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两岸的“祭孔”是中华文化的悲哀
送交者: 潘一丁 2002年09月30日15:44:13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又到了“祭孔”的季节。这是那个老人家最“风光”的季节,因为在这期间,不仅海峡两岸,表现出绝无仅有的“一致”(尽管动机和出发点可能完全不同),更体现出在其它方面从来没有做到过的 “和平竞争”的精神。只是,每当看到或想起在两地的“孔庙大院”里奏出呆板而七音不全(古代中国的乐谱上只有五音)的调子,跳起木讷机械的(舞蹈)动作时,却令人有在过“愚人节”的感觉,因为其所希望示范或宣扬的内容,离今天社会的现实距离,足以拿来和我们离“天堂”的距离来比拟了。

这就难怪每当笔者坚持“中华文化优秀”的文字发表後,不仅“唱和”者很少,反而往往要受到质疑和批评了。说老实话,要是这些玩意儿的确代表“中华文化”,笔者自己早就接着“文革”去继续当 “(中华)文化造反派”了!

可惜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本来那种文化所具有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足以激发我们的“积极进取,发奋图强”的精神,而且方向也绝对正确,既不是为了发财去进取,也不是为了战争去图强,而是“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只是因为受当时客观物质文明条件的限制,也缺乏可以用来参考对比的历史。加上包括孔子本人在内的任何人,都同样可能犯“矫枉过正”的错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看到社会需要领袖和秩序,却不知道如何在提高提高民众的水平上,来得到更优秀的领袖,反而拼命想人为制造出“上智下愚”的环境来维持不高明的统治。终于“物极必反”地制造出今天这样完全“事与愿违”的结果,反而让中华文化背上“落後”的“黑锅”,还要将这种错误的“始作俑者” 奉为圭臬,频频献上赞美、吹捧的花环,不仅极不公平,更使那种文化成为“代人受过”的替身,形成一种特殊而不正常的文化现象。正是这样的现象,是中华文化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原因,才会出现今天这样在其它文化影响下,居然理直气壮地,将“返祖”当前卫,将刺激当快乐,将堕落当光荣之类的认识错位。而本身除了只能发出一些诸如“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之类似是而非的哀鸣,在五光十色的当今世界上,突显本身的迂腐无能之外,毫无生气和力量可言。令人替那种文化感到既愤怒而又悲哀!

可以认为,只要这种现象不加以克服或改变,中华文化的复兴,就一定遥遥无期,世界也只能奔向看不到希望的“越堕落越快乐”了!难道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吗?根本就不是。

请看99年在“多维观点上”发表的老文:

孔夫子和模特儿

这个题目的确有对圣贤“大不敬”的嫌疑。不过笔者并不介意可能受到的攻击,甚至更希望有人为此将笔者告上法庭,以便赚回可以苟活它一年半载的美金。即便因请不起律师输了,也可以先进监牢吃几顿“免费午餐”,好在“精神自由”根本无处能禁,能禁的“行为自由”又根本不希罕(否则早跑到森林里去从新和猴子为伍了)。就算自己的“言论自由”被禁了,那也只是别人不能“闻道”的损失,不“瞑目”的不会是自己(有曰“朝闻道,夕可死矣”)。不过,想打这个主意的人,最好看完这篇文字再作决定,除非他比我还着急地想争吃那“免费午餐”!

在封建礼教中,将人的职业高下分成九流(上中下各三流),而演艺人员则和娼妓一样,都属于被人看不起的“下三流”。而今天的各类模特儿,不仅有由演艺人员兼任, 而且大多时间要穿著单薄, 翘首弄姿地抛头露面,甚至要做出“男女授受不亲”的动作,当然要归到同一等级。可惜这老夫子的历代许多学生门人,不但不能遵守“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规矩,虽然看不起“中三流”的工匠、商人,却反而和妓女、艺人打得火热,还被当“佳话”留传后世(比如明末的那些只知在妓院里厮混的 “爱国文人” 和有关作品 “桃花扇”)。如果不是职业本无高下之分,那就得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观点,将这些人归入“下三流”之中。那我把教出无数“下三流”人的祖师和模特儿并列,也不能说过分的。

不过,这篇文字可不是因为自己没钱、又没有才气或俊貌去吸引“三陪小姐”,被迫至今“守身如玉”,为舒怨泄愤而写的“酸葡萄”文章。这是一篇严肃、认真呼应“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五十周年大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二次会员大会” 的文字。

据报导,一位国家领导人在会上指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创建的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张,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对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有着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深远影响。儒学的许多重要论著,特别是做人、处事、立国的至理名言,至今还被人广为引用。他还指出,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世纪之交,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而两千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儒家学说可以为我们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 整理总结、研究,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即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要结合新的时代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并使之有机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好地为现实服务,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这些话是如此的正确和全面,让我对他或他的秘书班子十分“嫉妒”(因为即使给我一万美元去做那个报告,也肯定说不了那么全面的)。但不幸的是,这偏偏又让我联想起报导“服装模特儿秀”的文章。在那些文章里充满着“美丽”“贤淑”“端庄”“活泼”“性感”“大方”“现代”“先锋” “前卫”“领导服装潮流”“预测未来方向”等,能够用得上的词汇,大概也是“挂万漏一”了。而这两者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和现实有一段距离。甚至连有距离的理由都相同-又爱又怕,就像笔者希望街上所有女人都穿模特儿那“好透明”的上装,却又不愿自己的太太和女儿也加入其中而不敢鼓吹一样。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最能证明的一点,就是中国人对儒学就像“走江湖的把式”-只说不练,这是中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沾到儒学“实惠”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对儒学的态度,有点像作家巴金笔下的描写,一方面把冯乐山老太爷推举为“德高望重”的代表,不知情的人以为他“知书达理”“道貌岸然”,知情者却知道他一肚子“男盗女娼”。以这样的人为师表,只能产生出更多的“伪君子”,或刺激出三少爷觉慧那样的革命“叛逆”,而这两者都不可能去宏扬真正的儒学。直到离孔子出世已经两千五百多年的今天,我们还是只会对着儒学大唱“赞美诗”;在孔府大院重复那七音不全(过去只有五音)、迂腐不堪的音乐舞蹈,却不设法去那怕是一条一条地开始整理、厘清孔子思想中的精华和糟粕。最近这个会议就是证明,因为除了一堆全面而不着边际的美言外,根本看不到真正想学以致用的决心。而本来我们的确有必要、也有条件这么做了。今天的世界已经要进入一个所有国家不能不密切交往的时代,在不同、甚至互相冲突的文化中,找出合理而能为大家普遍接受的准则已经是“当务之急”,也应该是中华文化当仁不让的义务。比如:

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社会精神文明崩溃。我们在享受现实,却又担心未来,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正常发展。这已引起各国领袖的重视,纷纷提出应对的策略,从加强传统道德观念、宣传宗教、恢复家庭价直到“学雷锋”和“五讲四美”“心灵改革”...,真是众说纷云、各出“奇招”。其实这些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片面或治标之道,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在考虑高级精神层次的问题时,忽略甚至忘记了人类社会中,制定一切“游戏规则”时必须遵守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权利和义务的相辅相成性。现在全世界都在关心和提倡包括个人自由在内的“人权”,却没有人去确定享受这个权利时所必须遵守的义务,居然当成了是上帝送来的“免费礼物”!正是这种有意或无意的误解,成为社会问题产生之根源。而只从西方“实用主义”的层次出发,也是绝对找不出真正的解决之道来的。

要是我们将“克己复礼”就解释成:“自觉约束自己的一切行为,使之符合或不超越社会法制和道德的规范” 。 这难道不正是和人权相对应的、最恰当的“义务”吗?如果我们按照“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的常识,在坚持“人权”的同时,也强调对应的“克己复礼”,要求每一个人都在遵守这样 “义务”的前提下去充分享受“权利”。那时,法律才有可能理直气壮地对待躲在“人权”后面的 “罪行”,所有的人都将重新获得那些实际上已被恐惧“剥夺”了的各种最基本的自由。也许不难发现,现阶段的很多社会问题,是并不需要“绞尽脑汁”就可以解决的。那么,这种解释即使并不符合孔子的原意(其实谁也不知道他真正的原意,否则就没有学者间那么多的“文字官司”可打了),是否却能更好地达到“以中华文化造福人类(那怕先造福中国人自己也好)”的宗旨呢?

今天,不少人感叹中国人如“一盘散沙”,但有没有想到,这孔老夫子是始作蛹者呢?他的一句话 “道不行,则乘桴浮于海”,成了中国读书人逃避现实和责任的“教唆犯”及最佳托词。在美国,要是有人对现实不满,大多会千方百计地争取改变,很少有人因此离开跑去别的国家,所以自己国家就会越来越好(尽管好的内容未必正确)。但是在中国,读书人总是被誉为“国之栋梁”,更是“道” 的制定者。要是“道不行”,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己怎么能够反而“乘桴浮于海”去了呢? “大厦之将倾”,“栋梁”不仅不鼎力支撑,反而抽走,这大厦当然要倒得更快了。这难道不也是中国的现状吗?中国人敢于把自己的国家主席“打倒斗臭”,却不敢批判一个明显错误、后果严重的观点,岂非咄咄怪事!还能奢谈光明前途吗?

中国古人的“天下大同”说,至今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却始终像“地平线”一样地可望而不可及,居然没有人真正去找一找原因,反而一个劲地鼓吹“大公无私”,没有发现这才是阻挠那个“大同”的拌脚石。因为人类的自私是天性,是不能改变的,连道德家、领袖、牧师、神父、教主和“心灵作家” 等都不例外。所以一定要推行“无私”,只能造就越来越多的“口是心非”而已。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承认人人都有自私的前提下,要求每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受到别人的照顾而去照顾别人的孩子;为自己老来有快乐的晚年而去善待别的老人。那么“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就变成像买“个人保险”一样的问题,为什么一定不能实现呢?

以上仅仅略举数例,以证明我们的确是有许多具体事可以做的。而不是像现在那样自以为是“设计师”,时不时开个“展示会”,拿孔子当模特儿,把“儒学”穿到他身上,推着他在世人面前的“天桥”上炫耀地走一回,搏取一点掌声,来满足自己那可怜的虚荣心。

现在,还有人想“控告”我吗?那就请吧。不过,要是他能找到孔老夫子,请其作为原告来签名的话,我想夫子一定更愿意签出一张“请柬”,邀请我去和他“切磋”,并分享那供桌上的“冷猪头肉”的!有谁敢和我打赌吗?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