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灵魂 爱 表演 邓晓芒
送交者: aguang 2002年03月02日21:43:58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The following is from 灵之舞. I have the book, but I am too lazy to type it, and here is what I can find from web.

"不要取悦于你的观众。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秘诀,也是一个人生表演着的秘诀。"

“灵魂,一个歌者,一个舞者,一个表演者。真诚、虚伪、自欺、羞愧、忏悔、孤独、自尊……都是它的面具。”

"我从我的生命之瞬间晕眩中已经看出并相信:人生是艺术,是迷人的。美的。孤芳自赏的艺术,是可怕的、可羞的、难以隐忍的艺术”。

“人们说,爱就是‘占有一个人的心’,而不光是占有其肉体。但这样说是自相矛盾的,或仅仅是象征性的说法。因为‘心’是不能‘占有’的,能‘占有’的就不是‘心’。真正的爱是永远的焦虑。担忧,是对被爱者的自由所抱的恐惧和期望(因为对方有可能不爱我,但又永远有可能爱我),是对对方的‘真心’的永无止境的试探和对无望的爱的永怀希望的追求,是在无条件的奉献和自由的获取这两者之间的永恒的矛盾,是幸和不幸的不断交替和互渗;在幸福中埋藏着不幸的预感,在痛苦的间歇中才有片刻的销魂”


灵魂的面具——关于《灵之舞》与邓晓芒对话
--------------------------------------------------------------------------------

1995年5月,东方出版社“东方书林之旅”的《灵之舞》出版了。它悄然地,然而却是有力地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流传开来。
今年47岁的邓晓芒是湖南长沙人,现在是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从事西方哲学史研究,特别对康德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用力颇深。
《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讨论的主题──比如真诚、虚伪、自欺、羞愧、忏悔、孤独、自尊等等,我相信很多人在晚上入睡之前都思考过千百遍,但是最后,为了摆脱失眠,大多数人就用“同心无愧”草草收场了。只有邓晓芒把他们这一代人的所感、所历、所思用一种哲学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把历史、文化、社会心理都凝聚在个人内心体验的能动的感性结构中来考察和评述,以给当代人破碎的心灵重新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感’,最终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进取和开拓提出一种可供选择的态度”。
邓晓芒:鲁迅的小说也经常被误解,他的很多话被认为偏激、怪癖。我就不甘心,鲁迅当年做了那么多痛苦的反思,应该有一个形式把它固定下来。
比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的那种自我剖析就是非常深刻。“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鲁迅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无意”的而停止忏悔。
祝晓风:也就是有所谓“原罪”的意味。
邓晓芒:是的。这种忏悔和巴金老人的忏悔是不一样的。巴老无疑是当代文化人中最具忏悔意识的少数人之一,他那用全部生命的力量呼喊出来的肺腑之言,读之下泪,闻之惊心。但是巴老忏悔的前提或最后结论却是:一个人只要真诚,只要及时地“下决心”“不说假话”,本来都可以不犯罪。俄狄浦斯忏悔的是自己的自由意志成了犯罪行为,巴老忏悔的是自己“违心地”干出了卑劣的行为。俄狄浦斯忏悔自己“干了什么”,而巴老则忏悔自己本应干而“ 没干什么”。这是很不一样的。这种不彻底的忏悔意识在张贤亮的小说中曾有极为生动的表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鲁迅所达到的深度我们还没有人达到。
祝晓风:虽然鲁迅说过,我写小说大抵是以己度人,但是,小说中的人物思想真的是代表鲁迅本人吗?
邓晓芒:可以这样说。鲁迅的伟大不在于他没有隐私、没有阴暗、没有精神胜利法,而在于他敢于正视这些,就像卢梭正视自己一样。这丝毫无损于鲁迅的伟大。
祝晓风:两周前碰到王小波,他也说,人首先应该有个人的尊严。比利时一个弹丸小国,既没有导弹,也没有多少“金牌”,但是在任何国际场合比利时人都是很受尊敬的。
邓晓芒:建立“小我”的人格是很痛苦的一件事。鲁迅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这不仅需要对外部因素的抗拒,更主要的是对自己内心中恶的东西进行批判。建立“小我”的人格不是什么很光彩、很辉煌的事情。
祝晓风:完全没有红卫兵的那种辉煌感。不过,《灵之舞》强调个人人格的建立,别人会用这样的理由来反驳:人生活在社会当中,不可能完全孤立、封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邓晓芒:不错,马克思说过,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现实性”我认为就是人的“感性”,也是人的一种“普遍性”。但是这种普遍性不是抽象的,它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实现。“我”在别人身上看到的是“我”,在这种“关系”中,“我”得到进一步的肯定。
祝晓风:可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难以建立起“小我”,难以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我”在别人身上看到的恰恰是“无我”。我们有的是明君、忠臣、孝子、烈妇,却绝少有像鲁迅这样的“人”。
邓晓芒:“人”没有属于自己的内在规定性,没有隐私,就算不得真正的 “人”。文革中的那种“触及灵魂”,“灵魂深处闹革命”,都是把人当成一件可以随时打开的、没有内心世界的物件。那个时候,人没有沉默的权利,而有的时候沉默的权利比说真话的权利更重要。
建立“小我”的人格,还意味保持人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当然这也是一种普遍性。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对康德主体性以及“自由”的理解我不大同意……康德的主体人格是一种逻辑上的一致性。人都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和自由意志之间必然有冲突,自由意志和自由意志之间不相冲突的那一部分就体现出一种普遍性。贯彻这一部分就能保持一致。你发脾气打人,却不允许别人发脾气打你,这就是没有保持一致。“五四”精神鲁迅坚持下来了,而周作人没有坚持下来,最后什么都无所谓,当了汉奸被国人唾骂也无所谓。这就叫没有人格的一致性。有的人朝三暮四、见风使舵、投机取巧、卖友求荣,这些事都是没有人格的。他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今天拥护明天反对,对上司是一副面孔对百姓是另外一副面孔,他没有人格的一贯性。一个人要一开始就知道我应该有一副什么样的面孔能够一辈子坚持不变。
祝晓风:也就是选自己的一个人生角色。
邓晓芒:是的。这样一副面孔才叫做“人格”,它是人的本质。这样一种面具是真正的人自己的面具,而不是做给人家看的,这样的面具就是我灵魂的面具。

祝晓风
中华读书报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