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中華民族語言尋根
送交者: 二野 2004年08月04日11:40:50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wangli_china [wangli_china@sohu] 基因研究得出的結論----人類起源於非洲,使人種、民族概念大打折扣。就算這是真的,也仍然無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如果舊石器時代的人們能遷往世界各地,那麼文明時代的《山海經》記錄的中華先民勘測全球的資料更加可信了。頭腦僵化的人們再說少昊不可能去美洲和非洲,豎亥和大章無法測量地球周長,商代人不可能渡過太平洋......就成了“驕傲無知的現代人”,面對着輝煌的文化遺存,還誣衊古人智力低下!

中國各族使用80多種語言,分別屬於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和印歐語系,俄羅斯族使用的俄語和塔吉克族使用的塔吉克語屬印歐語系。朝鮮語被一些人劃入阿爾泰語系,京語(越南語)被一些人劃入南亞語系,但不是一致意見,一些語言的地位還未確定。比如“摩梭族”、“苦聰族”未被國家確認為單一民族,中央級媒體卻一再使用,兩種相應的語言為什麼不能列入中國語言名稱之列?四川的木雅人與西藏的夏爾巴經是党項族後裔,他們的語言是西夏語的延緩,應視為同一語言。不論是古代消亡了的還是如今知之甚少的語言,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古人視外族、外國語為“夷語”,甚至加上反犬旁,今人方言隔閡同樣成問題。我們要反思。地區對立不消除,融入世界便有意識上的障礙。

一、漢語的締造者

漢藏語系包括:

1、漢語

2、藏緬語族

3、壯侗語族

4、苗瑤語族

整個語系的特點是:有聲調,單音節語素為主,重疊式構詞法常見,助詞豐富。漢語作為世界上母語人數最多的語言,中華文化長期是世界發達文化,所以漢語借詞在許多語言中比重超過一半。除了晚一些的借詞以外,不同語言還有同源詞,是從原始母語中繼承下來的,同源詞往往是生活中常用的詞,如人稱代詞、數詞、身體器官名、天體名、動植物名等。漢語與藏緬語族同源詞雖然不太多,卻是兩者同出一源的證據。例如:

(1)漢語“五”、“吾”古音相同,藏語裡這兩個詞發音也相同,類似的還有:三與摻、八與別。由此可以知道漢字的意義演化(語義系統)和形聲字的理論基礎在遠古已經具備,不然藏緬語族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2)太昊龍圖騰,風姓。藏語“風”讀音為lung.漢語的f在中古才產生,上古大約發pl。可見,說姓風,是龍圖騰名稱的發音,進一步推論,上古姓氏里的姓,可能都畫圖騰像,讀有關動、植物或其它事物的名稱。

(3)金理新論證,原始漢藏語使動形式加後綴-d,後來加前綴s-成了主流。如藏語skjeba發生,skjedpa使發生;漢語*kha枯,*khad竭(星號表示構擬形式)。漢語使用漢字,看不出詞形變化,但從上古文獻的讀音可以知道,漢語確實是有過詞形變化的,詞綴與藏語相同。

漢語最初是粘着語,與日語、朝鮮語、蒙古語一樣,名詞要變格,動詞有現在時、過去時、將來時、命令式等不同形式,定語在中心詞之後,賓語在動詞之前。天哪!真會如此嗎?是的,我們的語言原本如此。

在甲骨文里,第二人稱代詞“女”用在主位和賓位,“乃”只用在領位(所有格)。這說明兩個詞的區別是格的區別。“其”意為“他的”,也是所有格形式,如“謂其妻曰”。現在報刊上常有人寫“其的”,文白混雜,語義重複。南方方言和藏語裡的所有格助詞ki,就是“其”,它在應用時有一些變體。

定語後置在先秦並不少見,現代漢語裡也有。《禮記》說“大夫不得造;車馬”,“馬”不用造,“車”才用造,“車馬”就是“馬車”。《楚辭.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巍。”這是形容詞後置,這是原始漢藏語固有語序的遺留,不少學者不肯承認,是不科學的。溫州話有“菜咸”(鹹菜)、“牆圍”(圍牆)、“鞋拖”(拖鞋),湘方言有“牛公子”(公牛)、“牛婆子”(母牛)。魯迅先生的筆下,也有不少定語後置的例子。如: (1)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藤野先生》)

(2)她一手提着竹籃,內有一個飯碗,空的。(《祝福》)

又如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各界人民,不分階級、信仰和職業,均望保持秩序.......”“不分”以下,做“人民”的定語。

漢語有文字記載以來,看不到動詞變化和SOV語序一統天下的情形。龍山文化晚期,山東丁公陶文已是完整的句子,但沒顯示賓語與動詞的關係。古文裡,賓語是代詞,又有否定詞時,賓語必須前置。白話文里把字句(介詞還有將、給等)很常用。極“左”歲月里的口號“將革命進行到底”和“以階級鬥爭為綱”都不能變成賓語在動詞後的次序。上海話里,SOV與SVO語序都有,如“儂飯吃了否?”(你吃飯了嗎?)

壯侗語族和苗瑤語族在語法方面接近漢語。特徵是:量詞豐富,無詞形變化,SVO語序。但是,這兩個語族與漢語同源詞極少,常用詞幾乎是固有詞的天下,當然漢語借詞再多,也與此無關。正由於這個原因,國外學者主張把這兩個語族分出去,劃入澳泰語系。

歷史告訴我們,正是壯侗、苗瑤兩個語族的異乎尋常的強大影響,使華夏族的語言由藏緬語族變成了藏緬、壯侗、苗瑤語族的綜合體。炎帝后期九黎族強盛,蚩尤雄踞中原。此時有先進的農業、手工業、軍事、醫藥、天文學等。黃帝統一各部落後,九黎族既有融入炎黃聯盟的,也有南下的。少昊後期,三苗再次崛起......苗蠻集團歷來與中原交鋒,以敗績居多。楚人強大起來,以苗蠻的身份參與締造了漢族。在這幾千年裡,苗瑤、壯侗語族語言對華夏語言發揮了不止一次的影響,最關鍵的應在蚩尤時代。

語言在短時期內發生巨變是完全可能的。蒙古族入主中原,蒙古語成為國家法定語言。元代統治者不肯放下架子學習漢語,使用漢語的人在學習和使用蒙古語的過和中,把漢語SVO語序與蒙古語SOV語序疊加起來,於是產生了SVOV的特殊句式。《水滸傳》有“小人便是白虎山前莊戶孔亮的便是。”元曲《西遊記》有“我乃是觀音弟子木叉行者的便是。”句末的“便是”是受蒙古語影響而增加的。《元典章》有“金銀是鈔的本有。”句末“有”字是蒙古語“是”字的音譯。蒙古語的後置詞包括格詞尾也通過意譯進入了漢語。如“馬飛似跑”,漢語原有結構是“似”在喻體前。“似”不是格助詞,其結構沿用下來,真正表示“格”的詞如:“但是來的和尚都管底上頭,喚‘都僧省’。”(少林寺聖旨碑)其中“上頭”表示對象。還有“根底”、“上”表示對象,“里”表示行為的依據,“上頭”也表示原因。這些結構與SVOV結構到了明代,就漸漸消失了。應該指出,梵語、女真語等語言早就對漢語施加過這種影響,但沒有生命力。

美國印第安人的莫哈克語,是黃帝時代的活化石。這種語言使用的語序為SOVO,賓語在動詞兩邊對稱分布。這在多層動賓關係的句子中十分麻煩,但為什麼保留下來?我認為黃帝與炎帝同宗共祖,固有語言是藏緬語族的,SOV句式,賓語在動詞後邊重現,應當是受九黎族影響,正如蒙古語對漢語產生影響。遷往美洲的易洛魁人保留了遷出時的語言特徵,而在故土的SOVO句式早已消失了。

二、金與狼

阿爾泰語系包括蒙古語族、突厥語族、滿-通古斯語族,三個語族在以下方面有共同特徵:元音和諧,輔音和諧,使用後加成分,是粘着語,有同源詞和類似的語法成分。這是把三個語族合稱阿爾泰語系的依據。但是,三個語族的同源詞太少,連數詞(如一、二、三)、日、月、眼、狼這樣的基本詞彙都截然不同,通過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的情形可以知道,阿爾秦語系不能成立,它們之間的共性可能是借詞造成的。兩種觀點都有支持者。

阿爾泰語系得名於阿爾泰山。阿爾泰意為金,也譯為阿勒泰(地名)、阿拉坦(人名)。“金”在各語言中發音相近,是主張三個語族同源的證據。說這些語言的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主要從事游牧、漁獵。他們包括匈奴、東胡、烏桓、鮮卑、室韋、突厥、契丹、回紇(he)、女真、蒙古、滿等民族。匈奴歷史非常悠久,《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北逐葷粥(xun yu),合符釜山”,又叫山戎、淳維、鬼方等,公元前209年建國,成為中原的有力對手。東胡因居於匈奴以東而得名,被匈奴單于冒頓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成為烏桓和鮮卑二族。突厥在《周書》中被稱為匈奴之別種,姓阿史那氏,因居地阿爾泰山形似犀牛,當地語言稱“突厥”,於是以山名為族名。中國歷史上,北方族認為匈奴、鮮卑等是自己的直系祖先。女真與蒙古有血緣關係。而今新疆圖瓦人自稱蒙古族,圖瓦語屬突厥語族。裕固族的東部裕固語屬於蒙古語族,西部裕固語屬於突厥語族。在交往密切的民族中,語言的互相滲透是必然的。

蒙古族以狼為圖騰,成吉思汗的祖先傳說是蒼狼與白鹿所生,此非神話,而是圖騰觀念。突厥人也以狼為圖騰,旗幟上飾金狼頭圖案,衛士稱作附離,意為狼。滿-通古斯語族的人們以狼為神,舉行薩滿教宗教活動時黑狼神是巫師的護神和助手。紅山文化出土的玉龍,考古界認定為“豬”,其實是狼。阿爾泰語系由狼崇拜連成了一個整體。所以,即使不承認語言同源,也可以同意文化上的依存關係。自上古時代,各個民族就不斷融合,如匈奴、鮮卑、契丹、女真等更是大規模地融入漢族。漢語的“天”一字的讀音,應借自蒙古語族的“騰格里”。“一何”(表示“多麼”)可能借自蒙古語族,如“吏呼一何怒”,蒙語ix就是“很”。《史記.五帝本紀》引用《左傳》:“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tao tie)。”這種怪獸是狼的變體,指人,是圖騰。天狼星是夜晚最亮的恆星,命名者應是以狼為至高神的民族。漢語名稱應是借來的。上古時代華夏與阿爾泰語系諸部的交流是全方位的,進入語言、文化也是正常現象。

蒙古族學者芒.牧林研究了蒙古語、漢語、藏語、滿語的詞彙,發現漢語、蒙古語同源詞有3000多個。在121個核心詞中,同源詞比例為漢蒙語之間94%,漢、滿語之間87%,漢藏語之間65%。就是說阿爾泰語系與漢藏語系有共同的起源,漢語與蒙語比漢語與藏語更親!

 

三、兩岸同根

台灣省高山族的語言有13種:排灣語、阿眉斯語、布嫩語、魯凱語、賽設特語、卑南語、邵語、泰耶爾語、賽德語、鄒語、沙阿魯阿語、卡那卡那布語、耶眉語。它們被劃入南島語系,與印尼語、夏威夷語、馬達加斯加語等語是同一語系。

高山族語言的特徵是:元音簡單,多音節,重音多在倒數第二個音節,構詞法以複合為主,名詞、代詞一般有性、數、格,動詞有時、態、體等變化,VSO語序。形容詞一般在名詞前,領屬性定語在中心詞之後。

考古發現充分證實,高山族祖先是東南沿海的古越人。高雄的賀山文化與浙江河姆渡文化對比,強出一轍。高山族祖先在距今6000-4500年前乘船來到台灣,保留了古越人的風俗習慣,如:斷髮文身、龍蛇崇拜、缺齒與墨齒、腰有紡織、貫頭衣與筒裙、飯稻羹魚、干欄式建築、男吹口琴、女吹鼻簫、父子連名、懸棺、屈肢葬......台灣當局用“原住民”稱呼高山族,是殖民者對土著的叫法,正確的說法應是“先住民”。不論是上古的越人,還是中古以來遷去的各族,都是中國人。

匈奴別名鬼方,“鬼”是圖騰,是少昊族圖騰。高山族鬼祖木雕說明,高山族也含有少昊族成分,同時高山族也有猴圖騰,即夸父後裔。

 

四、屬南亞語系的語言

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在中國有佤語、德昂語、布朗語、克木語、戶語。主要特徵是:輔音有清濁對立,元音較多,無聲調,人稱代詞有雙數,語素為單音節占優勢,語序為SVO,定語一般在中心詞後。例外很多,如布朗語有聲調,形容詞放在名詞前。

越南語有6個聲調,語素多為單音節,沒有詞形變化,與漢語、苗瑤語、壯侗語相似,因此有人主張劃入漢藏語系。但越語與孟高棉語族同源詞多,越南學者大都主張越語屬南亞語系。我認為前一種意見更可取。

漢語、藏緬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與南島語系、南亞語系的孟高棉語族存在一定的同源詞,如舌與舌氏(shi),屎與嗜是平行對應詞系。漢藏語系包含壯侗、苗瑤語族是有發生學依據的,南亞、南島語系與漢語是有淵源的。

 

五 印歐語系的語言

印歐語系的古代移民廣泛分布在中國北方,其語言稱吐火羅語,從新疆到內蒙古,還有四川、山東等地,都有印歐人聚居。這些外邦人都融入中華民族,他們的語言與文化在中國留下了印跡。商周金文“雙馬”是他們的圖騰,用作族名。“祁連”山名來自印歐人的語言,意為“神聖的”。佛教經典最初全是經過吐火羅語譯成漢語的。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談幾個中國字(和上帝)
2003: 中共殺人記錄
2002: 從“中國公主”到“美國民工”
2002: “點擊率”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