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七言绝句作法举隅》,每天学写一首:56法之37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37法
此第37法,前一二句铺垫出一个事物或情景,第三句则用“问、道、说、语、望、指”这类字作“及物动词”,而把第四句全句作为它们的“直接宾语”,来说明“所问、所道、所说、所语”之事物,或“所望、所指”之情景。(当然,若使用这些动词构成了其它不同的修辞方式,则不再属于此法。)还是一起赏析几首古人的例诗最为明了(---号后为曹评)。
下面这几首诗中,第四句都是第三句中“及物动词”的“直接宾语”:
1- 近试上张籍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第三句中的“问”是“及物动词”,“夫婿”是其“间接宾语”,而“画眉深浅入时无”则是“直接宾语”。若译成英文来看则更明了:She asked her husband:"Is my eyebrow touch-up in fashion?"其中“ask”是“transitive verb”,而“her husband”是“indirect object”,而“Is my eyebrow touch-up in fashion?”是“direct object”。
2- 宫词一百首 其六十九(唐·王建)
--- 介位王建是非常能写“宫词”的。
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
--- “借问”是“及物动词”,“外头还似此间无”是“直接宾语”,无“间接宾语”。
下面这几首皆可比照上面类推:
3- 故乡杏花(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4- 新植红茶花偶出被人移去以诗索之(唐·卢肇)
严恨柴门一树花,便随香远逐香车。花如解语还应道,欺我郎君不在家。
5- 听水部吴员外新诗因赠绝句(唐·白居易)
朱绂仙郎白雪歌,和人虽少爱人多。明朝说与诗人道,水部如今不姓何。
6- 题牡丹(唐·捧剑仆)
一种芳菲出后庭,却输桃李得佳名。谁能为向天人说,从此移根近太清。
7- 寻仙(唐·张籍)
溪头一径入青崖,处处仙居隔杏花。更见峰西幽客说,云中犹有两三家。
8- 讨柴(元·宋元)
海树年深成大材,一时斧伐作薪来。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9- 得杨湖州书颇誇抚民接宾纵酒题诗因以绝句戏之(唐·白居易)
岂独爱民兼爱客,不唯能饮又能文。白蘋洲上春传语,柳使君输杨使君。
10- 西归绝句十二首 其十二(唐·元稹)
寒花带雪满山腰,著柳冰珠满碧条。天色渐明回一望,玉尘随马度蓝桥。
11- 临川道中(唐·护国)
出谷入谷路回转,秋风已至归期晚。举头何处望来踪,万仞千山鸟飞远。
12- 华(一作花)下二首 其二(唐·司空图)
关外风昏欲雨天,荠花耕倒枕河壖。村南寂寞时回望,一只鸳鸯下渡船。
接下往下看,这几首在语法上有了微小变化:
13- 奉同曾郎中题石瓮寺得嵌韵(唐·王建)
寺门连内绕丹岩,下界云开数过帆。遥指上皇翻曲处,百官题字满西嵌。
--- 第三句的“遥指”自然是“及物动词”,而“上皇翻曲处”是宾语,那么第四句的“百官题字满西嵌”算什么?应该算“宾语补足语”。
14- 荅段秀才(唐·吕温)
尽日看花君不来,江城半夜与君开。楼中共指南园火,红烬随花落碧苔。
--- 这首也是,“南园火”是“共指”的宾语,而“红烬随花落碧苔”则是宾语的“补足语”。
15- 发高沙 其一(宋·文天祥)
晓发高沙卧一航,平沙漠漠水茫茫。舟人为指荒烟岸,南北今年几战场。
--- 这首的第四句也是宾语的“补足语”。
再往下,这三首第三句中虽有“问”这个动词,其修辞方式却已改变,故已不属第37法:
16- 有赠(唐·司空图)
有诗有酒有高歌,春色年年奈我何。试问羲和能驻否,不劳频借鲁阳戈。
--- 此首第三句自为“宾语从句”,与第四句并无主从关系。
17-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其一(唐·王昌龄)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在这首里,第三句和第四句组成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出“若如何,则如何”的含义。
18- 送萧鍊师步虚词十首卷后以二绝继之 其一(唐·白居易)
欲上瀛州临别时,赠君十首步虚词。天仙若爱应相问,可道江州司马诗。
--- 这一首的第三四句与上面王昌龄那首里的语法结构一样,也是“条件状语从句”,不再属于第37法。
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的作者是冯振心。简介:“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他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举隅》从古人七绝中归纳出56种写法,虽然拘于构思形式,习作纯熟后,也能悟出作七绝的精神追求。俺记不清什么从网上搜到这篇好文,自己也没有兴致跟着学写。今日又看到,想起以前曾在诗坛介绍过,但没介绍完。可又记不住介绍过多少,干脆从头来,陪着大家再来学写。一天一到两首,一个月,学完。俺吧,每天从《举隅》中摘录一两种写法贴来,大家读完古人例子后,自己找题目写一首。多写不限。要求:一定要严格按照《举隅》所介绍的方法来写,否则就毫无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