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少年游】这个词牌
宋代专给歌伎写歌词的高手柳永,曾写过这么一段儿歌词: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请看他上片的镜头由近而远,近有乱蝉烦心,远唯寒空怅目。看来他心情不咋地呀。果然,下片说实话了:泡妞不顺,买酒无钱,一年不如一年料。他用的这个词牌叫【少年游】,词谱是这样的: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逐句剖析其平仄搭配,发现它共包含五个“律句(律诗里的基本句)”。即:
中平中仄仄平平 --- 出现一次
中仄仄平平 --- 出现四次
中平中仄 --- 出现三次
中平中仄平平仄 --- 出现一次
中仄平平 --- 出现一次
接着分析其句子之间组合时的构思:
第一行: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 上句的结尾是“平平”,故下句开头用“中仄仄”,通过平仄的改变来形成节奏感。
第二行: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 “中平中仄”因为不能“犯孤平”,所以平声出现的机会多,况且还重复了两次,于是尾句还是用“中仄仄”开头。
第三行: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 第三行是下片的开始,而下片习惯上会大致地重复上片,为避免雷同单调,这里不再重复上片的“中平中仄仄平平”,改成了“中平中仄平平仄”。因为上句的结尾是“平平仄”,所以下句的开头还用“中仄仄”,以实现平仄的变化。
第四行: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 因为上片相同的位置是“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如照抄则会感觉重复,不如改作“中仄平平,中平中仄”,让结尾的旋律增添几分别致。
再接着看它如何分配韵脚。纵观【少年游】这个词牌每一行的尾字都是平声,可见全篇押平韵是它的特色,如此则: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A),中仄仄平平(韵A)。--- 首句尾字也是平声,故首句也跟着入韵。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前两个分句尾字都是仄声,故只有分句押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韵A)。--- 这下片第一行上句的尾字是仄声,不再入韵,避免与上片的重复。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A)。--- 看到没?这一行第一个分句法尾字是“平声”!个见以为可以允许它有个“暗韵”,即“可押可不押”。
【少年游】上面这个谱常被称为“定格”。
宋代另一位大词人周邦彦也写过一首《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上片写那女子用蒸馏消毒过的金错刀给他切橙子吃,之后二人又抵膝对坐交流起吹笙的技巧来。下片更缠绵了:女子低声问道:还要去哪里?介都三更天了。外面霜重路面忒滑,最容易追尾。
其实这位周邦彦填词最有功力,创过不少新调。用笔不仅绮丽精雅,且格律谨严,为“格律派”词人之首。虽然他的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多非常婉约,却不大玩儿香艳,又被尊为“婉约词派”之正宗。
请仔细看他这首词的第一行: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咦?第一句肿么变作八个字且分成了两句?人家柳永写的可是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第一句是七个字!周邦彦这一手玩儿是所谓的“加字摊破”:给一句话加字后分成两句。这一行的平仄搭配是: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韵A)。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A)。
其全篇的格律可归纳如下: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A)。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A)。
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韵A)。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A)。
周邦彦上面这个【少年游】词谱被称为“变格”。
【少年游】还有很多“变格”,不再一一罗列。
再把柳永的所谓的“正格”也附在下面便于比较: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A),中仄仄平平(韵A)。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A)。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韵A)。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