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母亲和女儿
送交者: 胡蕾 2002年09月09日00:09:03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美国电影《POST CARD FROM THE EDGE》讲的是母亲
和女儿的故事。母亲由雪莉·麦克兰扮演,女儿由梅里尔·斯第普扮演。电影里,
母亲是名演员。她功成名就,生活优裕,却有酗酒的习惯。女儿也是演员,因染上
毒瘾,影响生活和事业。电影一开始,女儿刚从一家戒毒中心出来。从新做人并不
容易。因为扮演在一部新片里的角色,她必须准时上班。为了减肥,她得克服吃零
食的习惯。她交男朋友,以为找到了爱情。后来发现,男友与她约会的当天,又去
和别的女人睡觉。自己的问题已经够多了,她还得应付情绪象飓风一样变化多端的
母亲。她回家晚了(因吸毒被医院灌肠,保险公司指定她与母亲同住,母亲做她的
监护人,否则撤保),母亲一人坐在黑暗中等着,问她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干什么
去了。她的男友来访,母亲花枝招展地,过分殷勤,惹得她动气,以为母亲抢她的
男友。母女间经常发生口角。激烈的一次是母亲说:“你现在条件这么好,我就是
不明白你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问题!你唱歌的天份那么高,为什么不利用?想当初我
有什么?什么也没有!”女儿回敬道:“是的,我应该成功,应该当明星。但我不
管干的多好,都不能好过你!”

  这部电影点中了母女关系中的要点:母亲和女儿是相互依赖的(因为有亲情)
,又是相互排斥的(竞争和嫉妒)。女儿总想争脱母亲的管束,而母亲又不愿放弃
对女儿的控制。《POST CARD FROM THE EDGE》的结局是
大团圆:女儿终于发挥最好水平,出色地扮演了她的角色,在影片中一展歌唱才华
。母亲诚心地替女儿的成功高兴。母亲酒后驾车,撞上一棵大树,把头撞破。女儿
急忙赶去医院,亲自照顾妈妈。母女互助互爱如水乳交融。

  另外一部以母女为中心的作品,结局却完全不同。《ROAD FROM C
ORAIN》是吉尔·康威的自传。它记述了作者一家在澳大利亚大草原上的生活
。吉尔的母亲非常能干。在丈夫和大儿子相继去世后(前者是自杀),一个人硬是
带着年幼吉尔和她的弟弟,经过艰苦的劳动,把家庭农场保住,并送吉尔和弟弟上
最好的大学。这位母亲在外坚强理智,在家里却情绪多变,不尽情理。她有悲哀苦
恼,全在女儿吉儿身上撒气。吉尔忍无可忍,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毕竟舍不得)
,终于离家出走到美国。后来吉尔成为多伦多大学校长,之后又做了十年史密斯学
院(美国著名女子学院)的院长。在一篇叫《POINTS OF DEPART
URE》的文章里,吉尔写到:“母亲与女儿的关系在传统上是极富情感的。但这
关系又是陷阱,对儿子对女儿都一样。说它是陷阱,因为很少人忠实地去思考(母
亲们)滥用母权的严重性。”吉尔说她写《ROAD FROM CORAIN》
时,回想起许多痛苦的往事,但也记忆了不少快乐的时光。因为写这本书,她又找
回曾经快乐的母亲。

  中国文化里,母亲的形象是光明正大的。母亲总是宽容慈善,忍辱负重。通常
以女性为题材的小说电影,都是以她们和丈夫或情人的关系为故事中心。母亲与子
女间的鲜有出现。八十年代初有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里面的母亲年轻时自由
恋爱,却不得不与父母作主挑选的家境富裕的男人结婚。二十年后,这位母亲得知
女儿爱上来自贫困家庭的青年,极力阻挠,完全忘记当时自己不得与相爱的人结合
的痛苦。女儿与恋人偷偷约会,被村民捉奸,跳河自尽。这时,母亲才恍然大悟。
这部影片主要表现的不是母亲与女儿的矛盾,而是传统的习惯怎样在村里一代一代
传下去,文革怎样给人们留下践踏人性的后遗症,以及在贫困封闭的村庄,人是怎
样不可自拔。

  王安忆著的《长恨歌》里,有关于主人公王琦瑶和女儿关系的描写。做母亲的
王琦瑶比女儿薇薇漂亮,长得又比实际年龄轻。她与二十出头的薇薇上街,总被人
认作姐妹,且众人的注意力便自然地放在漂亮的姐姐身上。王琦瑶为人处事有成熟
女人的风味。薇薇的男友十分乐意带着未来的丈母娘和女友一起,旅游,下饭馆,
惹得薇薇恼火。王琦瑶虽愿意和年轻人一块儿玩,却十分有分寸地回避薇薇和男友
。在《长恨歌》里,母亲的形象是厚道得体的,不懂事的是女儿。

  我认识的美国女性,与母亲(包括父亲)的关系界线都划得很清楚。她们虽与
父母来往,节假日聚会,有困难相互帮助,但不会与父母在一个屋檐下多住一天。
她们会兴高采烈地讲,父母来了,玩得多高兴。最后又补一句:“终于走了,不然
我家就炸锅了!”我开始不理解,认为她们太不尽人情,好像她们是在赶父母走。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普遍中国人认为美国人家庭关系冷漠,子女对父母不报养育之恩
。后来,我发现这种印象片面。因为我们中国的习惯总认为全家在一起才热闹,聚
会越久越好,分离是痛苦。孰不知亲人在一起时间长了,矛盾也就多起来,还不如
分开好。中国文化传统里,母亲是至高无尚的。如果用批评的精神去看待与母亲的
关系,那简直是玷污了母亲的高大形象,毁坏了母亲跟子女间的美好感情。我的中
国女友们,在与母亲发生冲突时,常常不知所措。

  中国话有“老小孩”,“老糊涂”。做“老小孩”的人,耍脾气,不讲理,子
女却不能象管制小孩那样去管制父母,因为父母是长辈,要尊重。“老糊涂”不尽
情理,他也应受到原谅,因为脑子糊涂的人,你不能指望他清醒地思考,就象一个
人腿骨折,你就不能期望他跑得快。“老小孩”,“老糊涂”成了一些父母自私、
专横的借口。我的香港女友阿芳,与一位在美留学的大陆青年相爱结婚。她母亲先
是极力反对,因看不上大陆女婿。见女儿坚决,母亲只得让步,尤其是听说准附马
在大公司找了好工作后。阿芳婚后买新房,她母亲要贡献一笔钱。这笔钱最多不过
屋价的百分之一、二。它不只是母亲的一片心意,更要紧的是以后母亲什么时候想
来美国,就可名正言顺地住在女儿家。阿芳回家探亲,和母亲到内地旅游。她妈妈
逛商店时,发现挂窗帘的铁环又好看又便宜,就鼓动女儿:“应该买一包回去。你
的新屋有多少窗子,在美国要花多少钱去买哪!窗帘布也最好在这买。你看这里花
色多,又是论斤买,比美国论尺买不知要便宜多少!”阿芳实在不想拎着一大包窗
帘布和铁环上越洋飞机,就说:美国也未必贵到哪去。况且用什么窗帘,她还得跟
老公商量。母亲一下光火了:“你什么都要问老公,动不动把他搬出来。你嫁了老
公忘了娘!”

  阿芳回美后,跟我说:“我妈她是嫉妒呀!老糊涂了!”她母亲也不过六十出
头,身体健康。按现代人长寿的趋势看,她或许能活到八十多岁。她一生里四分之
一的时间都是老糊涂,真是太长。我不明白阿芳为什么在买房时接受了母亲的钱。
她和丈夫的工资完全供得起那栋新房。不收母亲的钱,摆脱干系,她母亲就没理由
关心她窗帘的事。家庭滋养了亲情、友爱,也是悲剧的根源。吉尔在《POINT
S OF DEPARTURE》写道,母亲曾是她的偶像,她从母亲身上学到许
多优秀品质。但是,当母亲在感情上长期虐待她后,她意识到母亲毫无改进的意愿
。吉尔终于下决心离开母亲,离开她生长的澳大利亚。否则,吉尔等来的将是自己
生命的结束。

  为什么人老了,反而不明智?难道这是人生的必然过程?并不是所有的人到年
老,就变得自私、狭隘,不讲理。我认识的许多朋友的父母,对子女没有任何要求
。退休后还照顾孙子孙女,为得让子女们安心工作,鞠躬尽瘁。也有另一些朋友与
父母有深刻的矛盾。与我谈家庭问题的多是女朋友,她们顶头痛的是与母亲的关系
。妈妈嫌女儿不尊重长辈,忘了本。女儿嫌母亲控制心大,没事找事。交谈中,我
们曾这样想:母亲的问题是不是时代造成的?她们常说,我们是被牺牲了的一代。
的确,我们年轻时充满理想的父母辈,经历了三反五反,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
文革。等退休,中国己变成金钱和商业的社会。他们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享受的
公费医疗正在消失,旁边的世界却日新月异。子女们有比自己多得多好得多的机会
。他们一天的薪水顶自己当年一个月的工资。他们吃的穿的戴的都不同,他们的谈
吐更不一样。自己年轻的时代与子女们今天的时光,差了十万八千里。自己怎么就
没赶上个好时代呢?越想越气,这气自然就撒在孩子身上。

  没有一个时代是完美的。所有的时代都有它的弊病。把个人问题归于生不逢时
,是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因为自己受过苦难,把这苦难转嫁下一代,一代又一
代,苦难何时结束?我们提醒年轻人“可怜天下父母心”。同时,是不是也应提倡
“可怜天下儿女心”呢?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