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對話三代人: 小崗村的變與不變
送交者: Robert 2019年10月28日17:36:50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2019年08月23日 來源:中國稅務報

記者 張思佳 許蒙亞 通訊員 謝鴻志 唐立祥

夏秋之交的小崗村,空氣中瀰漫着一股熱辣氣息,進村的必經之路——改革大道、友誼大道上卻沒有記者想象中車水馬龍的熱烈氣氛。“最熱鬧的時候,我一天要接受八九家媒體的採訪。”70歲的“大包幹”帶頭人嚴宏昌笑言。在這個火熱的季節,記者對話嚴宏昌、嚴余山和嚴海月祖孫三代人,找尋在“火紅的年代”摁下“紅手印”的過去,感受歲月靜好的現在。

越變越好的生活

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或多或少地了解小崗村的過去——1978年一個寒冷冬夜,一間破舊茅草屋裡,18個村民摁下“紅手印”,立下“生死狀”:“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繳)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作(坐)牢剎(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農村改革的時代大幕就此開啟。40餘年過去,小崗村如今是什麼光景?記者來到小崗村,且行且看。

村口是由著名學者費孝通題寫的“鳳陽縣小崗村”的氣派牌樓和通往村莊腹地的一條寬22米、長1公里的水泥公路。“這是我家。”“00後”嚴海月指着一棟三層小洋房告訴記者。嚴海月是嚴宏昌的孫女,她手指着的小洋房的第二層與她同齡。

嚴海月的父親,“70後”嚴余山這樣描述他兒時的家——“茅草房都快倒了,後面的牆用棍子頂起來。”從茅草屋升級成大平房,再到蓋起小洋房,小崗村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1979年,實行“大包幹”的第一年,小崗村實現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2018年,小崗村人均收入達到2.1萬元。

變化的,還有“安土重遷”的傳統觀念。

嚴余山跟記者聊得最多的,是他離鄉的經歷——1993年,20歲的嚴余山離開小崗村,來到改革開放“窗口”的深圳,從保安做起,他輾轉上海、北京多地,在電子元件、建材貿易等領域摸爬滾打多年,一步步做成了“嚴老闆”。2014年返鄉後,在當年的村黨委換屆選舉中,“嚴老闆”成了村黨委委員。嚴余山膚色黝黑,還留有這片土地的底色,他目光深邃,眼裡既有生養他的小村莊,也有他闖蕩過的大江南北。

嚴海月的名字取自“海上生明月”的美好寓意,她就讀的安徽財經大學距離小崗村僅一個多小時車程。被問及多久回家一次,嚴海月回答“兩三個月”。去年她考取大學後,“畢業後是否回小崗村”也成為媒體問得最多的問題。“我想考研究生,去更大的城市看一看。”嚴海月靦腆一笑,眼睛忽閃忽閃的。

“背井離鄉”對嚴余山、嚴海月而言,已經不再是不得已為之的被動選擇,而是對自己人生的主動掌握。

變化在代際間顯現,改革喚醒了沉睡的土地。

在“大包幹”紀念館,記者了解到,2015年7月8日,安徽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首批頒證啟動儀式在小崗村舉行,18位小崗村村民代表領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土地有了“身份證”,變成了“活資產”,從過去的“分”到現在的“合”,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發展。

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同年安徽啟動試點,2006年1月1日,中國全面取消農業稅。延續2600年的“皇糧國稅”就此終結,全國數以萬計的鄉鎮稅務所(分局)與農村、農業和農民之間的連接卻並未消失。流轉土地,鼓勵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農業以外的工作。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等“陌生”稅種相繼進入農民的生活。

記者走進距離小崗村5公里的國家稅務總局鳳陽縣稅務局大溪河稅務分局,這個只有5名稅務幹部、4個辦稅窗口的鄉鎮稅務所,服務包括小崗村在內的21個村、2個社區,共計11.4萬人口。展架台上不僅擺滿了各類農業稅收減免政策宣傳冊,還有個人所得稅6項專項附加扣除、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政策等內容的宣傳冊。“除了服務鄉親,還有企業,我們的業務範圍在變大,服務對象也增加。”大溪河稅務分局局長李剛軍說。

2014年,小崗村規劃了總面積5平方公里的小崗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園。2017年,福建盼盼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投資10.6億元的安徽省小崗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在此落戶,主營業務為農產品精深加工。公司財務負責人王灼告訴記者:“小崗村吸引我們的不僅有豐富的特色農產品資源,還有‘敢於創造、敢於擔當、敢於奮鬥’的‘小崗精神’。今年全面投產後,可實現年精深加工各類農副產品20萬噸,提供2000多個就業崗位,今年預計完成產值約1000萬元,貢獻稅收約100萬元。”

這是一片大有可為的熱土。

不變的家國情懷

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大地的“束縛”。從土地中散發出的傳承自古老農耕文明的鄉土氣息,記者也在小崗村聞到了。

嚴宏昌說,他外出旅遊時,不愛看城市的高樓大廈,喜歡自己一個人搭上一趟通往農村的公交車,在終點站下車,看看當地的農田裡有沒有好的作物。“搞農業的看工業,不對路子。”他擺擺手說,“現在村里種有不少的水稻品種,就是我在蘇南發現的,煮出來的米飯味道真不賴,別人到我家吃飯,一碗根本不夠。”

禮作為一種傳統的力量,通過家族的教化傳遞給下一代。“大包幹”讓嚴家人“一夜跨越了溫飽線”,為何直至十年後,才蓋起夢寐以求的大平房?兒子嚴余山侃侃而談,父親嚴宏昌卻在一旁垂下眼睛,陷入沉默。“小時候,我記得父母因為房子的事情經常較勁,也難怪,只要家裡一賣糧一賣豬,錢准被我父親揣走,他總想着為村子裡引進點工業,搞過輪窯廠,沒成,搞個塑料製品廠,也沒成。”

當嚴余山長到父親當時的年紀,已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離鄉和返鄉,離鄉的理由很純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返鄉的理由更純粹,“父親對我說,一個人富了不算富,能帶動一幫人富了才叫富。”嚴余山的另一個身份是安徽小崗節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小崗村新評選出的18位致富帶頭人之一。嚴余山公司開發的節能路燈目前已安裝在村委會和遊客中心之間的一段路。“這段路是我晚上最喜歡走的一段路。”他難掩語氣里的自豪之情。

一心想去更廣闊天地的嚴海月說,她高中時曾想當兵入伍,因為視力的原因未能圓夢。“我現在學的是法學專業,以後想當檢察官或律師,我要做一個正直的,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和嚴家人一樣,小崗村村民天然對土地有一份深厚情誼,對家對國有一種澎湃情懷,這些從未隨着時光流逝而消減。

在“大包幹”紀念館,記者一路參觀,一路感受到各級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70年,這在中國的農村政策中一以貫之。財稅部門作為重要職能部門,全力支持新農村建設。2017年6月,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於支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對契稅、印花稅政策作出相應調整,以支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2016年起,小崗村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試點工作,成立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並發放股權證,村民變成了股民。2018年小崗村首次分紅,村民每人領到350元,今年1月再次分紅,每位村民領到520元。這些嚴宏昌看在眼裡,喜上心頭,他笑言“獲得感”一直都有,“不能說有多少錢,總之不愁沒錢花。”

採訪的最後,嚴宏昌說,他現在還經常去田裡看看。“畢竟這是我做了一輩子的事情。”

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李克強訪問日本! 食品限制解禁指日可
2018: 兩岸何時統一?和統?武統?
2017: 毛主席六十年前就看出全黨皆腐無官不貪
2017: 常委王滬寧的大作受到誰的批判?
2016: “毛澤東思想”與“毛澤東路線”恩仇錄
2016: 走了半天,還是毛主席的辦法好
2015: THE:毛澤東十"大"罪,十惡不赦!
2015: 南海開茶館兒,華春瑩當阿慶嫂。
2014: 文革首位遇害女教師沙坪 當着全校師生
2014: 愛國賊中遍地是騙子:野雞大學冒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