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看下面列出的几首唐代科举诗:
省试行不由径(唐·张籍 贞元15年在长安进士及第)
田里有微径,贤人不复行。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中。--- 平仄仄平仄 为“小拗”,对句未救、
孰知求捷步,又恐异端成。
从易众所欲,安邪患亦生。
中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中仄仄仄仄 为“大拗”,对句第三字“应仄而平”拗救。
谁能达天道,共此竞前程。
平平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 为“特拗”,无须拗救。
子羽有遗迹,孔门传旧声。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仄 为“小拗”,对句第三字“应仄而平”作本句的“孤平自救”时并救。
今逢大君子,士节自光明。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 为“特拗”。
省试观庆云图(唐·李行敏 贞元12年宏词登第)
缣素传休祉,丹青状庆云。
非烟凝漠漠,似盖乍纷纷。
尚驻从龙意,全舒捧日文。
光因五色起,影向九霄分。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中。--- 平平仄仄仄 为“三仄尾”,无须拗救。
裂素观嘉瑞,披图贺圣君。
宁同窥汗漫,方此睹氛氲。
省试白云起封中(唐·陈希烈 进士及第)
千年泰山顶,云起汉王封。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 为“特拗”
不作奇峰状,宁分触石容。
为霖虽易得,表圣自难逢。
冉冉排空上,依依叠影重。
素光非曳练,灵贶是从龙。
岂学无心出,东西任所从。
省试观庆云图诗(唐·柳宗元 进士及第)
设色既成象,卿云示国都。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 为“小拗”,无须拗救。
九天开秘祉,百辟赞嘉谟。
抱日依龙衮,非烟近御炉。
高标连汗漫,迥望接虚无。
裂素荣光发,舒华瑞色敷。
恒将配尧德,垂庆代河图。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 为“特拗”,无须拗救。
省试七月流火(唐·敬括 进士及第)
前庭一叶下,言念忽悲秋。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 为“三仄尾”,无须拗救。
变节金初至,分寒火正流。
气含凉夜早,光拂夏云收。
助月微明散,沿河丽景浮。
礼标时令爽,诗兴国风幽。
自此观邦正,深知王业休。
仄仄中平中,平平中仄平。
河南府试秋夕闻新雁(唐·黄滔 唐乾宁2年登进士)
湘南飞去日,蓟北乍惊秋。
叫出陇云夜,闻为客子愁。
仄仄仄平仄,中中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 为“小拗”,无须拗救
一声初触梦,半白已侵头。
旅馆移欹枕,江城起倚楼。
馀灯依古壁,片月下沧洲。
寂听良宵彻,踌躇感岁流。
府试观开元皇帝东封图(唐·马戴 武宗会昌4年进士)
俨若翠华举,登封图乍开。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仄 为“小拗”,无须拗救
冕旒明主立,冠剑侍臣陪。
迹类飞仙去,光同拜日来。
粉痕疑检玉,黛色讶生苔。
挂壁云将起,陵风仗若回。
何年复东幸,鲁叟望悠哉。
平平仄平仄,仄仄中平平。--- 平平仄平仄 为“特拗”,无须拗救。
府试莱城晴日望三山(唐·许彬 进士及第)
不易识蓬瀛,凭高望有程。
盘根出巨浸,远色到孤城。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 为“三仄尾”,无须拗救。
隐隐排云峻,层层就日明。
净收残霭尽,浮动嫩岚轻。
纵目徒多暇,驰心累发诚。
从容更何往,此路彻三清。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 为“特拗”,无须拗救。
不得不说,俺对咱们中国历代科举诗并未做过全面的系统的研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这类诗流传下来的不多;二其实也是流传下来不多的原因,就是科举诗因为受题目、体裁还有需要歌功颂德的限制,优秀的作品也极少。网上找来这么几首,关键字是“省试、府试、赋得”,后来“赋得”名下的诗干脆放弃,因为还要查明哪几首是科举应帖诗,哪几首是诗人们自己聚会时的作品。反正弄来这么十来首,窥一斑可见全豹。从这些诗里发现的“拗句”来判断,俺的初步看法是:唐代科举诗并不忌讳“拗句”,否则上面这几位就中不了进士。哈哈。当然诸诗友若有他见他证,也请贴来共享。也是个很有趣的题目,不是吗?另外感兴趣的诗友,也可以查看一下宋元明清的科举诗,以验证是否允许拗句,还是限制在标准句范围之内。
唐代科举诗里有一首相当精彩,列到下面大家欣赏:
省试湘灵鼓瑟(唐·钱起 天宝10年进士)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细读全篇,并无拗句。可见写诗还是以标准句为最完美追求,而拗句乃不得已而为之。这位钱起,能把省试诗写得如此生动感人,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