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湖的大忌是“犯孤平”
啥是“犯孤平”?当有人把一句律诗的平仄搭配成
仄平仄仄平
这个样子时,就是“犯孤平”了。可句中共有两个平声,哪个平才算“孤平”呢?句尾那个“平”自然不算!而句中第二字的“平”才算“孤平”。如果咱们把这个“平”比喻成一位娉婷的少女,那么请看在她两边,各有一个名叫“仄”的歹徒正挟持着她!好可怜的“孤平”啊!快救救她吧!
肿么救?只要把少女左手边(第三字)的“仄”换成“平”就行了。这样她就不会再“孤单”,因为她身边此时已有另一位少女跟她并立,一起来对付右手边的歹徒。句子此时变成了这个样子:
仄平平仄平
这个过程就叫作“孤平自救”。为啥叫“自救”?就是不依赖其它句子,只凭借本句自身平仄搭配的改变来解除“孤平”的险情。
“孤平”是肿么产生的涅?它源自下面这个标准句:
平平仄仄平
当作者在第一个字的位置上用了一个仄声字,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此时,第二字的“平”奏成了“孤平”,这一点上面刚刚说过。可素涅,当作者为了不伤害诗意,不得不保留这第一个字的仄声时,他就只能打“把第三字的仄声改成平声”这个主意,此时“孤平自救”的程序就启动了。最终替换成
仄平平仄平
有人问了:“俺要素把第四字的仄声换成平声如何?”答:“绝对不行!”因为这样一换就成了
仄平仄平平
成了“病句”,不可接受,也不可拗救,必须重写。啥?还有人不明白?好!那咱们就把它的上句也写出来,再划分出“音步”一起比较着看,就容易明白了:
先写出标准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号把每句分成了三个“音步”。
再写出该病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请看病句(下句)第四字的“平”属于“应仄而平”,错了,出律了,而且恰好错在“音步点”点上!此实乃硬伤大病,不可救也。大家知道,古典诗词有一个口诀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二四六”为啥要分明,因为它们恰好在“音步点”上!(啥叫“音步”?音步就是把一句话按节奏所需分成“组”,一组可以有一个字、两个字,或三个字。以两个字为一组的最多。这个“组”就是“音步”。“一步步地”向前走就形成了全句的节奏。而由两个字或三个字组成的一个音步中的最后一字,就是“音步点”。)
“犯孤平”是否“必救”?然!以唐人在诗词格律上的豪迈率性,“三仄脚”了也都无所谓;甚至“五连仄”了,挂急诊抢救下子也就算了。但(这一“但”就严重了):唐人绝不允许“犯孤平”的存在,而是“逢孤平必救”!全唐诗6万多首,犯孤平的句子应该超不过50句。网上有人统计过,虽还不全面,其比率之低,犹见一斑。
不得不说,后代在“孤平”这个领域里,颇有人喜欢“自虐”,把“孤平”定义的外延无限制地扩大。比如七言句的
仄平仄仄平平仄 和
仄平仄仄仄平平
这两句中第二字的“平”算“孤平”吗?“自虐狂们”说算,可人家唐代诗人说不算。全唐诗里这样的句子N多,几乎没人救。为啥?俺以前说过,就律诗而言,一句之中,越靠最前面的字格律越宽松,越靠后的字格律才越严格。大家想想看,七言句比五言句要“长”出两个字,它第一字的格律根本木人问,愿意平就平,愿意仄就仄,第二字的平声就算“孤单”了也没人问,“你一个娉婷少女大半夜地不在市中心待着,非要到郊外,好,遇到歹徒了那也是你自己的事。”哈哈。那么五言句的第一字呢?也可以随便写吗?不!不可以,因为五言句比七言“短”了两个字。请看:
平平平仄仄 写成 仄平平仄仄 可以;
平平仄仄平 写成 仄平仄仄平 不可以,“犯孤平”了。哈哈
仄仄仄平平 写成 平仄仄平平 可以。
仄仄平平仄 写成 平仄平平仄 可以。
介是为啥涅?介是因为古典诗词格律里有一条铁律:“平不令单”。也就是说:除了尾字,还有七言的第二字之外,平声无论出现在任何位置上都不能打单儿。有人问到:“你是不是重女轻男?啥把平声比喻成娉婷少女啦,还啥两个少女并立来对付一个歹徒啦”
答:“俺是比较绅士派头,对女士一贯尊重。”哈哈。但介个“平不令单”却是根据汉语的声韵原理演绎出来的,这一点容俺另文再闲侃。
接着五言句往下说,请看下句:
仄平仄平仄
这句算“孤平”吗?“自虐狂们”说算,还说啥可以利用对句来“拗救”。其实这就是个“错句”,或“病句”,必须重写。一看见“两仄夹一平”就说是孤平,就要“拗救”,那不是所有的“错句、病句”都能拗救?那还需要标准句做啥?其实这个“病句”正是源自于
平平仄平仄(特拗),而这个“特拗”句又源自于
平平平仄仄(标准句)
必须说明:“平平仄平仄”这个“特拗”必须整句原封不动地使用,每一个字都不能再改换,换了就出律。
小结:通过这篇小文,俺试图说明两点:
1- 古典诗词里有一条铁律,就是“平不令单”,但铁律没说“仄不令单”,所以“仄可以单”;
2- 只有“仄平仄仄平”才算“犯孤平”,除此之外,其它平声打单儿的情况都不必按“犯孤平”这个概念来对待。而“犯孤平”必须本句自救,写成:
仄平平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