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漫话“人的因素第一”
送交者: 芦笛 2002年02月24日17:13:06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70年代初期,我和一位共同启蒙的同学彻夜聊天,交流反革命读书心得。他感慨地说:中国真是个文盲国家,不但要用口号治国,而且还得用数字一二三四地连接起来,好让文盲们牢牢记住。

我哑然失笑,越想越觉得这位比我聪明先进得多的老同学观察能力之敏锐。的确,这世上再没有哪个国家像咱们这样热爱数字:“三反”、“五反”、“一化三改造”、“一大二公”、“一穷二白”、“四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怕热”、“一斗二批三改”、“三结合”、“一打三反”、“四个第一”、“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三好学生”……直到近年的“三个代表”和“三讲”。

有趣的是,这里的数字,其实模糊不清之至,那“三反”之类的数字乃是总数,指的是要反三样东西;而“一斗二批三改”的数字其实是“第一斗,第二批,第三改”,并不是要斗一样东西,批两样东西,改三样东西。然而除了敬爱的林副统帅外,敬爱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似乎就没谁意识到这个问题,更别说草民们了,而这就是据说聪明才智举世无双的中国人民。

就连林副统帅也是一时清楚一时糊涂。他那“四个第一”和“四好连队”、“五好战士”的发明创造倒是把总数和序数分得清清楚楚,然而那“三八作风”便是集天下混乱之大成了。“三”是指老毛的三句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而八却是老毛为抗大题写的八个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里的混乱,便是赏我一百万美元,我也没那本事制造出来。首先这“作风”里竟然包括了“政治方向”和“战略战术”就是愚人节笑话一桩,而那“八”字更是莫名其妙:“团”、“紧”、“严”、“活”算什么作风?大概只有老加那本无字天书上查得出来。

当然,那“四个第一”倒是说得明明白白,其中有那么一条,道是“武器和人的因素中,人的因素第一”,换句话来说,老美核弹再多也不要紧,咱们有的是不值钱的人顶上。

我作这种理解表面上看来是故意曲解,其实完全就是这么回事。毛时代的政治家们不顾国弱民穷,“斥(安鸟)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明明自己满屁股流鲜血流得快要脱阳,却去笑话人家微不足道的痔疮,说是“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时代进步到今天,咱们其实也没长进多少。朝廷中的鹰派和老美对抗的战略筹划,主要就是看准了人家对人命损失看得比泰山还重这个“弱点”,倚仗着自己人多命贱这个“强项”,才有胆量多次赤裸裸地在国际上搞核讹诈。

这一伟大战略思想深得民心。《彼岸》杂志上有个正宗老美访问了中国,记录了一个贫穷到裸着上身的普通小贩的话。那位同志说:咱们中国人多命贱,不怕老美!

其实这“人的因素第一”也者,并不光是个“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问题。在我看来,它如点点春雨,滴滴甘露,早已渗透了我们每个同志,包括许多自以为是汉奸的同志的心田,成了我们想事看物的价值标准。

记得网上有人提出过看网文的政治标准,那便是“人品第一,观点第二,文彩第三。”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说得很明确。据我的理解,那就是咱们上网来如同挑媳妇、选姑爷,不是来看人家说得有无道理,是否对自己的思路有启发,或是能否给自己补充点原来没有的知识,而是来细心研究言者的人品的。倘若那人是坏人,文章的观点再正确、思路再清楚无误,文彩再华瞻清丽也没用,因为我儿子或女儿要娶或嫁给她或他,慎勿误择匪人,坑了孩儿终身。何况伟大领袖还教导过:“政治上反动的作品,艺术价值越高毒害越大。”坏人写出来的正确兼漂亮的文章就如五彩斑斓的毒蘑菇一样,避之则吉。而好人写出来的文章因为“人品第一”的缘故,哪怕论点荒谬如“强奸即做爱”,思路破绽多如“鱼网装”,病句百出不堪卒读,也要赶快细吹细打,迎回家去。帽儿光光,今日作个新郎。衣服窄窄,今日作个娇客。

这里的错误是如此明显,恐怕再用不着老芦来批驳。有趣的是,就连某些自由知识分子也离不了这个俗套。前两天和老虫在文学坛上讲到这个问题,他说,他看文章是“观点第一,文彩第二,人品第三”。这当然是个巨大进步,好歹他脱出了“人的因素第一”这个框框,不过那“观点第一”在我看来,似乎还是有点“政治挂帅”的可疑气味。如果观点不符己意怎么办?是不是就该扔垃圾桶?而且,看文章就是看文章,我不明白为什么还是要把人品这个毫不相干的因素扯进来,无端加进一个主观感情因素来干扰自己的阅读与鉴赏。

本来这“第一第二”的评价标准,从来就是个貌似清楚,其实混乱到不可言状的机械世界观,只适合作为文盲国家的全民口号。如果要让我勉强套这个框框,我只能说,我是用“思路第一”的标准来看政论杂文,用“艺术第一”的标准来看文学作品。在前者,如果一篇文章能够发前人之所未发,真正是独立思考的产物,对我的思维有启发或刺激的作用,那就是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因此,老马的文章观点常常荒谬绝伦,文彩气势根本就谈不上,因为缺了那股奔流而下的动能,长文往往显得累赘罗索卖弄,看起来很累,需要喝着咖啡才不至昏昏入睡,而且这人的人品似乎也不咋的(他自己就公开承认是“真小人”,上网是来“泄私愤,图报复”的),但我仍然觉得他的文章确有价值,因为他看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高标独调,而他做人如何根本就不是我关心的。只有在和他打架时,那方面的问题才有实用价值,呵呵。

这“人的因素第一”的表现其实远比这广泛得多。《奇特的视角》中说到的追比逼问论者的私人动机其实就是这个问题在作怪。当初为六四问题和高手们辩论,有人就通篇逼问我和民运领袖究竟有什么私仇,让我想起了文革中的专案组人员。

另一个表现是强调“名人效应”。当初有位网友出来为“满洲国”翻案。翻就翻吧,他老人家却要打出“亲王”的招牌来,靠这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另一位高手来和我辩论,甫登场便无论识与不识,广撒名片,如古代官府出行打出“肃静”“回避”的牌子般亮出教授头衔来。您别说,这玩意还真有奇效,尽管那文章写成了“鱼网装”,名片一亮还真就邀来了个满堂彩,让我当下就悟出了为何古代官员升堂要喊堂威。

其实就连老芦自己,有时也难免跌进这陷阱去。当初在《说道》上,网人间曾为《中国不需要思想家》一文爆发激辩。因为质疑者气势汹汹,态度恶劣,逼得答辩者那位儒雅君子竟然也搞起“人的因素第一”,研究起对方的“学士情结”来。那次连老芦也陷了进去,把另外一位网友的名片祭出来吓唬那位“大学士”。幸亏让我盗走名片的那位网友头脑清醒,出来大喝一声制止我,才把我吓醒了。就这么着,前两天我写文章引用《彼岸》杂志所载程星女士文章,每次都把人家的头衔打出来以加深读者印象。

其实,现代人都该知道,名人归名人,即使在专业领域中也可能说错话,做错事,更用不着说上网来不过是普通票友,将名片拿来作论据乃是世上第一无聊可笑之事。你就算是林肯再世,我又不是那时的美国公民,怕你作什么?这种种强调“人的因素第一”,却唯独不讲“思辩第一”的表现,只不过说明了敝民族那无远弗届、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的浅薄、庸俗和愚昧。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