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妙應寺白塔
送交者: 紹弘 2004年07月18日11:30:20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平則門,拉大弓,過了就是朝天宮;朝天宮,寫大字,過了就是白塔寺……"這是已經在北京的街頭巷尾傳唱了數百年的一首童謠,裡面提到的白塔寺就是坐落在阜城門(明代稱平則門)內大街的妙應寺的俗稱。因為寺內矗立着一座白色藏式大佛塔,所以"白塔寺"這個名字不脛而走,蜚聲中外,而它本來的名字反而不為人所知了。北京市政府"打通文脈"的遠見卓識終於使白塔寺亮出了山門。但是如果你頭一次走進這座寺廟去參觀的話,你會發現寺廟的布局很彆扭。雄偉的白塔使狹小的寺廟更覺擁擠。在寺中的任何一個角落,你都無法看清大白塔的全貌。作為馳名世界的中國古典建築似乎不該是這樣的。為什麼寺與塔如此不協調呢?說起來寺與塔根本不是一家人。從壽命上看,塔已有700多歲,而寺至多不超過530歲。你還能夠很容易地看出它們在建築風格上的差異。大白塔是藏式覆缽式寶塔,屬於少數民族特色建築;寺則是地道的漢傳佛教建築。那麼它們又是怎樣合為一家的呢?這就要從白塔興建的時候說起了。"以佛治心",修建白塔元朝政權建立之初,忽必烈定首都於大都(即今北京)。就在建都的1271年,他親自選址並下詔修建了這座白塔。他為什麼如此急於修建這樣一座藏傳佛教(即喇嘛教)的建築物呢?原來,元朝政府為了鞏固中央與西藏僧俗勢力的親密關係,才採用這種宗教羈縻政策。而且包括忽必烈在內的大多數蒙古王公貴族都崇信喇嘛教,此舉亦可起到弘揚佛法的作用。忽必烈曾說:"以儒治國,以佛治心",這樣做可謂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呢?早在元朝政權建立之前,幾代蒙古統治者就曾與西藏上層人物進行過密切接觸。1223年,成吉思汗從西征戰場上回來時,就曾召見了後藏薩迦派第四任教主薩班活佛。成吉思汗親切地與薩班交談,並允諾統一天下後請他到內地弘法傳教。1244年,成吉思汗的嫡孫闊端正式邀請薩班到涼州弘法。薩班感激之餘,親筆寫了一封信給烏斯藏和後藏的僧俗領袖們,勸說他們歸附元朝。西藏這片廣袤的雪域高原正是在元朝時期開始成為我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薩班對此所做出的貢獻着實值得我們紀念。後來,薩班的傳人八思巴更與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交往密切,他為祖國的統一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八思巴在政治、文化、宗教、哲學等許多方面都給予忽必烈很大的幫助,就連蒙古族?白塔是一座典型的喇嘛寺塔,在它身上體現着濃郁的古印度 堵波式佛塔的風姿。它通高近51米,由塔基、塔座、覆缽、相輪、華蓋和塔剎六部分組成。塔基連同上面的須彌座共高11米。座分三層,每層向上收分二折,橫截面是一個多角的" "字形,顯得既堅實穩固,又挺拔秀美。須彌座上端雕刻着24瓣如意蓮花。蓮花座中便托負着體態碩大無朋、造型豐滿渾厚的覆缽式塔身。塔身的直徑達18.40米,堪稱是現存最大的覆缽式古塔了。覆缽與位於其上的相輪之間也由一個小的" "字形須彌座相互銜接。相輪呈圓錐體,是由13個直徑逐漸縮小的水平輪圈組成的,故而又叫作"十三天"。據說相輪的層數標誌着佛塔的級別,十三層相輪表明此塔是佛教界地位最高的舍利塔。覆缽與相輪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一眼望去,形狀頗象佛門法物中的淨水瓶,正符合忽必烈"取軍持(梵文寶瓶的意思)之像"的願望。直到今天,還有人稱白塔為"瓶塔",想來也是這個緣故。相輪頂上便是一個直徑達9.7米的華蓋,也叫"天盤"。華蓋的結構非常複雜,形狀像個大盤子,用厚木作底,銅板瓦作蓋,造型古樸典雅、氣勢宏大。人立其下,仰面觀之,有鋪天蓋地之感。華蓋周圍象流蘇一樣懸垂着36片銅質透雕的華蔓,每片都是寬1米,!!長2米,鏤刻精美。上面還刻着明神宗的母親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的徽號,這說明這些華蔓應該是在明萬曆25年(1592年)重修白塔時添置或更換上去的。每片華蔓下面都吊掛着一個小銅鈴鐺,微風拂過,叮噹作響,聲音能傳出好遠。住在附近的老街坊們都喜歡在夏日的傍晚沏一壺香茶,搖一柄蒲扇,坐在塔下納涼聽鈴,怡然自樂。華蓋上面便聳立着高達5米的銅質鎏金塔剎,雖然是空心的,也有噸多4重。塔剎本身又呈小寶塔狀,而且它的高度和坡度又使它與相輪和諧地連接在一起,構成了一個造型奇特的完整的圓錐體,工藝之精巧,算度之準確,令人嘆為觀止。整個白塔穩重中不失秀美,挺拔中不失精奇。通體潔白又平添幾分莊嚴與聖潔。難怪塔成之日,京師震動,瞻仰參拜者絡繹不絕,交口稱讚其"制度之巧,古今罕有。"它實在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關於白塔的故事多得三天三夜說不完,其中最著名的一個莫過於"魯班爺鋦白塔"的傳說了。相傳有一回,不知因為什麼,好好的白塔突然在肚子(即覆缽)上裂開了一條大口子。這下可把所有的人都給愁壞了。這麼高這麼大的白塔,可怎麼修呢?魯班爺聽說了這件事,就變成一個鋦鍋鋦碗的老頭兒,來到北京,碰上人就說:"我能修,我能修。"可誰也不相信,還有人罵他是瘋子。魯班爺也不生氣,單等天一黑就開工修塔。這一宿,好些老百姓都聽到"叮噹、叮噹"的打鐵聲。天亮以後,大伙兒出門一看,嗬,大白塔的肚子上橫着被鋦了七道大鐵箍,那道裂縫已經合攏了。"塔修好了!""塔鋦上了!"人們紛紛議論着。再找那個鋦鍋鋦碗的瘋老頭兒,是蹤跡全無。人們這才明白過味兒來,知道這是魯班爺下凡來為大家修好了白塔。至今塔身上的七道鐵箍還在,這個美麗的傳說也就一輩輩的傳了下來。中國民間傳說有個習慣,凡是工藝精巧的建築珍品或解釋不了的建築問題都願意跟戰國時期的著名工匠魯班搭上關係。其實,主持設計建造白塔的人不但不是魯班,而且連中國人都不是。他的名字叫阿尼哥。白塔的設計師阿尼哥阿尼哥是尼泊爾人,當地人稱他為八魯布。據史書記載阿尼哥從小就與別人家的孩子不一樣,不但聰明,而且還特別勤奮。他的同學之中有一位家裡是以繪畫、雕塑為職業的。有一天,這個人拿來一本《尺寸經》,看着看着就讀出了聲音。阿尼哥坐在一旁,不動聲色地靜聽默記。等那個人讀完一遍,阿尼哥已經把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熟記於胸了。由於很早就接觸了工藝、美術和建築方面的書籍,小阿尼哥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他的刻苦努力,年紀不大就成了一位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之位的那一年(1260年),請帝師八思巴主持在西藏建造一座黃金塔以為紀念。八思巴從尼泊爾選拔了80名工匠來完成這項工程。阿尼哥當時只有17歲,也入選來到西藏。八思巴很喜歡這個年輕人,讓他作總監工,督造金塔。阿尼哥不負眾望,僅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把金塔造好了。八思巴大喜之下,收阿尼哥作了自己的俗家弟子,並帶着他一起來見忽必烈。或許是八思巴把阿尼哥誇成了一朵花的緣故,忽必烈想試驗試驗這個年輕人。他板起臉來問阿尼哥,"你到朕的大國來,難道一點都不害怕嗎?"阿尼哥神態自若地回答道:"聖人撫育四方萬姓,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到您的面前,就如同兒子拜見父親!!,有什麼可害怕的呢?"忽必烈心中暗暗讚嘆,臉上卻不動聲色地繼續問道:"那你到朕這裡來幹什麼呢?"阿尼哥說:"我看到天下蒼生飽受刀兵之苦,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為憐惜生靈特來勸陛下拯救他們。"忽必烈又問;"你有些什麼特長?"阿尼哥說:"我對繪畫、雕塑、鑄造都略知一二。"忽必烈命人取來一個銅像,說;"這是早年宋朝進貢來的針灸銅人,已經殘損了,你能照樣造一個新的嗎?"阿尼哥鎮定地回答道;"我以前從未做過,但可以試一試。"忽必烈對這個小伙子的回答很滿意,下面就看他能不能造出新的針灸銅人來。一晃兒四年過去了。阿尼哥從未接觸過中國的針灸原理,手中的銅人又殘破不全,所以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不過他想方設法博覽群書,刻苦鑽研,終於在至元二年(1265年),把新鑄的針灸銅人獻了出來。朝中的大臣們都佩服得不得了。忽必烈也更加欣賞阿尼哥了。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決定在大都興建象徵王者之都的大佛塔。他命令精於此道的阿尼哥負責設計和施工。阿尼哥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工作,花費了將近九年的時間,終於在元朝統一中國的那一年(1279年),讓這座覆缽式大白塔矗立在大都,作為一份特殊的賀禮,獻給了忽必烈。忽必烈大喜過望,當即命人從白塔向四面各射一箭,劃出了一塊面積達16萬平方米的土地,下詔以白塔為中心,興建一座"大聖壽萬安寺"。阿尼哥也得到忽必烈的豐厚賞賜。阿尼哥功成名就,一時寵幸無人能及。但他一點兒都不張狂驕傲,而是仍在發揮自己的特長,為中國的建築藝術譜寫華章。公元1305年,61歲的阿尼哥在大都去世。元朝政府給這位傑出的尼泊爾工藝家授予太師、涼國公、上柱國的封號和開府儀同三司的待遇。阿尼哥以其傑出的工藝才能和謙遜刻苦的高貴品質流芳千古。他成為中尼兩國友好的象徵。直到今天,尼泊爾遊客到了北京,總要參觀白塔寺,作為紀念。連尼泊爾的國王、王后、首相和議長都曾是這裡的客人。再說說白塔寺忽必烈下詔劃地建寺,極盡鋪陳奢華之能事,殿堂林立,富麗堂皇。整個工程延續了五、六十年才最後完成。這座"大聖壽萬安寺"在元朝統治的近百年間香火鼎盛,而且它的地位也早已超出了一座宗教寺廟的範疇。元政府規定凡有重大儀式,必須於舉行前三日在大聖壽萬安寺預演排練。就連忽必烈去世後舉行的祭祀儀式,也選在這座寺廟中進行。不知是巧合還是命中注定,大聖壽萬安寺竟與元朝同始共終了。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命令徐達等人統軍北伐大都,兵鋒甚銳,眼看元朝的統治就要土崩瓦解了。6月30日下午,天降大雨,電閃雷鳴。突然,一條火龍從天而降,點燃了大聖壽萬安寺中的大殿。雖然大雨如注,奇怪的是大火卻越燒越旺。轉瞬之間,大聖壽萬安寺便成了一片火海。元順帝妥 帖睦爾急得大哭不止,命人速去撲滅大火。然而為時已晚,昔年盛極一時的大聖壽萬安寺已在火海中化為一片焦土。倒是白塔安然無恙地度過了這場劫難。寺毀後不到兩個月,明軍便攻陷大都,元順帝北逃,元朝的統治也就宣告結束了。明朝建立之初,首都定在南京,加之連年征戰,百廢待興,大聖壽萬安寺的遺址也就一直沒人過問。遍地殘磚斷瓦,荒涼異常。只有大白塔孤零零地站在那裡,冷眼觀看世態炎涼。直到89年後的明英宗天順年間,朝廷才決定在這座廢墟上重新建一座寺廟。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在大聖壽萬安寺被焚毀整整100年之後,一座新的寺廟終於告成,朝廷賜名妙應寺。妙應寺完全是漢地佛教寺廟的建築風格,有山門、鐘樓、鼓樓、四重大殿及東西配殿、僧房等建築。白塔由位於大聖壽萬安寺的中心變成了位於妙應寺的最後一進院子中。妙應寺面積只有1.3萬平方米,尚不及原來的十分之一。妙應寺的格局一直保存至今,現在的殿堂也都是在明朝殿堂的基礎上由清朝重修或改建的。今天,整飭一新的白塔寺仍有四重大殿。走進新建的山門,第一重大殿就是原來的天王殿,現在用於陳列白塔寺歷史和文物展覽。展品包括乾隆帝手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高僅5厘米卻鑲有40多顆紅寶石的赤金舍利長壽佛像、五佛冠、補花袈裟、黃檀木整雕連龕觀世音菩薩像及各色哈達、織物等大量稀世珍寶。第二重大殿名為"意珠心境殿",現在正在舉行首都博物館主辦的藏傳佛教造像展。萬餘尊各式密宗佛像、菩薩像、金剛像、度母像蔚為大觀。第三重大殿名為七寶佛殿,供奉元代大型楠木三世佛像。居中的是"娑婆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和肋侍弟子阿難、迦葉兩尊者;西邊為"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東邊是"東方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佛像神態莊嚴慈祥,造型精美,工藝絕倫。大殿兩側各立有九尊銅質鎏金護法神像,雖因年代久遠,已顯不出金光萬丈的氣勢,但造型、工藝均可稱海內一絕。在大殿的後面有一尊面北背南的倒座十一面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全系青銅鑄造,造型端莊秀麗,是清代青銅工藝水平登峰造極的最好證據。菩薩慈眉善目,笑容可掬,頭戴佛冠,身披瓔珞;主臂雙手合十,腿盤蓮座,五心朝天;身旁各臂,姿態不一,各持法物;背現千手,手中皆長一目;頂現佛像!!。菩薩的神態使人頓生歡喜崇拜的感覺。傳說觀世音菩薩專為救人間苦難,不肯先行成佛。他目睹世上眾生身受千災萬險,奔走哭號,於是現三十二種身形救苦救難,普渡眾生。可是人間災難奇多,救助不及。於是觀世音菩薩發願生出千手千眼,拯萬民於水火,布甘霖於四方。人們也因此稱他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第四重大殿是位於塔院中的具六神通殿。它的規模不如七寶佛殿大,但供奉的清代木雕橫三世佛像,卻也是難得的藝術珍品。白塔對日寇的控訴巍峨高聳的白塔看着世間的滄桑變換,繁華也罷,衰敗也罷,文明也罷,野蠻也罷,都默不作聲。它有自己審視現實的角度,也有自己記載歷史的方法。1978年修繕白塔時,在塔頂的縫隙間發現了一張已然泛黃的毛邊紙,紙上寫的是:"今年重修此塔,適逢中日戰爭。六月廿九日,日軍即占領北平,從此戰爭風雲瀰漫全國。飛機大炮到處轟炸,生靈塗炭莫此為甚,搶殺奸掠無所不至,兵民死難者不可勝記。數月之中而日本竟占領華北,數省戰爭仍在激烈之中。戰事何時終了尚不能預料,國家興亡難以斷定。登古塔追古憶今,而生感焉!略述數語,以告後人,作為永久紀念。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 羅德俊"。誰能想到這張不起眼兒的毛邊紙上竟記載着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法西斯在北平的暴行。我們已經無從查考"羅德俊"究竟是何許人了,但從字裡行間的血淚控訴和濃郁的憂國憂民的感情上,我們可以斷言這是一位真正的中國人。這張紙片上記載的故事後來被著名漫畫家李濱聲先生得知,為了能使這份珍貴的歷史證詞得以公開發表,李老奔走呼籲了18年之久。為了使後人勿忘國恥,羅德俊寫下了文字,大白塔保護了證詞,而李先生則為這項教育後人的公德事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結語悠悠的歲月無聲地逝去,七百多歲的白塔依然氣定神閒地矗立在那兒,看花開花謝,望雲捲雲舒。關於它,還有多少故事呢?恐怕永遠也講不完吧!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白條與綠票
2003: 有腐敗的院長,就有腐敗的院士
2002: “振興自己”就是“振興中華”
2002: 向強權說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