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魁北克时,曾在餐馆里工作过一段时间。有一天,一对教授夫妇来吃饭。聊天时,他们告诉我他们两口子都在一所法语大学任教。且夫妇二人都带有中国留学生。该校本科阶段的所有专业都用法语授课。硕士以上可用英语授课。聊着聊着,他们突然问我,为什么他们带的中国留学生说谎?我有些不解地问他们,这话怎么讲。他们告诉我,譬如说,一堂课结束前,老师一般都会布置些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布置完后,老师都会反复询问是否清楚老师的要求直至每个学生都示意是的。可是,当他们在下一节课检查时,发现中国学生准备的答案根本就是文不对题。由于此类事情经常发生,所以他们怀疑中国留学生是故意的。但是又不明白中国留学生为什么明明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却说自己明白了。所以他们感到很困惑。听到这里,我基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我问他们留学生撒谎的动机是什么?两夫妇都说搞不清楚,这也正是令他们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因为他们也认为说既然留学生本人不可能从说谎中得到任何好处,那他们为什么要说谎。听到这里,我笑了。我说,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说谎。实际情况是中国留学生是按自己的方式,认为明白了老师的要求。但留学生理解的与老师期望他们理解的压根就不是一回事。我接着给他们举了个例子。法文老师在讲台上讲某某人长有一张“马脸”,在法国学生听来,“马脸”是个褒义词,老师是在赞美此人,而在中国学生眼里,“马脸”是个贬义词,老师是在抵毁此人。结果是,当老师问全体学生是否听懂了时,大伙都认为自己听懂了。显然,中国学生在此时表示自己明白老师想说什么时,并没有说谎,充其量不过是误解了法文老师的本意。
与这对教授夫妇聊完天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同一种现象,为什么这对夫妇会认为中国留学生说谎,而我却不会这样去看?我找到自己认为最满意的答案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三字经》在开篇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这对我们的影响是,当我们与人打交道时,我们潜意识里,不由自主地把对方假设成好人,把对方行为的动机假设成善意的,倾向于朝好的方面想,在接下来的互动中,就会以善意加以回报。从而有助于形成一种相对比较融洽,合谐的人际氛围。
在西方的主流文化意识中, 人是有“原罪”的。人性是恶的。所以,在人与人的互动中,下意识的都处于某种戒备状态,揣测对方的行为动机时,也会比较倾向于朝坏的方面去想。显然,在这种状态下的互动,也会攻击性较强。因为他会觉得是对方先伤害了自己。我常常想,西方社会里律师多于牛毛,应该与社会中比比皆是的冲突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