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我们曾经是八九点钟的太阳 zt
送交者: excel 2003年10月12日23:08:37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早就想为我们这代人写些什么,却不知如何下笔。尽管有关当年的“老三届”
、“红卫兵”、“知青”们的文章和文艺作品并不算少,但许多都给人留下负面印
象,或干脆对这批人直接抨击和讥讽。那种一概而论太冤屈了作为整体的这拨人,
我想替这代人说些什么却一直未能兑现,因为自己也拿不准该如何为这代人定位。

  我并不是“老三届”。文革开始的时候,我还在小学里混,因此当不上造反的
“红卫兵”,也没赶上“大串联”、“毛主席接见”等热闹。而且因为红卫兵抄了
我家,使我对那些“红袖箍”没啥好印象。但后来,咱也不得不步“老三届”和“
红卫兵”们的后尘下乡插队,殊途同归的命运使我开始理解了比我年长的这些人,
并对他们不无同情与敬佩。乃至终于嫁给了个“老三届”,使自己的命运与这批人
愈加不可分割。

  多年后在美国,由于职业需要,我研读了大量关于美国各年龄世代人群的资料
,修炼得可对美国当今世代及特点如数家珍,并写过有关文章。然而,我却不知道
自己的祖国是否有人进行关于世代划分和各年龄层群体的专门研究?更不了解如今
的中国有多少个世代共存?又该以何种时间界线为标准来划分中国人的世代?(不
过我觉得仅以出生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等来划分太过简单)。

  按照美国的世代划分法,出生在1946到1964年间的人,同属于“婴儿
潮”世代,这代人如今在美国是如日中天的社会栋梁。自己正属于这个年龄段,在
美国要学做“婴儿潮”,融入相应世代。但我仍然不能忘怀,遥远的祖国与我同龄
的一批人。

  中国与美国的国情历史截然不同,如果要为中国人划分世代,起止年限与称呼
也绝对不会与美国一样。但我觉得,与美国“婴儿潮”们年龄相仿的一批人,在中
国也应归于同一个世代。这拨人上起“老三届”中的“老高三”,下至1978年
左右初中毕业赶上上山下乡末班车者。他们当年同样是“生育高峰”的产物因而人
口众多,只是他们远不如美国“婴儿潮”们好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算是最生不逢时
的一代。他们或许应被称为“知青世代”,因为他们中学毕业之时正赶上毛主席号
召奔赴广阔天地,大多得去当工农兵接受再教育。他们也或许可被称为“文革世代
”,因为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为他们的童年和青春期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

  我就属于这个世代!在中国和海外我所同学、同事、交往过的中国人里,最多
的也是这代同龄人。这个年龄段的中国人,尽管经历各异,却有很多共同特性,因
此我认为可以将他们归纳在同一世代中。与前辈后生们比较就可发现,比我们略小
几岁生于1960年代后期的人,已经与我们这代缺少了共同语言,更不要说再晚
出生的“新新人类”了。而更年长者却又与我们具有不同的时代感与经历。

  任何国家和社会,不同世代之间存在“代沟”不足为奇,但却不应妨碍各世代
的交流互通。美国花大力进行世代研究,目的就在于此——老辈理解小辈,才能为
小辈提供适合未来的教育;后辈理解前辈,才能吸取前车之鉴继往开来。这是推动
社会发展的要素之一。

  而中国的我们这代人,是否能被前人后人公正地理解?我们这代人本身又是否
能客观地评说自己?或许不少人也像我一样,似乎对本代人了解很多,却又无法做
出恰当公平的定论。

  我们是非常复杂的一代,过分坎坷曲折的人生令我们深藏不露。我们是富于传
奇的一代,许多亲身经历让后辈看来如同神话或闹剧。我们是大彻大悟的一代,看
破红尘的超脱却常被人认为是愚钝或无能。

  我一直想说说我们这代人,却又怕说不清楚适得其反!

  直到最近,观看了一部新问世的文献记录片《八九点钟的太阳》(Morni
ng Sun),突然如梦方醒,似乎在其中找到了该如何描述我们这代人的答案

  光是这电影的标题,就引我重温了伟大领袖的那段脍炙人口的教导:“世界是
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
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凡是曾在中国大陆成长
、年龄四十以上的人们,都会对这“最高指示”倒背如流。

  这部影片以难得的影视素材,追随当年属于“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新中国同龄
人的足迹,展示和探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与历史背景。观看影片,听那些受访
人(大多是我们的同世代人)谈他们不堪回首的文革经历,使我记忆中已经朦胧远
去的一些东西重新清晰起来。

  是啊,我们曾经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曾经豪情满怀热血沸腾,曾经做过被
自己和社会认为是崇高伟大的事业或举动。那是因为我们成长于一个特殊的时代!
我们曾经以为,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我们应该是史无前例的
幸福一代。在我们还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时候,也确实起码曾在精神上这般
幸福和自豪过。谁知,事实上,我们却成为中国近代最倒霉的一代、被牺牲的一代
。一晃,我们已过了如日中天的时候,成了逐渐西下的太阳。当年鼓舞我们的那种
宽阔的胸襟、崇高的理想、战无不胜的勇气与胆量,如今已经在我们这代身上逐渐
消失,后代们也不可能再拥有。

  这代人短暂的精神幸福,竟然要以终身遗憾为代价!而且还要被社会所不停地
诅咒:红卫兵残暴凶狠、知青不求上进、老三届丑陋窝囊、一代人荒废青春与生命
……受害者们成了罪人。然而,这代人却是最能够忍辱负重的一群,自己不屑呐喊
,好像也不奢望别人来为他们伸冤。

  影片《八九点钟的太阳》,讲述了这代人青春期经历的故事,似乎在代表这代
人发出寻求理解的呼声。影片重在客观叙说,并非做出结论,而是启发人们去重新
思考那段文革岁月和那批青年人走过的历程。

  正是这点使我得到启迪与警醒!原来,我以前就老想做什么令人信服的结论却
做不出来,因此迟迟不敢为这代人说话。影片的编导则比我这样的人明智得多,因
为他们相信观众们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分析评说。

  该令我们汗颜的是,编导拍摄这部有关中国历史之内涵深刻的影片者,竟然是
三个洋人!

  我那“老三届”老公,看了该片后评议颇佳,还说了句可能会让很多中国人有
同感的话:“让人家美国人来拍这么个反映中国文革历史的影片,咱身为中国人可
真够惭愧的!”

  我们与该影片的主要编导卡玛女士已相识多年,她是为数极少的生长在中国的
美国人(CBA)之一,有着颇具传奇性的家世。但正因如此,有时人们将她的背
景传的太奇,而影响了对她本人及作品的公正评说,她对此颇不以为然。其实,除
了长着美国白人的模样,卡玛骨子里是一副中国灵魂,她是正宗的出生在北京的“
新中国同龄人”,标准的“老三届”高中生,讲一口纯粹的京腔普通话,写一手漂
亮的毛笔草书……那不可磨灭的中国情结,导致她制作了一个又一个关于中国农村
、民俗、艺术、历史的影视作品。也正因为她也曾经是在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生长的
“八九点钟的太阳”的一员,才能制作出如此一部能引起同代人心灵共鸣的影片。

  卡玛对历史细节的记忆力与研究探寻精神令人印象深刻,那天她与我老公大聊
文革前的中学往事,这俩当年北京名校的“老三届”,都是文革前奏的见证人,许
多观点一拍即合。因此俺老公对其影片的观后感也较为深刻并应具代表性。我们有
机会对该片先睹为快,内心有种受到震撼的感觉:终于有人在为我们这代人谱写传
记了!

  有人认为现在总结文革尚为时过早,因为文革才过去三十年左右,在历史的长
河中不够遥远,不容易做出公正评说。但卡玛发现,与自己一样随着文革长大的一
代人已经是逐渐西下的太阳,她在中国的一些同学朋友甚至中年早逝。应该在“太
阳”们还未落山之前,让他们有机会回顾自己与国家人民的命运,也让前人后人中
国人外国人对这代人的经历有较公正的理解与评说。

  卡玛的作品一如其人,客观、理性、细节准确、条理清晰,重客观事实而不做
主观结论,将思索评价的余地留给观众们。《八九点钟的太阳》与其说是反映文革
历史,不如说是为一代青年成长足迹做出诠释,从片名到内容都着重于这代人的经
历与人性剖析。

  我了解卡玛的秉性是期望人们公正地评说历史,也公正地评说她的作品。因此
我在此既不介绍影片内容,也不详述卡玛身世(或许以后有机会再写),以便大家
看了《八九点钟的太阳》影片后,能做出见仁见智的判断。

  特别是曾经为自己属于“八九点钟的太阳”而骄傲的我们的同世代人,真应该
去看看这部影片,或许能再次解读自我和整个世代。而那些对我们这代已经过时的
西下“太阳”多有嘲笑的更年轻者,又是否能从影片中感受到你们从未体验过的境
界呢!?

  虽然卡玛本人声称:“这片子可不是个好看的娱乐片,因为资料太多,内容太
深沉,看着会感觉很累。”我们却被影片别具匠心的编排所吸引。更令我没想到的
是,我那在美国长大的Teenager女儿,居然也端坐两小时全神贯注看完影
片,并产生了了解父母当年经历的强烈兴趣,缠着我们问文革时都在干什么,想听
听父母们“大串联”和“上山下乡”时的故事。

  “让后辈了解和理解我们”——不就是许多我们这代中国人想努力去做又没能
做得很好的一件憾事吗?

  《八九点钟的太阳》替我们这代人做到了这点!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