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王铭铭已经不是第一次欺世盗名了
送交者: 你看看 2002年01月18日15:48:24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王铭铭在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的同事提出的十个问题

我是在看到学界有些同仁为王铭铭辩护的议论和王铭铭的博士生给校领导联名写的信后提笔参与有关讨论的。因为前述同行和后生简单的将王的问题和现象归结为不良的学术制度和社会环境,单位领导偏听偏信,同行妒忌,商业炒作,并认为有更复杂的背景等,这些看法都是各家所言,他如过去他的质量问题是为了评职称,挣稿费改善生活,评审出版制度不严,编辑水平不高,等等。无论找出多少外在的理由都回避了问题的另一方面即王应该如何反省自身存在问题。

本人承认王铭铭是有一定的才能的,他在推动中国人类学在中国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影响方面是起了显著的作用的,为此他获得的荣誉和地位远远高于他的付出。但他对国内学术环境的污染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在98年曾撰文“学术规范,学术对话与平等宽容”(《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后附)不提名的指出过他的一些问题,并将此文送他作为朋友的忠告,事后也收到他的回信表示今后一定要诚实严谨。岂料在社会各界都在防腐打假之时,王的抄袭案被披露出来并在学界及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这对学术质量的提高净化国内的学术环境和督促学者的自律都是极为有益的。我虽然非常同情铭铭现在的处境,但更不愿意违背学术良心,并相信他有能力坚定地站出来澄清事实。由于本人自1991年以来在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工作期间曾与王共过事,故提出一些问题供人们反省和思考。

(1)王从来没在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做过博士后为什么他在《三村五论》中写道“答辩通过后,我被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相继聘为博士后研究人员(1992-94)和 研究员(1994-95),...”?王第一次参与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的项目是1991-93年,这种参与是作为学生身份的办工办读性的因为当时他还没有得到博士学位。王第二次参与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的项目是1994年10月-96年10月。他在爱丁堡大学做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期间与城大合作向蒋经国基金会(CCKFoundation)申请项目时同时也在联系到北大做博士后。项目下来后他算是伦敦城市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但他当时已经到了北大。他的伦敦城市大学的这个博士后可以说是挂城大的名用台湾的钱在北大做的。

(2)为什么王铭铭早在1991年回福建调研时就自称是做博士后研究(况且那不是一份博士后的工作虽然他以调研需要为由拿到了一纸有这样名份的证明)而他事实上是93年3月17日获得博士学位的?难道只有博士后的名份和身份回到自己的家乡做田野才更能出成果吗?此后他为什么还要将自己获得学位的时间提前一年,不断强化这个说法并将他所有的简介都改为1992获得博士学位?

(3)作为参与伦敦城市大学项目(1991-93)的十余名研究人员之一,王在《 社区的历程》的"致谢"和《三村五论》的“自序”中为什么只说自己“接受了(ESRC的资助)的项目的任务”?以至于曹树基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评论中表示不明白王在《社区的历程》第十章得出的有一定价值的结论是何从而来?此外,为什么王在该书中将ESRC(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译成“英国经济社会科学院”,以至于许多同行误认为它是英国的一个类似中国社科院的机构?

(4)做为参与伦敦城市大学项目(1994-96)的两名研究人员之一,为什么王自称是该项目的"项目主任"(《中国书评》,1995年7月,页19)和“课题主任(《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11月,页81)”?

(5)伦敦城市大学中国研究所在1998年10月就解散了,为什么2000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非我与我》还介绍他“现任...伦敦城市大学名誉研究员”?

(6)我是在王成为教授后看到的《想象的异邦》,如果此书是为了评教授凑的数尚好理解,如果是在评上教授后送交出版社的话问题则更为严重。不知此书是何时送交出版社的?为什么在英国留学7年并成为或即将成为北大教授的王要抄袭他10来年前在国内读硕士时参与翻译的书?

(7)为什么王在所有的著述中从来不提他在伦敦大学的博士指导教师是Stuart Thompson, 这种对待恩师的态度是否有悖于传统的尊师价值观?莫非是因为该先生既非教授又非博士?在英国有一份大学教职的人都有资格成为博导不管他本人是否博士,这有什么难言的呢?

(8)作为费孝通身边的人类学家王在他所有出版的著述中讨论“人情”,“关系”等最可能成为汉学人类学对人类学基本理论产生贡献的核心概念时为什么连费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提出的“差序格局”“私人关系”都忽视掉了?更不用说像杨美惠,阎云翔,边燕杰等同辈海外知名华人学者80,90年代的的相关著述全都从他的视野中消失了。

(9)作为受到Marshall Sahlins邀请的芝加哥大学的访问教授的王铭铭在向中国引进Sahlins理论和思想甚至在讨论reciprocity问题时为什么会漏掉Sahlins在人类学基本理论中的最大贡献即把reciprocity分为三种形式:一般的,平衡的,和负面的?并且至今还把reciprocity翻译成互惠。虽然这个词难翻,难道王看不出这个问题对中国人类学家提出来则很可能引发出源于中国文化的对人类学理论的迄今为止还未出现过的某种贡献?

(10)既然未满40周岁的王铭铭教授(请原谅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他,因为按英国的规矩--入乡随俗--我从来都是对自己的博导直呼其名的)有本事在几年内出版近十本著作和译著,他有否勇气再用几年时间将他用英文发表的文字都翻译成中文,并将他发表的中文著述全都翻译成英文以对国内外同行和他本人做个圆满的交待?否则如果哪天他的哪位高足或同行在引用“他”的观点时惹出点国际官司来北大将如何向国际社会交待?

希望铭铭不要辜负海内外同行的期待。

作者: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