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舊文一篇:景甜遭踩踏 殃及張藝謀?
送交者: 雷歌747 2023年04月02日23:07:36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舊文一篇:景甜遭踩踏 殃及張藝謀?

雷歌 2023年4月2日上傳

 

1

張藝謀的新片《長城》還沒上線,網上的批判就開始了。《長城》上映後,更是惡評如潮,感覺是差不多人人都要踩上一腳,在影視圈引發了一起“長城踩踏慘案”。有人說,這是因為女主角景甜。但是,《長城》的票房並不像咒罵者期待的那樣慘澹,一周不到就5個億,還算過得去吧。

我原本對張藝謀的印象總體不錯,這麼多人罵,也引起了我的好奇:他到底拍了一部怎樣的爛片,會激起如此狂烈的眾怒?為此,多年沒進影院的我,專門去看了一場。

坦率地講,儘管我個人更喜歡充滿社會批判力度的《我不是潘金蓮》和《驢得水》這類題材,對《長城》這種內容空洞毫無內涵還神神鬼鬼的片子我是毫無興趣,但作為一部注重製作特效和視覺衝擊的所謂好萊塢商業大片,憑心而論,從單純娛樂的效果看,《長城》拍得並不差。

看完之後,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這場對張藝謀的大批判,可能不是對《長城》的就事論事,更多的恐怕是對張藝謀作為“國師”的清算。

 

2

張藝謀的藝術生涯,至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00年以前的張藝謀,是人文的張藝謀;2000-2007年的張藝謀,是商業的張藝謀;2008年至今的張藝謀,是浸淫於政商權力場的張藝謀。 

我至今仍對那個人文的張藝謀充滿懷念。

張藝謀早期的影片,從1987年的《紅高粱》,到1990年的《菊豆》、1991年的《大紅燈籠高高掛》,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以及1994年那部最終被封殺未能公映的《活着》,我們看到的,是狂野激越的生命本能,是捍衛尊嚴的奔放血性,是對封建桎梏的拼死抗爭,是對個人權利的不屈吶喊,以及對無情現實中生命意義的沉重追問。那個時期的張藝謀,除了他獨特的電影語言,更加震撼人心的,是他對生命的解讀、對人性的演繹,以及對現實的無情批判。

看看那個時代與他合作的原創作家——早期的莫言、劉恆、蘇童、余華等等,只要你讀過他們的作品,你就不難想像這些電影會構作怎樣的思想空間和情感世界。

1999年《我的父親母親》,是散文詩一樣唯美的作品,以愛情為主題,即使淡化了嚴酷的現實背景,依然有一種力量穿透人心。

 

3

九十年代起,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轉折,告別了人文啟蒙的思想激情,進入了一個拜金重利的商業時代。

張藝謀的電影也與時俱進,合着這個時代的節拍。2002年,他以《英雄》發端,開創了中國商業電影的新時代。

隨後2004年的《十面埋伏》以及2006年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都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其後的《三槍拍案驚奇》(2009)、《金陵十三釵》(2011),以及今年的《長城》都屬於這個系列。 

這個時期的張藝謀電影,更加追求電影語言的極致,色彩的渲染,視覺的衝擊,最新製作技術的運用,但故事、人物開始扁平化,似乎不再是經營的重點,給人的印象是形式大於內容。

另外,從2004年的大型山水實景表演《印象·劉三姐》開始,不到10年,張藝謀打造了《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印象·大紅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等《印象》家族系列,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僅《印象·劉三姐》,每年的收入數以億計。這種成功甚至讓馮小剛、陳凱歌都坐不住了,紛紛趟進來一試身手。

即使進入商業時代,張藝謀的文藝片依然會靈光乍現。《千里走單騎》(2005)、《山楂樹之戀》(2010)和《歸來》(2014),是後人文時代淹沒在商業製作中的文藝出品。穿越帝國濃重的霧霾,人們仿佛聽到那個人文的張藝謀,還在細雨中呼喊。

 

4

  當強大的政商勢力滲進中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時,張藝謀也迎來了他的“御用國師”時代。

出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是張藝謀執導生涯的一個重大轉折。從北京奧運開始,張藝謀似乎成了“御用”導演,成了帝國“國師”:2014年北京APEC晚會、北京2022年冬奧會申辦宣傳片、2016杭州G20峰會,次次離不開張藝謀。從此,“含趙量”越來越高,“國師”雅號不脛而走。

這被看成是張藝謀藝術生涯與權力的結盟。人們看到的,不再是那個才情迸發、揮灑自如的張藝謀,而是整天為命題作文抓耳撓腮殫精竭慮的張藝謀。“御用國師”,成了張藝謀的新標籤。


5

輿論對《長城》的踩踏,其實源於話題女王景甜,張藝謀只是殃及池魚受了連累。

《長城》女主角景甜出道已久,被人力捧多年,卻始終不溫不火,紅不起來。但捧她的人並不氣餒。這不,《長城》就是一部專門為景甜量身定做的國際大片。

你看《長城》一些早期的宣傳海報,好萊塢大腕馬特·達蒙、劉德華、張涵予等一眾巨星加上鹿晗、彭于晏、林更新一眾新秀都成了景甜的陪襯,亮瞎了大眾眼,搞得“全民驚詫”。 

大家都說,景甜再不紅,天理不容啊!

在《長城》上線前半個月,拆姐推出了《拆解景甜:捧不紅的女人,拆不穿的背景》這篇扒文,抖露景甜背後神秘的政商勢力。王健林的萬達力捧景甜,是檯面上大家都能看到的。為什麼王健林要違背商業原則,力捧向來是票房毒藥的景甜?拆姐的回答是:

“只有一種解釋。景甜的背後,有王健林在乎的東西。在中國,只有一種東西首富還會在乎:權力資源。”

景甜是陝西人,力捧景甜的政商勢力的源頭也在陝西。再往下說就有風險了,拆姐就此打住,點到為止。

張藝謀也是陝西人,而且是“國師”。但據說《長城》是第一部女主角不由導演確定的張藝謀影片。是不是連張藝謀做導演都是“指定”的呢?我不知道。但看起來,《長城》似乎只是張藝謀的又一次“命題作文”。

 

6

張藝謀已經成為一個文化樣本,必須放到中國社會的政治生態中才能恰當地解讀。

浸淫於政商權力世界,張藝謀有多少難言之隱?

對張藝謀的批判,其實從他轉向商業製作的新世紀初就開始了。那時的批判,更多的只是文化批評,是批評者對人文精神的呼喚。

成為“御用國師”後,對張藝謀的批判隨即轉變為全方位的否定,從藝術品味到做人品位。

最近甚至有人做出長文,論證張藝謀的電影美學是“法西斯美學”,他慣用的整齊劃一、剛勁有力的“團體操表演”,不過是希特勒御用導演瑞芬斯丹的“隔代遺傳”。

批評到了這個份上,人們不難從中品出憎惡的味道,不只是對張藝謀本人的憎惡,更強烈的是對“御用”體制的憎惡,對官商結合把一切玩弄於股掌之上的憎惡。

所以,現在對張藝謀的批判,已經不是一般性的文藝批評,而是一種社會批判。

張藝謀可能會有很多委屈。一個人能成為什麼,一方面是自己選擇,但另一方面歷史也常常選擇人。

有個叫嚴其的,三十年前本來只是個社科院的學者,一介書生而已,寫了本《文革十年史》,遇到八十年代末的風口浪尖,被時代風潮推到了前台,最後竟成了全國通緝的要犯。

張藝謀在中國導演中首屈一指,在“大國崛起”的時代,遇到了北京奧運的風口,成為“御用國師”,誰知道他是心甘情願還是身不由己呢?反正歷史選擇了他,他也選擇了沿這條路往下走,並承擔由此帶來的所有光鮮與唾罵、輝煌與痛苦、榮譽與恥辱。

從吐槽景甜,到貶損《長城》,再到踩踏張藝謀,在這場輿論群毆中,更值得關注的,是背後奔涌的那種激烈的公眾情緒。

張藝謀既然身為“國師”,就承受這一切吧。畢竟,“國師”只是個由頭,大家罵的其實不只是你啊。(寫於2016.12.22

 

雷歌視角油管頻道最新上線: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fm_D5GrSVn59znfs8JD1g

歡迎訂閱、轉發和點讚。謝謝!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打了疫苗的自己看
2022: 烏克蘭反攻號角吹起,普京撐得住? 被烏
2021: 周恩來評傳 第九章 畢汝諧 (作
2021: 首次內閣會議--拜登與川普的比較
2020: 鄧小平
2020: 新冠疫症打擊下美中冷戰已經開始?
2019: 法廣| 習近平查謠追謠盯上中共中央和國
2019: 夏小強| 揭秘中共紅色滲透和潰而不崩原
2018: 各位公公,我是《老公報》的記者。昨晚
2018: 小英要宣布台灣獨立,不敢宣布台灣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