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唐人不忌“三仄尾”
网上查资料,有人统计:杜甫的五律计626首,共有128句是“三仄尾”,约占20%。介说明啥?说明杜大爷不是偶尔写错了成了“三仄尾”,而是他根本奏不忌讳“三仄尾”!
啥叫“三仄尾”?待俺细细道来:
格律诗共有四个标准句式,其一是:
平平平仄仄 = 中平平仄仄
这个句式通常用作一联的出句,它的对句只能是中仄仄平平。逗趣的是,一个不小心,它很容易被写成
中平仄仄仄
介个“中平仄仄仄”就叫“三仄尾”:三个仄连在一起,且位置在句尾。名字很形象不是吗?不知现代的何年何月何日何人,居然煞有介事地说:“‘三仄尾’是唐人的大忌!” 天啦!杜大爷才写了626首五律,其中就有128句是“三仄尾”,他却说“三仄尾”是唐人的大忌!“造谣”也木有介么明目张胆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可忍俺不可忍!哈哈
没必要把杜大爷128个“三仄尾”都列出来,就选他几句古韵今韵发音都相同的,供大家参考可也: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新诗句句好,应任老夫传。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寒花隐乱草,宿鸟择深枝。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注意啦:上面所有的“三仄尾”都是“平平仄仄仄”。也就是说,句子最前面还是保持了“平平”两个平声字的搭配。俺个人一直坚持一字不改地使用“平平仄仄仄”,因为后面连着三个仄声,若前面变成了“仄‘平’仄仄仄”只剩下一个平声的话,则全句平仄稍显失衡。况且它的对句是“中仄仄平平”,还无法“拗救”。(若“拗救”的话,则其第三字须“因仄而平”,反成了“三平尾”)令人“吃惊”的是:连“仄平仄仄仄”这样的“三仄尾”杜大爷也照样使用,毫无顾忌:
北庭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故巢倘未毁,会傍主人飞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凡事都要究其原因,所谓“知其所以然”也。为啥唐人不忌“三仄尾”?应该有两个原因:
1- “仄”本身就有“上、去、入”三声的区别,纵使三个仄并列,也不见得刚好是三个上声或去声或入声碰在一起,所以吟诵起来,声韵还是有变化的;
2- 俺以前没少说过,格律诗一联当中,出句对格律的要求比下句要宽松。格律诗以平韵诗为最多,在平韵诗里“三仄尾”恰好只出现在出句。为什么出句格律宽松?因为还有对句可以为它在声韵上协调。
人家唐人不忌三平尾,为啥咱们今人学写唐诗却要忌讳?难道咱们比人家唐人写唐诗还高明?
有人质问了:那为啥唐人忌讳“三平尾”?在弄清了唐人不忌“三仄尾”的原因之后,这个问题就更容易回答了:
1- “平”声只有阴平和阳平,且二者区别不大,所以三个平声并列在一起,除了拉长声之外,太缺乏变化了;
2- 况且“三平尾”通常出现在下句,后面再无法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