢侈品花了,還要花錢買武器,都流回發達國家了。反正是沒有工廠。錢沒有了發生經濟危機,就繼續借錢。還債什麼的就用資源抵壓。這個遊戲最後的結果是,發達國家印紙鈔票給窮國們,窮國們一會兒就通過各種方式送了回來,還不上只好把資源權益也奉上,資源也賣光了,還欠大堆債務。很多國家已經走到了最後一步,躺那裡等死了。撒哈拉南部的非洲窮國們在上世紀最後十年中,除去流入這個地區的資金,他們反而要淨付出120億美元給發達國家。什麼都沒有了,發生饑荒就等發達國家救濟,還有求發達國家免債務。發達國家仁慈得很,看見這些國家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抵壓的了,就免了一些。在西方國家的宣傳上,只有那些最後關頭的救濟是新聞焦點,西方國家普通民眾們真心以為自己很仁慈,有些發展中國家人民也這麼認為。
  拉美東南亞國家好一些,工廠建起來了,城市建起來了。GDP上去了,債務陸陸繼續還上了,舊債還了借新債,繼續建設。人民心氣比較好,奔小康,出國旅遊,買汽車,頗有一番榮景。這時候,出了些“小”問題。不管是步子走快了,還是出了大貪污犯,還是世界經濟形勢不好,總之經濟增長不那麼順利了。那麼,建立在增長預期上的一些建設項目使得問題越來越大。這時候,發達國家又來了。就象東南亞經濟危機一樣,債務多了些,外匯儲備顯得少了,房子建多了泡沫,最後在攻擊之下,貨幣貶值。從GDP數字的角度來看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為什麼那些小問題會出這麼大的事?發達國家經濟也經常遇到類似的小問題,最多也就是負增長一點,周期過去,並不影響其根本。而發展中國家出事可能就是打個對摺。這就要歸根於發達國家的另一個殺手鐧:結構調整。
  拉美東南亞國家搞建設有了初步成果要繼續借錢發展,IMF或者世行就說了,可以借,但是得聽俺們的建議。有些是被逼得,有些是自己主動請專家學者來設計的。那麼發達國家的專家們建議最後的結果就是:這些國家投入的產業通過結構調整是比較偏的,發達國家不生產的;而這些國家富了要一些高級的產品,發達國家說俺們這有,你們不用生產了,你們生產也搞不過我們,沒效率,算了,干你們拿手的吧。小康發展中國家一看,也對啊,俺們造電器玩具養牛幹得還可以,人民有了點子錢,讓他們花吧。 於是打開大門,發達國家大公司的產品長驅直入。
  結構調整完了,發現上當了。自己干的這些事,能賺些小錢,比干賣資源好,可是不怎麼來錢。想要繼續發展吧,就得賺大錢,那些賺大錢的活又讓發達國家壟斷了,自己國家就是出血本想發展高級產業,人家產品在那競爭呢。這也就罷了吧,更加恐怖的是,自己干的還不錯的那些活結果也不算數了。想和中國比造電器玩具,怕是不可能了。本來也就是外資投來的,結果外資跑中國去了,就此束手無策。沒有任何挽回的辦法了。
  所以這就是拉美與東南亞小康國家的故事:經濟“奇蹟”後面的經濟危機。拉美國家70年代奇蹟,後面20年危機,東南亞80年代奇蹟,90年代危機。危機完了,不是周期性的,而是一次性的,完了就讓你躺在那裡起不來,而不是景氣循環。
  加上蘇東波那些國家自我爆炸,這麼一算,全世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躺下了。剩下兩個:中國與印度。下面談這兩個國家的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郊外的雪[譯詩]
2003: 上海vs深圳: 個人看法 (zt)
2002: "激流島事件”之後飄然而去的李英
2002: 男人——致情非得已(zh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