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中醫為什麼能治病(下篇)
送交者: 王衛星 2024年05月09日19:08:59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中醫為什麼能治病(下篇)

王衛星

子時,晚間十一點至凌晨一點:膽經運行。一天活動下來,身體開始疲勞,該是休息的最佳時刻。由上一段時辰的發散而開始收斂,身體應進入休息狀態,特別是肝膽功能不佳的人,這段時間應該進入睡眠狀態,以備身體進行下一個時辰的造血、濾血以及新陳代謝。

丑時,凌晨一點至凌晨三點:肝經運行。肝進行藏血、存肝醣的動作,將血液、體液酸性降低,並促進內分泌正常代謝,許多人過度疲勞,就是在此段時間未能充分休息(熟睡),故造成血糖過高,肝功能耗損,健康也往往因此拉響警報。

寅時,凌晨三點至凌晨五點:肺經運行。呼吸系統會在此時進行修復,有呼吸道疾病者,特別是老人和孩童,常會在這段時間出現咳嗽的現象,那是因為肺經會於此時進行排痰。相對的,經常在此時無法好好休養者,往往也會產生呼吸道方面的疾病。

卯時,凌晨五點至七點:大腸經運行。排泄系統在此時慢慢啟動,隨着日照初升,身體也逐漸甦醒,接着進行排便。通常此時休養不夠,或是沒有進行排便者,易有代謝方面的問題,身體也容易累積不淨的體液或宿便,長期如此會造成腸道負擔,導致諸多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凌晨三點至早晨七點是人體生命現象最為低下的一段時間。氣血大量發散,人體需要大量用氧。若肺經和腸經虛弱,又疏於保養和保暖,嚴重者易於此時死亡。也因此,老人家猝死,往往多發生在此時。

辰時,早晨七點至九點:胃經運行。此段時間是一天當中,補充氣血的最佳時刻,因此早餐也是一天最重要的一餐。通常此段時間不吃早餐者,除了腸胃功能容易受損,也常見體型過胖或過瘦,原因就是腸胃吸收不佳,或是餓過頭之後的暴飲暴食導致。

巳時,早晨九點至十一點:脾經運行。人體氣血運行在此時進入高峰,腦力和體力運行也最為旺盛。前一夜能夠好好休養生息,早晨能夠好好吃早餐的人,往往能在此時展現最佳活力,思緒和決斷力都能在此時發揮極致。相反的,前一晚熬夜、失眠或是睡眠質量不佳者,身體帶氧量不足,自然容易呵欠連連,思緒不清而且感覺疲累。若是加上不吃早餐,氣血相形虛弱,更會像電力耗盡的電池,整個人顯得倦怠無力,甚至因此而變得煩躁易怒。

午時,中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心經運行。同時也是血液運行的高峰。此時心臟需要較多的能量來推動血液循環,加上午間陰陽氣交接,因此人體會感覺些微倦怠,適合小憩以補充體力。特別有心臟疾病者,中午時應該好好用餐並稍作休息,千萬不可一邊捧着便當在計算機或辦公桌前,一邊工作一邊進食,否則容易出現心神不寧或是心律不齊等毛病。

未時,下午一點至三點:小腸經運行。血液準備往全身運送,有利消化。此時不適合運動,適合休養,讓小腸好好工作。有句俗語說“過午不食”,多數人都以為是中午以後不再吃東西,事實上,從經絡循行角度來看,指的是中餐時間不宜超過下午一點,此時不要繼續進食,加重胃部的負擔,而讓血液流注於小腸,好好消化來自胃部的食物。

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膀胱經運行。是人記憶力最好、思維非常活躍的一個時段,故古有「朝而授業,夕而習復」之說。此時犯困乃陽氣不足之兆,生活中應注意養陽。申時也是拍打按摩膀胱經的最佳時機,可以找位同事一起互相從上往下拍打脊柱的兩側。腰部不能用力輕輕按揉就好。

酉時,下午五點至七點:腎經運行。一般在下午三點左右,上班族都會有十分鐘的休息或下午茶,因為由小腸經接過來的氣,將由眼內開始循行人體背面部位,此時,身上的水分進行代謝,體內雜質準備有效排出,不少人容易在下午過後水腫,或是肢體膨脹,原因就是膀胱經和腎經循行不順,體內水分代謝不佳。若在此時感到疲勞,也表示氣血明顯不足,健康狀況已經亮起紅燈。當膀胱經氣往下走接上腎經時,身體也開始貯存能源,欲使腎氣充足,因此,腎上腺素分泌最為旺盛,生命現象也最為旺盛,晚餐進食適合在此時進行,但不適合吃太多,俗話說:“晚餐要吃少。”因為接下去的心包經、三焦經可以進行較劇烈的運動。

戌時,晚間七點至晚間九點:心包經運行。此時,身體已經補充夠營養,多氣多血,氣血循行全身和身體末梢,是最適合運動的時候,運動的效率可達到最高。不過不建議進行激烈運動,而應以和緩的散步和簡單的關節體操等來調和,以免過於亢進,影響接下來的氣血收納。註:心包經和心經不同。

亥時,晚間九點至晚間十一點:三焦經運行。此時體內廢物更有效排泄,氣血也將開始收納、貯存,以備明日所需。很多人常常納悶,三焦到底是什麼?因為人體當中根本找不到名為三焦的臟器。其實三焦泛指包在各種臟器外的“外膜”,功能即保護各大臟腑。三焦又分為上焦、中焦、下焦,指的就是上中下三處體腔的保護膜。此外,三焦主的是內分泌,對人體的生長與修復有極大影響。免疫力不好的人,在此時應該就寢;成長中的孩童,更應於此時好好睡覺,才不會錯失生長的黃金時間。

一年有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長也,人以應之。一日有四時,早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中醫在診治疾病上,除了能徹底治癒所有的疾病外,還有一個很大優點就是“治未病”,這是中醫藥核心理念之一,其內容主要是指“未病先防、欲病防病、既病防變、病瘥防復”四個方面。這四種情況在西醫來說處於健康與亞健康狀態,與中醫未病中的“潛病未病態”和“欲病未病態”的內涵相接近,一般查不出什麼疾病,而中醫說的“未病態”的內容就更豐富了。

中醫對診治情志病有相當療效。現代人情志不暢、肝鬱不舒的人較多,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即使去國內幾個大醫院都查不出疾病的依據來。中醫則給予舒肝理氣、健脾安神、化淤通絡即可治癒。

有形的人體氣血,是維持人正常生命的基本條件,無形的精神方面的七情六慾,是影響一個人情緒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五臟是指人體內的心、肝、脾、肺、腎,六腑是指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它們是人體內臟的總稱。髒是指實心有結構的臟器,腑是指空心的容器。

髒與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髒配一腑,髒屬陰為里,腑屬陽為表。臟腑的表里是由經絡來聯繫,即髒的經脈絡於腑,腑的經脈絡於髒,彼此經氣相通,互相作用,因此髒與腑在病變上能夠互相影響,互相傳變。如五臟之心,位於胸中,兩肺之間,膈膜之上,外有心包衛護。而肺與大腸相絡屬,其華在毛,其充在皮,開竅於鼻;脾與胃相絡屬,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開竅於口;心與小腸相絡屬,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開竅於舌;肝與膽相絡屬,其華在爪,其充在筋,開竅於目;腎與膀胱相絡屬,其華在發,其充在骨,開竅於耳和二陰。

五臟六腑在體內,在和體外環境相適應過程中,比如受風、寒、暑、濕、燥、火及情緒等陰陽屬性不同的影響之時,從而令人體產生相應變化的反應,從而培養了機體的臟腑功能。當呈現沖和之時則臟腑安定,人不生病,一旦相衝不和,則就會表現出某些臟腑機能的偏盛或偏衰,如《素問•調經論》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當體內的氣血沖和,五臟六腑間配合默契的時候,《內經》稱之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一旦有邪的入侵,就會造成五臟六腑的不協調。於是,就得查找是什麼臟腑間出現問題而導致的,也就是中醫的循證過程。找到了相互關聯的臟腑,就得進行臟腑的氣血分析,人體無論哪個臟腑裡面都是流通的氣血,不會因為五臟六腑的名稱而產生差異,只會因為疾病的影響而產生變化。

陰陽,男女、老幼、虛實、盛衰、強弱。人體內有五臟六腑的功能器官,有十二條經絡系統,經絡上有52個單穴,309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維持筋骨與肉體之間經穴。

十二條經絡包括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足三陰經:

1、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2、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3、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4、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人體的經絡都是相通的,可以連接臟腑之間的正氣,是氣血循環的重要通道。只有經絡暢通,才能保證氣血正常運行,也是維持人體健康的基礎。

根據最新版的《中華本草》記載,共有中藥8980種。如果加上其他少數民族用藥,最新統計是12800種左右。

全國用於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的中藥一共有1000-1200種左右,其中植物藥材800-900種,動物藥材100多種,礦物類70-80種。

中藥的選擇,需要通過中醫辨證分型後,根據患者病情特點,選擇合適的中藥進行配伍使用。臨床上常用的中草藥,大概只有幾十種。中醫治病的奧妙,就在於對症下藥,以及對組方和藥量的把握上。

中醫治病的原理就是《內經》說的“司外揣內,司內揣外”,亦如《丹溪心法》所言的“有諸內必形諸外”那樣,通過“四診合參”,尤其是通過對脈道的強弱盛衰,及人體外在徵象的捕捉分析,以獲得對臟腑與經絡氣血虛實的推理診斷,利用中藥、針灸、導引等手段對其進行“損有餘,補不足”的糾偏,將人體的臟腑氣血功能調節回正常水平,實現陰平陽秘的氣血沖和狀態。而中藥的氣味與人體的氣血之間的相衝和作用,是這一原理的應用之一。攻補應用合理;辨清先後主次;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調整陰陽,指根據機體陰陽盛衰的變化而損其有餘或補其不足,使之重歸於和諧平衡,做到“以平為期”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根本法則。

人體是恆溫動物,正常人口腔溫度為36.3℃~37.2℃,正常情況下體溫處於一種動態平衡;運動後,就會發熱出汗,飯量也會增加;休息時,體溫就會降低,營養消耗也會減少;睡覺後體溫會慢慢降低,凌晨時體溫處於在正常值範圍的最低值。

現代西醫技術已經夠發達了,有X光、B超、CT、MRI、PETCT、核掃描、穿刺病理活檢、各種化驗等等。但是,儘管如此,仍有不少病人的疾病,從醫生眼皮底下逃過去。倘若我們再能通過中醫“四診合參”、“八綱辨證”的方法,自然可以減少漏診、誤診,盡力及早作出診斷處理,延緩疾病的發生發展。

西醫和中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醫療體系,二者的標準完全不同。因此,不能互用。

西醫可以由西方制定統一的國際標準,中醫只能由中國按照中醫的特點,制定統一的國際中醫標準。兩個國際標準並行不悖,共同保障人類的身心健康。

西醫多是術的反映,缺少道。所以,西醫有絕症、癌症之說;中醫是道術、防治並舉。因此,在中醫面前,世界上沒有治癒不了的疾病,惟有不遵醫囑的人。

未來人類醫學的主流,一定會在追求中醫整體、綠色、環保、自然的,“已病”、“未病”一起治療的思想基礎上,發揮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作用,極大提升天然植物藥成分,弱化減少化學藥物比例,大幅降低患者和政府的治療費用,富人窮人都能看得起病,將會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羅廣英撰寫了《中醫啟示錄——對生命統一物理學的一元化詮釋》、《破解東方神秘主義——<道德經>真注》等書,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中醫是能量醫學”,“道就是能量、過程、規律;德就是謙卑、包容、守約”觀念的人。

這些事情的徹底解決,無疑真正突破了中醫是否科學的大問題。

國際社會自古至今無形的“道德”標準,從此,可以成為全世界共同認可的一個有形的、可操作的、可評判的國際標準。

羅廣英說:“從人類六個第一代文明中,僅有中華文明成為至今活着的文明的事實來看,中華文明應該是唯一在應對大自然挑戰中取得完整成功的文明”,“而延續至今的中國傳統農業和中醫正是這種文明集中完整的表現”。

因此,中醫就是能量與道、大自然合一的綜合體。

錢學森說:“中醫理論是前科學,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中醫還不能用物理學、化學等現代科學體系中的東西來證明,中醫自成體系,是前科學,不是現代科學體系中的現代科學”。“中醫將決定將來科學的發展”。

微信截圖_20240426072209.png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Victory Day談俄烏戰爭的勝負
2023: 無恥佬秦剛又在蠢動了
2022: 張忠尼:戰後烏克蘭:千年等一回,烏克
2022: 隱秘紅色代理人蔣介石夫人宋美齡 上
2021: 鎏金歲月還是流金歲月。金是固體,怎麼
2021: 一帶一路將步大東亞共榮圈之後塵
2020: 再論美國自由 --- 官商腐敗自由
2020: 美國強勢回歸,解放軍出不了門
2019: 五四到六四:蠢學生從愛國始以害國終
2019: 沒有秦始皇,就沒有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