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曹雪葵杭州阿立
萬維讀者網 > 詩詞歌賦 > 帖子
D.QU編輯: 漢詩如何影響日本詩的發展介紹(網資匯編)
送交者: GEORGES3000 2014年11月24日04:34:12 於 [詩詞歌賦] 發送悄悄話

D.QU編輯: 漢詩如何影響日本詩的發展介紹(網資匯編)


一.緣源

日本從奈良時代開始,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文人開始仿照漢詩的形式來創作日本詩歌。

日本漢詩和日本本土的和歌,俳句最明顯的區別是:

1.漢詩一首有四句(絕句)或八句(律詩),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

2.日本和歌、俳句則有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等多種長短句,有的像漢語的詞。


二.日本最早的漢詩

日本最早的漢詩《懷風藻》出版在751年。其後於平安時代達到全盛期. 凌雲集 、文華秀麗集、經國集等敕傳漢詩集先後持續現身,風行之盛而被日人稱作「國風黑暗期」。其後鎌倉時代、室町時代日本的漢詩得到持續的發展,譬如一休的《狂雲集》中收錄了一休的很多漢詩。江戶時代漢詩的發展達到高峰。明治維新時期的受過教育的日本人幾乎人人都會作或好或壞的漢詩。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漢詩的影響開始衰落,迅速衰落則為昭和時期。不過今日初中程度以上的古文教育仍然包含漢詩、漢文的背誦、解釋、以及創作等。日本漢詩是中國之外漢詩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


三.日本和歌與俳句

1.和歌:

和歌是日本的一種詩歌形式,古稱倭歌倭詩,又稱大和歌大和言葉。作為在日本歷史上的本土的詩歌形式,受漢詩影響而發展起來。創作和歌的作家稱為歌人。和每句音數相同的漢詩不同,和歌每句是5音和7音相交錯。

和歌源於奈良時代(710年——794年)起的形式原有長歌、短歌、旋頭歌、片歌、連歌等多種形式。平安時代(9世紀——12世紀)後,僅有短歌漸成優勢。明治維新之後,和歌就是短歌了。

一首長歌有若干“聯”,奇數聯較常見。每聯兩句,分別是5音和7音。一首短歌有五句,每句音節數分別為5、7、5、7、7,共31音。其中前三句稱為“上句”,後兩句為“下句”。

上下句分別由不同的歌人創作,稱為連歌。多首連歌由多個歌人創作,稱為長連歌。連歌可以加格式(如前句末字與後句首字用同音)和內容(如某句關於季節、某句關於花)上的限制。旋頭歌有六句:5、7、7、5、7、7音。片歌有三句:5、7、7音。

2.俳句:

俳句是日本古典短詩,由17字音組成,原稱俳諧(也寫為誹諧)。日本最初的俳句出現於《古今和歌集》(收有“俳諧歌”58首),至江戶時代(1600年-1867年)則有從“俳諧連歌”產生的俳句、連句、俳文等。

俳句是一種有特定格式的詩歌。俳句的創作必須遵循三個基本規則:

  1. 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個日文字母組成.
  2. 俳句中必定要有一個季語。所謂季語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節用語。在季語中除“夏季的驟雨”、“雪”等表現氣候的用語外,還有像“櫻花”、“蟬”等動物、植物名稱。另外,如“壓歲錢”、“陽春麵”這樣的風俗習慣也多有應用。這些“季語”通常帶着現代日本人民對於幼小時代或故鄉的一種懷念眷戀之情。
  3. 還要注意押韻.

附:日本知名俳人及其流派:

日本著名俳人室町時代(1392~1573) 後期有宗鑒、荒木田守武,二人是俳諧連歌作者;江戶時代有松永貞德,他提倡俳諧的娛樂性和教養性,號稱“貞門”,可謂傾向於古典的一派。當時俳諧尚處於進入俳諧連歌的階段。另一方面又有西山宗因,主張俳諧的滑稽性,強調創作上的自由奔放,稱為“談林”派。具有這一派特色的還有著名俳句家井原西鶴。一般被稱 為俳聖的松尾芭蕉,把松永貞德的古典式技巧和西山宗因的自由奔放的散文風格熔鑄一爐,並加以發展,摒棄滑稽、娛樂等文字遊戲成分,使俳諧成為具有藝術價值的庶民生活詩。

17世紀日本俳諧曾一度中落,至18世紀下半葉,與謝蕪村號召“回到芭蕉去”,再度呈現繁榮景象。江戶時代脅句(配句)以下各句逐漸失去生色,但小林一茶在發句(起句)的創作上表現了突出成就。正岡子規作為明治(1868~1912)的俳諧復興者,明確提出連句(即俳諧連歌)非屬於文學的主張,提倡以連句的發句(起句)為“俳句”文學,依然保存了發句的格律,使它發展成為日本民族最短的詩歌。此後,俳諧連歌逐步衰落,現代雖有少數人加以提倡,依然未見復興。後來曾有人主張廢除“季題”(稱為“無季俳句”),否定定型(稱為“自由律俳句”),但未成為主導力量。

四.日本御編最早的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日語:古今和歌集こきんわかしゅう Kokin Wakashū),常簡稱為《古今集》(古今集こきんしゅう Kokinshū),是日本最早的敕撰和歌集,由醍醐天皇下令,以紀貫之為首的宮廷詩人於公元914年左右編成,共收和歌一千餘首,多為短歌。

按季節和內容分為二十卷,與日本第一部詩歌總集《萬葉集》的凝重,粗放風格不同,《古今和歌集》所選戀歌頗多,多帶有貴族化風格,和諧優美。其所選和歌與闡明和歌宗旨的序言為後來幾百年的和歌創作樹立了典範。

公元905年,醍醐天皇正式下令,命令宮廷詩人,被稱為平安時期和歌聖手的紀貫之與紀友則、凡河內躬恆、壬生忠岑四人成立機構,組織人力編撰一部大型和歌集。編撰的目的是收集自奈良時代末期《萬葉集》成書之後到平安時代初期一百三十餘年以來的作品。初擬名《擬萬葉集》後經天皇改名為《古今和歌集》。編撰歷時九年,914年全書基本得以完成,但編撰者之一的紀友則未及書成即已辭世。紀貫之領頭呈上所編,並為其撰寫了有深遠影響序言。

全書共收和歌一千餘首,仿照《萬葉集》,分成二十卷。所收的每首和歌,均先列題目,然後列作者名字。其中的著名詩人除去編撰的四人,還有索性法師,藤原敏行等人,這些宮廷詩人後來都被列入三十六歌仙。《古今和歌集》採取的收入大量戀歌和它的分卷結構也成為後來的敕撰和歌集的範本。從它開始,到1216年《新古今和歌集》完成,平安時代的各代天皇共下令編寫了八部和歌集,合成“八代集”。之後到1439年《新續古今和歌集》編撰完成,敕撰和歌集一共二十一部,合稱“二十一代集”。

卷次 卷題 卷次 卷題
1-2 春歌 10 物名
3 夏歌 11-15 戀歌
4-5 秋歌 16 哀歌
6 冬歌 17-18 雜歌
7 賀歌 19 雜體
8 離別歌 20 樂府歌辭
9 羈旅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七律-秋晚
2013: 【釵頭鳳】題梵高名畫《星空》
2012: [鶯啼序] 酒歌
2012: 風月兄【鶯啼序】大作賞析
2011: 【鷓鴣天】菊花落
2011: 七律:至境
2010: 【臨江仙】 夜雨
2010: 飲食男女之早睡早起篇,調寄《釵頭鳳》
2009: 七絕:綠牡丹 步韻雨清: 綠牡丹
2009: 【七律】寒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