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关于“山无棱”
送交者: 静山 2006年08月28日15:02:45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关于“山无棱”
            作者: 静山


“山无棱”是一个错误。

本来想写一短篇说明一下。写到一半,忽然想到,不可能别人没有发现。
随便一查,果然。

山东省新华书店 孙煜东先生有一篇文章写得很清楚,又很通俗。现将其
主要部分介绍如下,
供网友参考:

  《还珠格格》剧中多次出现了紫薇与尔康的深情誓言:“山无棱,
天地合,才敢与君绝。”查阅《乐府民歌》中《上邪》,何处而来
“山无棱”?《上邪》原作为: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由此可见,琼瑶女士把《上邪》这首民歌中的“山无陵”误用为“山无棱”,
虽失之毫厘,却谬以千里了。

  《上邪》出自于汉乐府民歌。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
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
“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
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山无陵”中“陵”指山峰,这句话的
意思是“高山变平地”(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而在《还》剧
中,将这句深化“爱”之主旨的誓言反复念为“山无棱”,不由让人贻笑
大方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棱”为物体上不同方面的两个平面
连接部分。如“棱角”。“山怎能没有棱角”?“千岩竞秀”从何而来?
山无棱角,何来“无限风光在险峰”。所以说琼瑶在对《还》剧的创作中,
将《上邪》这首情歌引用错了。

-----------------------------------------------------------------

孙煜东之文非常清晰而简洁,引文也恰到好处,干净利落,
真乃高手也。我想,做学问就应该象孙煜东这么做。

我原来构思的则是多了一个段落。因为想到琼瑶老姐混到这个地步也真
不容易,而且她写的是故事而不是历史,又不是上课讲语文,有点学术
方面的错误总是难免的。改一个“棱”字容易,可是《还珠格格》怎么办?
推倒重来,谁会做这个买卖?观众也不答应呀!

我们不也在网上写点诗歌什么的,谁敢说自己没有过错漏疏忽?

以前没怎么注意琼瑶这位老姐,后来在“潮流”的推动下略微翻了几页,
不太喜欢。因为这位老姐读书不少,却读得太马虎。甚至,偶而与师兄
提及琼瑶,师兄常常摇头,说只是名气大而已,学问并不大。我笑道,
你是学问大,名气不如她,彼此哈哈一笑了之。

刚才提到在琼瑶热浪滚滚、汹涌澎湃时,我也曾读了一点,却也是不断
摇头,觉得琼瑶做学问也太马虎了点。特别是古典的东西,老姐大意失
荆州的地方真不少,咳!读琼瑶真读得头穷摇。可是,真要做学问,写
出来就是论文了。小说不是这么编写的,甚至,游记也会加入幻想。没有
幻想,就没有五彩缤纷的故事和传说。梁祝化蝶的神话为什么翩翩飞入
千家万户,飞越国界?文学创作不是历史教科书,人民大众需要美丽的
“造假”。琼瑶老姐“造假”的东西真不少,可是每一个错误后面跟着
美丽或魅力。

有人说三毛爱撒谎,游记也造假。他们好象忘了三毛是属于幻想型一类的
作家,忘了她数学吃过零蛋。如果把她的游记当旅游手册去读,那就怨不得
他人也GG。

说“山无棱”是一个错误,是从做学问的角度来讲的。确实是琼瑶马虎的
地方。因为这是引文,原文是不能随自己的愿望改来改去的。不过从文笔
来说,她能够把这个错误坚定不移地进行到底而又“骗”得大伙儿跟着
摇头晃脑沉浸在美梦中,谁又忍心来一个过不去呢?

错归错,有时错也是很美的。象这一类错误不妨睁一眼闭一眼:
在欣赏美丽的时候,请暂时闭上那只学问的眼。OK?

有网友笑说琼瑶“掉书袋”,也是实事求是的说法。
不过说句公道话,不要说编故事,就是写历史,谁敢保证就不掉书袋呢?

上回拿龙汉的一个“书袋”开了个玩笑,惊得龙汉赶快声明那“书袋”
是琼瑶的。龙汉在学问上是老老实实的,可惜常出偏招。料是好料,欲
成正果,尚须炼磨。因查旧贴,发现龙汉所问,借此多说几句。我说
“破格”之意,龙汉理解错了,错在粗心。这一点以后再给予进一步
说明。至于平仄问题,留给龙汉查韵谱,这也是有言在先的。查韵谱是
比较“苦”的事,但必须要先吃一点“苦”。等到有了五分把握,再
略加一些说明,事可成矣。为龙汉特此插一小段。

写诗的人,浪漫气质总是要多一些的。

老写论文,突然间写首短诗,也许会标明某句某词甚至某字引自某书
某页某先圣。把“山无棱”的错误纠正过来,是从学术角度而言。
如果在写小说或剧本时遇到引文,通常还是要核实一下的——至少在
投稿或发表前。然而已经拍成电影,深入千家万户,还能怎么样呢?

有多少人能 “穷聊”到压倒琼瑶的LEVEL?

弄笔高手,情字当先。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你不笑一声,
却让别人捧腹,可以。你不掉泪,却让别人掉泪,难!煽情,是要
投入真情的。

就是“棱”,琼瑶也还是写得那么美,就叫你不忍弃之,甚至为之“说情”。

这个琼瑶来历如何?别的不多说,只说一下投胎之初吧。

1938年4月20日凌晨一点多钟,一对双胞胎中,琼瑶仙子当仁不让抢先一步
下凡了。两个小时后,礼让两先的赤脚大仙也踏入人间风尘。可是医生肉眼
不识仙胎,楞按凡眼凡识一口咬定说两位天宫贵宾级大仙都是早产儿,而且
严肃地指出两个体质都很差,甚至差点认为琼瑶要从来路折回了。然而天意
不可违,四月产房两声哭响,给人间送来了琼瑶和她的弟弟!

双胞胎儿女的降临,当然令父母欢享升级换代之喜。父亲浮想联翩,
夜不能寐。微风拂面,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名。因他们夫妻相识于
“两吉女中”,所以就给琼瑶取名为“吉吉”,给弟弟取名为“王玉”。
随后,又给琼瑶取了乳名叫“凤凰”,给弟弟取乳名为“麒麟”。

琼瑶的父亲此时踌躇满志,即兴写打油诗一首以资纪念。

一男一女同时生,
喜煞小生陈致平。
待到男婚女嫁后,
一声阿丈一声翁!

若干年后,有人打油戏老姐,诗曰:

吉吉急急先声惊,
王玉豫豫相随鸣。
凤凰麒麟稀物后,
千山万岭始生棱。

琼瑶老姐无奈何。

扯得远了些,还是言归正传回到“棱”来吧。
话说 “陵”、“棱”间,几多在痴情与麻烦!

上邪!
我欲撰文说“陵”,
“无陵”非“无棱”。
格格已传情。
目已明,茶水将竭,
笑语声声,暂且一笑别。

-----------------------------------------------------------------


欲别未能别,续篇任君阅。

为阅读对照方便,再附《上邪》原作于下:


汉乐府民歌


我欲与君相知,(3)
长命无绝衰。(4)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5)

注释]e

(1)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 
(2)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 
(3)相知:相亲。 
(4)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
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 
(5)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


  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
热烈表白,在艺术上颇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
“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
这比平铺更有情味,更有震撼感。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充要条件:
“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
“冬雷震震,夏雨雪”——季节颠倒了;
“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
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
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
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
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诗精选》,略有改动。

有人将《上邪》译成白话诗,诗曰:

天啊!
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
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
长江、黄河都干枯了,
冬天雷声隆隆,
夏天下起了大雪,
天与地合到一起,
我才敢同您断绝!

----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诗精选》


您读了有什么感觉我不知道。我觉得还可以。可是学弟不以为然,连连

学弟的不满,我当即挥笔也来一首:

试译《上邪》

指天为誓
郎情我意
生死何轻
永不离弃
除非是----
高山变平川
江河枯见底
冬日响春雷
雨雪飘夏季
天崩合于地
万念乃成灰
一绝酬知己

也顾不得他是否至于气得死去还是活来,先贴上再说。
其实我走的是中间路线,活的气不死,气死的救不活。
不过,中间路线是出不了佳品的。

读者有兴趣不妨也试试,也许天崩地蹋的惊人之作因此而诞生,WHO KNOWS!
不试白不试,对吧。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我们所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
“山无陵” 不是“山无棱”!

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查典,就纠正,就高举“山无陵”的旗帜一万年不变!

上邪!我无灵,墨水为竭,哈欠阵阵,头痛欲裂,开关一扭,两眼一抹黑。


全文完。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10只魔戒的力量
2005: 杀人魔王耶和华
2004: 从菜鸟到熟手-我的美国IT经历
2003: 曹操生命中的女人
2003: 康熙亲政 开创60年鼎盛王朝
2002: 亲爱的(ZT)
2002: ZT: 美研究报告:读MBA并无「钱」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