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中仄平平‘仄’仄平”是律诗的标准句之一,它能不能改写成“中仄平平‘平’仄平”?
一:有人说“中仄平平‘平’仄平”这个句子只能在针对出句进行“拗救”时,其倒数第三字“应仄而平”才不算“出律”。啥?没听明白。好!那就容俺细说几句:
当一联之中的出句写成
1-中平中仄仄平仄
2-中平中仄平仄仄
3-中平中仄仄仄仄
这三种情况时,就成了“拗句”,需要借助对句来“拗救”,而拗救的唯一办法是:把对句倒数第三字的仄声写成平声,即“应仄而平”:
中仄平平“平”仄平
这就是上面所说的,“针对出句进行拗救时才不算出律”。现在让俺把上面所说三种情况的出句和对句都搭配齐整,以方便记忆:
1-中平中仄仄平仄,中仄平平“平”仄平。
2-中平中仄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平。
3-中平中仄仄仄仄,中仄平平“平”仄平。
注意啦:上面这三个联,虽然出句是“拗句”,但经过对句倒数第三字“因仄而平”的拗救之后,都已经完全“合律”了。
二:若一联之中,出句并非拗句,而对句却自顾自地写成了“中仄平平‘平’仄平”,是不是就算“出律”了呢?答曰:“否!完全合律。”啥?也没听明白?好!待俺把这一联写全: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平’仄平。
俺再重复问一遍:“出句的
中平中仄平平仄 是标准句,自然完全合律,无须‘拗救’,而它的对句还是写成了 中仄平平‘平’仄平,是不是就算出律了呢?”答曰:“否!完全合律。”
再俺解析它为啥完全合律之前,先把俺挑选出来的唐代著名诗人们的七律作为“硬证据”罗列如下(---后为笔者评论):
1-送魏万之京(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请看出句,平平平仄仄平平 是标准句,无须拗救;可它的对句还是自顾自地写成 仄仄平平‘平’仄平。下面的例诗皆同。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2-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4-《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5-《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中。
7-《宿府》(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8-《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平平平仄平平仄,中仄平平平仄平。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9-《咏怀古迹其.五》(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10-《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11-《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暗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中平平平仄平。
读完上面的例诗不难发现,在唐代的七律中,在无须拗救的情况下,“中仄平平仄仄平”也可以随时地、自由地写成“中仄平平平仄平”!而且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有人挑刺了,说:“你这属于个例!没有普遍性。”错!上面这些诗是从《唐诗三百首》中挑选出来的:它总共才收录了54首七言律诗,其中就有11首用了“中仄仄平平平仄平”这个句式13次,占24%。足以证明:
中仄平平平仄平
自身就完全合律,可以独立地作为七言律诗中的通用句式来用。上面的例诗是实践的结果,最后再归入理论,让俺再从声韵原理上解析一下:为什么
中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字的仄,可以改写成平、以致于全句成了
中仄平平平仄平?简言之,在不触犯“二四六分明”或造成“三平尾”情况下,“仄”可以随时“打单儿”,因为“仄”发音“强烈”;而“平”却不然,“平”发音远没有“仄”声强,所以律诗里才有了“平不令单”的认同,并逐渐变成了“铁律”。综合言之,大约可以理解成仄“一个顶俩”平。
有个逗趣的插曲,有些初学古典诗词的诗友还质问俺:“俺是用作诗软件查的,凡写成‘中仄平平平仄平’的都算出律!”天啦!自己有大脑却让它闲置,甘愿让机器人来虐待,您说人类介是肿么了?律诗,虽然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其实它总共才有“四个”标准句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根本无须死记,更无须拜托机器人。最令俺感慨的是:在古狗里键入“诗词格律”四字,呼啦一下,长篇大论格律的文章几百几千地罗列出来,但它们写得是对是错可奏无法保证了。又有人质问俺了:“你说的就保证对?”答曰:“俺自己从不保证,俺都是请李白、杜甫、王维、钱起他们前来保证。您们信不信他们,可奏与俺无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