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戏说樊弓之误
送交者: 黄叶 2002年07月20日16:01:17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且说上回由于我在标题中用了“错误”一词,因这词在过去常常涉及到政治立场、作风问题等生死悠关、大是大非的政治和道德较量,“犯错误”的评语就等于叛人精神死刑,难怪樊弓一见“错误”二字,顿时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三魂出窍、四肢冰凉、五官挪位、六神不安、七窍生烟、八丈怒火、九霄雷霆、十指战战,发挥大失水准,认为指出“错误”要神仙一样的“资格”,回贴中又露出几个大大的破绽。

  请樊弓稍安勿躁,我自己就已经指出自己的一个初级“错误”了,这“错误”并非伟光正的“错误”,乃是正误之“误”,无关是非、原则,因此现将题目改成“樊弓之误”。个中原委,且看我细细道来。

  由於大家都明白的道理用不着多评论,樊文中能够赞同的部分我没有加以评论,所以给樊弓以“挑骨头”的感觉,这确是不足之处,下次一定先买个苍蝇拍子,将樊弓的马屁狠狠拍上几千下。而对未曾听闻的,比如纸币不足导致大萧条,则无法评论,只能先找到出处再说。对於熟悉的方面,则猛劈了一通,使得樊弓银牙咬碎、书桌拍烂、键盘击穿,反驳之前一个泰山压顶,送来一顶【批评家】的帽子。

  樊弓首先问道【在回答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错误?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批评别人犯错误?】

  可惜这个问题上樊弓一拳击空,把腰差点闪断。樊弓说:

【我想,绝大多数网人都能同意以下标准:

(a)批评家如果错误地理解原文,则作者没错;(b)批评家如果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或对一件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则不能指责作者错误。比如说,我认为大象是粗腿动物,你认为大象是长鼻子怪兽,就是看法问题,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

批评家黄叶指出的樊氏"错误",基本上都属于这两类。】

  这里并没有回答什么是“错误”,此一误。

  【批评家如果错误地理解原文】只能说明【批评家】“犯错误”,并不能推断出【作者没错】。A错、B错并非排斥关系,樊弓也列出了四种组合。此处却如此推理,又一误也。

  不同角度看问题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当然不能证明彼方错误。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立足点,首先必须是公认的、站得住脚的,若另一方凌空虚度,从某不同角度看问题,则对方不能承认此种不同看法成立。即不同角度看问题,必须保证别人也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试一试。如这个盲人摸象的故事,所有盲人只要拉着别人的手摸一摸自己摸到的东西,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再将各人的结果凑到一起,就得到完整得多的图像。

  但这盲人摸象的法则在如下情况下不成立,一是拒绝检验自己的立足点,如果某盲人抱住一根树狂摸,却指出这是大象的一方面;二是认为别人缺乏触觉,摸不出自己的感觉。

  这里明确一下“错误”的范围:概念不符合共同接受的定义,证据不符合事实,论证逻辑有缺陷。

  下面看看樊弓的反驳是否成立:

  1)爱因斯坦格言问题

【我樊弓有没有把爱因斯坦作为前提?恰恰相反,我可是在用事例说明老爱正确。请批评家念明白了再发话。】

  看看原贴的思路:

  樊弓先指出【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于是尽可能买进高效率新机器代替工人的劳动并解雇多余的劳动力。那些被解雇的工人当然就失业了。这不是很符合我们的"常识"吗?】,然后陈述【再来一遍:常识是人们18岁前积累的偏见(爱因斯坦语),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现代经济学对失业现象有大量深刻的研究,上述马克思主义的失业论已经基本上不再有什么市场】,随后结论【鉴于国产知识分子长期受马克思主义熏陶,普遍持有这类落伍观念,因此有必要在此介绍一些市场经济与失业问题的主流理论】。

  简言之就是,普遍有常识A,而爱因斯坦说“常识是十八岁前积累的偏见”,得出隐含的结论:常识A是偏见,再用现代研究已经使A没有什么市场了来支持这一推论,最后结论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些研究的结果。

  这是最常见的论证模式:先用逻辑推出一个结论,再用事实来支持结论。

  怎么能说爱因斯坦格言在此不是作为前提?所以,不要随意置疑本盲人的触觉。

  2)机器排挤工人问题

  针对樊弓原文【机器抢走了工人的饭碗吗?哪有这回事!】,我指出〖但彻底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同马列主义分子一样错误〗,前面的话则是我自己的看法。这里说的是樊弓否认“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并非认定樊弓【认为从整个经济体来看,机器可以抢走工人饭碗】。本盲人的触觉并没有坏到要编造和歪曲别人观点的地步。樊弓应当检测一下自己的触觉。

  3)自由和雇佣的先后问题

  从樊弓的陈述【只有当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时候,劳动者才第一次成为自由人】看,“只有……才……”是一种必要条件关系,而我的陈述则为【只有自由人才能形成雇佣关系】,跟樊弓的命题互为逆命题,因此二者并不一定同时成立。怎么能说【这有什么好争的】?只有当这一命题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二者才能同时成立。

  从奴隶社会就一直存在的自由民,就足以证明樊弓的这种必要条件陈述不成立,他们并非由於被雇佣而自由,更可能作为自耕农、家庭作坊的主人,他们同样是劳动者。对比一下樊弓命题的等价说法“劳动力没有成为商品,劳动者就不是自由人”。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

  这并不是【典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自由从来就存在,而不自由的奴隶是后来才出现的,雇佣关系还要晚一些。樊弓在此跌了个跟头。

  4)“经济学上没有供大于求,只有价格太高”的问题

  樊弓以为商品生产太多造成积压的例子【不值一驳】,认为【如果现在商店里的VCD通通一块钱一台,我敢打赌,所有库存的VCD都会卖光】,可是樊弓忘了,白送不是经济行为。樊弓假设的这种解决办法从来就不可能在市场上出现、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因此这种辩论属於诡辩。

  降价的极限就是厂家和商家能够保证资金回笼,以维持运转,或者可以击败竞争对手,即使有一定亏损也可以接受,但绝不是樊弓【打赌】的这种办法。价格降到极限即自动停止。

  如果樊弓的逻辑成立,则解决失业问题的法门就是“如果工人的工资通通一块钱一年”。那么我敢【打赌】,工人都要饿死。即使在可以卖身为奴的时代,流民四起,也没见人口的销路很好,以至饿殍盈野。

  樊弓奋力一招杀手,结果自己摔了个大马扑。

  5)劳动力供应问题

  樊弓照样以为我【没读懂,以为劳动力的供应守恒】,确实【太草率了】。我从来就不认为【劳动力的供应守恒】。

  樊弓原话为【如果劳动力价格降低,则供给减少,需求上升】,我则指出对于整个社会,不会像单个行业一样发生供应随价格降低而减少的情况。对於单个行业,完全可能出现某行业不景气,该行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员人们纷纷转行的情况。

  劳动力市场价格下降通常是经济萧条时期,大量失业人员进入劳动力市场,同时由於资金紧张,造成原来不属於劳动力的人员也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样的结果是劳动力供应增加,而不是降低。

  樊弓辩驳说【如果劳动力价格升高,则会有很多原来不在就业市场上的人加进来。比如学生提前离校,家庭妇女开始找工作,退休人员返回劳动市场等等,导致劳动力供应增加。如果劳动力价格降低,则这种流动的方向相反,导致劳动力供应相反】。

  这种辩驳为什么是错误的呢?因为樊弓只看见其中一种流动趋势,比如劳动力价格上升时,樊弓只看见【学生提前离校,家庭妇女开始找工作,退休人员返回劳动市场等等,导致劳动力供应增加】,却忘了劳动力市场不光有人进来,还有人出去。那些找到工作的人就不再属于劳动力市场,还有些家庭由於工资高了,丈夫的收入足够过上安逸的生活,妻子因此辞职在家一心一意当家庭妇女。总体上看,劳动力价格上升,在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是减少了。

  也就是劳动力价格低迷时,大量人员滞留在劳动力市场,供应量大,需求不振;而劳动力价格高涨时,劳动力市场的人口减少,供应减少,需求旺盛。跟樊弓的表述刚好相反。而且樊弓忽略了时间变量,颠倒了因果关系,所有才以为断定【劳动力价格降低,则……需求上升】,果真如此,就不会有萧条了。

  6)劳动力市场价格问题

  樊弓讽刺我【不懂什么叫"市场价格"】。价格总是指交换时双方共同接受的货币数量,这点早就是【十八岁以前积累的偏见】了。是樊弓在表述中自相矛盾,我才故意将两种表述并列,无论樊弓采用哪种表述,结论都是错误的。

  樊弓总算给出通常的定义【一个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就是假定他现在去找工作,所能弄到的薪水】。

  既然如此,【20%的人宁愿接受低于市场价格的薪水】怎么能够成立?既然他们找工作时【所能弄到的薪水】就是【市场价格】,那为什么【宁愿接受低于市场价格的薪水】?这显然的自相矛盾之处,樊弓被气愤冲昏了头脑,居然在被指出后还没有看出来。

  通篇看来,是樊弓没有仔细阅读我的帖子,再加上忽略考证,所引证据不合事实,加上过於自信,忽视自己的逻辑破绽。显然,这些并非从鸡蛋里挑出的骨头,而是樊弓自己表现失常,错将骨头当鸡蛋了。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