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空谷幽籃——我們心中永遠的杜憲
送交者: F2 2003年09月03日15:05:24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空谷幽籃——我們心中永遠的杜憲

文章提交者:football 加貼在
發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間 (Sat Aug 30 18:36:16 2003) WWW-POST


  杜憲和薛飛都曾是面對11億大陸百姓(計有9億電視觀眾)的中央電視台首席新聞
主播。他倆的聲音與臉孔,在風雨如晦的大時代中成為中國人民“良心”的一架衡器和“
有聲有色”的形象標誌。所以,筆者在此為杜憲這位公眾人物撰寫一篇“外傳”--倘若流
於皮相之談,敬請讀者不吝批評。  

門頭溝的炊事員

  杜憲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為最高學府--清華大學的教授,她日後在熒屏上端莊大方
的氣質,與其家風不無關係。杜憲16歲初中畢業,正值文革亂世,高中是沒的讀了。本
來她也難逃“上山下鄉”的命運,那同代人鐵定的人生之路。但是杜憲恰巧碰上了一個“
招工”機會,進入了北京人民軸承廠。不過這和當知青實在也相差無幾:該廠位於燕山山
脈的一個褶皺里--門頭溝,舉目儘是石多林稀的群峰疊嶂,蜿蜒的山梁間或點綴著頹然傾
圮的前朝城堞。它離北京已不近,離杜憲家住的清華園就更遠了。當時恰是“備戰備 荒
”的非常年代,這座山溝里的工廠實行準軍事化,已不再分車間,而是劃成一個一個連
隊。杜憲被分配到後勤連--即是解決一千多職工“民生”°問題的大食堂。杜憲在伙房裡
一干就是七年,從揉面烙餅蒸饅頭到切肉剁餡掌勺,十八般廚藝都上過手。但杜憲的看家
本領是往本應煎或炒的大鍋菜里加一瓢水--“這樣不容易糊鍋,”她解釋說。菜之色香味
雖因此而欠佳,但在公共食堂,這顯然不如“炒糊鍋”的過失那麼重大。經過大夥房“
粗放”­準則的薰染,杜憲後來的“家政”並不十分過關,及格而已。當然,她在食
堂七年,畢竟“·當灶”的次數少而“憑窗”的時候多。山溝里沒有別的飯館,職工們一
天三頓都 得到食堂的多個窗口排隊。不知不覺地,杜憲當值的窗口,隊排得總是最長。
杜憲一直以 為是自己賣飯菜的手腳比別人麻利,殊不知在這荒野中之大工廠的男人世界
里,“可餐”的東西實在太少,而杜憲的臉蛋嵌在售飯窗口中,本身就是一幅賞心悅目的
作品。

空谷幽蘭的命運轉變

1977年“文革”宣布結束,並恢復全國高考。極偶然地,北京廣播學院在門頭溝有個
招生點。杜憲這株“空谷幽蘭”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報名參加了初試。當年在門頭溝招
攝影、播音兩個專業。十年蹉跎,人才積壓了一大堆,“嘆時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
去,機會方來。”小小的招生點變成了人頭攢動的大廟會,許多來者技藝壓身。單說播音
專業,應試的大都是“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隊員、四鄉的人民公社廣播站播音員。他們的
發音久經毛語錄、黨報社論、革命大批判文章的錘鍊,簡直有著刺刀的鋒利、斧頭的力度
,更如槍膛里來複線一般嚴謹精確,挾著“毛式話語”¨那居高臨下、擋我者死的勢能


  口試內容是一篇少數民族戰士“¸賈賈哈古”所寫的參加建設毛主席紀念堂的文
章。杜憲聽人家抑揚頓挫的朗誦,自己的氣先虛了。文章本身並不拗口,都是當時耳熟能
詳的“黨八股”,但作者的名字真夠刁鑽的,杜憲總是念不順,才讀了一半,就被打斷--
“行了,別念了。”

  說來也巧,其時中央電視台的新聞播音班子嚴重地青黃不接,資深播音員李娟, 呂大
渝親自到考場試圖直接挑人,不知怎的,當時就看中了杜憲,並勸說她這就到電視台工作
,別再趕高考這科場”了。她們說:“後面還有文化考試,你不一定行”¨那時,電視很
不普及,杜憲並不很清楚這是個什麼行當,她倒是應承了。但等到中央電視台去門頭溝調
她的檔案時,檔案已被招生辦調走了。原來,杜憲剛過了合格線,後來被北京廣播學院錄
取了。

  中央電視台只好臨時發掘了一位“新秀”,此人面相倒是端正樸實,一副“紅五類”
氣質,只是念新聞稿老念大白字。當時的北京電視觀眾總記不住她的名字,乾脆直呼其綽
號--“水賴”。只因當時電視節目乏善可陳,《動物世界》的收視率幾乎是最高的。一
次這位新秀於眾目睽睽之下把水獺(音“塔”)果斷地念成“水賴”,並在近二十分鐘的
節目中,重複多次,該綽號便從此一夜上身!

  杜憲的在校學習成績遠比她當初的考試成績為好,甫畢業即成為中央電視台的第一新
聞主播。隨著她們這批新人的熒屏亮相,“水賴”也就從此消失了。

中國的臉譜與末代皇帝

  杜憲才一出道,即成為中國大陸老百姓的偶象--這不能不說是奇蹟!新聞播音員並無
演技可言,與西方的頭牌主播和“名嘴”­們相比,拘謹的中國同行絕無瀟灑輕鬆、
幽默 逗笑等收放自如的發揮空間。然而能在一個有限的平面中顯出雍容大方、端莊賢淑
來,唯杜憲一人耳!

  象她這般有“觀眾緣”的主播,不但空前,而且欲再覓一個恐怕也很不容易了。事實
正是如此,杜憲被迫退出熒屏後,觀眾至今未能釋懷,視網膜上那一片空缺竟無後來者所
能取代。

  她的臉龐簡直就是被數億老百姓認同的中國的臉譜。

  那時,人們還不大曉得她的丈夫陳道明,直到他成功地飾演了電視劇集《末代皇帝》
里的溥儀之後,才名揚天下,第一次從中國女性的“完美”形象的光暈背後凸現出來。

  陳道明是天津人,在北京沒房子。杜憲直到生下了女兒,仍未分到宿舍,只好各處“
打游”。丈夫沒日沒夜地趕著排戲,女兒格格(滿語“公主”之意,顯然源自《末代皇帝
》)要“­面聖”也極為不易。直到杜憲當了全國政協委員,房子才分到手。

  杜憲“貴”為政協委員,倒是比那些尸位素餐的花瓶委員們更關心天下大事。

 

榮辱不驚

…………


  杜憲的主播生涯就此結束了。她的家政水平因此而突飛猛進,每天挎著菜籃子逛農貿
市場,於廚藝上漸有心得。日常除了學英語,就是相夫教子。陳道明得意地對旁人說:“
我們家杜憲呀,大家風範,榮辱不驚!”

  投閒置散的杜憲終於接到一紙“組織決定”:調離播音組,去經濟部作幕後編輯工作
。她到經濟部報到時,該部全體同人離座起立歡迎,鼓掌長達數分鐘,令杜憲熱淚盈眶…
…。據目擊者說,薛飛報到那天,仍受到了“熱情而不過份”的歡迎。

 後來,薛飛決然辭職,遠走匈牙利。杜憲有全國政協委員之頭銜,多少還有點保護傘,
但也因此而不能“封金掛印”,象薛飛那樣一走了事。她在經濟部工作了三年,作編輯但
不許打出自己的名字,只好在節目的工作人員表上用個化名--皓月。

  我心如皓月。襟懷坦蕩的杜憲開始鑽研經濟,又考進了中國科技大學幹部管理學院的
經濟管理研究生班進修。從電視主播到經濟部的編輯,她仍是出類拔萃,連年評"先進",
她總榜上有名,同事們也從心眼裡喜歡她。1991年經濟部拍電視片《老區行》,深入
大別山區採訪。某夜同事請她過去。杜憲一走進那間小屋,燈就熄了,一小片燭光亮起,
映照著同事們為杜憲特製的生日蛋糕杜憲哭了。

魅力不墮的大眾偶像

  杜憲幾年來“­音容俱渺”,知名度反而更高,這恐怕是絕無僅有的。有關她的市
井傳聞,始終是眾口相傳的“熱點”。

  有一以訛傳訛的小道消息:“末代皇帝”陳道明要和杜憲鬧離婚了!向來熱血澎湃的
北京人聽罷怒不可遏,嚷嚷道:丫的陳道明他敢,咱哥們兒抄傢伙把他給廢了!幸而陳道
明和老婆的關係“鐵”得很,這才免去被大卸八塊的厄運。

  政協大會的電視報道一向甚為無聊,但很多人為了杜憲可能的瞬間上鏡而專注於熒屏


  杜憲不斷收到國外寄來的訪問、講學、交流等邀請。但中央電視台高層均不予放行。
1992年,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邀請她訪問,台里仍然拒放,她終於遞交了第一份請調報
告。此後這類報告寫了一大疊,三天兩頭往上遞還未有回音,恰好國際新聞廣播電視交流
中心(“梅地亞”)正式邀請她出任大型電視片集《中國小城鎮》的主持人。杜憲欣然同
意--她畢竟對電視專業魂牽夢縈。

 1992年,攝製組行經雲、貴、陝、川、藏,所到之處都掀起了“§杜憲狂熱” 。
在 “鬼城”酆都,百姓如睹觀音現身一般將她團團圍住;在雲貴高原,少數民族姐妹都
把杜憲往屋裡拉;在拉薩,西藏自治區最高行政長官設家宴款待她,並獻上潔白的哈達。

  杜憲還是往日的杜憲,風采依舊,只是攝製組裡的年輕人已畢恭畢敬地尊稱她為 “杜
老師”了。她既是整個80年代中國電視的象徵符號,亦以自己的浮沉為中國的新聞從業
者劃出了一條良心的底線。

 《中國小城鎮》拍得到底怎樣,又另當別論。這套片集在第四屆上海電視交易會上是所
有中國電視片中賣得最好的。日本NHK電視網、香港無線、台灣良世集團更不用說國內
的各地方電視台了。這是杜憲幾年來第一次正式出鏡--就憑這還怕沒有買主?

杜憲夫婦與《北京人在紐約》

  杜憲終於繼薛飛之後離開了中央電視台,與“梅地亞”簽了5年的合約。“鐵飯碗”
ˉ砸碎了,她成了一位“合同工”。

  杜憲如願到了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訪問,丈夫也一併同行。不久他倆就接到了來自紐約
的電話,力邀杜憲出演《北京人在紐約》中“郭燕”這個角色。

  原來,緊鑼密鼓中的《北》劇組對“郭燕”一角選了多人仍不合眼,最後一轉腦筋--
這角色本身與杜憲氣質挺接近,而且她人在美國,連護照和簽證手續都省了。再說有陳道
明這“大老倌”給她說戲,怎麼也砸不了。當然,算盤上最關鍵的那粒珠是--有杜憲的名
氣墊底,將來的收視率就等於買了雙保險。

  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馮小剛、李曉明是名滿電視界的“¨侃爺”,風魔神州的《渴望
》就是一輪胡侃侃出來的。他們先沖著陳道明長傳急攻:“我們在戲裡給郭燕辦一場婚禮
,讓她風風光光地嫁給你。你們當年沒這氣派吧?這回補辦,留個盛裝紀念照!”

  陳道明先到紐約,看過劇本,對有關郭燕的情節多有不滿。《北》劇組居然二話不說
,立馬就改。一切都為了杜憲這尊活觀音降世而讓路。杜憲只得去了。她進入劇組後不久
,各種壞消息就追殺而至。原來,《北京人在紐約》一劇未拍已先造勢,國內相當關注。
而今最不利於劇組的就是杜憲其人--她能有限度地出鏡和獲准來美,並不意味著她的政治
舊案已經了結。她居然從一個被解職的電視主播成為一個為大眾引頸企盼的劇集的紅角兒
,這對官方的意識形態防線是一種惱人的撩撥。所以有傳聞說,有杜憲入戲,將來《北》
劇的播出就有數不清的麻煩。真要那樣,劇組上下一幫鐵哥們兒就白折騰了,150萬美
元的貸款也白扔到大西洋里了,北京電視藝術中心還可能因此而破產關門。左右權衡,大
局為重,杜憲夫婦退出了劇組。

"下海”­風波"

  杜憲回國,繼續履行她與“梅地亞”電視中心的合同。一次,她與同事們到常州高技
術開發區一行。地主曲意款待,還提出,如果大名鼎鼎的杜憲有意“下海”辦公司,常州
方面願提供一切便利。一間剛成立的中外合資“今日新聞廣告有限公司”也力邀她加盟,
該公司主事的本來就是她的朋友。

  杜憲“下海”了。她正式辭去了“梅地亞”的職位,賠償了500元的合同費,從此
成了“今日新聞廣告有限公司”的藝術總監和“常州先奇影視製作中心”的董事長。

  “今日”公司的第一個大動作,就是在北京的繁華地段設立起一面100平方米的廣
告大屏幕。而先奇中心的第一部製作,就是號稱“千集巨片”的《明天穿什麼》,199
3年秋已正式開拍。

  這套以花樣翻新的時裝為焦點的片集,在招聘時裝模特時卻遇到了阻礙。刊登招聘廣
告,哪家報紙不樂於坐收廣告費?唯獨中央廣播電視部官辦的《中國電視報》拒絕刊登。
理由無它,在於廣告中觸目的一行字:“總編導、主持人--杜憲”。對於這樣一個能喚起
老百姓許多敏感記憶的符號式人物,當然要予以封殺,豈能再為她張目?

  溫文爾雅的杜憲1989年那股底氣翻上來了。她奮起抗爭,從《中國電視報》的廣
告科起,一級級往上質詢:憑什麼?公司合法、經營合法、廣告手續俱全、有工商局批准
。如果你們的理由是杜憲的名字“不合法”,不予刊登,我就起訴你們這份報紙,狀告你
們損害他人名譽!

  權力向公理屈服了,廣告登出了。這是前首席電視新聞主播的名字四年來第一次出現
在《中國電視報》上。然而,區區一份官辦報紙又怎能使她的名字被11億中國百姓忘記
呢?  而今,杜憲已非昔時之杜憲。 明天,杜憲還是昨日之杜憲。

我的情不移,我的愛不變,皓月代表我的心。。。。。。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童話:國際象棋
2002: 小說: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