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小猫种鱼:所见所闻--关于领养中国孤儿的故事
送交者: 小猫种鱼 2005年07月13日14:07:09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我所看到和听到的关于领养孤儿的故事
-----一个涉及和关系到人类共同命运的敏感话题

我在瑞典的家中,看了瑞典电视台拍摄的一个专题节目片;“我的孩子来自中国”。
节目访问了4位去中国领养孤儿的单身母亲,该片报道了她们跟领养的中国孤儿的生活片段,感情融合和教育的经历,她们领养的中国孤儿全部都是女孩,大约3--4岁。

记得2002年我乘坐国航的飞机到瑞典的航程中,看到飞机上就有瑞典家庭与他们收养的中国孤儿,在我手中的杂志上也读到一则报道;美国在中国仅2000年就领养了中国大陆儿童5000名,当时被领养的总数已经达到两三万。据香港的“苹果日报”报道;中国“出口”孤儿年进账7、5亿港元,在中国政府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收养弃婴和孤儿,中国每年“输出”5000名小孩,若每人每年平均收养费为15万元,一年就可为国家增加近7、5亿港元的外汇。“东方日报”披露说:大陆允许部分旅行社组织收养团带来外国人去大陆穷乡挑选孤儿,行程15日费用4000美元,如果领养成功费用高达2、4万美元。另外一份所谓人权观察组织报告中说1993年中国一个省内被遗弃的儿童就有5万多名,如果按照这个数字的推算大陆每年产生孤儿150万。曾经一个假冒“美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在广东一个福利院拍摄了一部叫“死亡屋”的电视片,该片记录了大陆国营孤儿院中孤儿生存状况,一个病童得不到治疗只有等死的故事,还有些弃婴在孤儿院中整天被绑在椅子上不能动弹的不人道画面。鉴于“死亡屋”,中国政府以“中国儿童状况”白皮书给以澄清。

弃婴对世界许多国家来说都是相当普遍的社会问题,战乱,灾难和贫困都会出现孤儿。跨国领养在国际上也有40年的历史。中国领养中心成立是在1996年。

领养对于弃婴的出路,对于渴望孩子的家庭和社会及有关国家都是善意,一种义举,一种文明。

不过领养中的种族和文化不同,所引起的孤儿在成长过程中的麻烦,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如被领养的孩子长大后寻根问题,为什么被遗弃,亲身父母是谁,这对养父母和亲身父母,都是敏感和难以面对的问题,而这恰好是人类生存状态中最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只是在成长以后,从儿童时代就会留下深深的烙印。

在“我的孩子来自中国”的片中,只有一个母亲现在仍然随时跟国内福利院保持联系,她想早日了解到被领养女儿亲生父母的下落以及他们生活的现状。

根据美国观察了20世纪50年代收养的韩国孤儿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很少家庭能够面对领养孤儿的寻根问题,他们尽量回避,领养孤儿很少能得到这方面的帮助。

记得我跟一个来自中国的医学博士沈女士谈起过这件事情,她告诉我:在她女儿学校里面有一个被领养的韩国男孩子,曾经请求她的女儿让他见一见沈女士,见面以后,这个男孩告诉她的女儿;你多幸福啊,你有你的中国亲妈妈!

那个男孩子也许试图从同一个亚洲面孔去想象构建他自己的亲身母亲的形象吧。

我在一本书里也读到类似的文章;有个被领养的韩国女孩子叫汉拉,她小时候就知道与其他瑞典孩子不同,单眼皮,小眼睛,黑头发,看上去与众不同。与众不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常常被人笑话。大了以后,一次她去韩国,在那里,才看见许许多多的人跟她有相同的面孔,有的还跑过来跟她说话,可是她一句也听不懂,她说的是瑞典语,跟她长相一样的那么多人听不懂。她在问自己: 我是韩国人,还是瑞典人呢?

这个困惑会让被领养者为他们这些身世而感到自卑和痛苦不堪。

领养的这四个女孩子现在都能说地道的瑞典语,她们现在的生活也非常幸福,不过,如果将来她们要能说得来地道的中国话就很难很难了。

孩子的母亲们都给她们看刚领养时候的录像带,场景是这样的;一个母亲从机场出发去中国领养孤儿,她的女儿就问:“妈妈你去哪里呀?”,妈妈回答:“我是去的中国呀。!
那个中国孤儿说道:“我不愿意去中国。” 另外一个母亲给她领养的女儿看刚领到她的时候的场面,女孩子说;“ 我不喜欢中国。”

她们对远离的旧梦如此的拒绝,使我想起我遇见的一个被收养的印度尼西亚女儿,她叫米米,是我先生表姐爱娃生前领养的。爱娃9年前得癌症去世。表姐的先生现在以经有三次婚姻了。现在的夫人非常强悍和智慧,是个典型的瑞典妇女。米米平时非常的孤独,读完高中就没有继续升学,选择了工作,在洗衣房做事情。她唯一的爱好就是滑雪,在她小的时候,养父对她滑雪项目要求很高,在她训炼的时候,有些苛刻,后来米米就停止了训练。她没有几个朋友,而且与她交往的男朋友都只是好奇她的亚洲面孔,而不是爱,于是她变得更加的谨慎。她有一个朋友能理解她,那就是养父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儿子,那个兄弟曾经专门到这里来看过米米。我先生的大表姐俄拉说起这件事情满脸的不解,她不知道遗弃和孤独的滋味。

我们去参加俄拉的生日晚会,米米坐在一个角落里,很沉默,大家都在狂欢的时候,她却找了个借口悄然离去。第二天早上,俄拉谈起米米;她现在常常患头疼,有时候剧烈的头疼 没有办法上班,只好休息。我先生建议到:我们为她做点什么吧,帮帮她。 表姐听完话后,没有回答,后来就是10分钟的沉默。

在瑞典就是这样,年满18岁,人生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了,别人尊重你的选择,我常常跟我的朋友开玩笑,在瑞典,如果你要去自杀,自己得想好了,没有人会拼著命,或者热心规劝你的,人们会理智地尊重你的选择。

后来当我在俄拉的妈妈(也是米米的外婆)房间里看见米米的照片摆放在其他孙子的中间,显得格外温情的时候,我仿佛看见文明后面的冷漠和深沟。

我也试图告诉米米;回到印度尼西亚去看看,寻找你的根,没有根也罢,你可以比较你现在的生活与印度尼西亚人的生活的不同,你就会知道去珍惜什么,选择什么以及抛弃什么了。可是米米听见我说要她去印度尼西亚
,马上惊恐地回答到: 我不会去印度尼西亚的,我会永远呆在瑞典。

印度尼西亚对米米来说已经妖魔化了。可是瑞典的生活方式对于她来说,现在和将来有多少幸福成分呢?

我从来不曾怀疑米米养父母的仁慈和付出的辛苦,现在我们夏天别墅住著一对瑞典夫妇,他们从韩国领养两个孤儿,他们每年都要到那个宁静,美丽和安全的大自然中让他们的孩子度过快乐的夏天。我先生的一个工作人员,平时很节约,自己领养了两个亚洲孤儿,现在又在资助中国广东农村一个残疾儿童上学,从中国寄给他的汇报信件,翻译成中国式的英文,他说他很难看明白,我告诉他下次就拿中文原件,我帮他翻译成瑞典文, 在瑞典为全世界性的贫困儿童做这些事情的人数不少,我也非常佩服这些平凡而又具有伟大人格的人,我面对他的时候很感动,而他确很不好意思的回避著我的赞扬。

然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以及种族差异,甚至基因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具体相处起来的关系和感情纽带都会变得异常脆弱。

瑞典的性教育是世界上最早,效果也是做好的,当养母们为中国领养儿童翻看图片,讲解孩子是从哪里来的时候,女孩子感觉奇怪极了, 孩子怎么是从妈妈们隆起的大肚子里面出来的呢? 所有的孩子都是从中国来的,我们就是从中国来的呀?她们去上幼儿园,看见其他孩子有些都有爸爸,于是提出同样的问题, 有个妇女说到; 我太忙了,没有时间找男人,于是有个女孩子就建议到:妈妈我们去网上买一个爸爸回来吧。

记者也提到被领养孩子中有些没有那么幸福,而是痛苦,有位母亲回答 到: 我现在跟我的女儿就幸福,我没有办法去知道将来,比如十年过后会是什么样,我不知道,我现在就享受此刻。这是典型西方人的价值观。

我先生有个同事,她也从亚洲领养了两个小孩,当她谈论起领养的女儿,她深感头疼,因为她平时很安静,就是不喜欢学习,读书困难,试图跟她沟通的时候,她常常咆哮到:我要去自杀!她说她选择的这个孤儿离窗户太远,几个月的时候,很少有人抚摸她,内心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另外一方面;西方的教育模式是启发,而我们东西更注重哲理服人,瑞典是个稳定,福利完善的过渡,没有风风雨雨,人们在如此环境中长大,哪里有那么多的使命感和经历痛苦思考提炼出来的使人信服的深刻思想呢,他们的浅说明他们生活的安定。
而且他们对待儿童大都是顺其自然。

但是人类在命运的变数,生存压力,性格各异以及痛苦,失意和悲观等难题中都是很难超越自我的,这些问题不会因为社会和经济等条件更先进或者说更好而有所不同或者减轻。人性和命运都是反复无常的。所以,对领养中感情纽带建立和发展的问题,不要那么天真的幻想,一来就说这是两国间友谊的桥梁和最牢固的纽带,促进文化间的沟通和发展。文化背景不是能说一口流利外语和十年,八年的时间就可以了解与沟通了的问题。毕竟相同的文化和血脉更有利于孤儿的成长。

我们大家都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祝福中国快快强大起来,建立起文明和公正的社会。到那一天, 没有新闻再报道中国偷渡移民惨死在生存的挣扎之中, 没有被领养的中国孤儿会为自己的痛苦身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遗憾余生。

中国,我期盼你的容光,你的富饶,你的骄傲。

注:数字来自中国外文局“编译参考”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